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334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docx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1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七里河站模板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2

二、主体结构设计简介2

三、车站主体结施工顺序2

四、施工缝的留置原则3

4.1、水平施工缝3

4.2、垂直施工缝3

五、模板及支架体系的选择3

5.1、模板选择3

5.2、支架系统选择3

六、支架布置方案4

6.1、支架立杆间距设计4

6.2、各段立杆布置方案6

6.3、水平杆步距6

七、模板及支架搭设要求7

7.1、排架组装方法及要求7

7.2、剪刀撑设置7

7.3、模板固定与校正措施7

7.4、模板安装工程质量标准8

7.5、模板施工交底及验收要求9

7.6、模板拆除要求9

八、质量、安全控制措施10

8.1、质量控制措施10

8.2、安全技术措施11

九、模板验算12

9.1、梁模板、支撑架计算书12

9.1.1、计算荷载:

12

9.1.2、梁底次龙骨验算13

9.1.3、梁底主龙骨验算13

9.1.4、梁下立杆的稳定性计算13

9.2、楼板模板、支架计算书14

9.2.1、计算荷载:

14

9.2.2、板底次龙骨验算15

9.2.2、板底主龙骨计算15

9.2.6、板下立杆的稳定性计算16

9.3柱模板计算书16

9.3.1、柱模板基本参数16

9.3.2、荷载计算16

9.3.3、柱箍间距计算16

9.3.4、柱箍截面计算16

9.4、墙模板计算书17

9.4.1、墙模板基本参数17

9.4.2、墙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17

9.4.3、墙模板面板的计算18

9.4.4、墙模板内楞的计算19

9.4.5、墙模板外楞的计算19

郑州市轨道交通地下市政工程1号线七里河车站

模板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七里河站结构施工图第二分册《主体结构施工图》

2.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3.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5.《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62-2008);

6.《建设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二、主体结构设计简介

2.1、车站设计外包全长为:

195.7m.

2.2、主体结构顶板厚度:

为800mm厚;中板厚度均为400mm厚;底板厚度均为900mm厚;内衬墙厚度:

端头井为700mm,标准段为600mm。

里程号

结构形式

外包宽度

车站总高

站台层净高

站厅层净高

YCK29+663.948~677.348

单柱双跨

22.6m

13.5m

7.9m

3.5m

YCK29+677.348~699.648

单柱双跨

19m

13.96m

6.3m

5.5m

YCK29+699.648~722.998

双柱三跨

19m

13.96m

6.31m

5.5m

YCK29+722.998~846.248

单柱双跨

18.5m

13.96m

6.31m

5.5m

YCK29+846.248~859.65

单柱双跨

22.6m

15.55m

7.9m

5.55m

2.3、混凝土强度等级

中柱:

C50;

顶板、中板、底板、侧墙及顶、中、底纵梁为C30;

顶板、顶梁、底板、底梁、侧墙及端墙等与土壤相接构建采用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等级S8.

三、车站主体结施工顺序 

底板——站台层结构中柱——站台层侧墙——中板(含梁)——站厅层结构中柱——站厅层侧墙——站厅层顶板(含梁)

四、施工缝的留置原则

4.1、水平施工缝

设于底板斜托与侧墙结合面以上500mm处,(无轨顶风道时:

顶板斜托与侧墙结合面以下300mm处)轨顶风道底板与侧墙结合处;中板与侧墙结合处;顶板斜托与侧墙结合面下300mm处。

4.2、垂直施工缝

纵向间距12~16m设一道处置施工缝,且要求布置在纵向柱距1/4~1/3跨附近,沿底板,侧墙及顶板环形设置。

五、模板及支架体系的选择

5.1、模板选择

本工程墙、梁、柱、板模板均选用2440*1220*18mm的木净面胶合板;

板次龙骨采用100*100mm方木间距250mm;主龙骨采用双根Ф48*3.5钢管;

梁底次龙骨采用100*100mm方木,间距250mm,且不少于4根、主龙骨采用双根Ф48*3.5钢管,间距同排架间距。

梁侧水平楞采用100*100mm方木,两侧竖楞采用150*150mm间距同排架间距,并设对拉螺栓,直径Ф18间距同排架间距。

柱竖楞采用100*100mm方木间距不大于250mm;柱箍采用双根Ф48钢管、竖向间距0.5m;对拉螺栓采用Ф18间距600mm,长、宽方向各两根。

侧墙竖楞采用100*100mm方木间距250mm,横楞采用双根Ф48*3.5钢管,间距同支架排距。

5.2、支架系统选择

1、支架系统选用碗扣式钢管脚手架系统。

(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是一种杆件轴心相接的承插销固式钢管脚手架,采用带连接件的定性杆件,组装简便,具有比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较强的稳定承载力,不仅可以组装各式脚手架,而且更适合构造各种支撑架,特别是重载支撑架)

2、主要构件

(1)立杆:

立杆有3.0和1.8m二种规格。

(2)顶杆:

顶杆有1.2、1.8、和2.4三种规格。

(3)横杆:

横杆有0.3、0.6、0.9和1.2四种规格。

(4)底座:

底座由150*150*8mm钢板和中心焊接连接杆制成,其可调最大范围为0.6m。

(5)顶托:

顶托由200*150*5mmU型钢板焊接连接杆制成,其可调最大范围为0.6m。

3、杆件设计荷载

(1)横杆步距为0.6m时,每根立杆设计荷载为40KN。

(2)横杆步距为1.2m时,每根立杆设计荷载为30KN。

(3)0.9m横杆,跨中集中荷载为6.77KN,均布总荷载为14.8KN。

(4)1.2m横杆,跨中集中荷载为5.08KN,均布总荷载为11.1KN。

(5)底(顶)托支撑柱支撑高度小于等于5m时,设计荷载为180KM;支撑高度大于5m小于等于10m时,设计荷载为100KN。

六、支架布置方案

6.1、支架立杆间距设计

1、梁底

(1)选用中纵梁(ZZL-1:

900*1000mm)为设计对象

荷载组合为: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62-2008)

项目

荷载计算

荷载

合计

混凝土自重

1*0.9*1*25

25

(25+0.45)*1.2+(2.25+1.8)*1.4=36.21KN

模板及支架

1*0.9*0.5

0.45

施工荷载

1*0.9*2.5

2.25

振捣荷载

1*0.9*2

1.8

根据以上结果:

中纵梁综合采用梁底立杆间距暂定为0.6(横)*0.9(纵),步距1.2m

(2)选用顶纵梁(RZL4:

1200*2200mm)为设计对象

荷载组合为: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62-2008)

项目

荷载计算

荷载

合计

混凝土自重

1*1.2*2.2*25

66

(66+0.6)*1.2+(3+2.4)*1.4=87.48KN

模板及支架

1*1.2*0.5

0.6

施工荷载

1*1.2*2.5

3

振捣荷载

1*1.2*2

2.4

根据以上结果:

顶纵梁综合采用梁底立杆间距暂定为0.3(横)*0.9(纵),步距1.2m

2、板底

(1)选用中板((20-21)/(C-D):

600*900)为设计对象

荷载组合为: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62-2008)

项目

荷载计算

荷载

合计

混凝土自重

0.4*0.6*0.9*25

5.4

(5.4+0.27)*1.2+(1.35+1.08)*1.4=10.2KN

模板及支架

0.6*0.9*0.5

0.27

施工荷载

0.6*0.9*2.5

1.35

振捣荷载

0.6*0.9*2

1.08

根据以上结果:

中板综合采用板底立杆间距暂定为0.6(横)*0.9(纵),步距1.2m

(2)选用顶板((19-20)/(B-C):

600*900)为设计对象

荷载组合为: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62-2008)

项目

荷载计算

荷载

合计

混凝土自重

0.8*0.6*0.9*25

10.8

(10.8+0.27)*1.2+(1.35+1.08)*1.4=16.7KN

模板及支架

0.6*0.9*0.5

0.27

施工荷载

0.6*0.9*2.5

1.35

振捣荷载

0.6*0.9*2

1.08

根据以上结果:

顶板综合采用板底立杆间距暂定为0.6(横)*0.9(纵),步距1.2m

3、侧墙

(1)选用YCK29+722.998~846.248标准段600厚侧墙,站台层净高为6.31m,根据施工缝留置原则,其浇筑高度为:

4.41m。

根据梁板支架的排距,暂定侧墙支撑的排距为1.2(高)*0.9(宽)步距为0.6m。

荷载组合为: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62-2008)

项目

墙侧压力荷载计算

荷载

两则取小值

公式1

0.22*25*(200/20+15)*1.2*1.15*1.6

69.4

69.4KN/m2

公式2

25*4.41

110.25

因1.2*0.9*69.4=74.952KN大于步距为0.6m时的设计荷载40KN故调整为:

排距为0.6(高)*0.9(宽)步距为0.6m。

其承受荷载为0.6*0.9*69.4=37.476KN小于40KM,故满足要求。

受其影响板底立杆步距调整为0.6m。

(2)选用端头井700厚侧墙,站台层净高为7.9m,根据施工缝留置原则,其浇筑高度为:

7.4m。

根据梁板支架的排距,暂定侧墙支撑的排距为1.2(高)*0.9(宽)步距为0.6m。

荷载组合为: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62-2008)

项目

墙侧压力荷载计算

荷载

两则取小值

公式1

0.22*25*(200/20+15)*1.2*1.15*1.6

69.4

69.4KN/m2

公式2

25*7.4

185

因1.2*0.9*69.4=74.952KN大于步距为0.6m时的设计荷载40KN故调整为:

排距为0.6(高)*0.9(宽)步距为0.6m。

其承受荷载为0.6*0.9*69.4=37.476KN小于40KM,故满足要求。

受其影响板底立杆步距调整为0.6m。

6.2、各段立杆布置方案

1、YCK29+663.948~677.348段(北端头井)立杆布置方案

0.4+16*0.6+0.3+0.6+0.3+16*0.6+0.4=21.2m

2、YCK29+677.348~699.648段立杆布置方案

0.55+13*0.6+0.6+14*0.6+0.45=17.8m

3、YCK29+699.648~722.998段立杆布置方案

0.3+0.6*14+0.35+0.6*14+0.35=17.8m

4、YCK29+722.998~846.248段立杆布置方案

0.55+27*0.6+0.55=17.8m

5、YCK29+846.248~859.65段立杆布置方案(南端头井)

布置方案同北侧端头井。

6.3、水平杆步距

1、梁底水平杆步距1.2m

2、受侧墙影响,板底水平杆步距调整为0.6m。

七、模板及支架搭设要求

7.1、排架组装方法及要求

根据布架设计,在已经处理好的地基上安放立杆底座,然后将立杆插在其上,采用3.0m和1.8m二种不同长度立杆相互交叉布置,上面各层均采用3.0m立杆接长,顶部再用1.80m长立杆找齐以避免立杆接头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装立杆时应及时设置扫地横杆,将所装立杆连成一整体,以保证立杆的整体稳定性。

立杆同横杆的连接是靠碗扣接头锁定,连接时,先将上碗扣滑至限位销以上并旋转,使其搁在限位销上,将横杆接头插入下碗扣,待应装横杆接头全部装好后,落下碗扣并预锁紧。

当组装完两侧横杆后,首先应检查并调整水平框架的直角度和纵向直线度;其次应检查横杆的水平度,并通过调整立杆可调座使横杆间的水平偏差小于1/400L,同时应逐个检查立杆底脚,并确保所用立杆不浮地松动。

7.2、剪刀撑设置

在支架纵横向应每隔5m左右设由下向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其宽度为4~6m,并在剪刀撑部位的顶部、扫地杆处设置水平剪刀撑,剪刀撑杆件的底端应与地面顶紧,夹角宜为45度~60度。

7.3、模板固定与校正措施:

(1)根据轴线位置弹出内衬墙和立柱的位置线(适当收紧1~2㎝)。

根据施工需要,同时在边线外侧弹出立模控制线,便于检查和控制,以保证结构各部位模板安装位置正确,并保证结构不侵占线路设计界限。

(2)在水平施工缝下100mm处预埋φ12短钢筋作模板限位,严格控制板墙断面尺寸。

(3)由于本工程防水等级高,浇筑侧墙时不允许设置对拉螺栓,为保证模板系统的稳定,将对拉螺栓加工成L型,其一端挂住侧模,一端固定在侧墙模板的横楞上。

然后用短钢管将侧墙模板横楞和支架体系连接。

如下图

 

(4)模板上口应拉线找直且垂直度校正完毕后,由技术员和质量员同班组长一起进行复核验收。

(5)跨度大于4m时,模板中间应起拱1‰~3‰,以防板底、梁底新浇砼后发生挠曲。

7.4、模板安装工程质量标准:

1、模板制作必须符合《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断面、尺寸、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3、各种连接杆、支撑杆及加固系统必须安装牢固,无松动现象。

模板拼缝要严密、表面要平整,各种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要准确。

特别是平面孔洞留置要方正,垂直留孔标高要准确。

木档加固及支撑要牢固、不变形。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轴线位置

5

钢尺检查

2

底模上表面标高

±5

水平或钢尺检查

3

截面尺寸

基础

±10

钢尺检查

柱、墙、梁

+4,-5

钢尺检查

4

层高垂直度

不大于5m

6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

大于5m

8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

7.5、模板施工交底及验收要求

1、模板安装前必须进行三级技术交底交底。

2、操作人员必须明确操作质量标准和验收标准,必须熟悉施工图,掌握正确的施工要求。

3、所有模板安装位置、断面尺寸、施工标高、模板平整度、垂直度及排架支模的支架体系都必须逐一检查、复核,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

4、实行施工班组模板安装“自检、互检”以及技术、质量“专检”制度。

根据流水段安排,模板分段施工与验收,支模完成后,由班组填写表格,提请项目部验收通过,再由项目部提请监理验收。

验收通过后,方准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7.6、模板拆除要求

1、实行模板拆除通知书制度,以砼试块强度报告作依据,安排具体拆模日期。

2、支模前模板统一涂刷专用脱膜剂,以达到今后拆模时即能保证模材质量,又能达到快速拆模的要求。

3、不承重侧模板:

常温下浇砼后24小时即可拆除,但以能保证拆模时不损坏构件棱角为原则。

4、承重模板(平台、梁底模板)拆除时砼强度要求见下表。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达到设计的砼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2

≥50

>2,≤8

≥75

>8

≥100

梁、拱、壳

≤8

≥75

>8

≥100

5、模板拆除要遵循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

承重部位按自上而下的原则,拆模时,严禁用撬棒硬撬模板,以免损坏模板。

6、防水砼结构拆模,必须注意周围环境温度,确保防水砼结构表面的温度与周围气温差不超过15℃。

7、拆下的模板和配件必须及时清理,严禁抛掷、随意倾泻或压在电缆上,要有人接应传递,按指定地点堆放。

对于拆模中的所发现的少量破损、变形的模板和不灵活的扣件,必须派人及时整修,并刷好脱模剂。

八、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8.1、质量控制措施

(1)模板必须在钢筋隐蔽验收通过后方可封模,每个单项模板完成后必须先自检,经技术复核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竖向结构模复核时,必须复核上口标高,以确保平台模板标高的正确。

(2)模板体系制作时,必须严格按木工翻样图要求进行加工,必须加强验收环节,进行预拼装工序以确保模板就位前的平整度和刚度,所有的模板都必须进行编号,加以区别,以便模板的安拆工作快速、便捷的进行。

(3)模板在每一次使用前,均应全面检查模板表面光洁度,不允许有残存的砼浆,否则必须进行认真清理,使模板平整,完好无孔洞,然后喷刷一度无色的脱膜剂或清机油等隔离剂、模板拼缝有明显的缝隙者,必须采用油腻子批嵌闭合。

(4)模板必须做到定位准确、支撑牢固、模板平整及垂直,质量员负责检查复核。

(5)模板拆除应保证砼棱角不因拆模时受损;底模拆模:

跨度小于8m时,达到设计强度75%,跨度大于8m时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拆模,悬臂构件达到100%方可拆模。

现浇结构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轴线

位置

基础

15

钢尺检查

墙、柱、梁

8

剪力墙

5

垂直度

层高

≤5m

8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

>5m

10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

全高H

H/1000且≤30

经纬仪、钢尺检查

标高

层高

±10

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全高

±30

截面尺寸

+8,-5

钢尺检查

表面平整度

8

2m靠尺和塞尺检查

预埋设施中心线位置

预埋件

10

钢尺检查

预埋螺栓

5

预埋管

5

预留洞中心线位置

15

钢尺检查

8.2、安全技术措施:

(1)模板支架必须支承在地基上,底部必须填实,确保基座稳定.。

(2)模板未固定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

严禁在连接件和支撑杆上攀登上下,严禁在上下同一垂直面上装、拆模板。

(3)支设高度大于3m的墙模板,应按要求搭设分节操作平台,保证操作人员有稳固的立足点;进行高处拆模时,应配置专用登高架或搭设临时支架。

(4)木工平刨、铜盆锯须搭设操作棚,作业棚应及时清除木屑,并配置好消防器具。

(5)模板起吊前,应检查吊具和箱笼是否完整安全。

采用吊车吊放时,应设临时拉绳稳定吊点方向,指挥必须到位,防止在吊运过程中碰击支撑和坑内操作人员。

(6)认真检查落实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7)平台上严禁集中堆放大量材料,严防平台超载而倒塌伤人。

(8)钢管、模板材料严禁大量集中或散乱堆放在基坑边,防止倾覆至基坑内发生砸人事故。

应严格按照现场布置要求,将材料分类、分规格整齐堆放在施工道路外侧的场地上。

九、模板验算

9.1、梁模板、支撑架计算书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5.71米,基本尺寸为:

梁截面B×D=900mm×1000mm,梁支撑立杆的横距(跨度方向)l=0.90米,立杆的步距h=1.2米,梁底2道承重立杆。

梁顶托采用双根Ф48*3.5钢管。

梁底次龙骨采用100*100mm方木,间距250mm,且不少于4根、主龙骨采用双根Ф48*3.5钢管,间距同排架间距。

梁侧水平楞采用100*100mm方木,两侧竖楞采用150*150mm间距同排架间距,并设对拉螺栓,直径Ф18间距同排架间距。

图1梁模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9.1.1、计算荷载:

底板承受标准荷载:

底板自重力:

0.5*0.9=0.45kN/m

混凝土自重力:

0.9*25=22.5kN/m

钢筋自重力:

1.5*0.9=1.35kN/m

振捣荷载:

2.0*0.9=1.8kN/m

施工荷载:

2.5*0.9=2.25kN/m

组合荷载:

(0.45+22.5+1.35)*1.2+(1.8+2.25)*1.4=34.83kN/m

9.1.2、梁底次龙骨验算

梁长8米,考虑中间设一接头,按四跨连续梁计算,按最不利荷载布置,查《建筑施工计算手册》附录二附表2-14,得Km=-0.121;Kv=-0.62;Kw=-0.967

Mmax=Kmql2=-0.121*34.83*0.9*0.9=-3.43kN.m

需要截面抵抗矩

I=bh3/12=100*1003/12=8333333.3mm4

W=I/(h/2)=166666mm3

f=Mmax/W=1.14*106/166666=6.84N/mm2

9.1.3、梁底主龙骨验算

梁底主龙骨计算简图

经过计算主龙骨承受最大弯矩为:

M=1.93kN.m;两排钢管并用做主龙骨时的截面抵抗矩为:

W=8.96*103mm3

Fm=M/W=214.9N/mm2

9.1.4、梁下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其中:

N--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它包括:

N=34.83*0.9/2=15.67kN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l0/i查表得到:

0.614

i--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cm);i=1.58

A--立杆净截面面积(cm2);A=4.24

W--立杆净截面抵抗矩(cm3);W=4.49

σ--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计算值(N/mm2);

[f]--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f]=215*0.9=205.00N/mm2;

σ=15.67*103/0.614*4.24*102=60.2N/mm2<[f]=205.00N/mm2故立杆稳定满足要求

9.2、楼板模板、支架计算书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5.5米,搭设尺寸为:

立杆的纵距b=0.9米,立杆的横距l=0.6米,立杆的步距h=0.60米。

图1楼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图2楼板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

9.2.1、计算荷载:

顶板板底板承受标准荷载:

顶板底板自重力:

0.5*0.6=0.3kN/m

顶板混凝土自重力:

0.6*0.8*25=12kN/m

钢筋自重力:

1.5*0.6=0.9kN/m

振捣荷载:

2.0*0.6=1.2kN/m

施工荷载:

2.5*0.6=1.5kN/m

组合荷载:

(0.3+12+0.9)*1.2+(1.2+1.5)*1.4=19.62kN/m

9.2.2、板底次龙骨验算

板长8米,考虑中间设一接头,按四跨连续梁计算,按最不利荷载布置,查《建筑施工计算手册》附录二附表2-14,得Km=-0.121;Kv=-0.62;Kw=-0.967

Mmax=Kmql2=-0.121*19.62*0.9*0.9=-1.92kN.m

需要截面抵抗矩

I=bh3/12=50*1003/12=4166666.67mm4

W=I/(h/2)=83333mm3

f=Mmax/W=0.96*106/83333=11.5N/mm2

9.2.2、板底主龙骨计算

板底主龙骨选取两根Ф48*3.5钢管,计算简图如下:

板底主龙骨计算简图

经过计算主龙骨承受最大弯矩为:

M=1.54kN.m;两排钢管并用做主龙骨时的截面抵抗矩为:

W=8.96*103mm3

Fm=M/W=172N/mm2

9.2.6、板下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