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7414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

《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docx

技术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准备工作及主要技术流程框架图

准备工作

一、矢量数据和影像资料

(一)省第三次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成果。

(二)前期、调查年度最新遥感影像。

(三)省自然资源厅下发的各县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基础数据。

二、内业预判和实地现状认定调查软件

最新版本的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软件、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县级版2.0软件、国家级公益林管理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三、以往成果资料

在省第三次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成果数据的基础上,叠加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库、各类森林经营活动、非森林经营活动和自然灾害损害等档案记录的图斑,完成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

有关档案信息的数据库表结构,详见附件11-7。

应收集的档案资料包括:

(一)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以及相关审核审批资料和设计图,可能引起林地范围变化的其他规划实施的相关资料。

(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图)、林地权属发生变化的证明材料、营造林等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资料等管理属性变化的相关资料,以及自然保护地相关界线等。

(三)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和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造林设计(图)、验收及检查等资料,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林地和森林变化的林业工程建设的设计(图)和验收资料。

(四)引起森林资源变化的主伐、抚育、低产(效)林改造、更新采伐等林木采伐设计(图)和验收资料。

(五)引起林地利用状况(地类)变化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卷宗和相关勘查资料。

(六)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病虫害等灾害调查资料。

(七)其他能证明林地范围变化、森林变化和管理属性变化的材料。

四、资料处理

纸质档案数字化。

可根据档案资料的管理方式及技术条件,采用不同方法,将林业经营管理纸质档案记录的图斑矢量化处理,形成电子数据,并转录有关信息。

电子档案处理。

对于电子档案资料,将电子档案资料的地图投影和坐标系、比例尺和精度等,采用投影转换和坐标转换的方法统一到规程要求的投影坐标系下,形成统一标准的电子档案资料数据库。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要求。

其中,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档案数据库结构至少应包含项目名称(C,50)、审核(批)文号(C,50)、审核(批)面积(N,10,4)等字段;林木采伐审批档案数据库至少应包含伐区名称(C,50)或林木采伐许可证号(C,50)、发证面积(N,10,4)、发证蓄积(N,10,1)等字段。

五、准备外业调查记录所需的表格

技术流程框架图

(1)森林督查初步成果完成后,应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调查成果相衔接,通过充分对接、相互验证后,完善森林督查数据库中县、乡、村、前期地类、森林资源变化库图斑号等属性因子填写,形成2020年森林督查数据库。

(2)在森林督查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衔接过程中,对于森林督查数据库中涉及项目建设用地、采伐图斑,如果有合法审核(批)手续,地类进行如实变更;对于无合法审核(批)手续,地类应按照无立木林地中相应地类填写。

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

一、调查内容

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重点,是对林地范围、林地利用状况(地类)以及林地管理属性等内容的更新。

(一)森林经营单位等界线的变化情况。

(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重点公益林,国家储备林基地等林业工程批准的界线变化情况。

(三)林地范围变化调查。

新增林地,包括因营造林等林业工程建设,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各类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滩涂围垦造林等增加的林地,及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调整实施后变为林地的。

新增林地的地类,按现状进行调查确认,调查记载相关因子。

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在耕地上种植林木、建设用地绿化等使土地用途发生改变的情况,按现状调查确认地类,“土地管理类型”属性为“按非林地管理”。

减少林地,主要指经批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经批准土地整理使用宜林地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调减林地等。

经批准实施的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中落实的林地边界和范围是林地管理的法定界线,未经批准不得变动。

确属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错误需要调整林地界线的须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审批程序批准后,再进行调整修改。

变为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新增的林地,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新增的林地,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或空间规划等已规划为林地的,且“土地管理类型”属性为“按林地管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为建设用地等非林地。

未经审核审批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开垦林地的,仍然保留在林地范围内。

(四)林地范围内地类变化调查林地地类变化调查包括:

新增森林地块。

由非森林的地类转为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的地块。

减少森林地块。

由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转为非森林的地块。

其他林地地类变化的地块。

包括疏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等地类之间变化的林地地块。

其他应记载为无立木林地的地块。

建设项目临时使用林地的地块,毁林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地块,仍属于林地范围。

地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林业生产条件完全丧失的林地地块,在规划调整前也属林地范围。

违法违规采伐、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如实记载地类变化。

林地地类发生变化的图斑,按表2-16填写地类变化原因。

(五)管理属性更新

林地权属。

包括国有和集体所有权之间的变更,以及国有、集体、个人和其他等林地使用权之间的变更。

森林类别。

国家级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之间的变更,依据经批准的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或调整成果核实确认。

林种。

按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薪炭林)进行变更调查,核实确认记载到亚林种。

工程类别。

根据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核实确认。

林木起源。

根据林木起源等变化情况进行变更调查。

事权等级。

根据事权等级的变化情况进行变更调查。

林地保护等级。

根据林地保护等级的变化情况进行变更调查。

上述地类或管理属性发生变化的林地图斑,也要核实基础因子等其他相关因子是否有变化,并做相应变更。

(六)自然灾害引起的林地利用状况变化情况。

(七)其他土地上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定的其他内容。

二、遥感判读

采用调查年度最新遥感影像,通过对照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

和前期遥感影像上,对比分析,判读勾绘地类或林相变化图斑,判读数据库结构。

(一)遥感判读勾绘

将本期遥感影像叠加到前期森林资源成果数据库和前期遥感影像上,对比分析,判读勾绘地类或林相发生变化的图斑。

采取1人判读勾绘,另1人复核的方法。

两人判读结果不一致的,采用会审的方式确定遥感判读结果。

变化图斑要填写“判读变化原因”,分为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代码10)、林木采伐(代码20)、开垦林地(代码30)、灾害等引起的林地地类或林相变化(代码40),以及可识别的因造林更新等营林活动引起的林地地类或林相变化(50)和其他变化(代码60),用代码填写。

以县为单位对判读勾绘的变化图斑,按顺序依次编码,并按县(林业局)、乡(场)、村(林班)记录图斑所处的位置等属性因子,形成遥感判读结果,建立森林资源遥感判读数据库。

(二)遥感判读结果,可用于辅助开展森林资源管理年度更新,是森林资源管理年度更新核实验证的重要信息;也可用于开展林地保护管理执法检查,提高检查的针对性。

三、森林资源变化调查

本次森林资源调查需反映2019年度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包括林地范围、地类和管理属性发生变化的图斑,除了核实调查记载地类、管理属性及其变化年度和变化原因外,还应核实基础因子等其他相关因子。

强调做到依法依规如实更新,杜绝人为因素干扰。

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主要反映地类、权属、林种、森林类别、事权等级、林地保护等级变化情况,并记录变化年度、变化原因、变化依据等信息。

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属性因子及填写要求。

有关属性因子记载要求为:

(一)地类、权属、林种、森林类别、事权等级、林地保护等级:

按现状记载。

林地权属。

包括国有和集体所有权之间的变更,以及国有、集体、个人和其他等林地使用权之间的变更,依据有关权属证明核实确认。

森林类别。

国家级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之间的变更,依据经批准的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或调整批准文件。

林种。

按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进行变更调查,核实确认记载到亚林种。

事权等级、林地保护等级。

对事权等级、林地保护等级等变化情况进行变更调查。

不得随意改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以及重点生态工程、公益林、林地保护等级等的范围和界线。

上述范围和界线变化,应依据经批准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调整或修编,公益林区划界定调整、自然保护地等范围调整的批文和批准结果进行更新。

对于龄组、郁闭度、优势树种、平均胸径、每公顷蓄积等林分自然属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

林木起源不得随意变更。

确有必要时对林木起源进行变更的,须核实确认并提供充足依据,方可进行变更。

对于地类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则上不得改变林木起源。

(二)前期地类、前期权属、前期林种、前期森林类别、前期事权等级、前期林地保护等级及没有变化的基础因子:

从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库中抄录。

(三)变化年度:

填写林地发生变化的年度,按图斑实际变化年度记载,如2019年。

(四)变化原因。

(五)变更依据:

填写林地图斑变更的依据,主要包括有3种,即遥感监测(代码11)、档案更新(代码12)、现地核实(代码13)。

(六)土地管理类型

土地管理类型:

“按林地管理”(代码10)、“按非林地管理”(代码

、“暂按林地管理”(代码30)3类分别填写。

按林地管理:

指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和生产经营,由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依法管理,确定为林地用途的土地。

--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均认定为林地用途的小班(代码11)。

--其他部门认定为林地用途,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认定的小班,如果有利于林业建设可以纳入(代码12),否则也可以不纳入林地范围。

--其他部门认定为非林地,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认定为林地用途的小班

(代码13),现状为林地。

--由交通、水利、农业等其他部门依法管理的土地,且有森林植被分布,被界定为重点公益林地,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后,已授权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林地小班(代码14)。

按非林地管理:

指有森林植被分布,由自然资源、交通、水利、住建和农业等部门依法管理,确定为非林地用途的土地。

--交通运输用地(代码2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代码2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代码23)。

--耕地或草地(代码24)。

--已办理占用征收林地审批手续,尚未实施,维持林地现状(代码25)。

暂按林地管理:

指目前自然资源、农业、建设等部门确定的土地用途与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掌握的用途不一致的土地。

--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认定为经济林地,其他部门认定为种植园地的小班(代码31)。

--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认定为宜林地或无立木林地,其他部门认定为草地和其他土地的小班(代码32)。

--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认定苗圃地,其他部门认定耕地的小班(代码35)。

(七)林地地类与林相变化原因

地类变化原因包括造林更新、林木采伐、国土三调对接、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开垦林地、森林抚育、灾害因素、自然因素、调查因素和无变化10个一级变化原因,19个二级变化原因,变化原因记载到二级代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