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58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

《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docx

上海市初三上学化学期中复习笔记

初三上学期中复习笔记

1.1变化与性质

1.三个小实验的现象:

(1)向澄清石灰水(颜色无色透明)中吹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在大理石上滴加盐酸(滴瓶中的盐酸无色):

产生大量气体,大理石减少。

(3)镁带燃烧(镁条银白色,反应在广口瓶中进行,需要砂纸、坩埚钳、石棉网):

发出明亮白光,生成白色粉末,放热。

【易错点】描述实验现象时,不可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三个小实验中化学变化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1)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Ca(OH)2+CO2→CaCO3↓+H2O

(2)在大理石上滴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3)镁带燃烧:

2Mg+O2

2MgO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1)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比如:

变质、燃烧、火药爆炸、金属冶炼、食物腐败、钢铁生锈等。

(2)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比如:

轮胎爆炸、酒精挥发、酒精擦去油漆(溶解过程)、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等。

区别:

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发光、发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些现象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这些不是判断依据。

化学变化判断的唯一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易错点: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分两种:

一种是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面粉粉尘爆炸;一种是压强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蒸气锅炉爆炸。

3.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

可燃性,助燃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性。

(2)物理性质: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色味态(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辨析:

物质的性质是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身固有的属性,而变化则是一个过程。

在变化语句中加上“能”“会”“可以”等词语,就会变成相应性质。

4.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5.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

性质

用途

导电性

导线

汽油

可燃性

燃料

金刚石

硬度大

钻头

活性炭

吸附性

净水剂

【注】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常见化学仪器及用途

仪器名称

主要用途

使用方法

原因

试管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

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

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

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装置

①可直接加热,先预热,再集中试管底部加热;

②盛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3,试管口不要朝着自己或旁人;

③使用试管夹夹持,不能手拿试管加热;

④加热时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⑤加热后试管不能骤冷。

①以免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

②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③以免热试管壁烫伤手;

④增大受热面积,受热均匀;

⑤以免试管炸裂。

 

试管夹

夹持试管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的底部向上套入后夹持;

②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1/3部;

③夹持后,手握长柄,不要将拇指放在短柄上。

①防止污物落入试管内;

②防止烧焦试管夹,便于加热;

③防止试管脱落。

玻璃棒

①溶解操作中,加快溶解速率;

②过滤操作中转移液体时引流;

③蒸发操作中使受热均匀,防止液体或晶体飞溅。

搅拌时不可碰击器壁,不可用棒端击碎固体;使用后要立即洗净。

①防止容器破损;

②防止污染所取药品。

酒精灯

 

 

加热时常用的热源

①酒精灯内酒精不可超过容积的2/3,当灯内酒精少于1/4时,需添加酒精;

②一般用外焰加热;

③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严禁在酒精灯燃烧时添加酒精;

④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⑤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①过多时易溢出,太少时易炸裂;

②温度较高;

③防止酒精溢出着火燃烧;

④防止灯内酒精燃烧;

⑤防止酒精蒸发,造成浪费,酒精灯不易点燃。

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较多量及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

②溶解物质配制溶液;

加热烧杯时,烧杯和热源间要垫石棉网,不能用于直接加热。

以免受热不均匀引起破裂。

量筒

用于量取和度量一定体积的液体,准确到0.1ml.

①应垂直放平稳,使视线和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时,读取液体体积数;

②不可量取热液,也不可进行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③选用时应根据所取液体量选用合适规格量筒,不可过大或过小。

①保证读数准确

②以防破裂;

③以免增大误差。

胶头滴管(滴瓶)

取用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盛放液体药品。

①手捏胶头排气后伸入液体中松开手指吸液;

②加液时应使滴管悬空,滴管口位于容器口上方的正中,不可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器壁;

③不能吸液过满,不可平放和倒置;

④用过后立即洗涤干净,不可一管多用;

⑤滴瓶上滴管用毕后不必清洗,但要立即放回原瓶上。

①防止试剂受污染;

②防止沾污滴管,污染试剂;

③防止腐蚀胶头;

④防止污染试剂;

⑤以免放错,污染试剂。

集气瓶

①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②进行有关气体的化学反应。

①不能用作加热物质的容器;

②集满气体应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

③瓶内燃烧物质时,若有熔化物飞溅,应在实验前事先在瓶底铺层细沙或放少量水。

①防止炸裂;

②防止气体逸出;

③以防炸裂。

水槽

 

 

用于盛水,供收集气体用

①水不可过多;②不可用于加热

①防止收集气体时水溢出;

②受热炸裂

漏斗

 

 

①制过滤器;②向小口容器倾注液体;③长颈漏斗在气体发生器装置中用于注入液体。

①不可向其中倾倒热的液体;

②长颈漏斗下口要在液面以下

①以防炸裂;

②防止所制气体任意逸散,确保气体纯净

蒸发皿

蒸发和浓缩液体

①可直接加热;

②均匀加热,切勿骤冷;

③从火上取下来,要用坩埚钳。

①薄瓷质器皿能加热;

②防止破裂;

③免烫伤。

3.药品的取用规则

(1)取用药品遵守“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用扇闻法)。

(2)药品没有具体说明取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

不放回原瓶;不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4)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固体用镊子夹(一横二放三慢),粉末状或细晶体用药匙取,必要时可用纸槽取。

(一斜二送三直立)操作:

把试管横放,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竖起。

(以免打破容器)

(5)液体药品的取用:

瓶塞倒放,试剂瓶的标签向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瓶靠试管口,倒完后盖紧瓶塞,将剂瓶放回原处。

①定量取用液体操作:

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若仰视会使读数偏小,俯视会使读数偏大)。

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

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反应容器内壁或放在实验台上,以免沾污滴管或造成试剂污染。

要求是垂直滴加。

别外,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备用。

(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

(6)浓酸,浓碱的使用:

浓酸,浓碱都具有强腐蚀性,使用时要格外小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大量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小苏打溶液)来冲洗。

如果将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4.注意

量筒的刻度没有标出零值,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

需要垫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氢氧化钠易潮解且具有腐蚀性,一般适宜在干燥的烧杯中进行称量。

溶液配制的步骤有: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

5.常用的气密性检查方法

方法一:

将装置导管的一端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若导管内的液面低于烧杯中的液面,则装置的气密性好。

方法二:

将装置导管的一端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手掌紧握容器(或用酒精灯微热),若导管口有气泡逸出,冷却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且不回落,则装置的气密性好

6.四个小实验现象

实验一:

颜色的变化

在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1~2滴酚酞试液,观察;再逐滴加稀盐酸溶液。

现象:

先变红色,然后红色消失又变成无色。

化学方程式:

NaOH+HCl

NaCl+H2O

实验二: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在试管中加入2mL硫酸铜溶液,再逐滴滴加约1mL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再逐滴滴加稀硫酸。

现象:

先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然后沉淀又溶解。

化学方程式:

CuSO4+2NaOH

Cu(OH)2

+Na2SO4

Cu(OH)2+H2SO4

CuSO4+2H2O

实验三:

气体的生成

在试管中加入少许高锰酸钾晶体,用酒精灯缓缓加热,把带有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MnO2+O2

实验四:

热量的变化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滴加少量蒸馏水,观察并用手触摸试管。

现象:

试管壁发烫

化学方程式:

CaO+H2O

Ca(OH)2

 

1.3物质的提纯

1.物质提纯的方法

(1)蒸发

通过加热或自然挥发除去溶剂,使溶质析出的方法。

如加热食盐水,可蒸发其中的水分而得到食盐。

(2)过滤

分离可溶性和难溶性杂质的方法或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中,就使用过滤除去粗盐中难溶的杂质。

2.物质提纯的实验

实验一:

含泥沙的水的过滤

过滤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

过滤过程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1)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二低:

滤纸的边缘略低于漏斗口;漏斗内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

(3)三靠:

倒人液体时,盛有液体的烧杯尖嘴与玻璃棒相靠;玻璃棒末端与滤纸三层部分相靠;漏斗下端与盛放滤液的烧杯内壁相靠。

 

实验二:

蒸发食盐溶液,得到食盐晶体。

蒸发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蒸发操作注意事项:

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或晶体溅出;等到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实验三:

粗盐的提纯

实验用品:

粗盐,水,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火柴

实验步骤:

1、称量;2、溶解;3、过滤;4、蒸发;5、称量

(1)称量用天平称取10g粗盐,用量筒量取蒸馏水30mL,都放入100mL烧杯中。

(2)溶解用玻璃棒搅动,加速食盐的溶解。

(3)过滤制作过滤器,装配好过滤装置,将溶有粗盐的液体进行过滤,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

(4)蒸发将滤液移入蒸发皿中,加热搅拌,至有较多食盐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

使溶液蒸干。

(5)称量用天平称量精盐(烘干的晶体)。

(6)计算产率(产率=m精盐/m粗盐*100%)

【要点1】误差分析

称量时:

使用游码且左码右物称量时,真实值等于砝码减去游码质量;

溶解时:

水过多,在过滤与蒸发时耗时较长,效率较低,消耗酒精较多;

水过少,未溶解食盐与可溶性杂质一起出去,使结果偏低。

过滤时:

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时,过滤不完全,结果偏大;

滤纸破损时,过滤不完全,结果偏大;

漏斗尖端未紧贴内壁,使液体飞溅,结果偏小。

蒸发时:

蒸发时,液体体积超过2/3,液体易飞溅,使得结果偏小;

未用玻璃棒搅拌,固体易飞溅,结果偏小;

蒸干液体,固体易飞溅,结果偏小;

未蒸干,结果偏大

转移固体时,少许氯化钠固体粘在玻璃棒上,使得结果偏小

【要点2】玻璃棒作用

溶解时:

加速溶解

过滤时:

引流

蒸发时:

使受热均匀,防止固体飞溅

【要点3】滤液浑浊的原因

(1)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2)滤纸破损

【要点4】过滤速度慢的原因

(1)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漏斗尖嘴

(2)漏斗尖嘴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3)滤液未静置就进行过滤操作

3.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

纯净物

特征

含有两种或多种物质的体系

只含有一种物质

性质

无固定性质

有固定性质

联系

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

某物质的纯度很高、杂质极少时,看作为纯净物。

混合物中个组成物质保持原有的性质。

 

物质的纯度:

混合物中主要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

常见混合物:

石灰水、大理石、盐酸(氯化氢的水溶液)、粗盐、生铁、钢、双氧水(过氧化氢的水溶液)、煤、石油、天然气等。

常见纯净物:

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镁、高锰酸钾、液氧、铁、水、碱式碳酸铜、酒精等。

 

1.4通用的化学语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化学也有自己的语言,它是一套国际通用的符号,可以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学习化学,要学会用化学的语言来交流。

元素符号是最基本的化学语言。

 

一、元素符号

1、常见的元素符号(21种)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H

He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C

N

O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K

Ca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Mn

Fe

Cu

Zn

Ag

Ba

Hg

2、元素符号的写法:

一大二小的原则:

Fe、Cu、Mg、Cl、H等

3、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

“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

“气”旁,现只有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六种。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定义

单质

化合物

定义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示例

Mg、O2

H2O、CO2

双原子分子:

H2、N2、O2、F2、Cl2、Br2、I2

2、元素的存在状态:

游离态和化合态

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元素叫元素的游离态

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元素叫元素的化合态

3.物质类别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Hg、铁水

非金属单质

Br2

稀有气体

He

化合物

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H2O)

金属氧化物(Fe2O3)

含氧化合物

酒精

4.物质俗称

(1)氯化钠,化学式NaCl,俗称食盐

(2)二氧化碳固体:

化学式CO2,俗称干冰

(3)氧化钙:

化学式CaO,俗称生石灰

(4)氢氧化钙:

化学式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5)乙醇:

化学式C2H5OH,俗称酒精

(6)汞:

化学式Hg,俗称水银

(7)过氧化氢:

化学式H2O2,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

(8)硫酸铜晶体:

化学式CuSO4•5H2O,俗称胆矾、蓝矾

(9)氢氧化钠:

化学式NaOH,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10)氢氯酸(HCl):

盐酸(注: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所得的溶液也叫盐酸)

(11)碳酸钠:

化学式:

Na2CO3,俗称纯碱、苏打

(12)碳酸氢钠:

化学式:

NaHCO3,俗称小苏打

主要成分:

氢氧化钙溶液:

俗称石灰水,主要成分Ca(OH)2

甲烷:

化学式CH4,天然气,瓦斯气、沼气的主要成分

碳酸钙:

CaCO3,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三、元素之最

(1)地壳主要是由氧、硅、铝、铁、钙等元素组成。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_____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_______

(2)人体主要是由氧、碳、氢、氮、钙等元素组成。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氧______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钙_____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______

(4)形成物质最多的元素是:

碳______

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础元素是:

(5)元素和人体健康关系:

F——龋齿,Ca——骨质疏松,Zn——智力发育,P——大脑发育,Fe——贫血。

四、化合价

1、常见的原子团

原子团是不同原子的集合体,起的作用等同于一个原子。

NH4NO3OHSO4CO3

铵根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用+和—号和数字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注意一定要带+-),再加上数值。

(1)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方法:

钠钾银氢正一价,钙镁锌钡正二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

铜正一正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

三五氮磷四七锰,二四六硫二四碳;

金正非负单质零;正负总价和为零。

(2)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1-1-1-2-2

NH4NO3OHSO4CO3

(3)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2

如Al2O3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

(+3)×2+(-2)×3=0

①化合物中,化合价有正必有负

金属常显正价,非金属常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化合物,则氧通常显负价(H是+1价,O是-2价)

②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③某些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Fe+2+3(+2价的铁称为亚铁),C+2+4

可变化合价依据化合价规则来判定。

五、化学式

1、化学式的书写:

1)根据读法写出化学式的组成元素或者原子团,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

2)标出化合价

3)“十”字交叉写个数(能约分的要约分)当原子团个数不为1时加括号,个数写在右下角

4)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来检查

2、化学式的命名

1)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命名

读法:

①从右向左

②金属化合物往往是“某化某”,非金属化合物往往是“几某化几某”;

③原子个数“1”不读

(强调:

+2价铁读“亚铁”,+3价铁读“铁”)

【解释】两种元素分别是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读作“某化某”,如CaO读作氧化钙。

两种元素分别是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读作“几某化几某”,如CO读作一氧化碳,CO2读作二氧化碳。

注意“几某化几某”中第一个“几”如果是一要读出来,“几某化几某”中第二个“几”如果是一不读出来。

2)由两种元素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学式的命名

(1)金属+酸根规律:

从右向左,某酸某

(2)NH4+元素(酸根)规律:

从右向左,某化(酸)铵

(3)金属+OH规律:

氢氧化某

【解释】含两种元素以上的化合物:

含酸根(SO4硫酸根、CO3碳酸根、NO3硝酸根),读作“某酸某”,如Na2SO4读作硫酸钠、Na2CO3读作碳酸钠、NaNO3读作硝酸钠。

含OH氢氧根,读作“氢氧化某”,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

含NH4铵根,把“NH4铵根”看成是一种金属元素“铵”,再综合前面的规律,如

NH4Cl读作氯化铵,(NH4)2SO4读作硫酸铵。

2.1空气的组成及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1、空气的组成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成分

78%

21%

0.94%

0.03%

0.03%

特点

相对固定成分

可变成分

(1)氮气

A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难于水。

B化学性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氮气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可燃、不助燃),氮气不供给呼吸,氮气不参与人的新陈代谢。

C用途:

制造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根据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氮气可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医疗上可用液氮作医疗冷冻剂等,豆科类植物根瘤菌固氮。

(2)稀有气体

A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化学上把它们总称为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极少。

B性质及用途:

化学性质很稳定,稀有气体通常可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作霓虹灯等。

(3)臭氧(O3)

大气中一种很重要的气体,它的重要性质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紧外线伤害。

2、空气污染

(1)人为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燃料燃烧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2)空气污染原因:

汽车尾气、燃烧煤等

(3)明确空气质量三大指标: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只要是有毒气体,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如CO、H2S等。

(4)防治措施:

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多植树造林,多乘坐公共交通,改进汽车尾气吸收装置。

(5)环境问题:

酸雨──SO2、氮氧化物,温室效应──CO2过多,臭氧空洞——氟利昂的排放。

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拉瓦锡)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1)实验原理(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4P+5O2

2P2O5

(2)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间的1/5。

(3)该实验能够得出氮气的什么性质?

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可以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4)为什么不能选碳、硫、铁来检验氧气的含量?

因碳、硫燃烧后有气体生成,容器内压强变化不大,水槽中水不能进入,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

(5)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

①红磷的量不足;

②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④红磷中含有碳、硫等杂质

(6)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①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②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③红磷中含有镁杂质

(7)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压强怎么变化?

1

压强开始是增大的,后来随氧气消耗,压强逐渐减小,等冷却至室温时压强变为原来的4/5。

 

2.2氧气的性质及制取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在一定条件下三态间可以互相转化,在液态和固态时氧气均为淡蓝色。

2、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2)碳跟氧气反应:

C+O2

CO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

木炭在空气中红热(红光),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3)硫跟氧气反应:

S+O2

SO2(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