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教案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188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教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八上教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八上教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八上教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八上教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教案5.docx

《八上教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教案5.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教案5.docx

八上教案5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单元第26课总第课时

课题

桃花源记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

方法

加强诵读训练,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导入 课文,激发兴趣

 

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一、导入 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

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学生认真听

 

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五、诵读训练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2) 乃不知有汉:

竟 :

乃大惊:

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

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

详细地 具答之:

详细地

5)甚异之:

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

都黄发垂髦:

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

请处处志之:

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

到…去,寻病终:

6)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

更不用说。

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

像这样。

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

鲜嫩美丽。

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

(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

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诵读训练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单元第26课总第课时

课题

桃花源记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

方法

加强诵读训练,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检查作业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

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为什么会“甚异之”?

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

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齐读第1段,思考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齐读全文,讨论总结

 

背诵课文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

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

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

“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

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

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

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

四、背诵课文。

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背诵课文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单元第27课总第课时

课题

陋室铭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

方法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

 

三、正课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圈划、识记

 

了解

 

学生个别读、集体读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逐句翻译

 

四、小结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

著名。

  有龙则灵:

灵异:

  斯是陋室:

这。

   惟吾德馨:

惟:

只是,德馨:

品德高尚。

  苔。

      何随之有:

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四、小结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思考回答

 

完成课后练习一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单元第27课总第课时

课题

爱莲说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

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记住作者

 

了解文体

 

学生齐读、轮读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翻译课文

 

四、小结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可爱者甚蕃”者:

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

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

很”。

益:

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

连词表转折,却。

焉:

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

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

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

鲜:

少。

(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提问:

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

“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

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8.提问:

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9.提问: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交流

 

思考回答

 

明确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单元第28课总第课时

课题

核舟记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重点

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

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教学

方法

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

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

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1.复习提问。

2,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左右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注意倾听

 

介绍作者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范读课文

 

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四)总结、扩展

 

五)布置作业

3.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

(可以听录音)

(1)正音:

洢(yī)罔(wǎng)贻(yí)黍(shǔ)轩(xuān)

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é)弥(mǐ)

矫(jiǎo)属(shǔ)诎(qū)髻(jì)壬(rén)

虞(yú)了(liǎo)篆(zhuàn)

(2)释词:

4.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

本文结构属于总—分—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

核舟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

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

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听教师朗读

 

注拼音

 

掌握顺序

 

聆听

 

思考完成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单元第28课总第课时

课题

核舟记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重点

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

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教学

方法

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讨论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

总介王叔通极工极雕。

第六段:

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

(1):

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通的微雕技艺,后者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齐读全文

展开讨论

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讨论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分析讨论第二至五段

 

布置作业

讨论

(2):

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

是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分比较合理?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句文句。

(3)除了什么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作业: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明确:

——紧紧围绕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

开头一句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关的词语如“不”、“曾不”等。

——二至四段为一部分,五段为一部分。

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讨论回答

 

完成作业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单元第29课总第课时

课题

24.大道之行也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

《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

方法

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整体把握课文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

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

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

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注意倾听

 

(学生朗读)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整体把握课文

 

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二、整体把握课文。

(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

(“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

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

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

(“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

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

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

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

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

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

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老师注意倾听。

四、小结

朗读

 

思考回答

 

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同学谈设想

上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单元第30课总第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

1、能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诗歌。

重点

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难点

对诗歌的再创造。

教学

方法

方法:

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