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618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

《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佘明哲.docx

教学设计佘明哲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小黑板。

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图片,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

(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

“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课题生齐读)

3、提问:

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崛起:

是兴起的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生答)师板书:

周恩来。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如:

“崛”、“嚷”等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

学习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2、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

(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

3、小组交流。

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

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

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

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

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

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

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

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

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是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

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

生说,师板书:

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

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

(很疑惑)。

疑惑什么呢?

(生答)板书:

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

(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

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气愤)。

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

(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

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

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

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

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

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

(“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

(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

)板书:

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

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

(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习第三部分。

(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

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

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

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板书:

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1、学习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

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

)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

(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

“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学习“阅读链接”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

“综合性学习”又要求我们怎样做。

二、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2、小黑板出示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有关注释。

(1)自由读诗。

(2)看诗的注释,请学生看注释试着说说诗意思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习作,拓展升华

自拟题目,把自己学习课文和“阅读链接”所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的故事吧。

2、分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既了解了课文内容,也从课文中得到了体会,还学习到了一定的写作方法。

这是大家认真学习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努力而获得更好的成果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收集有关“爱国的格言”。

2、找一些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

周恩来气愤(中国人被欺凌)

远大志向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

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

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解疑。

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习积累词语、句子的方法。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准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

1、师:

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

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

他做了什么?

(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

师板书(周恩来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

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

5、师:

介绍周恩来生平(课件出示)

6、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

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

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课件出示开火车读

(1)、juémóxúnzū

崛起模范巡警租界地

rǎngfùchéngbó

吵嚷妇女惩处伯父

fándìyìzhèn

热闹非凡帝国主义振兴中华

kēngqiāngchuǎng

铿锵有力闯进

(2)、师:

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

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

(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

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

(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

(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

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是一个问题?

两个问题?

--对呀!

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

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

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

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

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引:

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引:

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

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2)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预设:

风和日丽、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引:

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把它画下来。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一通”“通”四声多读几遍

(5)再指名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这两句话。

(6)师小结:

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

请同学继续读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1)指导读周恩来两次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读理解“铿锵有力”

画出相关的两个句子,指名读。

(根据读得情况恰当评价)

(预设师引: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文章中是怎么说得?

----清晰而坚定。

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

你再来读)

(师:

谁再来响亮的读一遍!

再清晰些、再明白些、再有节奏一点,再读。

齐读。

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

画出这个词语来。

最后一段里有一个词语“振兴中华”画出来。

“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标上读音。

5、师总结:

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

又读了一遍课文。

我们知道了,最后周恩来立下了自己的志向。

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

在车站伯父的一番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在租界里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志向。

再读读我们画出的那些词语和句子。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师:

现在同学们明白是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填写词语补充完整(课件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周恩来在()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训斥();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要“()”。

4、师:

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师:

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

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

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出示句子)嘿!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

就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八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

(1)、用自己的话介绍事情经过

(2)、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

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2、交流:

在场的都有哪些人?

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

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师:

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

“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

这说明了什么?

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师:

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

怎么能不悲痛?

怎么能不哭诉呢?

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

换来的是什么?

  师:

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

  

(2)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洋人

  

(1)师:

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

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

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

  师:

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

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

  师:

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

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

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

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

(恨)

  师:

多么可恨的洋人!

  

(2)请读出这种可恨!

(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师:

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

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

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

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

(学生齐读句子)

  师:

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

  师:

可恶之至!

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

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师:

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

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

  师:

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

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1)、师: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

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

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

(学生交流、汇报)

  师: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

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

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

意思是——

  师:

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

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

  师:

大家说得太好了!

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

  

(2)师: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

(板书:

中华不振)

   师: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3、师:

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

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

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

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

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板书

【设计意图】:

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

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

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和。

五、总结

师:

处于战乱年代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

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

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