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399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docx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中医护理学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护理学专业本科)

 

中医学教研室

修订日期:

2015年12月

 

课程介绍………………………………………………………………………2

绪论……………………………………………………………………………5

中医基本理论…………………………………………………………………5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17

中医护理的临床运用…………………………………………………………19

针灸学部分……………………………………………………………………20

“中医护理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基本信息(本项若不清楚请向教务部对口课程教辅老师咨询)

课程名称:

中医护理学

英文名: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ursing

课程号(代码):

502220020

课程类别:

选修课

学时:

32(讲26,习6)

学分:

2

二、教学团队

教学单位负责人:

毛兵,教授,85422210,电子邮件:

*******************.cn

课程负责人:

(同上)

课程秘书:

王华楠,85422210,电子邮件:

****************.cn

三、课程教学目的

认知教学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中医学基本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藏象)、病因病机、四诊、辨证、防治原则、中药方剂概述、经络针灸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技术、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基础等知识。

技能教学目标:

掌握中医学四诊、辩证论治等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

中医护理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技术操作、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的基本技能。

职业素养教学目标:

在课堂及实践教学中,促进从历史背景、中西比较、学科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多元知识汇通,科学构建中医护理学知识结构体系。

促进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和团队合作实践能力。

四、教学计划表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合计

大课

见习

绪论

2

2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1.5

1.5

五行学说

0.5

0.5

藏象学说

3

3

气血津液

1

1

病因病机

2

2

四诊

2

1

3

辨证

2

0.5

2.5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方药及用药护理

2

0.5

2.5

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护理;体质调护、传统运动养生

2

2

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

2

2

4

针灸学部分

经络学说

2

2

腧穴;针刺法;灸法;穴位按摩法等

4

2

6

总计

26

6

32

五、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学》,孙秋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ISBN:

978-7-117-15945-6

六、主要参考资料

1.《中医学》,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六版。

2.《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七、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各部分比例、考核方式等)

成绩构成成绩比例考核方式

期末成绩

基础理论知识——闭卷考试70%笔试

平时成绩

课后作业(综述)10%相关专业教师评价

见习学习态度、纪律、见习报告10%带习教师点名、观察、

评阅见习报告

(以见习报告10分为基础分,二次见习中一次迟到或未着工作服者扣2分,一次未到者扣5分)

随机课堂成绩10%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讨论报告、

课堂纪律抽查等

(上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进行课堂随机回答问题、组织讨论及点名进行评分或扣分)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二、熟悉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了解近代、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四、了解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标志性意义:

《黄帝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第二节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3.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

二、辨证施护

三、防护结合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学说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阴阳的概念与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组织结构

(二)概括生理功能

(三)阐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诊断

(五)确立护治原则

(六)指导养生保健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5学时

第二节五行学说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熟悉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二、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基本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0.5学时

第三节藏象学说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掌握五脏的功能特点

三、熟悉六腑的功能特点

四、熟悉奇恒之腑

五、熟悉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藏象的基本概念与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一、五脏

(一)心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2)心藏神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开窍于舌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二)肺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开窍于鼻

(3)在志为悲(忧)

(4)在液为涕

(三)脾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升清

(3)主统血

2.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3)在志为思

(4)在液为涎

(四)肝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2)主藏血

2.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开窍于目

(3)在志为怒

(4)在液为泪

(五)肾

1.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

(2)主水

(3)主纳气

2.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2)开窍于耳和二阴

(3)在志为怒

(4)在液为唾

二、六腑

(一)胆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小肠

1.主受承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四)大肠

传化糟粕

(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女子胞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四节气血津液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气的来源和生成、气的运动及形式、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二、熟悉血的来源与生成、血的运行、血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熟悉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四、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气

(一)气的来源和生成

(二)气的运动及形式

(三)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6.营养作用

(四)气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元气

2.宗气

3.营气

4.卫气

二、血

(一)血的来源与生成

(二)血的运行

(三)血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津液

(一)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

(二)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三)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六节病因病机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的共同特点

二、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四、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五、熟悉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熟悉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七、熟悉病机的概念和病机的基本机理(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病因、病机的概念

一、病因

(一)外感病因

1.六淫

六淫的概念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2)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4)湿:

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性趋下

(5)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6)火: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扰乱心神;易生疮痈疔疖

2.疠气

(二)内伤病因

1.七情内伤

2.饮食失宜

3.劳逸过度

(三)病理产物病因

1.痰饮概念、致病特点

(1)阻碍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蒙蔽心神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2.瘀血概念、致病特点

(1)阻碍气机

(2)影响血脉运行

(3)影响新血生成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四)其他病因

二、病机

病机的概念

病机的基本机理: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三)气血津液失常

1.气的失常

2.血的失常

3.津液的失常

(四)内生五邪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七节四诊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望神中神的含义、神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

二、掌握望舌的概念,舌体分布与所代表的脏腑;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望舌的意义;望舌质、望舌苔的基本内容、临床意义。

三、掌握脉诊中诊脉的部位与方法、正常脉象。

四、熟悉望色中常色的含义、病色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

五、熟悉望排出物的基本内容、临床意义。

六、熟悉闻诊中听声音和嗅气味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七、熟悉问诊中问现在症中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八、熟悉常见脉象与主病

九、了解望形态、望皮肤、望头与发、望五官、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十、了解相兼脉及主病

十一、了解按诊的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望诊

(一)望神

1.望神的含义及意义

2.神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

(二)望色

1.常色

2.病色五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三)望形态

(四)望头与发

(五)望五官

(六)望皮肤

(七)望络脉

(八)望排出物

(九)望舌

望舌的概念,舌体分布与所代表的脏腑

1.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望舌的意义

3.望舌质

4.望舌苔

二、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三、问诊

(一)问诊的方法

(二)问诊的内容

1.问寒热

2.问汗

3.问痛

4.问饮食口味

5.问二便

6.问睡眠

7.问经带

8.问小儿

四、切诊

(一)脉诊

1.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2.正常脉象

3.常见病脉与临床意义

(二)按诊

【教学方法】讲授、见习

【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见习1学时

第八节辨证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辨证的概念

二、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表里、寒热、虚实证的概念、证侯表现、病因病机及鉴别点。

三、熟悉阴阳证、亡阴证、亡阳证的概念、证侯表现、病因病机。

四、了解气血津液辨证中常见证候的基本含义和证侯表现特点。

五、了解脏腑辨证中五大脏腑系统辨证的基本含义和证侯表现特点。

六、了解卫气营血辨证中常见证候的基本含义和证侯表现特点。

【教学内容】

辨证的概念

一、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

(一)表里证侯的辨证

1.表证

2.里证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4.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二)寒热证侯的辨证

1.寒证

2.热证

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4.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三)虚实证侯的辨证

1.虚证

2.实证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4.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四)阴阳证侯的辨证

1.阴证

2.阳证

3.亡阴证

4.亡阳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血病辨证

(二)津液病辨证

三、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四、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血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教学方法】讲授、病案讨论、见习

【教学时数】讲授、病案讨论2学时,见习0.5学时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第六节方药及用药护理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中药的性能

二、掌握中药的用法

三、掌握方剂的组成

四、熟悉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五、了解中药分类与常用中药

六、了解剂型及常用方剂

七、了解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煎煮法、服药方法与护理、中草药中毒与不良反应的护理

【教学内容】

第六节方药及用药护理

一、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归经

(四)毒性

二、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二)用药禁忌

(三)用药剂量

三、中药分类与常用中药

四、方剂的组成与剂型

(一)组方原则

(二)组成变化

(三)剂型

五、常用方剂

六、用药护理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

(二)服药方法与护理

(三)中草药中毒与不良反应的护理

七、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一)汗法及护理

(二)吐法及护理

(三)下法及护理

(四)和法及护理

(五)温法及护理

(六)清法及护理

(七)消法及护理

(八)补法及护理

【教学方法】讲授、见习

【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见习0.5学时

第一~五、七节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生活起居护理: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宜

二、掌握情志护理: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情志护理的目的、情志护理的原则、情志护理的方法、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三、掌握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的重要性、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食物的性味与功效、食物的分类、饮食宜忌

四、熟悉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

五、了解体质调护

六、了解传统运动养生

【教学内容】

第一节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二、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

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

一、起居有常

二、劳逸适度

三、环境适宜

第三节情志护理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三、情志护理的目的

四、情志护理的原则

五、情志护理的方法

六、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第四节饮食护理

一、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二、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三、食物的性味与功效

四、食物的分类

五、饮食宜忌

第五节体质调护

第七节传统运动养生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中医护理的临床运用(新增内容)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熟悉中医护理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二、熟悉中医护理在痔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中医护理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1.急性胰腺炎“益活清下”疗法

2.急性胰腺炎中药治疗的途径

3.急性胰腺炎中药治疗的护理

(1)口服中药的护理

(2)鼻饲中药的护理

(3)中药灌肠的护理

(4)六合丹外敷的护理

(5)中药静脉制剂临床使用的护理

(6)超声电导靶位透药治疗的护理

二、中医护理在痔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1.熏洗疗法与护理

2.中药换药

【教学方法】讲授,见习

【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见习2学时

针灸学部分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第五节经络学说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经络的概念

二、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和、表里络属规律

三、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四、熟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五、熟悉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六、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

【教学内容】

第五节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概念与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三、奇经八脉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诊断

3.指导临床治疗

4.指导预防保健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第一~十一节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一、掌握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二、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熟悉十四个腧穴的定位、基本主治功能

四、熟悉针刺法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针刺意外情况的护理和预防

五、熟悉灸法适用范围、用物准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六、了解皮肤针法、皮内针法、水针法、电针法

七、了解穴位按摩法、拔罐法、耳穴压豆法、刮痧法、热熨法、熏洗法、贴敷法、中药保留灌肠

【教学内容】

第一节腧穴

一、概述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作用

1.诊断作用

2.治疗作用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指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二、常用腧穴

(一)十四经穴

(二)经外奇穴

十四个左右的十四经腧穴的定位、基本主治功能,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

手少阴心经:

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

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

足少阴肾经:

涌泉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

足少阳胆经:

风池

足厥阴肝经:

太冲

任脉:

关元

督脉:

人中

第二节针刺法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二)适用范围

(三)用物准备

(四)操作方法

1.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3.进针的角度和针刺的深度

4.得气与行针手法

5.补泻手法

6.留针与出针

(五)注意事项

(六)针刺意外情况的护理和预防

1.晕针

2.滞针

3.弯针

4.断针

5.血肿

二、皮肤针法

三、皮内针法

四、水针法

五、电针法

第三节灸法

一、适用范围

二、用物准备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穴位按摩法

第五节拔罐法

第六节耳穴压豆法

第七节刮痧法

第八节热熨法

第九节熏洗法

第十节贴敷法

第十一节中药保留灌肠

【教学方法】讲授,见习

【教学时数】讲授4学时,见习2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