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80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docx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汇编

 

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

填空

1.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微生物也是生物,它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2.病毒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的核心构成。

所以说,病毒是一种原始的生物。

3.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所有病毒要比(细胞)小得多。

4.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水)、(伤口)、(血液)、(蚊虫叮咬)等。

5.细菌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类型。

6.面包放久了,超出了保质期就会生长出(霉菌),它与蘑菇属于同一种生物类别,也是微生物的一种。

7.蘑菇的形状像一把“小伞”,其中的“伞柄”叫(菌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的是(菌丝)。

8.馒头等食物在霉变的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的食物不能食用。

9.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也需要一定的(温度)、(空气)和(水分)等条件。

10.在适宜的环境里,微生物能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它们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出(废物),导致食物腐败而不能食用。

11.我们能够享受到美味的蛋糕,主要归功于(酵母菌)。

12.馒头发霉的条件是(温暖、潮湿)。

13.土壤中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最终将消失并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这归功于(细菌)。

14.噬菌体是(细菌病毒)。

15.自然界中形体最小的生物是(病毒)

16.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物是(细菌)

17.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18.根据病毒所寄生的细胞不同,我们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

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19.乙肝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20.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1.细菌对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2.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目前发现的约有(8万)种。

23.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24.影响真菌生存的因素很多,如(温度)、(湿度)等。

25.蘑菇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

26.有的蘑菇有毒,在采集蘑菇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采集完后,要及时(洗手)。

27.细菌、真菌生活的场所是(无处不在)。

二:

选择

1、下列细菌中,对人体有害的是(C)

A根瘤菌B乳酸细菌C肺炎链球菌D醋酸杆菌

2、在一定限度内,对人类有益的细菌是(A)(易错题)

A大肠杆菌B结核菌C痢疾杆菌D软腐细菌

3、下面关于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叙述错误的是(A)(易错题)

A细菌、真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

B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

C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及营养物质。

D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的有害有的有益。

4、引发非典型性肺炎的生物类型是(C)

A细菌B真菌C病毒D微生物

5、下列环境中,分布细菌、真菌较多的是(D)

A刚煮的食物中B深海的火山口C腌制食品的盐水中D流通的货币上

6、放久的馒头会生出“白毛”或“黑毛”,这些实际上是(B)

A细菌B真菌C病毒D酵母菌

7、将食物贮存在冰箱里不以腐败的原因是(C)

A温度太低,细菌被杀死B温度太低,细菌不繁殖

C温度太低,细菌繁殖减慢D冰箱内缺水,细菌无法生存和繁殖

8、下面对有毒蘑菇描述正确的是(A)

A菌面颜色鲜艳B菌盖较平C菌面撕断不变色

9、下面对无毒蘑菇描述正确的是(C)(易错题)

A采摘后易变色B形状怪异C有特殊香味

10、下面关于细菌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

A所有的细菌都是对人有害的B细菌可以用来加工食品

C我们要讲究卫生,以免有害细菌侵入人体D细菌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11、下列对流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B、C)(易错题)

A得了流感后藏在屋子里,关紧门窗,不要通风B得了流感要及时治疗

C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D流感不会传染

三:

判断题

1、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

(∨)

2、病毒是一类能够独立生存的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

3、被狗咬伤易引起狂犬病。

(∨)

4、细菌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我们用肉眼看不到。

(∨)

5、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惊人。

(∨)

6、细菌是一类对人类有百害而无已利的生物。

(×)

7、人们利用细菌分解处理垃圾,所以细菌有时也是人类的朋友。

(∨)

8、食品用真空包装不易发霉。

(∨)

9、霉菌对人类有害无益。

(×)

10、食品的潮湿程度越大,温度越高,越易发霉。

(∨)

11、观察发霉的橘子时,应将塑料袋打开。

(×)

12、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真菌。

(∨)

13、在野外采集的蘑菇都能食用。

(×)

14、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鲜艳。

(∨)

15、无毒蘑菇有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

16、食用菌有地成为我们的美味佳肴,有的还是营养滋补品,有地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

17、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观察随着新观察工具的出现会不断深入。

(∨)

18、人们利用细菌也可以做很多对人类有益的事。

(∨)

19、所有地微小生物都是细菌或病毒,且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无益。

(×)

20、豆类植物根部的根瘤可以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氮,提供给植物作为肥料,这些都是根瘤菌的功劳。

(∨)

21、病毒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任何益处。

(×)

22、酵母菌属于真菌,霉菌属于细菌。

(易错题)(×)

23、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

24、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

25、病毒要寄生在生物体的细胞内,所以病毒要比细胞小得多。

(∨)

26、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能制造较冷的环境,创造了使食物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

27、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28、某些动物病毒可以杀灭农业害虫。

(∨)

29、细菌、真菌、病毒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微小生物,我们的眼睛是无法直接看到的。

(×)

30、在野外采集的蘑菇不能直接食用。

(∨)

31、霉菌只能在食物或衣服上生长,在土壤或空气中不可能有霉菌。

(×)

四:

连线题

1、将疾病与引起该疾病的病毒的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SARS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2、将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真菌用线连接起来。

有益真菌有害真菌

 

酵母菌水果上的真菌蘑菇衣物上的真菌

3、将下列微生物以连线的方式归类。

细菌真菌病毒

 

酵母菌灵芝大肠杆菌霉菌流感病毒腐物寄生菌噬菌体根瘤菌青霉菌

五:

简答题

1、在什么情况下容易采摘到蘑菇,如何识别有毒和无毒的蘑菇?

答:

在雨后的清晨,大树下可以采摘到蘑菇。

如何识别:

一看颜色。

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鲜艳,采摘后易变色。

二看形状。

无毒的蘑菇通常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柄下部无菌托,上部无菌轮;有毒的蘑菇往往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柄上有菌轮、菌托,菌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三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一般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往往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四闻气味。

无毒蘑菇一般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常有怪异味。

2、列举几种珍贵的食用真菌?

答:

猴头、香菇、松茸、灵芝、红菇、竹荪等

3、举例说明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

微生物对人类并不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

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会成为垃圾的世界。

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生产食物。

净化土壤,也要靠微生物发挥作用。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生产制造酒、醋、泡菜、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4、为什么说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答:

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使动植物遗体不断腐烂、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成为植物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原料。

由此可见,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5、请举例说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答:

如:

(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造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6、怎样减少病毒和致病细菌的传播?

答:

勤洗手、多通风、远离人多的地方、多晒太阳、多喝水。

7、如何才能防止物品发霉?

答:

将物品放在低温、干燥、通风的地方,能够防止物品发霉。

六、实验探究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和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同一个暖气片上(冬季),过一段时间观察到前者出现了一些霉点,后者没有变化。

由此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在潮湿的环境下食物更容易发霉。

2.把装有湿馒头的两个塑料袋分别放在冰箱的保温柜里和室内(夏季),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室内的馒头出现了霉点,冰箱的保温柜里的馒头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在温暖的环境下食物更容易发霉。

3.在此实验的启发下,请你能设计一种防止食物发霉的储存方法。

答:

由此可以看出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下保存食物能够延缓食物发霉的时间。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

填空

1、像蜡烛融化、玻璃杯打碎、木条的折断等这样的变化,仅仅是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2、像纸张燃烧、铁生锈、煤的燃烧等变化,不仅是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时还产生了(新物质)。

3、将白糖放入水中,白糖会“消失”,水会变(甜),将水蒸干,白糖又变成了固体,说明这个变化是(可逆的)。

4、玻璃破碎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能)恢复原来的样子,水泥放入水中后,(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像玻璃破碎这样的变化称为(可逆)变化,像水泥遇水发生的变化称为(不可逆)变化。

5、铁易于生锈的环境是(温暖、潮湿)。

6、铁制品不易生锈的环境是(寒冷、干燥)。

7、鲜牛奶呈(乳白)色,具有浓浓的(奶香)味。

8、向牛奶中倒入啤酒后,会冒出气泡,放出的气体主要来自(啤酒)。

9、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0、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糖溶于水的变化属于(形态的变化)。

11、物质的变化有的是(可逆的)。

有的是(不可逆的)。

12、金属在有(水)、有(空气)、有(酸或盐)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所以防止铁生锈的办法是隔绝(空气)、(水),防止(酸或盐)的腐蚀。

13、将白糖加热,先看到白糖熔化,后看到白糖慢慢变黑。

则白糖熔化属于(可逆)变化;白糖变黑属于(不可逆)变化。

14、水受热后能变成水蒸气,遇冷能变成冰。

水在这些变化中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木柴燃烧则(有)新物质生成。

15、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爆炸发生的是(不可逆)变化。

16、将一根光亮无绣的铁钉放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然后取出,会看到铁钉表面覆盖上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此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

二:

选择

1、下面关于铁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B铁锈易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颜色是红褐色

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

D铁生锈没有生成新物质

2、将一根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最容易生锈的部分是(C)(易错题)

A在空气中的一半B在水中的一半C空气和水交界处D无法确定

3、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C)

A蜡烛熔化B铁块变铁水C馒头发霉D木条折断

4、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B)

A白糖加热至焦黑B木材做家具C火柴燃烧D食物消化

5、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B)

A形态变化B不可逆变化C可逆变化D无法确定

6、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错误的是(C)

A将铁制品擦净并在其表面上涂上一层油B将铁制品擦净后放在干燥的地方

C将铁制品用水清洗后直接放置D在铁制品的表面上镀上一层其他的金属

7、水泥遇水后会变硬失效。

水泥遇水实际上(A)

A生成新物质B没有生成新物质C无法确定

8、1843年,俄国从埃及抢去“国宝”---狮身人面像。

很奇怪的是,狮身人面像被掠去后就开始“消瘦”,在石像周围的地方常常出现一层层的粉末,到了冬天更加严重。

在石像“消瘦”的过程中(A)新物质。

(易错题)

A产生了B没有产生C无法确定

9、下列是向牛奶中加入食醋后,牛奶的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C)(易错题)

A有气泡冒出B看不出明显变化

C出现粘稠状的物质,并发生沉淀。

D发生沉淀后,加水沉淀消失。

10、给铁制品的表面涂上(D),最容易使其生锈。

(易错题)

A油漆B水C食用油D白醋

11、在自己家中制作酸奶的方法是(C)(易错题)

A在纯牛奶中加入白醋,就成为酸奶

B将纯牛奶暴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就成为酸奶

C将纯牛奶加热至45—50摄氏度,倒入酸奶,保持恒温7---10小时

D以上方法都可以

12、下面关于铁生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属于不常见现象B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C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D都不对

三:

判断题

1、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

(∨)

2、石块被破碎只是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变化过程中并没有生成新物质。

(∨)

3、纸张燃烧后能恢复原来的样子,所以纸张燃烧是可逆变化。

(×)

4、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又变成水,所以这个变化是可逆变化。

(∨)

5、粉笔折断后,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这属于不可逆变化。

(×)

6、在铁制品的表面上抹上油或油漆,能够防止铁生锈。

(∨)

7、刚切完青菜的菜刀用水洗净后存放能防止生锈。

(×)

8、洗脸盆上的搪瓷能对内部的铁起到保护的作用。

(∨)

9、牛奶中有较为丰富的钙和磷,钙和磷都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成分。

儿童常喝牛奶有利于牙齿和骨骼的发育。

(∨)

10、牛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是人体所需要的,因此,什么时候感到口渴,就喝牛奶,没必要再喝水。

(×)

11、钢铁生锈只是物质形态发生了变化,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

(×)

12、用蜡烛加热白糖时,白糖既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又发生了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

13将水泥放入水中搅拌后,发生了不可逆变化。

(∨)

14将食盐放入水中后,食盐慢慢消失了,是因为食盐变成了其他的物质。

(×)

15、只要物质发生颜色变化,就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

16过年时放得鞭炮或礼花都发生了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

17、刚刚买来的新自行车,要经常用湿抹布擦,这样才能防止生锈。

(×)

18、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

19、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

20、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钉放上几年也不会生锈。

(∨)

21、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

22、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

23、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但不会发生变化。

(×)

24、有些变化发生的很快,而有些变化则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

25、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

四:

连线题

将物质发生的变化用线连接起来。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易拉罐压扁、水结冰、皮筋被拉长铁钉生锈、苹果腐烂、煤炭燃烧、光合作用

五:

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

玻璃杯、筷子、食盐、水泥、水

实验过程:

第一步,将少量的食盐放入玻璃杯中,再向玻璃杯中倒入少量的水,用筷子搅拌;

第二步,将食盐改为水泥重复上述实验。

(1)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你会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

答:

食盐慢慢的消失了,水泥慢慢的变硬。

(2)将二者蒸干,又有什么发现?

这说明了什么?

答:

将二者蒸干后,食盐又重新变回原来的样子。

水泥却无法恢复原样。

这说明食盐放入水后发生了可逆变化,水泥放入水中后发生了不可逆变化。

六、简答题

1.分别举例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物质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的变化和尝试新物质的变化。

答: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如:

水、水蒸气、冰三者之间的变化;用木材制作桌椅;玻璃打碎等。

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如:

木头燃烧;烧菜的铁锅生锈;鸡蛋壳与食醋相遇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牙齿遇算后被腐蚀等。

2.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根据学过的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判断,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答:

因为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出了氧气,同时还合成了,氧气和有机物是再光合作用中生成的新物质,所以,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

3.白糖加热后,会慢慢融化变成液体,继续加热就会烧焦变成黑色的焦炭状。

在这个过程中,白糖分别发生了那些变化?

请分析说明。

答:

将白糖加热至融化,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用生成其它的物质,所以属于形态变化;将白糖加热至焦黑,这说明了白糖已经变成了其它的物质,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答:

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能生锈。

铁在接触酸、盐等物品时能加快铁生锈的速度。

5.人们根据铁生锈的原因,想出来很多防止生锈的办法,你知道这些办法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答:

擦去水分时为了隔绝水;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等时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分;制成不锈钢时为了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

6为什么浸没在水中的铁制品也能生锈?

答:

铁生锈时水和空气共同与铁作用的结果,水中溶解有一定浓度的氧气,即放在水中的铁制品也能同时接触到水和氧气,所以在水中的铁制品也能生锈。

7、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你知道这三种形态的名称吗?

这三种不同状态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答:

冰、水、水蒸气;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变化过程中,没用生成新物质。

8、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这两种变化带给我们的是利还是弊?

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答:

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都是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实例:

可逆变化——木材通过变化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木制品供我们使用;不可逆变化——水泥混合在一起的变化属于不可逆变化,这样可以使建筑物牢固。

不利一面:

可逆变化——电线的热胀冷缩;不可逆变化——如森林大火带来的巨大损失,建筑工地上的水泥淋雨后结块不能再用,这些都是无法挽回的。

8、小明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他想用这节课学到的新知识保护自行车使它不生锈,那么她应

该怎么做呢?

答:

用干布擦干净后,涂上一层油,并放在干燥的环境中。

9、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你知道这三种形态的名称吗?

这三种不同状态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答:

冰、水、水蒸气;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变化过程中,没用生成新物质。

10、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这两种变化带给我们的是利还是弊?

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答:

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都是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实例:

可逆变化——木材通过变化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木制品供我们使用;不可逆变化——水泥混合在一起的变化属于不可逆变化,这样可以使建筑物牢固。

不利一面:

可逆变化——电线的热胀冷缩;不可逆变化——如森林大火带来的巨大损失,建筑工地上的水泥淋雨后结块不能再用,这些都是无法挽回的。

11、小明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他想用这节课学到的新知识保护自行车使它不生锈,那么她应该怎么做呢?

答:

用干布擦干净后,涂上一层油,并放在干燥的环境中。

 

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

填空

1、小王和同学坐在行驶的游艇上游览太湖,若以游艇为参照物,小王是(静止)的,若以太湖大桥为参照物,小王是(运动)的。

2、《刻舟求剑》这则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静止)的。

3、同学们去泰山游览,快到泰山时,甲同学说:

“我终于来到了泰山!

”乙同学则说:

“泰山终于来到了我面前!

”这两种说法中,甲同学是以(泰山)为参照物,乙同学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

4、闪电和雷声同时产生,它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但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在空气中(光)传播得快。

5、小芳为了估测平时步行到学校的时间,自己测量了步行的快慢。

她经过10米用了大约7秒,则她平时步行上学到校(小芳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200米),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是(140)秒。

6、大量实验和实例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

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静止或运动状态)的属性叫做惯性。

7、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汽车司机会进行紧急刹车,此时车上的人由于(惯性)要继续向前运动而倾倒,所以交警时常提醒司机要系好(安全带)。

8、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这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9、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

10、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振动)等,各种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11、在水平地面上推木块,木块动起来,木块的运动方式是(移动)。

1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一些惯性现象,如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往往会向前冲,这时因为刹车前汽车和车内的乘客都处于(向前运动)的状态,当汽车急刹车时,汽车突然停止运动,车内乘客的下身由于受到摩擦阻力也随车(停止运动),但是人的上身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故乘客向前冲。

13、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简单的(图表)和(图像)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14、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这三个要素。

15、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16、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7、在一个平面如镜的湖面上,小明正划动着一条小船在湖面上游玩。

若选小船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湖边的树木是(运动)的;若选湖水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湖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可见描述物体的运动于静止一定要先选好(参照物)。

二:

选择

在《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

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出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

这里,观众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