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070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题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题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题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题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实验报告.docx

《课题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实验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实验报告.docx

课题实验报告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与研究

实验报告

------邹城市中心店镇付庄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我们认识到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是非常有价值的。

1、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江泽民

21世纪,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

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中,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社会生产力的标准。

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重任。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中小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与未来。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教育教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

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十•五期间,我校充分认识到全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重要作用,学校地处乡镇农村,经济条件一般,学生对信息技术也比较陌生,为寻求“教师主导发展——学生主体发挥---学生多渠道学习”的优教之路。

课堂上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与教师自身技能成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多渠道学习的有力条件,我们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还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这一概念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而且改变了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不仅在教育学科中渐渐赢得了相应的学术地位,而且在教育实践范围内,已经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催化剂。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面临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育技术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把课堂和外界联系起来,把学生放在真实的生活中,把现代和历史融合起来,学生在这样真实丰富的环境中不仅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起了他们以后生活所必需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远比拥有大量的知识更重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注学生主体主动全面的发展。

2、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是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让学生发展的,教学是开放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依据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信息加工内化——转化为能力”的素质教育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教育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原理,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我校地处乡镇农村,经济条件一般,学生对信息技术也比较陌生,2005年我校在原有三机一幕进教室的情况下,又建起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的特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突破思维定势,诱导其根据已有的信息,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进行不同方向的思考,以求得多种答案。

开放式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因此我们研究本课题是十分必要的,为我们的教学改革,为我们学生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2、“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

“整合”中“整”这个语素。

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

“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

“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

“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

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

“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意:

A、要弄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B、要根据学科内容、学科要求、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并发小学新课标理念为准绳,认真推敲,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谐完善地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优化。

C、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运用教材创设出个性化的教学课件,并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

D、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只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和课本的学习,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的工具,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展示它的独特魅力。

三、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自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教学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美国、日本、新加坡更是走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前列。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使学生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及社会的生产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受到网络技术的冲击。

利用网络技术建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主动适应和应用网络技术环境,可见,整合网络技术与课程资源,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刻不容缓。

信息化教育的飞速发展的为教育改革又提出了新挑战,发展较快的地方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都有了不同的研究,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进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更是有力的手段。

纵观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研究,都提出了合理化的教育构想并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教育信息技术应更好的运用到学科教学,深层次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绩效技术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与农村教育条件及学生合理运用的研究。

这样才能更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刚刚兴起的信息化教育,运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与传统的教学紧密有力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农村小学教育信息教学的特色。

所以说,这一课题的研究存在必要性,当然,它也有其可能性。

1、国家科教兴国形势表明:

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04]4号)的有关要求,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动手术能力标准(试行)》,并陆续发布了针对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大纲。

这标志着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已经开始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这表明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2、学校条件与师资力量表明:

我们在原有三机一幕进教室的情况下,2005年又新建起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又在新教学思想引导下,教师热忠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研究,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本领,但还有待提高,又有一个热情的心、爱于研究的心、为学生服务的心,学校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更是特别重视,为课题实验研究会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

3、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表明: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改变了原来的只注重表面形式,现已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运用于信息技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思想,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开发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引导学生对有效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形成自己的各种能力。

教师本身信息素养也得到较好的提高。

教师明确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能从多角度寻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加大对课堂的把握力度,真正地让“循循善诱”、“启发诱导”落实到教学中,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洽结合。

4、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表明:

通过资料的检索,看出都是我们农村小学要学习和有效推广的,为更好的利用和推行教育信息化,更快改进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

我们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主要解决好A、教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

B、教师能合理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组织教学,创设民主、和蔼、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

C、运用教材创设出个性化的教学课件。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

理论假设:

通过研究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合理利用现代教育设施,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及相关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构建出学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研究目标:

1、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两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网络与学科教学落到实处。

2、农村教学环境下。

构建教师、学生、课程和媒体相互关联的教学活动进程,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形成新型的互动的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并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研究内容:

1、教师如何适应网络教学;学生如何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有效地学习。

2、教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整合课程。

3、加强学习、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研究,构建农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的能力。

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新模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将抽象变具体、枯燥变趣味、静止变动态、复杂变简单。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尤其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了教学过程优化。

五、课题实验的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靠被动的传授获得,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促进、引导下,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创造,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学习者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从事学习,学习同时也是交往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主动的建构活动,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及新知识意义的过程,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建构过程是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性的过程。

2、新课程《纲要》理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并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4、认识论

所有教学技术手段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5、现代教育心理学

人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只能掌握知识的30%---40%,而自己探究、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触觉感受获得的知识可达到90%以上。

六、课题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一)实验过程(采用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启动准备实施阶段(2006.11——2007.4)

课题设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课题方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培训教师基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落实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07.5——2009.12)

全面开展实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逐步形成模式,并进行课堂教学观摩,撰写教学模式文字稿。

第三阶段:

课题总结阶段(2010.1——2010.5)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课堂教学展示。

邀请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对成果进行鉴定。

(二)实验方法

1、在课题实施前首先对学习进行了学情调查,由负责此项工作的课题组成员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成绩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情趣、课堂学习兴趣和信息获取方式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分析,通过学情调查发现,学生以学习过程中依然存在重知识重结论而轻过程、学习情趣低调、学习方式单一、课堂学习枯燥乏味、动力无后劲的现象,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更有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现象。

2、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按照实施方案,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反思――理论学习――设计操作――研讨改进――工作实践――总结改进――深入实践――再总结反思――形成经验的方法。

课题组成员再结合所任学科特点,认真进行课题实验。

(1)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本着要想成功自身本事要过硬这一精神,首先加大课题组成员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掌握较为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本领和课件制作能力,并聘请对专业人事亲临现场指导,让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要掌握过硬的操作能力。

每月采用一次集中学习培训,每周至少一次自主学习,学习中出现问题及时作好记录集体讨论研究解决。

(2)实验中,每位实验教师,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认真地写下教学反思,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分析出得失的原因,设想改进方法和措施。

(3)为更好地地实践课题组加大了研讨力度,定期组织实验教师上实验田课,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座谈、讨论,然后集体备课,形成较为理论的课案后,上观摩课,课后评课,肯定成绩,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不断调整、完善方案,经过实践――认识――现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认识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有力推进了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4)为检验课题实验效果,课题组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兴趣、参与意识、处理问题能力和思维活跃性进行访谈了解或问卷调查,并与实验前加以对照分析。

通过这样的反馈,使实验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其不足之处和不妥之处,并认真分析原因,确定弥补和纠正的措施与方法。

(5)课题组依照实验方案对照实验中获得的成功、出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等定期进行了阶段性分析与总结。

实验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总结分析,不断学习,稳扎稳打,实验中深入,深入中改进,改进中研究,研究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整修实验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下第一手资料。

(6)进行个别案例研究。

为了解和加强实验的具体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并为实验教师更好地充实和积累第一手资料,每个课题实验教师都有代表性的选取个别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对照与分析,研究个案在实验前后是否有变化,变化如何?

这样由一般到特殊,点、面、体结合分析研究,使实验教师为自己采用的方法与措施及依据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7)在实验过程中,每位实验教师,对指导学生的学法、课堂表现、学习情趣、学习习惯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指导学生在课前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及怎样充分利用信息和资料在课堂上、生活中去探索知识,怎样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怎样运用网络终生学习,都进行了全面细致、认真的指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题实验采用由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多次循环的思路,加大了实验的力度,加深了实验的浓度,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认识高度,有力地推动了课题实验有条不紊地顺利实验和深入开展。

七、研究成果及有关数据分析

二年多来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以及总结,我们认为课题实验的假设得到了验证,突出表现为:

一是探索出了经过一定实践范围验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二是激发了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信息素养;三是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课程整合的能力得到增强。

具体阐述如下:

1、初步形成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各个学科根据自己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A、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

即学生利用信息服务功能提供的学习信息发现问题,通过信息收集和推理之类的智力活动,得出对学科预留问题的解答。

具体操作模式是: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信息——信息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和推理——得出问题结论或答案。

示图:

 

在此教学模式中,强调要提升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现代信息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去探究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完成学习目标。

参考案例:

课题组数学课《重叠问题》

B、情境式整合模式。

就是围绕教学或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协作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完成情境中所提出的各项任务,进而实现知识意义的构建,完成学习目标。

这种整合模式的实施过程为:

在此种教学模式中,强调要创设能够极大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乐于在学习情境中积极的完成各种任务,并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已有知识体系的更新,完成学习目标。

参考案例:

课题组语文课《太阳是大家的》。

2、调动了实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转变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素质。

A、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去以演示为主要功能,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动机水平不高。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学习环境在人机交互中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

以实验前、后语文、数学课学习动机水平对比说明:

见表

班级

类别

等级

项目

非常感兴趣

一般感兴趣

不感兴趣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实验班

实验前

2006.10

你上语文课感兴趣吗?

12

34.3%

15

42.8%

8

22.8%

你上数学课感兴趣吗?

13

37.1%

18

51.4%

4

11.4%

实验中

2009.6

你上语文课感兴趣吗?

26

74.3%

9

25.7%

0

0

你上数学课感兴趣吗?

25

71.4%

10

28.6%

0

0

看出学生对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感兴趣,有效提高动机水平。

B、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人机交互,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

通过调查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发现,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变,从依赖式学习转向利用资源学习,从记忆式学习转向建构式学习,从依赖老师学习转向自主式、合作式学习,从校内学习转向超越学校学习,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以实验初、实验后两节数学课对比说明:

见表

检测项目

《梯形的面积》2006.10

《数字与编码》2009.1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参与性

21

53.8%

36

92.3%

灵活性

18

46.2%

30

76.9%

创造性

10

25.6

25

64.1%

合作能力

18

46.2%

37

94.9%

计算机操作能力

9

23.1%

33

84.6%

以学生学习方式改进前、后的对比说明。

见表

看出实验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C、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知识迁移、知识构建、知识创新的能力

由于实验模式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