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840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docx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

农产品储藏与运输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摘要:

在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海南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通过提高学科基础课程的覆盖面,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习、实训等措施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寻找到一套适合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081411S)是教育部2003年新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

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借鉴了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案,结合我校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的学科基础平台,初步设置了我校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侧重于植物保护学、农药学和环境科学。

  经过2005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生共同摸索,发现该专业制定的学科体系存在一些问题,[1]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偏多,专业特色不明显;部分课程没有全国统编教材,使得授课内容出现部分重叠现象等。

此外,学生在校期间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方面的实验技术和技能训练不足,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较弱。

而且没有专门实训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教育部对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下,[2]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寻找出适合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对培养热带农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课程体系

  由于最初设置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加之教育部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从2005年开始,学院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计划共进行了4次修订。

每次学院内部相关专业教师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后,还将修订好的教学计划交给学校资深教授审核。

经过修订后,课程设置、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的学时分配和安排等更趋合理。

教学内容中涉及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相对减少,专业特色更加突出;统编适合海南热带地区发展的部分课程教材,使得课程授课内容与热带地区结合比较紧密。

在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下,帮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提高学科基础课程的涵盖面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有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土壤肥料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仪器分析”等。

经过修订后新增加了“食品化学”、“农产品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等食品学科的内容。

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合并成植物保护学,两门课程的学时由原来的10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40学时,使得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感觉到该课程的重点更突出,针对性也更强了。

学科基础课程由环境、生态、植保扩大到食品科学,内容更加广泛全面。

设置后,该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植物保护学、食品科学等,体现出了综合性学科的特色。

[3]

  2.专业课程合理设置,避免授课内容重复

  由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课程没有完善的教学内容和统一教材,这样,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和发挥余地较大。

导致不同教师和不同课程出现内容重叠的现象,加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关注国际民生的话题,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内容不断更新。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学院教师要随时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以便满足学生获取知识、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5年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农产品有害物质分析”、“农产品质量分析”、“农产品卫生检测”、“农药残留检测”课程。

由于没有具体教材,学院相关的课程教学大纲也不齐全,导致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时,随意性较大,出现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致使学生上课心不在焉,并且有厌学的情绪。

教学计划经过修订后,课程设置为农产品质量检验、农产品营养与卫生、环境监测与评价、农药残留分析,基本避免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

在2008年,全校重新制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内容,也避免重复现象的发生。

同时新增加了农产品GAP生产技术,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在基地种植规划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直接为“三农”服务。

其次,安排教师进修培训,及时接受国内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变化,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3.增设专业选修课,拓宽专业知识面

  2005年的教学计划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置了15门专业选修课(见表1),最低选修课要求达到15学分以上,即要求学生从15门课程中至少选择10门课程修读。

2009年的教学计划设置了23门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选修13门课程以上,选修课19学分。

从课程设置来看,新的教学计划让学生选课的余地更大,所选课程更多。

这样有助于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多元化了。

  4.教材建设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于国家目录外专业,我校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继贵州大学之后新增设。

这类新专业的教材建设不成熟,现成的教材不多。

为了弥补不足,一方面,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积极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重点教材以及“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为主体教材或专业相近教材;另一方面,根据近年国内国际变化的内容,该专业的教师积极查阅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形成适合海南地域特色的讲义。

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已出版或正准备出版部分教材,缓解新办专业教材不足的现象,如新编教材《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英语》等。

  5.强化实验、实训教学环节

  专业综合实训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课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注重课程实习工作,对多门专业课程设置了实习周,实习内容紧紧围绕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

如2008年海南冬交会期间,学院带领2006级学生亲自到会场,感受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又能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还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去。

  学校一贯注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院现有教学实习基地面积为110亩,基地内种植各种热带果树、蔬菜、热带作物、农作物、观赏植物5类近百种植物。

校内还有教学试验农场、农学院、园艺学院、海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海南省组培中心、校园林绿化苗圃、兰花基地等多个可供本专业利用的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目前已签订适合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6个,如海南惠民供港蔬菜配送基地、海南绿达有限公司、儋州通达贸易有限公司、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热带作物检验中心、东方祥麟果菜基地、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

另外,关系较为密切的海南垦区国营农场、农业开发公司、试验示范种植基地等,均已成为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和实习场所,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经过对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反馈,我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包括对教学计划的4次修订、对教学大纲的整理、完善、编辑适合热带地区的教材和讲义等。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优化趋于合理

  对各高等院校开设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展开研究,对我院现有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进行总结分析,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使得课程设置、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的学时分配和安排等更趋合理。

教学内容中涉及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相对减少,专业特色更加突出。

选修课程明显增加,学生知识面不断增强。

设置后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植物保护学、食品科学等,体现出“宽口径”的指导思想。

  2.实践教学不断充实

  学校和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利用好现有实验实训资源的情况下,争取以多种方式完善实践教学。

比如,密切与一些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等联系,增加学生到田间去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学生就业方向的引导。

  3.学生知识水平显著提高

  2005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基础课平均成绩为79.90分,及格率为96.31%,80分以上比例为62.95%;各主干专业课平均77.50分,及格率为98.60%,80分以上比例为51.63%。

2005级毕业生中有1人考取国家报关员资格证书,2名同学考取会计执业资格证书,另外有4名考取硕士研究生,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均得到了较全面的培育和发展,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2005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毕业生中,统计上来的数据表明,有192人次获得院级、校级和省部级的各项奖励。

2009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8%。

  三、结束语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海南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初步形成了一套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新编教材不断出现,教学大纲不断完善,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互相补充,专业特色明显。

此外,实习、实训场所不断增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社会紧密衔接。

我国现代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上世纪初,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逐步完善。

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

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但是,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突出表现在:

一是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

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的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

二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区域分布不平衡,中部农牧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严重短缺,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

三是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

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四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

五是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

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在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保障措施

1.加强协调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环节多、产业链长,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统一组织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2.完善政策兼顾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特点,完善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扩大政策享受范围。

对冷库建设新增用地,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用地。

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时的前置审批手续,放宽对冷链运输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充分考虑冷链运输车辆因增加保温车厢和制冷机组使自重增加的特殊情况,合理确定运输车辆的载重量;支持冷藏运输车辆跨区域加盟,在车辆审验、车辆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对冷链物流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同价。

3.整合资源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港口、码头、航空航运交通枢纽的冷链物流资源,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和配套协作,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低温物流中心,并采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运作模式,提高冷链物流整体质量与效率。

4.增加投入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对大型冷藏保鲜设施、冷藏运输工具、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企业信息化等重要项目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

要多方面拓宽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要加大融资支持,并做好配套金融服务。

5.鼓励创新加强对冷却冷冻、冷藏和信息化管理等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研发,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新工艺新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的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移动式冷却装置、大型冷藏运输设备、冷藏运输车辆专用保温厢和质量安全追溯装置等进行集中攻关与研制。

6.培养人才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农产品营销与储运"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增加至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7.完善法规与监督完善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力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充分发挥现有部门和机构的作用,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建立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

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农产品生产规模与布局状况,分析产品流量、流向及其储运的技术要求,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习惯以及交通区位等条件,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优化冷链物流发展布局。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针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产地与销地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方面的差异,结合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

3.市场运作,政府扶持。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企业化、运作方式市场化。

政府要加强发展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对重点冷链物流项目给予扶持,为冷链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4、重点突破,扶优扶强。

借鉴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经验,选择对消费安全影响大以及价值量高、生产规模相对集中的农产品优先发展冷链物流。

当前要优先发展猪肉等肉类产品和水产品冷链物流,鼓励果蔬产品根据国内市场消费变化和出口产品品质要求逐步发展。

要集中资金重点支持经营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做强做大

5.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从关键环节入手,重点加强批发市场等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加快规划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大力改善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温控设施,建设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配备节能、环保的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完善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查验与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试剂。

6.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加快节能环保的各种新型冷链物流技术的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和吸收,重点加强各种高性能冷却、冷冻设备自动化分拣、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温控设施以及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移动式冷却装置、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工具、先进的陈列销售设备等冷链物流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7.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

鼓励市场信息、客户服务、库存控制和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交易管理等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健全冷链物流作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GNSS(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

明确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信息交换的责任机制,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提高行业监管和质量保证水平。

8.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

完善冷链物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中转、进出口等主要环节的监管和查验基础设施建设。

在冷链建设重点工程中,同步建设监管和检测设施。

依托现有监管和检测资源,进一步提高主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配送中心、中转中心、进出口口岸的查验和检测能力,提高监管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

进一步加大对全程冷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的认知度,营造促进品牌生鲜农产品销售的商业氛围,促进优质优价,扩大销售规模。

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利用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在产后商品化处理、屠宰加工环节实现低温控制,促进生鲜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加强与下游企业的冷链对接,稳妥推进冷链物流服务外包。

鼓励流通和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

加强各相关企业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果蔬冷链物流进一步加快发展。

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0/0、8%、109毛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