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5215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docx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word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常考试题

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及其各阶段主要的教育学著作?

(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

《论语》

先秦时期

思孟学派转自

《学记》转自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韩愈

《师说》

柏拉图

《理想国》

古希腊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古罗马

(2)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

捷克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1632《大教学论》

奠定近代教育理论基础,提出班级授课制。

法国

卢梭

《爱弥儿》

德国

赫尔巴特

1806发表《普通教育学》

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三中心”是心理学基础: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

(3)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

A“教育即生活”,B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C儿童中心。

他的三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什么是教育?

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教育:

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一般性定义或广义教育的定义)

教学系统的要素有四个:

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

3.教育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是什么?

(1)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2)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4.简述教育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再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①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②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3)重视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5.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指的是教育再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教育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其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来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制约,但教育又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自身一定的独立性。

(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具有继承性;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①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②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着重要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

(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性的;

(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选择的。

总之,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

6.如何理解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这里所说的人,特指教育中的受教育者。

所谓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着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7.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6)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转自学易网

9.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③重视科学教育。

10.怎样全面地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

(1)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四个方面构成。

(2)从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社会贡献来看,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一种专业地位。

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就是必须拥有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而衡量教师专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一系列的教师权利义务的保障和落实的程度。

(3)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

(4)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参政议政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5)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教师对社会的贡献是众口皆碑的,职业形象也一直较好。

11.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上,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上,体现在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也体现在教育机智和教育幽默上。

(3)系统性。

培养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每位教师都是参与这项工程的一员。

(4)学习性。

在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腰不断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技术。

12.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前瞻性素质有哪些?

(1)基本素质:

专业精神、师德修养、业务素质。

(2)前瞻性素质:

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

13.课程的概念和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其特点。

(主要掌握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简答: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补充)

(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2)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掌握①②

①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的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期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经验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③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

④从课程管理的要求: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4.如何理解课程编制中基础和创新的关系?

基础和创新的关系:

(1)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就不可能有创新素质真正的持久的提高。

(2)僵硬而毫无价值的基础抑制和排斥创新素质的提高。

(3)创新巩固和加强基础。

当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而毫无价值的基础,为学生确立有利于创新的基础,即应把以下三个方面看做是基础:

(1)科学精神的基础;

(2)知识与技能的基础;(3)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基础。

15.如何理解课程现代化?

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

课程的现代化除了有关课程结构应具有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和应正确对待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外,还包括:

(一)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应将它理解为学生校内外生活经验的总和。

(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

(三)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1)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应力求多样化,既应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又应采取小学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

(2)就教学模式而言,应注意采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的

“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等;(3)就教学手段而言,应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四)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1)评价对象既应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又应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对课程的领导、组织、课程研制的成效;

(2)评价技术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3)评价应有测验、考试,也要有“非考试性”的测评。

(4)评价的主题应多元化。

16.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①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②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③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④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17.教学的概念和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

1)从教育途径看,一个学校的教育途径是多样的,但教育资源都主要为教学所占有。

2)从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其他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

3)从活动目的看,教学的目的与教育的目的相一致。

18.现代教学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1)授受基础知识;

(2)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以培养人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这种活动,发展儿童的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作用。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能够促使个体提高能力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等,并使他们形成协调的关系,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19.如何理解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0.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1.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①明确教学目标②激发学习动机③感知教学材料④理解教学材料⑤巩固知识经验⑥运用知识经验⑦测评教学效果。

23.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分类。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1)形态分类。

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④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主要有三类:

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道德美的欣赏、理智美的欣赏)⑤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有发现法)。

(2)行为主义分类。

①呈现方法②实践方法③发现方法④强化方法

(3)主体性分类。

①提示型教学方法②自主型教学方法③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4)层次分类。

①操作性教学方法②原理性教学方法③技术性教学方法

24.教师常用的教授策略有哪些?

教授策略常常被称为教学策略,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

包括:

(一)呈现技巧。

主要有设置导入、解释行为、结尾、讲座等

(二)内容转化策略。

主要涉及人化情境和物化情境,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

(三)指导行为策略。

主要有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四)教学管理策略。

包括:

(1)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2)提高教师创造、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3)提高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能力。

(五)课堂强化技术。

主要有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替代性强化。

25.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的合作学习课的环节。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

①小组奖励。

即奖励是建立在小组成功的基础上的,它的功能是为学习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作支持。

②个人责任感。

由于个别成员的学习结果构成小组得分的基础,所以在合作学习中,集体获得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保证所有的集体成员都进行学习。

③均等的成功机会。

所有成员的努力结果都将在自己的特征的基础上受到奖励,而不是互相比较各自的成果的多或少。

最典型的合作学习课有四个组成部分:

①内容的呈现②学习小组中的学生讨论和技巧练习③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④小组认可和奖励。

26.教学评价的含义和类型。

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主要的类型:

①以评价主体为依据:

他评价与自评价;②依据评价标志的不同: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27.现代教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①全班上课②班内分组教学③班内个别教学。

2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备课;备课的内容:

①钻研教学材料;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学样式;④拟定教学计划。

(2)上课;上课的要求:

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④教学组织严密;⑤教学效果优异。

(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2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④教学组织严密⑤教学效果优异。

 

30.德育过程的含义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31.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3)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33.如何理解班级的功能?

班级功能是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班级的认识深化而变化的,从班级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作用来看,现代学校中的班级至少具有如下几种基本功能:

(1)归属功能;

(2)社会化功能;(3)个性化功能;

(4)选择功能;(5)保护功能。

34.如何理解班主任的职责?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35.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实现班级群体由松散群体向班集体的跨越,使班级成为每个学生愉快生活、健康发展的园地。

班集体的培养: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

(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

(4)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6.当代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向是什么?

(1)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

(2)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

(3)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

(4)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5)强调多元评价;

(6)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简答题篇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的理论指导

3.心理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第三不平衡性

第四差异性。

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 

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1.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

(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

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气质是附属。

2.论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性格的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

意志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如内倾型与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

(3)教育含义: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3.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传统教学条件下。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

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教育工作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

对不同的人格类型、不同的人格特质结构,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有所不同。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人格终生发展论还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1.简述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

(2)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3)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

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

 

会意义的动机。

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

对力求成功者.要调动其积极性,就应当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且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

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

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1.简述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从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方法和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否准 

确、有效地提取有关经验来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迁移的问题。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

 

2.简述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的影响,这就是迁移。

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