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328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必修1.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必修1

模块综合检测(必修一)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指出: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答案 A

解析 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故B项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2.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稣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

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

“王亲令晋侯苏:

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

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

C.出征作战D.缴纳贡赋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率乃师……伐夙夷”,可知周王命令诸侯出征作战,A、B、D项虽然是诸侯应尽的义务,但与材料不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

3.(加试题)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B.御史大夫

C.太尉D.治粟内史

答案 B

解析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与材料中“监察百官”不符,故A项错误;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相符,故B项正确;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与材料中“监察百官”不符,故C项错误;治粟内史不属于三公,与材料中“监察百官”不符,故D项错误。

4.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

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具体表现为(  )

A.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创设刺史制度

D.形成中外朝

答案 D

解析 郡国并行制度属于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问题,与君相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推恩令”用于解决诸侯王国混乱问题,与君相矛盾无关,故B项错误;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与君相矛盾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特意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即中外朝制度,故D项正确。

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丞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以分散相权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丞相职权范围应该是缩小而非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二府三司制,其目的是以分散相权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君相关系问题,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

6.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

这反映了唐太宗(  )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 C

解析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不符合唐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代并未出现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中“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说明皇帝、中书门下等顶层制度的建设受到唐太宗重视,故C项正确;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组成,故D项错误。

7.(加试题)元朝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政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

下列设置与之最为相近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军机处和内阁制

D.知州、通判、转运使

答案 D

解析 材料所述内容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职能配置,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君主专制方面的内容,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君主专制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军机处和内阁制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方面的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C项错误;宋朝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设转运使主管中央对地方税收的调运,相互间既有配合也有牵制,故D项正确。

8.秦朝、隋朝均二世而亡,然而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汉唐都出现盛世。

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主要是基于(  )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C.缓和尖锐阶级矛盾

D.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答案 D

解析 汉唐沿袭秦隋制度,有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唐沿袭秦隋制度,并不仅仅局限于发展社会经济这一方面,故B项错误;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与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

9.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一。

中国古代西藏与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来往。

下列不能用于研究西藏与中央王朝关系的是(  )

A.《步辇图》B.宣政院

C.布达拉宫D.行省制

答案 D

解析 《步辇图》是唐太宗接见西藏使者的绘画作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布达拉宫是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建立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且不包括西藏地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0.陈旭麓:

“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  )

A.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

B.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

C.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D.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故B项错误;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故C项错误;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故D项错误。

11.《(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

材料中的“战”(  )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1898年”这个时间可以推断出此战应该是中日甲午战争,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应该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故A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矿设厂,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故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傀儡,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12.梁启超指出:

“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割香港岛,与材料中“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不符,故A项错误;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与材料中“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不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与材料中“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相符,故C项正确;与材料中“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不符,故D项错误。

13.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

“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

B.“东方雄狮的觉醒”

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

D.“4.5亿两,中国的慷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说明这一时期由于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故A项正确;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联军战事行动迟缓”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4.5亿两,中国的慷慨”是指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4.国民政府南昌行营公布了《民廿二(22)年封锁匪区办法》。

其中的“匪区”是指(  )

A.陕甘宁边区B.东北解放区

C.南方革命根据地D.华北敌后根据地

答案 C

解析 “民廿二(22)年”是1933年,红军长征于1933年底开始,且与材料中“南昌行营”不符,故A项错误;东北解放区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中“民廿二(22)年”不符,故B项错误;1933年国共进行“围剿”与反“围剿”战争,与材料中“民廿二(22)年”“南昌行营”相符,故C项正确;华北与材料中“南昌行营”不符,“民廿二(22)年”也没有敌后根据地,故D项错误。

15.“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一“重大的决定”作出于(  )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D.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 B

16.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

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

这体现出(  )

A.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国家政治决定婚姻

C.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

D.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答案 D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治决定婚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故C项错误;据材料“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可知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故D项正确。

17.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B

解析 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视处理,并非处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的政策,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处理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原则,故B项正确;求同存异是指1955年在亚非会议中,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C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故D项错误。

18.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治上的法制化,即从人治到法制化。

下列关于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纲领》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B.《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C.《美国1787年宪法》破除封建法规,确立资产阶级立法规范

D.《拿破仑法典》践行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思想

答案 B

解析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解决的是当时美国邦联制的弊端,而不是为破除封建法规,故C项错误;《论法的精神》提出了“三权分立”说,奠定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法律典籍,没有涉及国家政权建立方式,故D项错误。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名用字,往往随着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

比如:

张要武、陈兴无、李造反等名字应该出自(  )

A.建国初期

B.“大跃进”年代

C.三年困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D

解析 建国初期主要政治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及三大改造,“张要武、陈兴无、李造反等名字”体现不出当时的时代特色,故A项错误;“大跃进”年代主要变革是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反映的不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故B项错误;三年困难时期的时代特色是谋求温饱及发展经济,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阶级斗争”,武斗、造反是当时流行词语,与材料“张要武、陈兴无、李造反等名字”相符,故D项正确。

20.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老农民》的编剧高满堂说:

“作为一部编年体正史,它时间跨度长达60年,从头至尾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历史节点和敏感时期。

”这部作品(  )

A.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B.是一部体系较完善的史书

C.不可能涉及新中国的城市建设

D.可为冤假错案的平反证伪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作为一部编年体正史,它时间跨度长达60年”“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历史节点和敏感时期”说明历史影视作品可用于研究历史,故A项正确;文学作品不是史书,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从1984年,开始城市改革,故C项错误;冤假错案的平反证伪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1.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

尼克松说:

“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

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

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答案 C

解析 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

22.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

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

A.公民监督B.定期投票

C.监督依据规范D.预防为主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目的就是……企图利用公民大会……”,可知公民大会是古雅典公民参政的重要机构,通过公民大会的投票即体现公民监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中“每年一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目中并未提到公民大会上公民的投票方式以及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按什么规则进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目中“……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3.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君主制,美国确立了总统共和制,德国确立了二元君主制,法国确立了“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

这主要反映了近代欧美民主政治发展具有(  )

A.渐进性B.连续性

C.曲折性D.多元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讲了英美德法四国,根据自身不同国情,选择了各自适合的政体,体现了多元性特点,选择D项符合题意。

24.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

“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接受该计划的只是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二战后期,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B项错误;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的是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D项正确。

25.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

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请从第26、27、28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10分)(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

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

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很早就有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

材料二 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诸葛亮据此指出: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詹也。

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为顺政。

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

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

(8分)

(2)据材料二,诸葛亮认为建立廉洁政府的首要前提是什么?

(2分)

答案 

(1)观点:

通过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佐证:

秦朝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设立刺史,成为地方专职监察官员;宋代在地方设置通判监察地方长官。

(任答2点即可)

(2)前提:

最高统治者自己要首先做到廉洁自律,方能贯彻政令,建立廉洁政府。

解析 

(1)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中“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佐证,依据所学知识从秦朝、汉代以及宋代设置的机构来佐证。

(2)第一小问前提,依据材料二中“正己教人,是为顺政……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的信息从“廉洁自律”的角度作答。

27.(10分)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达尔也说:

“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

(6分)

答案 

(1)推进: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任答2点即可)

(2)表现: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原则: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

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2分)

(2)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主题作了怎样的努力?

(4分)

(3)这一努力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4分)

答案 

(1)主题:

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2)努力:

①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②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3)特点:

①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②各阶级各阶层结成统一战线;③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革命呈现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启示:

只有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证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立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问,结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回答。

(2)问,结合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回答。

第(3)问,从三个阶级探索真理的内容、依靠的革命力量、结果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