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107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docx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周练一

2017高三语文周练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文学鼓励我们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用别人的体验来________自己的精神世界。

每一次阅读,我们都好像在________自己的另一种人生,甚至,阅读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的慨叹就一直为无数人所分享,由此,一种旷世的悲凉便会________,李白那惊天动地的“怅然”,让我们在阅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了一回。

A.扩充 造访 潜滋暗长B.扩充 感受 油然而生

C.扩展 感受 潜滋暗长D.扩展 造访 油然而生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来自中俄两军以及我国地方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共百余人,紧紧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战场”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推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B.目前,多家保险公司已经接到天津爆炸事件中车辆进口商报案,并组织专业人员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前往现场评估损失、统计排查。

C.中国政府在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

D.该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住国内微型车、农用车生产制造起步不久、市场销售日趋走俏,很快就占领了大半个市场。

3.下列各句中修辞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B.秋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是闷死人了。

C.我和村里的伙伴们跳入清澈的水中,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水流像父亲有力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D.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道”和“太极”都是对作为宇宙本体的生命精神的概括。

,,,

,,。

但这种力本身又是确定不变的。

①由于宇宙间存在这种增生的力量,古代中国人认定宇宙的本体为“无”

②因为在宇宙之力面前,不可能存在任何确定不变的东西

③重要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体现的不断增生的力量

④对“太极”也可以作同样的理解

⑤“道”是什么并不重要

⑥以“无”为本体其实就是取消任何确定的本体

A.⑤④③②①⑥.B.②④①⑥⑤③C.②④⑤③①⑥D.⑤③④①⑥②

5.对下列这幅全国“爸爸·妈妈·孩子”漫画大赛金奖作品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标题:

《爸爸的·妈妈的·我的》   王瑞生

A.漫画运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我国家庭收入低,教育的支出成为家庭繁重的经济负担。

B.漫画运用写实和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过于繁重。

C.漫画构思简洁明快,鼓鼓的书包暗示我国学校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基础教育扎实牢靠。

D.漫画运用直观的手法,形象的揭示了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家庭的中心,其教育不容忽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

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

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

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

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

“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

是不可不赏!

”乃以闻。

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

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

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

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

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

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①色,公不为动,徐曰:

若辈欲反,必先杀我。

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

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

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

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

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训词曰:

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

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

有言于丞相者曰:

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

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

命下,八郡耸然曰:

此真监司也。

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

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②,是岁乾道六年也。

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

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

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

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

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③内者,公曰:

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注释:

①猘zhì,狂犬,猛犬。

②祠禄,官名。

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

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闻闻:

让……知道,报告B.故事戍者既行故事:

旧例,惯例

C.有旨趣公入奏趣:

趋向,奔赴D.竟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竟:

事毕,结束

7.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B.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

C.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D.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

(4分)

(2)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5分)

9.林运使为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

(4分)

三、诗歌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简要说明。

(2分)

(2)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入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3)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2)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诸葛亮《出师表》)

(4)绝巘多生怪柏,        ,飞漱其间。

(郦道元《三峡》)

(5)转轴拨弦三两声,        。

(白居易《琵琶行》)

(6)小楼昨夜又东风,         。

(李煜《虞美人》)

(7)舞幽壑之潜蛟,        。

(《赤壁赋》)

(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

(《论语·述而》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与一块土地的对视

陈丹玲

①我站在风里对着它观望。

那是一块棱角分明的土地。

父亲耕种的土地,葱绿、翠绿、碧绿、墨绿,深深浅浅,顺着汗流的姿势曲伸、铺展。

庄稼们过分自由和幸福,因此过分繁荣,留住了风和时光,轻轻摇晃。

②天高气爽的日子,父亲在向阳的坡地里挖红苕,双臂一抡,锄头吃进土里,再使动一掀,几块红苕裹在泥块里忽闪着面孔。

父亲丢开锄头,弯腰,双手掰开泥块,取出红苕,像给大地接生,幸福得快要哭出来,而风挟着鸟影在夕阳中归巢于身旁的那片树林。

③我对红苕的美好记忆来源于由红苕提炼而成的硬实金黄却香甜无比的麻糖。

每场赶集,父亲都会带回来一块。

避开弟妹,一个人到村口的田坎上手搭凉棚翘首等父亲归来,是我儿时最得意的狡猾。

由于卖乖而分得一块最大的麻糖,我会在那晚为自已的狡猾偷着乐得睡不着觉。

④祖父的牙齿快掉光了,他把麻糖装进瓷碗里放到饭面上蒸成糖水,像饮酒一样有滋有味地抿。

这种吃法着实让我在七八岁时羡慕了很久。

麻糖多时,我会大块大块痛快地嚼咬。

麻糖少时,我就舍不得地含着,让甜水流进咽喉,不咽,坚持到最后,再咕咚下去,就甜进心里。

在同村伙伴面前,我让麻糖在牙齿间冲撞,左而右,右而左,声音震耳,咣当如擂响一面锣,炫耀旁若无人。

麻糖鼓在腮边时,少说话,嘴角漏风会把糖水漏下去,赶快“咝咝”抽气就能收回。

麻糖吃多了,我的龋齿在七八岁的光景甜掉了。

有一颗滑进肚里,嘴角淌出血来,我一整天都恐慌却假装沉默。

晚上,忍了一天的泪水恣肆流淌在枕边。

不知不觉我梦见一条菜花蛇在草丛中偷偷地笑,也在蜕皮,不出半点声音。

我的泪水在梦中风干,而曾想复仇的目光在后来的成长岁月中被许多个温馨的月夜溶解。

⑤父亲开始挖井存储红苕。

白天黑夜地蹲在井底,我们吊土时顺便吊下去食物。

父亲有事了从底下喊一句话,瓮声瓮气的回声从井口冒出来,却变了调。

我们把头探进去回应一声,听见声音落到井底。

此时骨子里天生的那份对亲情的顾惜和依恋使我滋生了对井的恐惧,我怕父亲不再上来。

那种恐惧沿袭至今,无法回避,也从没想过去回避。

⑥太阳落山后,田地里漫开一层淡淡的幽暗。

慈悲的母亲用火柴点燃一堆堆风干的豆梗、玉米秆、海椒秆、红苕藤。

它们魂归自然。

周围弥散开草木的烟火味,干燥、清香;让我想起凤凰的涅槃,凄美、希冀、激动。

青烟从地里扶摇而上,直抵云霄。

我站在地里仰酸了脖颈,相信那烟是它们的魂,在轮回中能化成一季春雨再回到这块地里找到它们的前生。

晚风急急地在地里打着旋,想尽量多带走一些灰烬。

我忽然莫名地想让自己也燃烧在一场风里。

⑦火在灰里还没有熄尽。

祖母说这种火灰最好烧洋芋。

掏出的洋芋,由于滚烫就从这只手翻到那只手。

翻来翻去的过程中,洋芋连皮带肉就被吞进肚里,只分把钟的时间。

村东边的二叔公被一只洋芋哽死过去,亏得祖父铁锤大的拳头落在他背心,抖出了那只还冒着热气的洋芋。

祖母说那是饿极了的日子,肚子是生死之逾的唯一进口或出口。

生命的脆弱在一只洋芋的大小或吃一只洋芋的快慢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小时候,我是多么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而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如此,饥饿的恐惧不过是常挂在祖母嘴边的一阵风,随时都会无声无息地消散。

意识中那只洋芋的香味从上一秒持续到下一秒,只是无法抵达今天的鼻孔。

⑧收割后的田地,空旷、恬静、温馨,如一位生产后的母亲,来不及擦拭汗水,脸上就荡漾开微笑。

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

(有删改)

12.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④、⑤段中加点词语的情感内涵。

(4分)

(1)恐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⑦段写“吃洋芋”,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4.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

(6分)

答:

15.作者在文末说“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

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

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6.“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17.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6分)

答:

18.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

(6分)

答: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李嘉诚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立意:

标题:

 

周练一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答案 D解析 “扩充”指扩大充实;“扩展”指向外伸展,扩大。

根据语境,“扩展”与“边界”搭配合理。

“造访”指到一个地方拜访;“感受”指感悟、体验。

语境表达的是阅读让我们进入另一个情境中,应用“造访”。

“潜滋暗长”指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根据语境,应用“油然而生”。

2.答案:

A(B语序不当,应改为“统计排查、评估损失”;C偷换主语,中途易辙;D“抓住”缺宾语,可在“走俏”后加“的机遇”)

3.答案.D(A比喻不当。

“脉搏”可以跳动不能流动,“小河”可以流动不能跳动,两者没有相似点,构不成比喻。

B拟人不当,与人物心情不协调。

C比喻不合语境,应改称“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

4.答案:

D

5.【答案】B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C(趣,通“促”,催促)

7.C(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8.

(1)有多年都不能决断的案件,全都把它们交付给林运使,没有不迅速决断的。

(每句1分。

定语后置句1分;“属”1分;“靡”1分)

(2)(前面)广南的任命已经辞掉了,反而接受现在的任命,推辞远处的任职而愿意近处就职,这不是做臣子应有的节义。

(每句1分。

“辞”1分;“顾”1分;“乐”1分;最后一句意思对即可。

9.廉洁自律,公正严明,果敢善断,体恤百姓(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得满分。

三、诗歌鉴赏(10分)

10.答案 

(1)借代;“东风”代指春天。

(2)颔联写芳草“碍马”,白云“遮楼”,表达了诗人对锦江美景的依恋之情。

颈联写山含恨、水悲歌,抒发了诗人告别锦江后的离愁别恨。

(3)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五、

1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词语所在语句的具体意思和前后文所写的内容。

(1)题,词语出现的句子是“有一颗滑进肚里,嘴角淌出血来,我一整天都恐慌却假装沉默”,这句话写的是“我”因为多吃了麻糖有了龋齿,龋齿被“我”吞进肚里,嘴角淌出血来。

由此可以看出,“恐慌”是因为“我”害怕牙掉了、嘴角淌血这些事会对“我”有影响。

(2)题的“恐惧”是因为父亲在红苕井中回答“我”的声音不像平常的,“我”因为亲情而对“井”产生恐惧,表达的是“我”对父亲的关心以及担心父亲的生命安全等。

答案 

(1)一颗牙齿掉进肚子里的担忧。

(2)害怕父亲在井底发生意外,担心父亲的生命安全。

13.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应注意分析语段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

从内容的角度看,这段话主要写祖母烧洋芋和“我”与“村东边的二叔公”吃洋芋的情况,这里写了洋芋与生命的关系,并且对比了小时候和现在两个时期“我”的不同感受。

由内容可以看出,在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的状态下,“我”与洋芋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表现了土地对“我”的重要性以及“我”的浓郁的乡情;现在,洋芋的香味不能到达“我”的鼻孔,主要表现“我”对土地的疏远和留恋之情。

答案 ①在极度饥饿的日子里,洋芋决定了人们的生存和死亡,突出了土地对人们的生存的重要性。

②洋芋的香味,我们今天已闻不到,说明了今天我们对土地的疏远,隐含了作者淡淡的失落以及对土地的眷恋。

1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主要是把握线索、题目、文章内容以及首尾之间的关系等。

从线索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是以“土地”为线索的;从线索的作用分析,“土地”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从题目的角度分析,文章题目是“与一块土地的对视”,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分析,文章先写土地,再写父亲,然后写自己儿时的生活。

从文章首尾关系的角度分析,文章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答案 ①首尾照应,以“土地”开始,又以“土地”结束。

②从土地开始,想到在土地上劳作的父亲,既而引出儿时的回忆,以及祖辈苦难的生活。

由物及人,由物及情,土地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和情感载体。

15.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文章具体语句的理解,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

①语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②语句使用的写作手法;③在结构上的具体作用。

从语句含意的角度分析,这句话主要通过土地对“我”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感谢之情。

从使用的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照应了标题和文章的开头,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答案 ①土地不仅仅是一块可以用来耕耘的土地,更承载和见证了无数的亲情。

这些亲情和爱;如同花香,温暖感动了我的心灵。

②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母亲,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与感谢。

③呼应标题,深化文章主旨。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16.①苏轼最早在诗文中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

②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质朴平淡的美,他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

③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

(每点2分)

17.①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更深刻的人生空漠之感;②接着进一步阐述苏东坡的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的原因;③最后得出结论:

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将人生空漠之感充分透露出来。

(每点2分)

18.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③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每点2分)

19.【材料解读】

这则材料蕴含着一组对比:

从外打破是食物(压力),从内打破是生命(成长)。

“鸡蛋”显然比喻人(或集体、国家),那么“蛋壳”比喻的是成长需要突破的事物,如现状、家庭出身、缺陷、限制、固有观念、困扰、磨难、逆境等。

“从外打破”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攻即破;或被动承受外界压力,不思反击,不堪重负以致破碎毁灭;或借助外力,反受其害。

“从内打破”则指主动出击,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突破;或完善自我,增强实力(抗压力),获得新生(成长)。

对于二者,我们显然要否定批判“从外打破”的态度及做法,肯定推崇“从内打破”的态度和做法。

【审题误区】

把“蛋壳”当重点,谈磨难的意义,如“人经磨砺终成蝶”“浴火·重生”;或把“成长”当关键词,如“成长的旅途”,都属于审题失误。

泛泛地谈论“态度决定一切”也是偏题的,因为此材料谈的只是“主动和被动”两种态度,与其他态度无关。

【布局谋篇】

李嘉诚的这句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实现人生突破这个问题。

对待需要突破的事物(蛋壳)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是写此文的立意所在,也是全文的论证重点。

对待“蛋壳”的正确态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突破、自发自主突破。

可以分析其原因,因为限制阻碍成长(发展),受困意味毁灭,“从外打破”贻害无穷,等等。

正确的做法是要敢于直面“蛋壳”的存在、积蓄力量、完善自我、创造突破机遇,等等。

由此可见,最终确立的话题关键词应该是主动、内因、自我突破、自主自发、自救等。

材料包含的关系有:

被动与主动、完善自我与借助外力、压力与抗压、出击与等待、突破与受限等,此命题材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发挥的空间。

对比型材料作文,在行文过程中,应注意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边破边立,将材料的内涵全面深入地揭示出来。

可尝试设置分论点的写法:

1.主动面对人生,方能不被社会淘汰。

2.主动面对人生,方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3.被动等待,终将一事无成。

  ——《主动面对人生》

1.战场对决,主动“直捣黄龙”,适时出击,切莫退避三舍。

2.追梦途中,主动叩击机遇大门,把握成/功,切莫守株待兔。

3.民族发展,主动积蓄壮大力量,开拓进取,切莫固步自封。

——《主动出击》

1.世界纷纷扰扰,压力如影随形,唯有掌握主动,方能突破困境,终得华丽蝶变。

2.周遭喧喧闹闹,生活逆水行舟,倘若被动接受,只能庸碌无为,最后随风湮灭。

  ——《由内破茧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