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如何从玄虚升格为实在.docx
《高三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如何从玄虚升格为实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如何从玄虚升格为实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议论文写作指导教案如何从玄虚升格为实在
高中议论文写作
如何从“玄虚”升格为“实在”
——高三议论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从学生以往写作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总结议论文写作中“玄虚”的表现。
2.让学生学会升格为“实在”文的策略,培养“实在”的文风。
教学重点难点:
总结议论文写作中“玄虚”的表现,找到升格为“实在”文的有效路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章的功能是什么?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分别倡导“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也就是说文章是用来阐述传达某种道理和思想的。
而如何有效传达思想,不是靠浮夸绮靡的文风,而是靠朴实畅达的文风。
纵观本学期练习的诸多作文,大家在议论文写作方面空洞、虚假,甚至有意用难以捉摸的言辞,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这节课主要通过大家以往习作中的片断,剖析病文,欣赏优秀文,让大家明晰我们文章中“玄虚”表现,进而总结如何升格为更实在的议论文。
读书切戒在慌忙,同样写作也戒慌忙。
下面我们就进入点评和总结环节,温故而知新。
二、分析总结“玄虚”的表现,反思总结升格策略。
(一)【文题再现1】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你自己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
这里的“说不”可以理解为对“长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他人”和”我”两方面)的”说“不”、拒绝。
既可以为有声之呐喊,也可以为无声的拒绝;既可以是有理有度有节的拒绝,也可以是无理的拒绝(要言之成理)。
“长大”可以是好习惯的养成,是理想、信念的升华,是美好人格的塑造,是宽广情怀的涵养,是心理的成熟,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从材料的具体语境来看,“你”和“长大”主要指向为青年人的成长与成熟,但这不是唯一,也可以虚化为国家、民族、文化等层面的成长与成熟。
学生习作例1:
《红莲中的面庞》节选文章前半部分
刃雪域,樱空释的血液化为红莲,红莲所过,温暖如春。
卡索悲寂的目光中的红光是他向上天说“不”的决绝。
因而他踏上了去幻雪神山找寻渊祭的路。
读过《幻城》,我不禁为卡索那份向命运说“不”的勇气所感动。
的确,人生在世,学会说“不”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学生点评。
教师明确:
卡索如何向上天说“不”的,他的决绝的表现是什么,又是如何向命运说“不”的,对这三处作者都没有补充叙述《幻城》中相关的情节,明显缺乏必要的情境交代。
单纯靠结论性语句,并不能使观点有说服力。
只有适当还原相关情景,将读者带入原来的情境,才能真正明确作者笔下说“不”的对象和内涵。
且《幻城》是玄幻小说,格调不高。
知识点拨:
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但不可能整篇文字都是道理,一般来说开头可以借助一个话头、引子,进而或深或浅地谈开去。
这个“话头”、“引子”就是“由头”。
“由头”可以是经典文学片段,可以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也可以是生活中某个有冲击感的画面。
不管是什么样的“由头”,叙述时都必须还原相关情境,而且必须能自然引出你所要阐述的中心观点,切不可生搬硬套。
板书:
存在不足:
“由头”不实。
升格策略:
“由头”再现情境。
优秀范例:
《说“不”的智慧》开头节选
张勋复辟时,江苏乡绅联名表示欢迎,杨荫杭的名字出现在其中。
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杨荫杭知道后,立即登报郑重声明自己没有欢迎这样的“辨帅”,只因“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杨荫杭借此事告诫小女儿杨绛,“林肯曾言:
Daretosayno!
你敢说“不”吗?
”
或许对别人敢于说“不”的人会遭到“不同世故”的评价,但世界是自己的,保持自己的本色,坚持自己的观点,何必在意他人的只言片语,说“不”,实为大智慧。
(高三(13)班管晶晶)
点评:
开头用杨荫杭的例子作为“由头”,还原了事件的情境,自然引出论述的中心观点——敢于说“不”。
学生习作例2:
《万绿丛中一点红》节选
“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存疑于吹动万绿的原则之风,大胆地透露出否定之红。
古往今来,志士名人皆有裨补阙漏之法,广为人知的便是虚心接受他人之否定意见,如唐太宗与魏征,有了太宗的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否定意见,才有了这对天作之合。
曾子,“一日三省吾身”,自我否定以修身,留下修身的榜样。
但于今人之中,吹起的却是自我认同之风,他们认可任何自己所做之事,自我满足,进而满足于现状,随波逐流,化身万绿丛中的一份子。
这是所有平凡之人命中注定的平凡生活。
僵化而无意义。
对于一个鲜活的个体,理应有自己的思考,理应有否定如指鹿为马一般愚蠢的的勇气,理应有与众不同的观点,理应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学生点评。
教师明确:
缺乏交代。
第一节引用的的名言,因为没有交代名句的出处、语境、内涵,所以显得没头没脑,不知所云。
盲目引用。
“怀疑”跟说“不”没有什么关系,一开头没有根据主题、中心的需要,不加选择地盲目引用,使重点不明,主旨不清。
另外,“绿”是用来衬托“红”的,作者用“红”、“绿”的比喻是想阐述要做与众不同的人吗?
那跟说“不”的话题的关系体现在哪呢。
知识点拨:
作为备战高考的学生,肯定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尤其是一些名人名言警句等。
很多时候,大家为了在文章开头就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球,于是绞尽脑汁地引用一个生僻的,玄乎的论据,故意耍花枪,兜圈子,有意让人琢磨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
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
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貌似深刻,实则空洞。
所以,应该对引用论据要交代具体出处、阐述语境、解释内涵。
让阅卷老师觉得你是在真正实在有效地引用,而不是在有意炫技。
板书:
存在不足:
引用不实。
升格策略:
引用交代清晰。
优秀范例1:
当我们面对强加于身的违心要求,你是屈服,还是说“不”?
撒切尔夫人曾言:
“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讨人喜欢,你就得准备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妥协,而你将一事无成。
”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拒绝违心地事情,不委屈,不求全,我们才能真正收获内心的畅达。
(高三(13)班周廷舫)
优秀范例2:
说“不”不是不近人情,说“不”其实是自我意志的率性表达,真诚的抗拒,它不含奉承、矫饰,软弱和胆怯。
是充盈勇气、果断的态度。
而大多数人却羞于说“不”,一味地迎合讨好他人。
这些人往往以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为借口去逃避。
撒切尔夫人曾言:
“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讨人喜欢,你就得准备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妥协,而你将一事无成。
”
(高三(13)班戴董云)
点评:
两位同学都用到了撒切尔夫人的话,但是同样的论据,功能又有所差别。
前者重在强调说“不”的重要性,后者用来论证不说“不”的后果。
(二)【文题再现1】
【文题再现2】
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说: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
字面看,“看看阳光”是目的,“来到世上”是人生、生活;合起来就是说,人活着(人生)就是为了“看看阳光”。
而“阳光”可比喻为美好的事物、梦想和积极的心态等。
学生习作例1:
《向阳而生》节选
顾城曾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心中向往阳光,有一颗追逐阳光灼热的心。
惟有心怀阳光,才能于茫然中显出芳华,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每个人对于阳光的理解不同,但不管是什么,我们最需要的是,追逐阳光的态度。
如同查尔斯追逐月亮,海子奔向他的远方,人存在的意义,绝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心灵上的富足。
只有坚持追逐自己心中的阳光,才能找寻到生命的意义。
学生点评。
补充习作例2:
《拥有说“不”的狮心》节选
《悼亡者之瞳》中楚子航用折刀杀死了耶梦加德,狮子般的内心突破枷锁,唯有不灭的黄金瞳闪耀在尼伯龙根。
教育家让昂热认为,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狮子,只要我们愿意割舍内心的懦弱,就可以将狮子释放出来,让世界听到狮吼。
狮心不变,生命灼然。
教师明确:
“阳光”可比喻为美好的事物、梦想和积极的心态等。
该同学在文中六次提到“阳光”,但是对“阳光”的内涵都没有点明。
有的同学对概念内涵不固定:
一会儿“美好”,一会儿“希望”,一会儿“温暖”等。
同样,“狮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没有说清。
概念内涵不点明,议论文的中心观点也就不明。
知识点拨:
要想审题准确,我们必须就文题材料提炼出关键词,而关键词限定了行文的领域。
关键词的概念内涵阐述得越具体,越能反映出考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品质。
这样论证时就能就题论题,就事论事,不至于写作中偏离文题材料主旨。
特别对于有比喻或象征意味的关键词,必须要具体解释,不可模糊处理。
板书:
存在不足:
论证不实——概念内涵模糊。
升格策略:
概念内涵明确。
优秀范例:
《像花儿一样》节选
梵高写给高更的信中如此说道:
“你应当像画中人一样,生活在自然里,像花朵一样。
”是的,披拂着风雨的苦难,像花朵一样朝着阳光微笑。
这位“火中取栗者”在贫穷窘迫中阅尽世间的繁华与薄凉,于画布中构筑心内世界。
艺术家早慧,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来到世上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窥得艺术之光,谛听美学的真谛,于乌云密布的现实中撕开一道裂口,看看背后的阳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梵高懂得,马尔克斯也懂得。
他年轻时当记者,包里藏了小说手稿。
写作是他追寻一生并坚持一生的事业,他不在乎住所环境的恶劣,也不关心有没有读者,他知道,写作是他来到世间的目的。
(高三(13)班 朱维佳)
点评:
明确了阳光的内涵——理想追求。
(三)【文题3】思想家孔子: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
意大利报人兼发行人朗根尼西: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
”
文学家歌德:
“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
批评家罗伯特•林德:
“友谊绝不会忍受长期和频繁的忠告。
”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
本题核心关键词应为:
忠告。
四则名言围绕“忠告”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
具体言之,孔子语从“给予忠告者”的角度,言及忠告的方式:
①诚恳劝说,善于引导;②适可而止,否则易自取其辱;郎根尼西语从“被忠告者”角度,认为人不需要忠告,要自己犯错误,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歌德语从就“被忠告者”角度,谈到接受忠告的好处,即能增进自身能力;而罗伯特·林德则认为朋友之间的忠告不能长期和频繁,要恰当和适可而止。
学生习作范例:
《接受忠告是能力的体现》节选
接受忠告是有能力的体现。
对于忠告的接受与否,每个人的选择是不同的。
忠告可以帮你明晰事件的真相,使你得以拨开云雾望见事件的本质,最终引你走出困惑,但频繁的忠告总会让人厌烦。
所以很多人对忠告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殊不知,接受忠告是有能力的体现。
《草叶集》的作者惠特曼,就是一位固执地不愿意接受忠告的老人。
他并未接受爱默生信中关于“但是”那部分评价和忠告,而是借用爱默生的名气来宣传自己。
虽然他进入了美国文坛,但最终沦落到首任排挤,无人救助的地步。
虽然惠特曼有创作的能力,但是他没有接受忠告的能力。
学生点评。
教师明确:
此例中的观点是“接受忠告是有能力的体现”,究竟是什么能力,始终没有展开分析。
也有学生说接受忠告是智慧的体现,接着论述了善于接受忠告是统治者的智慧,善于接受忠告是当代人所缺乏的智慧,可是究竟体现了什么智慧,却没有点明。
也有学生说选择适合自己的忠告接受,可是究竟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哪些方面,却没有深入分析。
知识点拨: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和水平,学生的学习发展会经历感性水平、知性水平和理性水平三个层次。
理性则是把握事物本质、能够做出适当判断和决定的认识能力。
” =1\*GB3 ①目前学生的思维理性不足。
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
往往知其一,不知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思考没有真正启动。
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指出“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的思维过程才叫思考。
” =2\*GB3 ②总之,思考的特质是探究事物本质的深刻的思维活动,是立体辩证的全面思维活动。
只有这种思维才是有意义的,具有思考力的学生才是真正有潜力的学生。
板书:
存在不足:
论证不实——思考不够深入。
升格策略:
思考深入追问。
优秀范例:
《莫以忠告为名》节选
“我知道你是对的,但我不喜欢你说话的态度。
”无论是多么亲近的人,频繁地给你忠告,你也会对忠告产生些许的反感。
而忠告最令人厌烦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发出忠告者的态度。
即使被忠告者心中十分明白这些忠告是对的,但仍是被那些忠告者们自以为是的底气、颐指气使的态度、高高在上的姿态惊退,而对“忠言”敬而远之。
我认为,当人们发出忠告时莫要做出一副“我是为你好,你应该听我的”、“我是在帮你,你应该感激我”的样子。
而应该平等对待他人,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对对方陈清利弊,使对方明白其中的关系,而自己做出判断取舍。
切莫以忠言为名,对他人的选择一刀定论,或是直接代替别人做出判断,甚至强迫性地让他人改变他们的初衷。
总之,莫以忠告为名,迫使他人为他们所不愿为之事。
更不可以忠告为名,摆出高姿态,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高三(13)班 于颖玥)
点评:
开头提出忠告最令人厌烦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发出忠告者的态度。
作者在此处并没有蜻蜓点水,而是深入追问忠告者的态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使人反感,正确的忠告方式又是什么。
三、升格操练展示
【文题再现4】
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
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
维护健康是做人的责任。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
作文材料由三句话组成,一是“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强调健康重要,二是“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强调健康所指,很宽广,三是“维护健康是做人责任”,强调责任。
这三句话的核心词都是“健康”。
考生只要从命题人提供任一角度来写都可视为切题。
学生习作范例:
《做一个心灵健康的人》节选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这么说过。
保持一颗“向阳”的心灵,才可以让我们更加健全。
心灵健康是一个正常人的标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说过: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那便是心灵。
”天才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将天分全部发挥了出来,而疯子却让自己的天分走向了毁灭。
时常提到的“做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本无错。
只可惜天灾或人祸并非人力可控。
那么,心灵的健全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上天眷顾的宠儿,生来一世无病。
但同样,并非所有一世无病的人都可成功。
史铁生在地坛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强大的内心不也造就了一场奇迹么?
学生点评。
教师明确:
能抓住“健康”这一核心词,选择“心灵健康”角度作为写作的重点。
但是关于“心灵健康”的内涵虽然点出是“向阳的心灵”、“强大的内心”,但仍没有具体阐述清楚。
第三节只是在强调心灵健康的重要,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却没有深入追问。
升格范例:
心灵的健康体现在内心对世界的敏感,对美的执着追求和于不如意中自脱的乐观。
往往那些遗失了快乐的人都缺乏对身边一切美好事物的敏感力。
川端康成笔下有:
凌晨四点半,看海棠花未眠。
当你有了为一朵花驻足,为一片云感动的细腻,便会发现转角的蔷薇,已悄然绽放。
生活之美,本就无处不在,去感受,去接纳。
一切美好与幸福,已悄然而至……
然芸芸众生,有人庸庸碌碌,至生命终结时也未能感受到生命的圆满,在惶惑中离开。
究其原因,那便是他从未开始自己对美好的追寻。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是金岳霖的生命写照。
因心怀诗情,一生追寻,便感受到满足于幸福。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如是说。
健康向上心灵因每天对美好生活的追寻而得以保持活力。
人生之不如意,亦十之八九,哪能时时刻刻都偷得欢愉呢?
然,于困境中自拔,于负面情绪中自脱亦甚是难得。
苏轼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孤傲;史铁生在地坛中思考生命的意义,造就了一场奇迹;林清玄有“阳光从未离开”的清醒。
他们正是有于消极中寻找到积极的智慧,才使他们一生都活得满足而无憾。
健康向上的心灵给人注入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动力,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亦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注入活力。
保有健康之心,在自我发展时亦可以感化他人。
(高三(13)班 沈潇婷)
学生点评。
教师明确:
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心灵健康的内涵,即“内心对世界的敏感”、“对美的执着追求”,“于不如意中自脱的乐观”。
然后深入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看法,分别从三个角度各个击破,层次清晰,引经据典,论证充分。
四、课堂总结:
总之,议论文写作中除了注意开篇由头要再现情境,引用的论据须交代清晰,论证时概念内涵明确,思考须深入追问外,还必须关注“选取角度”的要求。
“选取角度”即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自选明确的角度。
角度不要多、不要散、不要乱。
就事论事,就题论题,不要随意生发,东拉西扯。
另外,要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要蜻蜓点水。
必须写实实在在的文章,不能空洞虚浮,更不能故弄玄虚。
所谓实实在在,就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想实实在在不仅是思维的品质,学术的品质,更是做人的品质。
同学们应摒弃“故弄玄虚”的弊病,写实实在在文,做实实在在人,使自己从“玄”走向“炫”。
五、作业:
点评并修改自己的“健康”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