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区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解读.docx
《殷都区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殷都区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解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殷都区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殷都区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解读(征求意见稿)
“主体多元”教育实验在我区推行以来,全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课堂教学是实施主体多元发展性教学系统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成为全区推进主体多元教育实验向纵深发展的迫切任务。
在认真贯彻李南沉书记对教育的多次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在我区全面推行殷都区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双向五环”教学模式是激活学生主体性并作用于学生多元智能开发上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融合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活泼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诚心诚意地让学生做主人,又要严肃严格进行基本训练;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把学生预习与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与教师参与,学生展示与教师激励,学生探究与教师引领,学生达标与教师测评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新型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一、“双向五环”基本模式结构说明
(一)“双向”:
指教育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双边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合作,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教学效果。
(二)“五环”:
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
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第二步:
学生合作·教师参与;
第三步:
学生展示·教师激励;
第四步: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第五步: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二、“双向五环”基本模式详解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单方传递,而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师生立体交叉、相互参与、双向提升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指导思想,以优化激活教育教学过程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形成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刻领会“双向五环”的内涵。
第一步:
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1.学生预习:
预习就是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之前,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家庭、伙伴、互联网、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
这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主体性表现。
预习是高效课堂学习的核心基础,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先学”,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预习的环节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多少、难易设计在课前、课中的某一环节之前均可。
在课改初期,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建议老师在课内做好预习并进行指导。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温故知新,建议教师在导学案上需标注复习的知识内容,在预习环节要加入复习,这样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巩固,在巩固中引出新知,在预习新知中运用双色笔就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梳理知识树,以达到掌握部分新知,明确重、难点问题的目的,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特别指出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不解之处不一定花大气力去解决,而贵在发现问题正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途径与方法:
预习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即a.疑难点标注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圈圈画画,把重点问题、疑点问题、难点问题、需要质疑的问题统统标注出来,待以后自学、对学、群学中解决;b.温故知新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先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另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
c.尝试练习预习法:
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试一试,想想做做,遇到疑难再返回例题研究,然后再尝试练习。
教师要根据各学科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本节学习的内容,建议学生采用适当的预习形式。
例如语文(英语)预习可以是“听听、读读、写写、想想、说说、背背、批划……”;数学预习可以是“读读、算算、想想、摆摆……”;艺术、科学学科可以是“唱唱、演演、做做、画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是“调查、访问、写写……”。
预习时,要求学生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以自主预习为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优异的预习能力。
2.教师导学
导学一是指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学生学习的方案简称“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二是指教师的讲解、点拨、示范、提醒、激励等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即“授之以渔”,主要在于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途径与方法:
导学的方式有很多,主要采用的是“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就是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要认真预设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制要针对学情,明确重难点,重视学习方法指导,体现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要重点突出、方法灵活,力求基础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
教师引导学生要以导学案为抓手,不仅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
同时,为使“教师导学和学生预习”双边活动有机衔接,建议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预习方法、学生年龄特点、班级学情等因素来采取适当的导学方式。
有时可能课堂上生成的不是导学案中的预设导学,就要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灵活调控课堂,不能照搬模式。
实施“导学案”后,为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老师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
第二步:
学生合作·教师参与
1、学生合作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有几个要素: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于共同互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内结对子交流与合作,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方式。
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基本学习形式之一,小组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学习单元,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
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法的优化互补,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
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途径与方法:
(1)小组建设:
①小组划分:
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
②确定组长。
一个小组的好与坏关键在于组长,所以确定一名好的组长就显得格外关键,一般说来选组长的标准主要看两点:
一是成绩要好,二是组织管理能力要强。
③建立小组评价管理机制。
a.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公约”,引进激励机制,培养合作交往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技能;b.引进“契约”学习评价机制,照顾学习表现差的学生,缩小学生差异;c.学习成绩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维护“后进生”尊严,发扬合作学习精神。
(2)合作学习策略:
学生合作学习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异质对学再解决前两次存在的问题,最后组内群学,统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步骤与结果。
要提倡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鼓励组内质疑。
不能够统一思想的题目用红色笔标注“?
”号,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留白,请教老师或等待大展示环节听取别组意见。
教师要注重巡视、调查各学科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2、教师参与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教师应该发挥其在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促进者。
途径与方法:
(1)首先应注意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给予外部激励,明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2)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合作学习的主题,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有准确导向和学习的重难点,否则他们会抓不住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3)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4)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并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时给予点拨;同时要从宏观方面调控课堂,防止延误课时,防止学生思维分散后偏离学习重点。
一旦发现学生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就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促使他们更加踊跃地思考和学习,同时也给同学们一个示范作用,让其他的小组成员更加积极的思考。
学生结对子合作学习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并藉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互助、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赏识教育的理念,让每位学生能进行自主管理,互相约束,又互相激励,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井然有序的高效进行。
第三步:
学生展示·教师激励
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跃跃欲试,处于亢奋状态进行展示,并在展示过程中不断激励、唤醒、鼓励学生。
1.学生展示
所谓“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导学案里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并将自己或本组的探究结果用简洁生动地方式展示出来,以达到成果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展示可以让不敢开口说话的同学变成滔滔不绝的演说能手,可以让快乐的思绪得到自由的释放,可以让学生变成像模像样的小老师,可以让合作精神之花灿烂开放,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有声有色,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才能绽放。
途径与方法:
(1)展示内容:
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
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即问题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即创生性。
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下的重点内容的解读,有学生学习中新的发现和感悟,也应该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就某一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2)展示形式:
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组内展示;一种是组间(班内)展示。
组内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个体在展示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组内交流,进行第一次思维碰撞。
组内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习组长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组间展示。
组间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各小组按一定的方式进行班内的汇报。
(3)展示方式:
互动性是此展示方式的原则,即要在展示时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
具体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一般方式,a陈述性展示,即用语言简明、扼要的表达自己或小组的观点;b实践性展示,即用板书或学具等实际物品协助表达观点。
第二种是个性化展示,注意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个性化展示,如小品、歌曲、相声、快板、朗读、作画、美文等均可。
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的展示应遵循这样两个原则:
一是要求一切形式都必须为内容服务。
学生的展示,不管是以何种方式,也不管这种方式有多么新颖、多么招人喜欢,但前提是必须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服务。
二是要求展示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练,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展示是有时间限制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要展示的内容圆满地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展示时要直入主题,要言不繁。
(4)展示指导:
改革初期,学生对展示的各个环节及要求肯定比较生疏,所以初期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a站姿的要求:
发言的学生假如需用板书协助说明观点时,一定要侧身而立,不要挡住旁边同学的视线。
b语言的要求:
发言时声音要洪亮;语言尽量简洁;注意用语文明礼貌,如对提出建议的同学说谢谢等。
c发言顺序:
组内发言时,可有小组长制定,也可由教师根据情况来制定。
组间展示时,一般按照目标问题的顺序进行。
可以有小组派代表发言,也可几个同学发言,其他做补充或质疑(同组、同问题者优先)。
指导展示时,要从优等生入手,要从一个小组入手,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5)展示误区:
a一方面要限制优秀学生的课堂参与次数,班中的优秀学生一节课最多参与两次。
将更多的机会让出来,让潜能生有参与的机会。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能够比较成功参加课堂展示的潜能生给予进行更大的表扬和赏识,比如教师语言的直接肯定或小组加分时有所区分。
b对于班级人数较多的学校,不要认为组间展示时每一个小组都必须有机会展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对同一问题的反复展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反而造成参与率低。
因此人数多的班级可以采用竞争的方式,哪一组先做好展示的准备,那一组就先展示,其他补充、质疑,教师对听得好、补充的好的小组同样提出表扬及肯定。
2、教师激励:
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像《学记》中所说的: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这个表达比较贴切。
具体体现在:
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
“激励、唤醒、鼓励”是教师组织课堂的三大法宝,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精彩的课堂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激励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现在主要说说在学生展示时教师的激励。
途径与方法:
教师的激励方法可以分两种。
显性激励:
如对学生的回答直接给予语言上的肯定,但切记评价语言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要用“很好”两字代表你所有的肯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说一些激励的语言,如:
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你分析问题这么透彻,老师真希望每课都能听到你的发言;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
你真爱动脑筋,这么难的题你都能解决!
你好厉害!
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你的勇气令人羡慕等。
还可以用一些亲昵的动作、夸张的表情、加分等表示对个人及小组的激励。
隐性激励: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挖掘各科教材的兴趣点,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化知识。
运用情感的激励法、唤起注意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竞赛评比法、小品表演法、分组结对法、擂台比武法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这一境界。
第四步: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1、学生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索的过程。
这种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的身心特征,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好奇心与求知欲。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和争辩,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密切学生友好互助关系,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终身学习的品质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
途径与方法:
(1)使用“问题生成表”,引导学生自主生成探究问题
以问题为探究载体,问题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问题思考探索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创造发现的过程。
因此,学生探究,关键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投入到问题探索中去。
为此使用“问题生成表”。
要引导学生要学会筛选问题,根据学习需要对众多问题作出评价,协商确定值得在全班交流探讨的核心(主要)问题,而对于那些价值指数不高的枝节问题,则留在小组或课后探讨。
(2)允许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种。
阅读教材,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并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系统,是一种探究;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是一种探究;对话交流,质疑问难、自我发现,互相发现,互相启发,也是一种探究。
但不管哪种方式,老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学习,指导他们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才能实现探究学习的价值,努力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3)多向交流,有效探究,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探究应该有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可以交流辩论、可以相互借鉴共享……这里交流互动环节老师们容易忽视,交流不是学生向老师汇报,而是向所有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探究结果,这也就是倾听的问题。
在倾听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主动地吸收其他同学的好的做法、主动地思考和倾听,从而取长补短,有利于揭示规律。
2、教师引领
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才能和学生有效探究相得益彰。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领者而不是指使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除了要创设探究氛围,还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相机抛出充满智慧挑战的问题,要发挥组织者,协调者,点拨者的作用,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保障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秩序,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进行深度思维的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究者。
但这里要特别指出我们绝不能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放任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应贯穿始终,这就对教师的导学案、教师素养、教师的功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途径与方法:
(1)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线索提示
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是为了保证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需要,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并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这种提示性的线索,应该是及时的,建议式的,或提供方法指导,或帮助制定可行性方案,或启发学生进一步预测等。
(2)激励学生,把研究引向深入
教师一要不断鼓励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就想方设法自己解决,扫清进行探究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二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向深层次问题迈进,逐步获得探究学习的自我学习法;三要鼓励学生拥有独特见解,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在巩固学生探究意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方法;四是引导学生不仅会发现和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
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3)创设开放的探究时空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注意问题延伸,要想办法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时间和空间。
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走进大自然。
这样,学生的眼睛会变得更明亮,小手会变得更灵巧,突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前提。
(4)要及时点拨与小结
当学生的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开始展示学习成果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结论。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表完个人见解或小组意见之后,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展示的结果进行点评,给以肯定,但也要进行总结,给学生散乱的思绪一个概括性的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克服知识点散乱不成系统现象。
同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发展,将探究的问题举一反三,一题多变,通过适当增减、更换问题的条件结论,重新让学生思维解决,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第五步: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1.学生达标
课堂的最后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学案,并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当堂的达标测评。
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整理学案旨在帮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进行回忆、再现,明确自我学习的重点、疑难问题的解决情况、生成性知识的把握及知识系统的初步构建,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构建整理、归纳的自我意识及相关的初步能力。
当堂检测的本身不仅仅只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的测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检测,真正感受到“学有价值”、“学可致用”,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能进一步得以内化,并有意识的转化为知识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潜移默化的让知识走出课堂、回归生活。
途径与方法:
(1)学生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前三项内容一般是随时整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
知识系统整理很重要,要求能自主列出知识网络、知识纲目或绘出知识树,这个内容的整理可以放到课后反思时进行。
(2)认真更改错题,必要时找对子帮扶解决,鼓励较弱的学生向优秀学生拜师学艺,可以是本组的,也可以是它组的。
(3)每天上完课后要及时整理导学案,将出错的问题整理到纠错本上或导学案纠错栏上。
(4)做好学习反思,并在导学案上列出心得、问题或困惑。
(5)导学案中达标检测部分,要力求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
(6)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尽力达到不让一名弱者掉队,做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
鼓励较弱的学生向优秀学生拜师学艺,所拜老师可以是本组的,也可以是其它组的。
2.教师测评
一堂好的课,需要“动与静”的结合、“活与实”的结合。
实就需落在当堂检测上,做到堂堂清。
这里特别指出“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点之一,因此教师要时刻牢记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人人成功方可谓真正的成功,人人高效方称得上高效课堂。
途径与方法:
(1)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分层次设计,题量要简而精。
(2)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检测形式可以是口答、动手操作、开卷笔答、闭卷考试、对子互测、全班统一检测等。
(3)检测题目呈现方式不拘一格。
可以由教师将精选试题直接印在导学案上,也可以指定教材、教辅的页码和题号。
(4)教师批阅导学案应讲究策略,以达到批阅效果的最优化。
①教师可将导学案全部收上来,逐份批改,发现优点与不足,以此作为对学生导学案完成的小结与指导,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
②教师可在A、B、C层次中随机抽取,有针对性地批阅,将批阅中出现的问题在评价导学案时进行分析。
③教师要对学科组长进行系统地培训,发挥学科组长的作用,重点关注学生红色笔修正的地方,从中了解学生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和本节课的达标情况。
总之,“双向五环”基本模式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民主的课堂、艺术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能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这样的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潜能、放飞了学生的心灵,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