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774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docx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2012-05-14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

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

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

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

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

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

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

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

 

近年来,由于对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可再生能源呼声渐高。

但可再生能源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经济复苏带动了能源消费反弹。

西方政府普遍实施救市政策,刺激了工业和贸易领域出现恢复性增长。

全球能源强度将进一步增长。

其中,供求关系紧张是基本原因,金融资本炒作等因素是重要推手。

高油价使石油生产国获益,但消费国却受到严重损害——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某些国家还爆发了民众抗议和局势动荡。

 

当前,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其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

且非洲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管道相对安全,多数产油国为非OPEC成员,不受OPEC石油政策影响。

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迅速控制了非洲石油。

目前,无论是非洲的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

 

二、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2011年,两大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亚北非动荡及该地区未来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国际油价稳定、能源供应安全产生负面效应。

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了新建设施的计划。

 

自2010年底,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地区动荡横扫西亚北非地区,对地区产能国国内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该地区未来的不确定前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关于世界石油供给将面临风险的担忧随之发酵。

油价的波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

高油价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从而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拖累全球经济。

 

日本核电事故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了新建设施的计划。

核能产业遭受沉重打击。

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电政策做出修改和调整,改变了世界核电格局及短期前景。

虽然绝大多数国家仍将坚持其原有的核能政策和核能发展计划,但会更加谨慎。

总体看,日本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能安全的关切普遍提升。

部分国家由于国内压力等原因放弃了核能,选择继续利用和发展核能的国家也大多提高了安全门槛。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国家能源供应会受到影响,能源价格上涨,发展替代能源或提高核能安全都意味着更多财政投入。

 

三、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

 

能源安全将继续是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

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一段时间。

 

从短期看,利比亚战争结束使该国产量迅速反弹,但生产恢复仍受到诸多考验,平抑国际油价也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

从长期看,石油供需矛盾将继续对价格造成压力,廉价石油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

同时,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不定,能源产业投资前景不明,而投资不足将导致该地区产量下滑,油价攀升。

 

石油价格上涨为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发展带来了机遇。

天然气的成本效益不但优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优于煤和核能。

从环保角度看,排放较少、更为清洁。

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有望实质性地提高世界天然气产量,以满足不断上涨的能源需求。

与石油不同的是,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

 

福岛核事故引起了世界对核电未来的质疑。

但放弃或放缓核电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将迫使各国重新考虑政策选择。

因此,尽管各国开始更严肃地看待核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未来核能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北极可能成为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北冰洋水面下所蕴含的石油可供全球共同使用5年。

而其天然气储量则更加可观。

目前,北冰洋沿岸5国,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和加拿大这5国都努力为各自在北冰洋海域的疆域扩张寻找依据,以期控制该地区蕴藏的大量能源。

未来,随着油气需求增长、供需矛盾紧张加剧,相关各方对北极等极具开采潜力地区将更为关注,竞争方式可能升级,各国处于利益驱动,将争先恐后地进行勘探开发,并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和地区局势紧张及环境保护问题。

 

 

四.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前景

 

两大热点问题也对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地区动荡直接影响中国能源安全。

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中国很难参与利比亚等国的能源投资。

中国并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步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的能源依存度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东地区。

因此,相关地区动荡将严重威胁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同时,由地区局势引发的油价高涨将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增加宏观经济调控难度。

 

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也不乐观,中国企业一直积极探索与利比亚开展石油合作。

动乱后,中资企业撤出利比亚,损失严重。

在战事尚未结束时,西方国家就开始谋求重返利比亚。

随着卡扎菲下落不明,西方石油公司抓紧游说反对派领导人,以确保自身在利比亚获得最大利益,而中国、俄罗斯等“没有及时站好队”的国家估计将很难有项目可谈。

西方国家在利比亚内战中为反对派提供军事和武器支持,因此,在战后石油开发中这些国家的石油企业将会获得优先开发的权利,必然会增加中国能源企业进入的难度。

中国未来要恢复与利比亚的能源合作,需要应对来自西方公司的竞争以及西方媒体的炒作。

同时,中国也在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进军利比亚将是一个谨慎的过程。

 

中国放缓核能发展步伐。

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加强了核电站建设的安全评估工作和核安全监控。

中国是核能发展大国,20多年的核电发展史中,未出现过重大事故。

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也将下调。

目前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为1.12%,尽管长期来看仍会有一定幅度增长,但不会超过3%。

 

五、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坚持执行依靠国内保障能源安全的方针,大力发展自身有潜力的能源产业项目;加快能源储备建设,提高本国抗风险能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政策,推动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

 

目前,中国天然气消费占总体能源消费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尽管中国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但非常规能源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初显国际竞争力。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涉及的多个领域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应充分利用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和潜力,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需求问题。

通过提高国内供给能力,来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应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

首先,石油储备体系可以防止石油短期供应不足或中断,通过储备石油的销售和吸纳,达到稳定油价的目的。

其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后,当油价降低时及时吸纳补充石油储备缺口,在油价过高时可以释放储备石油,通过低吸高抛,降低因油价升高给中国能源采购带来的损失。

第三,在人为炒作、石油投机时,石油储备可以起到维持正常政治经济秩序的作用,为国内经济调节争取时间,并对炒作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不少国家对中国国际能源合作一直持质疑态度,并不断施加压力,制造麻烦。

而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机遇。

危机使能源资源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和财政形势,迫使不少产能国调整或放宽能源产业的对外合作政策,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吸引国际投资。

西方大国忙于应对国内问题,对外影响能力也相对收缩。

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创造性地使用了“贷款换能源”的方式。

这种国际能源合作模式是一种实现“双赢”的成功范例,在为产能国提供所需资金、缓解其融资压力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国未来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应继续推广。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

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而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大的特殊性和挑战。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应对能源长远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我国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才能保证在“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水平的提高。

我国必须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具体国情发展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日益加强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

 

 

           第一部分:

世界能源形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 、世界能源供求概况

当前世界正面临结构性能源短缺与能源市场供应的不确定性,即传统矿物能源的市场供求失衡和高效、洁净、廉价的能源供应短缺。

持续升高的油价尤其加剧了人们对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全球能源消费增加迅猛,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在总量继续扩大的同时,还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发达国家能源需求增速放慢,以亚太地区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迅速上升。

根据IEA《2002国际能源展望》的预测,在2000-2030年间,60%以上世界新增能源需求来自于发展中国家,OECD国家将只占30%。

亚太地区是近30年来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由1973年的15.9%上升到2003年的29.9%,而中国和印度则是亚太地区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二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日益走向多元化,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在1960年代开始超过煤炭,居于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

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新能源也被更多地开发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可再生新能源并存的能源消费结构。

二、 伊战之后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

“9.11”事件及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迅速改变了新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世界能源战略格局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具体如下:

1、世界能源战略格局进一步向美国倾斜。

9.11事件后,美国通过两次战争打破了世界能源原有格局,美国的战略优势地位进一步凸现,基本上实现了其控制石油等战略资源,进而巩固自身全球霸权地位的目标。

在中亚地区,美国占领阿富汗,驻军中亚,推行颜色革命,扶持亲美政权,从政治军事上加强了对里海地区能源资源的控制。

在中东地区,美国占领了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目前伊拉克石油探明储量1125亿桶,排名世界第二),打压沙特和OPEC,美国政治、军事力量能直接影响的中东产油国,对中东油气资源的控制大大加强。

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独享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气资源。

美国近年来加大了在非洲产油区(主要是几尼亚湾一带西非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攻势,积极扩大投资进行能源开发,加强对非洲油气资源的控制。

美国在同俄罗斯争夺里海油气资源的过程中也积极同俄合作。

2、OPEC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伊战”后OPEC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份额受到其他非OPEC国家的侵蚀。

9.11事件以后,美国一方面倡导在IEA体制内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促进OPEC内部分化,另一方面主张提高从俄罗斯、中亚和西非等产油国获得石油的份额,加大了与这些非OPEC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力度,以便进一步削弱OPEC的影响力。

3、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近年来连续攀高的油价为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复苏创造了契机,俄罗斯大打能源牌,在国际政治和能源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建立了自己战略卖家的地位。

4、西非石油开发活动活跃。

近年来,随着西非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石油投资活动方兴未艾,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争相进入。

西非地区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迅速上升,欧美发达国家已把西非石油放在中东石油的战略替补的地位上。

5、里海油气开发竞争激烈。

里海地区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约为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6%,相当于第二个“波斯湾”。

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引起了大国之间激烈的能源争夺,主要是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竞争。

此外,里海油气资源的主权划分问题、运输管线走向问题和种族问题等都成了大国能源博弈的内容。

6、东北亚能源竞争日趋激烈。

亚太地区能源产量与消费量失衡的问题日趋严重,导致主要能源消费大国对外部能源供给的争夺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在东北亚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

中、日、韩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大国,俄罗斯则是该地区主要能源提供者。

该地区的能源竞争活动主要发生在中日之间。

中日之间的能源竞争还包含了更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区内能源格局的不稳定。

三 、西方大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能源安全是指能源的生产、运输和生态安全,是一国政治、经济安全的基石。

一直以来,能源安全在各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国际恐怖活动以及美国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使得国际地缘政治愈加不稳定,对国际能源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国际范围内的能源争夺越演越烈,西方主要大国纷纷采取新的能源安全战略。

1、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为了保证能源供给安全,减少能源供应中断和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美国采取了立足国际、兼顾国内的能源战略。

(1)对外战略方面。

首先,进行国际能源协调,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美国积极推动OECD国家成立国际能源机构(IEA),加强西方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协调与合作。

其主要功能是敦促成员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协调紧急情况下成员国之间的石油供应和调配。

美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战略石油储备,储备量逐年增加,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已达到约150天净进口量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国内能源供给的机动能力。

其次,大力推行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

控制世界多个能源产地和运输线路不仅关系到美国的能源安全,也是美国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基础。

美国历届政府通过市场、外交和军事手段确保对世界多个能源产地和运输路线的控制力,主要表现在:

①强化对中东地区的能源控制。

②加强在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攻势,与俄罗斯争夺中亚油气资源。

③积极抢夺非洲油气资源。

④加强与美洲产油国的合作,确保美洲石油供给安全。

⑤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努力扩大从俄罗斯进口油气的规模。

(2)对内战略方面。

美国国内能源战略的原则就是在保护本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努力避免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和环境污染,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稳定煤炭生产。

煤炭在美国主要用于发电,美国的煤电比例高达52%,美国的煤炭产量几乎都用于国内消费。

第二、鼓励增加天然气和核能的使用。

核能发电量已占全美发电总量的20%,同时天然气已成为美国第三大发电资源。

第三、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布什政府预计,2010年使水力可再生资源的发电量至少达到2500万千瓦,2020年达到美国发电总量的2.8%。

另外,氢能的开发和利用也是美国新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鼓励节能技术开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美国政府要求到2010年主要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25%;通过推广“能源明星计划”,利用减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公众减少生活能耗。

第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

自1990年代以来,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传统高能耗产业行业逐步收缩,而新兴高科技产业,如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低能耗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轻型化降低了美国经济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2、欧盟的能源安全战略。

欧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目前欧盟自身的能源供应只能满足需求的一半,其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为了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欧盟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稳妥的能源战略。

(1)对外战略。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开展政治对话、经济项目开发、鼓励对能源的直接投资等措施,来改善与能源输出国的关系,将输出国的利益与欧盟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变单方面依赖为相互依赖,以避免供应中断和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鼓吹建立中东地区的“能源政策新秩序”,稳定海湾石油供给。

第二、强化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保证俄罗斯能源输入的稳定。

欧盟积极扩大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邀请俄罗斯参加7国首脑会议,给与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

第三、拓展新的能源来源渠道,将重点锁定在中亚和非洲地区。

(2)对内战略。

第一、在欧盟层次建立战略能源储备。

2003年欧盟委员会正式建议在联盟一级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各成员国的战略储备油量必须从目前至少90天增至2007年的120天,其中的1/3将汇集成为欧盟共同储备,成员国在动用该储备前需征得欧盟委员会同意。

第二、加大核能的开发使用力度。

欧盟委员会在确保核电站安全的情况下,鼓励成员国发展核能。

第三、统一内部能源市场。

欧盟从2004年起开放成员国工业电力和天然气市场,使欧盟60%的能源市场实现一体化,为统一的欧盟能源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四、提倡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

欧盟计划到201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到12%,在电力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到22%。

欧盟要求各成员采取相应的金融措施鼓励节能新技术的开发。

3、日本的能源安全战略。

日本能源对外依赖性极强,因此,长期以来对能源安全高度重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能源安全战略。

(1)对外战略。

日本对外能源安全战略的重点地区是中东、俄罗斯、中亚及东亚地区。

第一、积极参与中东地缘政治重组过程,构筑多重能源外交体系。

第二、积极争夺俄罗斯、中亚油气资源。

(2)对内战略。

第一、重视能源储备,建立内外结合的能源危机管理机制。

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石油储备,目前已形成了完备的储备体系,现在日本的石油储备已达到166天,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日本还积极与国际能源机构等国际组织合作,建立了内外结合的能源保障和危机管理机制。

第二、在减少石油消费比重的同时,扩大天然气的使用。

目前,日本已准备在邻近地区正式推进大规模的天然气开发活动,力求到2030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高到18%左右。

第三、积极利用核能,提高能源自给率。

日本目前已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核电消费国,核发电量在电力生产中的比重为35%左右,预计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40%以上。

第四、积极扶持本国能源资本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日本除了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以外,还积极推进在国外的石油开发投资活动,以加强对海外能源的控制。

第五、积极推动节能和新能源开发。

日本政府在1997年开始实施《新能源法》,该法要求电力公司有义务使用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

日本目前单位GDP的能耗水平全球最低。

1997年京都会议之后,日本掀起了第二次节能高潮。

 四、国际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并持续上涨,高位运行,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能源环境一大特点。

鉴于我国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在2004年已达到42%,研究如何应对国际高油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如何采取措施减轻高油价对我国经济的伤害,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战略课题。

1、油价高企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2005年IMF曾预测,当年油价即使上升到80美元/桶,世界经济尚不致发生衰退。

但如果2006年油价上升到80美元/桶,世界经济增长则可能减缓到3.5%-4%。

然而,国际油价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国家则大不相同。

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洗礼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抗油价上涨的能力大大提高。

目前高能耗传统工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下降,单位GDP油耗大幅减少,防范石油危机的能力大幅提高。

相反,油价大幅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较大,因为石油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大,单位油耗高,其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

据一些权威国际机构估算,油价每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一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

亚洲开发银行和IMF预测,如果油价上涨10美元且持续一年以上时间,将使中国当年GDP减少0.8个百分点;如果上涨20美元且持续一年,对GDP的影响将是1.5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曾指出,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我国GDP增长率0.7个百分点,按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8万亿元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损失600亿元人民币以上。

2、国际油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三个特点:

一是油价对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台引擎都有影响,油价变化事关全局。

二是油价上涨的最大影响是拉高外汇支出、运输和工业品成本,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增加,严重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国际油价涨落对国内石油价格的“传导效应”比较明显,滞后一个月左右即可影响我国经济。

3、高油价对我国行业经济的不同影响。

(1)石油开采业是油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而石油加工、化工、橡胶、塑料和运输业则效益下滑,甚至严重亏损,增速放缓。

(2)交通运输业燃油消耗占其运营成本的20%。

高油价将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成本,从而拉高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本,以成本优势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将受到极大影响。

交通运输业成本上升,不仅使加工制造业受到较大影响,对城市交通、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影响则更加显著。

油价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高收入人群高于低收入人群,城市居民大于农村居民。

(3)外贸受高油价的影响,一是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二是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上涨,增加外汇支出。

但专家认为,中国外贸总量巨大,相比于人民币汇率改革,油价上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要小得多。

(4)高油价直接导致纺织业原料成本上升(目前化纤占全部纺织业原料的63%,而化纤原料的86%要靠石油提供。

),还大大提升了纺织业的运输成本(该项成本占整个纺织业成本的5%)。

高油价将对纺织业带来结构性变化,如化纤价格上涨导致替代原料的棉花和棉纺织业价格上扬,而化纤纺织机械的需求则下挫。

高油价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服装等下游纺织行业的赢利能力。

(5)油价上升影响到农用薄膜、化肥等农资的生产成本以及农机用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惠农政策的效果。

(6)建材业是高耗能行业(如重油、纯碱占玻璃生产成本的50%,燃油占陶瓷生产成本的34%,煤、电占水泥生产成本的50%)。

高油价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