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979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docx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教案

课题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课型

诗歌欣赏

教学

 

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够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李清照的《醉花阴》,体会李词蕴藉曲折的jbrpvbkcg风格特色。

2、鉴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词人忧国伤时、坚守节操的情志。

3、鉴赏姜夔的《扬州慢》,领会运用典故的作用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年月日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编号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作者简介:

2、《如梦令》赏析:

三.《醉花阴》

青春的伤感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

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

海棠花还是那样。

“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

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

“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

“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一、写作背景

《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

二、整体把握词作内容。

1、诵读全诗。

正音,纠正句读。

2、对照注释,疏通词意。

3、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若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认为哪一个字最恰当?

明确:

抒发了词人重阳佳节思念远方爱人的寂寞、孤独的情怀。

“愁”“瘦”均可。

三、品读鉴赏

1、词人因愁而瘦,那么,缘何而愁?

词中并未直接点明。

词人思念远方爱人的寂寞、孤独的情怀表达得委婉曲折。

李清照善于写情,“蕴藉曲折”是其描写爱情时常用的手法,试结合整首词说说这种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明确:

上片首两句用室外晨雾不散、浓云密布,室内瑞脑烟雾袅袅的凄寂的环境,衬托出内心百无聊赖,愁绪无法排遣的心境;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以本应与爱人饮酒登高的游乐的佳节,反衬其孤独感。

随之,又从触觉的角度写出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黯然心境。

下片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巧妙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憔悴的形象,黯然销魂的心境。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处不在。

补充: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也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这里也省略了。

再如“暗香”,应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2、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

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请结合全词,说说这三句的妙处。

明确:

①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秦观《水龙吟》)等等。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本篇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神韵。

②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

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

人物到最后才出现。

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

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欣赏《满江红》

2、欣赏《扬州慢》

三、南宋爱国词人

重整河山

——《满江红》《扬州慢》

(一)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

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

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

工诗词,但留传甚少。

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

风格悲壮,意气豪迈。

有《岳武穆集》。

(二)、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大意(全部译文)

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开高冠,凭借着栏杆之处,潇潇的雨声刚好停歇。

抬头朝着远方放眼,仰起首来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

年已三十,虽建立了一些功业却象尘土,八千里路的行军战斗有如披云戴月。

一定不要轻意地让少年的头发花白,换来空空的悲伤凄切。

靖康二年北宋的大辱奇耻,还未洗雪,为人臣的愤恨,何时才能熄灭!

驾驶战车,冲破阻拦像踏破贺兰山的空缺。

英雄的志气要像饥饿一样狠狠吃掉敌人的肉,要在说说笑笑之间口渴了喝尽敌人的血,等待着从头收拾整理旧时的山河,然后朝拜皇帝的宫阙。

2、自己读这首词,然后说一说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进一步感受词句的内在美并加强朗读。

1)、首句,荆轲、易水、座中人发尽冲冠的故事。

描绘了大雨刚停,岳飞站在栏杆前望远的情景。

2)、次句:

一般武侠小说中,才有长啸,英雄感叹,表壮怀之激烈。

3)、三十功名、八千里路。

这是什么手法?

(对偶)一纵一横,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

4)、第四句,要珍惜时间,有哪句古诗和它差不多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及时努力与抗金事业联系,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为千古箴铭。

  过渡:

上片写出责任感、紧迫感,最后说伤悲,伤悲什么?

5)、过片第一句:

伤悲什么?

直书国耻,慷慨陈词。

靖康二年,发生了什么事?

水浒传看过吗?

里面的皇帝就是宋徽宗,也是个大画家,后来把皇位传给儿子,就是钦宗。

金兵占领中原,他们都被抓了。

6)、“饥餐渴饮”和“食肉被皮”两个成语熔铸一联,反映人对金兵的仇恨。

“壮志”、“笑谈”等语的运用,表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

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

7)、收拾,平时我们用在哪儿?

桌子,对,这里像收桌子一样,以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镇住全词,与发端的力量悉称。

(三)教师总结。

这首词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表现了作者对敌寇的切齿仇恨及抗金雪耻收复失地的坚强意志与必胜信念。

本词风格悲壮豪迈,作者以那朴实粗犷的语言为我们勾出了铮铮硬骨的英雄形象,很好地表达了悲愤激越的情感。

《扬州慢》

一、关于作者

姜夔,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

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

二、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时词人才21岁。

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

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解题、朗读正音,纠正句读,整体感知。

1、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2、朗读要领:

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

一般都比较长。

慢调与长调有别,长调是单指字数说的,习惯上以91字以上为长调;慢调则是指曲调舒缓而言。

读这首词,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

3、听读朗读带,感知这首词的情感。

思考: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悲凉(都在空城;清角吹寒);悲愤(犹厌言兵;冷月无声)。

四、解读小序

1、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那么,本篇小序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呢?

明确:

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代了词的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冬至日——夜雪初霁)、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和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

2、“《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

明确:

小序中用这一典故,暗含着扬州的变故,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五、品读鉴赏上片。

1、对照注释,疏通词意。

概述上阕内容。

明确:

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

景物1:

荠麦青青

景物2:

废池乔木

景物3:

清角吹寒

2、上片写景,有没有体现出序中的《黍离》之悲呢?

如果有,用什么手法表现的呢?

明确:

(1)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以“废池乔木”作点缀,使整个画面显得萧条冷落;又以“清角吹寒”渲染空城中的凄清气氛。

这些景象表现出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2)虚实结合(或今昔对比)词一开头便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表现了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等,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初步表现出《黍离》之悲。

六、品读鉴赏下片。

1、对照注释,疏通词意。

概述下阕内容。

明确:

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

下阕虚拟设想,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

拟想1:

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2:

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

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2、下片是如何表现出“《黍离》之悲”的呢?

明确:

下片写感想,前一层是虚写,先设想唐代诗人杜牧今日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言的程度;后一层是实写,着力写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凄清景象,又借“桥边红药”曲折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

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也用了虚实结合的笔法。

七、探讨: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补充: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引用前人诗句也有多种方式,可以借用原句或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可以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可以化用诗句或整首诗的意境。

这首词属于借用词语一类,包括“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

(《遣怀》)

明确:

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八、选择你最喜爱的名句进行鉴赏。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用的是拟人写法。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进一步表达了他感时伤乱的情怀。

九、总结艺术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2、引用典故。

十、背诵。

南宋时期,词在思想内容上产生了一个飞跃:

撰写爱国情感形成词坛的主流。

这跟当时的形势密不可分。

金兵入侵造成“靖康之难”,汴京攻破,皇帝和宗室被虏,繁华凋零。

南渡后,国破家亡,民族矛盾跃居首位,广大人民和进步人士纷纷要求抗金。

而南宋统治阶级奉行苟安政策,爱国志士无路请缨,徒然扼腕,只能在词中表达他们一腔爱国热情,这些词人主要有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等。

内容上:

爱国激情、报国无门、黍离之悲等。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二、关于作者

三、整体把握词作内容。

四、比较鉴赏

五、咏物诗

六、背诵

巨人的对话

——陆游与毛泽东词《卜算子》欣赏

《卜算子·咏梅》

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

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

清代宋匡业《梅花》:

“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

”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

宋代陈亮《梅花》诗: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

”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

元代王冕的《墨梅》诗: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

而咏梅诗词最多的名家,当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此类题材的诗词在百首以上。

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

在这首词中,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

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1、诵读全诗。

正音,纠正句读。

2、对照注释,疏通词意。

1、这首词咏梅明志,作品描写了梅花哪些特点?

表明了什么样的君子人格?

明确:

词人“咏”的是“梅”,但所“咏”不仅在“梅”,“梅”实际是他人格的化身。

(具体内容见教参)

2、比较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从内容、手法和遣词造句等方面比较两首词的不同。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明确:

两首词都是托物言志。

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毛词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

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

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

毛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

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

语言上,毛词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咏物诗的特点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

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意象分析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