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200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docx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投稿0508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庆娥1杨军2

(1.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北京100037;2.四川省粮油中心监测所,四川成都610012)

【摘要】分析研究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并从粮食生产、收获、收纳、存储等多个环节质量安全现状与质量监管体系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提出创新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路,为构建较为完善全省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以安为先。

”粮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和战略物资,粮食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的形象,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以及极端气候的增多,粮食质量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保障粮食食用安全的诉求日益强烈。

因此,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当前粮食部门履行行政职责的重要内容,是需要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各级粮食部门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

本文立足我国国情,从粮食收储环节,探讨解决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相关对策和政策措施。

1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环节分析

按照我国传统解释,粮食是谷物类、豆类、薯类和其他杂粮及其加工产品的统称。

目前粮食质量安全形成了较丰富的内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粮食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来源的可持续安全。

粮食数量安全是从数量的角度要求粮食的供应、需求和购买力三者平衡,强调的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粮食质量安全则要求粮食的营养结构合理、优质卫生健康安全,强调的是人类维持健康生活的权利;粮食来源的可持续安全要求粮食的获得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强调的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更高层次的安全问题。

粮食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单位范畴(国家、地区或家庭)从生产或提供的食品中获得营养充足、卫生安全的食品消费以满足其正常生理和心理需要。

因而,粮食质量安全包括了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卫生指标、感官品质和储藏品质等诸多方面。

按照“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理念,可以将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环节划分为以下几方面:

1.1种植环节(应该按产地环境条件、种植过程(田间管理)化肥农药的投入及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两个大方面阐述)

粮食种植环节是不仅是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决定粮食数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该环节主要影响因素:

一是品种。

在诸多粮食生产要素中,品种的选用是最为重要的,品种是质量的内因,在同等条件下,品种的优劣决定粮食数量高低、质量的好坏。

二是土壤污染。

土壤本身的危害元素是砷、镉、铬、汞、锌等8种重金属元素。

另外,外来污染物进入农田也加重了土壤的污染程度。

当有害物质随污染进土壤,如果数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在土壤里累积,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作物,并使有害物质在作物内残留或累积。

三是水污染。

水污染物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无机有毒物,包括各类重金属和氰化物、氟化物等;二类是有机有毒物,主要是苯酚、多环芳烃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积累性的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和有机农药等;三类是病原体,主要是指生活污水,禽兽饲养场、医院等排放废水中的病毒、病菌和寄生虫等。

水污染严重的农田或利用污染严重的水体灌溉种植的农作物,不仅使农作物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而且收获的产品带来异味,品质下降。

四是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其理化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各不相同,主要来源为矿物(如煤和石油等)燃烧和工业生产。

粮食作物若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污染物在作物体内积累,动物再摄人这样的作物后,发生病害或使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并得到富集,最终危害人类。

五是真菌毒素污染。

粮食作物易受污染的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等,这些真菌毒素可在粮食作物生长期间产生,也可因收获前不良气候条件或收获前后管理不善而形成,还可在储藏过程形成和累积。

1.2收获环节

粮食收获环节是粮食行业将质量关口前移,确保粮食收购的重要环节。

从多年来的经验看,粮食收获季节的气候条件、收购装备、晾晒条件以及粮食整理去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收获粮食的质量卫生安全,如在近几年的小麦收获期间,部分地区由于受连日阴雨天气影响,小麦出现大面积麦穗发芽等情况,小麦品质下降,甚至出现赤霉病粒、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超标的情况,影响了粮食质量安全。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壮劳力外出打工,部分村镇几乎只剩老人和儿童留守;加上受土地资源的影响,原有的晒场等晾晒场地丧失,对收获的高水分粮食不能及时晾晒整理,极易造成粮食质量下降甚至引发真菌毒素大量繁殖。

(另一方面,由于粮食收购主体发生变化,农民收获的粮食不愁卖,加上粮食价格本身一直处于偏低水平,导致农民对收获后的粮食质量安全不够重视,能收多少算多少。

现在人工和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涨了不少,所以尽管国家收购价提高了,但成本和收入几乎持平,没有盈利更大大削减了积极性。

很多农民感叹:

“种一季粮食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

”该段与粮食收获质量管理无关,可以删除)

1.3农户储粮环节

农村储粮工作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粮库储粮安全,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情。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粮食储备大国,更是农村储粮大国,70%左右粮食储存于农村。

多年来,农民在保管粮食时多是粗放管理,在储存方法上不讲科学,随意堆放,不做安全防护,任凭鸡鸭猪牛啃咬,老鼠盗食;混收混存,没有根据不同品种和质量分类保管,结果导致粮食生霉发热,降质减量。

部分省在粮食质量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民对粮食的商品质量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储粮知识,保管粮食不当,导致粮食收获后数量减少、质量降低,平均损失达到产量的8%左右。

粮食收获后,没有及时进行干燥,感染了曲霉、镰刀菌霉等真菌的高水分粮食,也将会出现严重的真菌毒素污染问题。

1.4粮食收纳环节

粮食收纳库(收购库点)是粮食收购的重要环节,它是落实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的重要载体;是保证粮食储备库顺利收购,畅通农户售粮的重要渠道。

粮食收纳库点直接面向种粮农户及部分粮食经纪人,是粮食收储质量把关的第一道关口。

现阶段,由于粮食收购主体发生变化,农户交粮、售粮不再是以前的“一干二净三饱满”,大多数收购粮食质量参差不齐、水分偏高、杂质偏重,加上我国小农经济的现状,使得收纳库点虽然对农户按照国家政策实施了“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收购原则,但面临一次性收购的粮食“混、少”,难以对收购时粮食进行依质分类存放;另一方面,大多数收纳库点仓储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基本上没有大型的仓储处理设备,虽然只是作为收纳暂存1-2个月时间,仍有可能会因水分偏高、杂质偏重、混收混储等造成粮食整体质量偏低、加速粮食陈化变质。

1.5粮食储存环节

粮食要安全储藏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要有好的粮质,只有“干、饱、净、无虫”的粮食才有利于储藏;二是要有好的仓库,仓库应具有坚固、通风、密闭、防热、防潮性能,才有利于储藏;三是要有切实可行的储藏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对储藏条件及仓储技术的大力发展,现阶段的粮食储存设备设施、储藏技术及储藏条件得到了大力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储存环节使用的一些储粮药剂,诸如:

敌敌畏、马拉硫磷、磷化铝片剂等,可能会因虫害抗性或保管员使用不当会造成部分仓间使用储藏药剂过量,导致在储存粮食中残留过高,进而危害粮食质量安全。

因此加强储藏药剂的监管,确保储粮安全。

1.6粮食加工环节

粮食加工环节是粮食由原料转化为食品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粮食质量安全与生产企业仓储条件、加工工艺以及食品安全意识有关。

在粮食生产环节有下列潜在危害:

一是生物性危害。

由于原料不合格或者在加工过程中由于企业的生产环境(车间、设备;人员等)卫生条件较差,杀菌不彻底,材料混放,加工工艺有缺陷或配方不合理等造成的微生物污染和大量繁殖,例如大米、玉米、大豆、花生中的真菌霉素等污染,小麦中的赤霉病粒等。

二是化学性危害。

粮食加工企业为迎合消费者对食物“色、香、味”等的要求,在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化学添加剂(应该是食品添加剂)(色素、香精、抗氧化剂等)或使用未经批准的非法添加剂(非食用化学物质不能称添加剂)(吊白块、硫磺、工业用盐、矿物油等)造成的化学危害,如在小麦加工中用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增白剂,消费者不易辨认,误认为是上等的面粉;一些米粉制品的经营者,为把陈米、劣质的大米加工成雪白的米粉,竟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用的工业用的漂白剂,即吊白块,吊白块在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的甲醛属于致癌物质。

三是物理性危害。

原粮中混入不同程度的杂质,包括泥土、沙石、金属碎屑、杂草的种子等无机和有机杂质,如果加工企业缺乏筛选、磁选、分化、去石等清理过程,或者这些设备除杂效果差,这些杂质就会混入成品粮中造成物理性污染。

综上所述,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化监管,建立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必须要注意加强生产环节、农户储粮环节、粮食收纳环节以及粮食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确立各环节的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

2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重在“监”,如果做好了预防和警示工作,通过粮食质量安全预警监测,及时发现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把安全隐患扼杀于摇篮中,那么就会少很多要“管”的事件。

因此,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重心应前移,重在监测预警。

监管体系的建立也应以“监”的手段为重,“管”的手段为辅;在监管过程中针对危害粮食安全的薄弱环节,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减少乃至于杜绝粮食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为此,笔者认为,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安全预警监测体系

粮食质量安全预警应从粮食产地环境安全、粮食产量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卫生安全等几方面着手,从保证粮食数量到粮食质量,再到粮食安全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预警监测。

一是构建粮食产地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系统。

定期开展粮食产地环境的监测、调查和评价,及时发现粮食产地环境中有害物质残留情况,公布检验结果,指导粮食的安全生产。

(农业部门的监管责任)

二是构建粮食来源可持续安全监测体系。

粮食来源的可持续性要求粮食的获得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强调的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更高层次的安全问题。

当今粮食来源的可持续安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种子的安全:

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种业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

保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耕地及耕地环境的安全:

近20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耕地由于长期过量使用、滥用或违规使用化肥、农药地膜以及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影响,一方面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耕地生产能力降低,影响作物生长,继而造成作物减产,耕地复种能力下降。

耕地的污染会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们必须时刻绷紧防止耕地污染这根弦不放松。

(3)农资农药的使用安全:

当前农业以农用化学品为特征。

我国农业,特别是近20年来,人们以为追求高产增收,向土地投入了大量农用化学品(化学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塑料农膜),是农业环境中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

化肥、农药以及农膜的使用、滥用以及违规使用,粮食的品质自然就会不安全。

三是加强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实现粮食安全监管全覆盖。

一是加强体系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之“器”在于监测,最基础的就是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卫生指标监测,这是粮食质量安全的“气象预报员”,可为监管执法,制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加强能力建设。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系统无风险”的目标要求,上下互动、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截至2012年底,全国粮食检验机构共有742个,其中省级32个,地市级279个,县级431个。

通过计量认证的机构共计422个。

全国检验监测机构不断增加和完善,各项装备得到了改善、检验监测能力显著提高。

为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

近年来,以规范实验室管理和全面提高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出发点,多次开展全省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考核工作,截至2012年底,在全国粮油质检队伍中,中级职称及以上的2218名,占总人数的4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837名,占总人数的74%。

今后,还将以保证粮食质量安全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质检队伍为重点,以粮食质量安全的长远发展需要为根本,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创新人才培育和发展体制机制,注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积极推进质检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提供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2.2以服务来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促进和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诸如:

组织成立机动的专业粮食仓库除虫队、移动式粮食烘干队等。

当前粮食承储企业特别是地方粮食承储企业由于工资低、待遇差加上单位盈利水平低,致使专业水平较高的仓库保管员不断减少,在粮仓杀虫方面缺乏科学的手段,常出现高剂量使用杀虫药剂或杀虫效果不佳的状况,对储粮造成一定的危害。

如果各地能统一成立一只专业化的粮食仓库除虫队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粮仓杀虫工作,一方面科学有效的消除粮食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有效利用率人才队伍,减少了企业费用开支。

针对当前收获粮食水分偏高,晾晒场地不断减少,农村壮劳力锐减的现状,以市县为单位,组建一只或多只粮食移动烘干队伍,对收获的高水分粮食及时进行处理,不仅减少粮食损失,也保障了粮食质量安全。

2.3强化宏观调控能力

全省粮食质量安全涉及粮食来源安全、粮食数量安全以及粮食质量安全。

在这三种安全中,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是首要的,只有首先满足数量安全、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吃喝不愁了,才会去考虑粮食来源安全和粮食质量安全。

粮食宏观调控是粮食部门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是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完善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才能保供稳价,切实维护全省粮食数量安全。

(1)科学布局园区、储备以及供应网点,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数量安全

粮食物流园区、地方储备粮以及粮食供应点是粮食“保供稳价”的必要支撑,也是粮食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重要渠道,也是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着力加强粮食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急网点和粮油市场信息监测网点,提高粮食应急能力。

加强乡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建设。

乡村粮油连锁超市采取“粮食银行”等物物交换方式,有效的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不仅开拓了粮食收购的新途径,确保了粮源,更能保障所收购粮食的质量品质,同时也体现了粮食部门坚持服务“三农”的理念,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也推动了粮食事业创新发展。

(2)认真抓好收购,全力保障市场供应,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各级粮食部门采取措施,全力保供稳价,确保市场粮油数量安全。

一是认真抓好收购。

二是全力保障市场供应。

三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上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1)加强农村储粮技术及装具建设,减少产后损耗

粮食本身的质量安全好坏取决于种子本身及田间管理,但成熟收获后的质量安全就完全取决于人的管理了。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判断目前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在农户和粮食收纳环节,因此急需解决下列问题:

一是收获粮食的及时晾晒问题。

在粮食生产方面,晾晒是必要的过程,但由于实行土地承包后,原来村级和生产队的晒场都改作他用,专用的晒谷场几乎销声匿迹,粮食晾晒问题成了当前粮食种植户的一个心病,特别是遇上连续阴雨天气,更是无计可施,容易发生粮食发芽、霉烂。

可以考虑的途径是采用机械烘干技术。

考虑采用移动式的小型烘干机,由县以上政府统一调动,针对部分地区连续阴雨天气,造成晾晒问题而集中调用,统一应急处理也是一条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解决粮食在源头上质量安全隐患。

二是农村储粮问题。

农户储粮是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库的粮源,是粮食绿色储藏、加工的源头,所以,农村粮食储藏技术直接关系到国库粮质好坏,是实现绿色储粮战略的基础。

农村储粮科技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加强对农户散贮的技术指导和装备补贴)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继续加大“小粮仓”推广示范项目;还可以考虑推行“粮食银行”的做法,代农户储粮,利用现有粮食储备设施条件,以建立粮食银行的模式,将农户粮食按质予以登记造册,统一整理并保管粮食;农民可以通过货币或置换大米、面粉等粮食加工品的方式分期分批“取”回自己存的“粮食”。

这样即保证了粮食部门收购粮食的粮源,又减轻了农民收粮后晾晒、去杂、储存保管及加工的繁琐劳动,更极大的降低了粮食产后损失,可谓“一举三得”。

该项工作在我省(四川省)崇州市曾做过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加大粮食收纳环节的基础设施投入,保证粮食储存安全

粮食收纳库,主要是负责接收农民运来的粮食;我国粮食收纳库的特点是粮种、类别较多,而每批粮食的数量较少,很难做到分仓分类储存。

由于粮食收纳库由于部分仓房年久失修,设备设施老化,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连流筛、除杂机、风机都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储粮条件较差,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收纳库点设施条件陈旧造成在储存环节粮食损失率达到5%左右。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企业应高度重视收纳库点设备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仓库投入,至少在收纳库点必须要具备粮食整粒(?

)、除杂及降水的设备设施,以适应当前粮食收购的现状,降低粮食在收储的第一环节质量安全隐患。

2.5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粮食质量监管法制体系

(1)加快立法进程,理顺执法监督体制。

粮食管理需要法律来保障,要重视粮食立法工作,加大粮食立法力度,尽快制定出台粮食流通、储备等法律、法规,用于规范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管理者的行为,为依法管粮、依法行政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颁布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虽然都包括粮食,但并不明确,对粮食的特殊性都均未提及,因此应尽快出台《粮食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制度,明确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地位,各级粮食部门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行政职能及责任义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制度。

(2)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者实行公开预警、警告、通告,达到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的目的。

对粮食生产经营者实行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凡在粮食收购、生产、销售方面有过严重劣迹的,终身不得从事粮食行业。

推行信用评价措施并以此作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中监管依据。

通过建立统一的企业和粮食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用信息记录,对粮食和企业实施信用监管。

总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粮食质量安全有效监管的保障。

(3)建立健全追溯体系为每份粮食建“档案”与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其他健康产品不同,粮食,无论是生产单位,还是经营单位,往往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增强监管的“可测性”和“可控性”。

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现代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在目前国情下实现收购环节的追溯是相当有困难的,但实施收纳环节及以下环节的粮食质量追溯还是可以实现的;同时实施质量安全追溯,虽不能直接追溯到生产收购环节,但通过锁定收纳库点,收购环节的覆盖面及覆盖范围也是相当有限的。

因此,国家或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从源头上解决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问题。

(4)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惩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粮食产业属于健康产业,与民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与一个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联。

一个国家经济形势不好,5年、10年可以调整;社会秩序不好,也可以通过法律的、行政的、体制的办法把它调整过来。

但因食品、药品不安全造成的健康危害,会伤害一代人,如果破坏了遗传基因,还会祸及子孙,用百年的时间都不足以弥补!

之所以触目惊心的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毒大米、毒豇豆频频曝光,这与行政执法部门和刑事执法部门缺乏有效衔接,导致违法成本过低,有毒有害食品药品“阴魂不散”有关;更与现有的惩治力度与犯罪的严重程度不相匹配有关。

没有严厉的惩罚,问题只能越来越严重;对于敢于以身犯险的不法分子一定要树立“严刑峻法杀无赦、倾家荡产一场空”的惩治理念,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行为绝不是交点罚款就可以了事的。

因此,食品(包括粮食)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必须“严字当头、好字为先”。

加大处罚不法行为是维护消费者权益行之有效的措施。

近期,有关组织调查表明,食品已成为我国民众信任度最低的产品。

恢复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必须坚持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

各监管部门要严把食品生产经营准入关,加强对许可后的监管和检查。

对不能持续满足许可条件的企业,要依法撤销许可;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要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直至停产整改、吊销证照;对隐瞒食品安全隐患、故意逃避监管的,要依法从重处罚;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

要抓紧出台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完善责任调查处理机制。

强化行政监察和问责,对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食品安全法已有规定)

(5)加大财政支持和各保障环节的经费投入。

经费保障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主要有下列几项必做项目:

一是对政策性粮油严把入库关。

二是对收获和库存粮食进行安全监测。

三是对库存粮油进行专项清仓查库。

这几项工作都是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重要工作,必须要有自上而下的经费保证才能确保粮食质量监管形成网络,确保各项工作扎扎实实的推进,进而保证老百姓食用粮食的安全、放心。

3结论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食品质量有问题危害的直接对象便是人的健康和生命,而粮食质量安全更是食品安全的基础。

(可以删除,与前面的引言重复)

通过对国际、国内以及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现状的分析比较,结合实际情况探寻了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各个影响环节,分析了各影响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从确保粮食来源可持续安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以及确保粮食卫生安全三个方面提出了:

当前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多平台制约、多部门管理、多规章制衡的模式下,难以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同时也从分段监管、着力建立健全粮食收储环节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硬件设施已不能满足粮油食品安全监管与研究的需求,高端人才短缺、检验人员及保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薄弱、检测技术尤其是快速检测技术亟待改善等问题;基层粮食仓储设施设备缺乏,储粮安全重心急需下移到基层等问题;建议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理顺现有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促进各部门各环节间有效衔接,形成监管合力,堵塞监管漏洞,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增强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系统性,提高综合监管水平;建立稳定的、持续不断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财政支持和投入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粮食检化验队伍和质保队伍人才素质建设;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监督等措施,建立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全省粮食“数量安全、调控得力、来源可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