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及其教育思想.docx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及其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及其教育思想.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及其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及其教育思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汉族。
字秉臣。
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历来主张把养成良好习惯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他的有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可见他把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良好习惯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
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他说:
“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
”我们非常赞同叶圣陶的观点,认为即使把养成好习惯放在各类教育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也不为过,因为好习惯属于“为人”的范畴,而“为人”比“为学”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养成学语文的好习惯是叶圣陶培养习惯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一定要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尽早养成两种好习惯,一种是凭语言文字吸收(听和读)的好习惯,一种是凭语言文字表达(说和写)的好习惯。
具体分解开来,叶圣陶认为要学好语文,至少要让学生尽早养成这样一些好习惯。
(一)专心“听话”的好习惯
“听”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是须臾也不能离开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是:
“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可见人们求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听”。
叶圣陶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
“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的要旨,不发生误会。
又能够加以评判,对或不对,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的训练。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在“专心”两个字上下功夫,并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
就一般而言,应遵循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等原则,使学生听话能力的诸要素都得到全面提高。
到那时,学生养成了专心听话的好习惯,听话的质量必将大大提高,在听话方面形成的能力就可真正享用一辈子了。
(二)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叶圣陶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
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阶段练习自己读书,在课内的讨论阶段又得到了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才能尝到阅读书籍的甜头。
(三)认真说话的好习惯
早在1924年,叶圣陶就专门写过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文章,把训练儿童说话一事看得极为重要。
所以在学校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说话的严格训练,否则的话,“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其身不善说话。
”现代语言学家把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定向能力、编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音调控能力和态势配合能力等五种。
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内可采用诵读、复述、发言、讨论等形式;还可结合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先说后写,写后评说和口头作文等。
至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进行说话训练,如慰问、接待、致辞、演讲等。
当然最好都能有教师的指导,指导得法,学生不但能提高说话能力,而且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也都能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随时写作的好习惯
写作是一门技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
叶圣陶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
“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
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
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
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
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
”令人可喜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按照叶圣陶的设想去进行作文教改的试验,让学生认真地多写多练,养成随时作文的良好习惯,写作水平都提高得相当快。
(五)自改文章的好习惯
文章写完之后为什么要修改?
因为初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或差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只有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和修改,才能不断完善起来。
为什么自己修改比让老师或他人修改好?
因为只有自己修改才是主动的,才能得到实际的锻炼。
为此,叶圣陶极力反对语文老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精批细改”,而提倡在认真审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教师千万不要把本应由学生做的事情越俎代庖地包揽过来,弄得自己疲于奔命地搞无效劳动,学生却永远不会修改。
(六)规范写字的好习惯
中小学生能否规范写字,与教师的关系甚为密切,为此,教师的板书和评语至少应该做到端正清楚,笔顺正确。
如果教师本人都不把规范写字当回事,学生势必会跟着不规范,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叶圣陶1972年9月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回信中说:
“我要给你提个小意见,字要写得端正清楚些……字不好不要紧,笔划不清楚,叫看的人费心力眼力,就不合乎群众观点了。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改变字风,规范写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高兴地看到,已有不少中小学生能写一手好字,但是字写得潦草以及写错常用字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仍占相当高的比例。
所以,一定要通过教师及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加强训练,逐渐形成写字端正清楚,先对后快,既对又快的良好习惯。
(七)常查词典的好习惯
众所周知,任何一本高质量的词典都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所能编撰完成的。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可购到不同版本的词典,但需要甄选其中的珍品。
有的人没有搞懂“东山再起”、“豆蔻年华”、“万人空巷”、“不刊之论”、“美轮美奂”、“差强人意”等成语的真正含义,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就闹出了不少笑话,有时甚至还会把自己弄得很尴尬,所有这些,其实只要一查词典,就全都明白了。
经常查阅词典,就等于生活在一大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专家身边,随时可以请教,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
(八)善于自学的好习惯
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话到老、学到老。
在学校里有老师指导,但人的一生在学校里度过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
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主要应靠自学。
实践证明,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东西点点滴滴在心头,往往更有利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善于自学的好习惯不应该等到离开学校之后才去培养,必须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而且越早越好。
叶圣陶所提出的种种学语文的好习惯,全都与青少年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他的一系列正确主张,绝大多数都已被教育部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之中。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个性特色
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虽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都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努力,它是个人心智结构的体现。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亦复如此。
叶圣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修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禀赋聪慧、博闻强识的基本素质,勤奋刻苦、好学深思的良好态度,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谦逊品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坚韧毅力,求真求新、创新自铸的创造精神。
所有这些,使他特别执着于自己的实践,潜心于对实践的思考,从而作出对经验的归纳与总结。
可见这些品格形成了他理论的广博特色,而理论的形成又促使他个人品格的升华,可以说他的个性既是他获得成功的条件,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结果。
这体现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促进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清楚地表明在叶圣陶对语文教育客观规律的揭示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渗透着他的个性特色。
诸途贯通,是其内容方面的个性特色。
叶圣陶是集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多栖式”人物,这就使他能够通过创作、教学、编辑、研究诸条途径,把语文教育贯通起来。
这也就是说,他通过这四方面的具体实践,从立体的角度来整体地综合地观照语文教育:
创作实践,使他备尝语言运用的种种甘苦;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指导读写训练的诸多经验;编辑实践,使他了解教材编选的分寸得失;研究实践,使他居高临下洞察现象的表里深浅。
所有这些,使他每下断语,往往见解独到、切要中肯。
尽管与叶圣陶同辈的一些学者也有与叶圣陶同样的经历,但却没有他那么全面久长,那么纵横贯通。
可以说,叶圣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关注之深切、改革心情之急切、研究内容之详明,在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各方聚焦,是其形式方面的个性特色。
一般教育研究工作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是论文或论著。
而叶圣陶多才多艺,表达自己对语文教育的主张,其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用不同的方式聚焦于语文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或者通过小说,运用形象的方法,对语文教育规律作出艺术概括,让读者获得感悟;或者通过诗词,运用想象手法,抒发对语文教育的感受,让读者获得感染;或者通过书简,运用叙谈的方式,对语文教育思想与方法进行点拨,让读者受到启迪;或者通过散文,运用理性与形象结合的方式,结合事例介绍语文教育原理,让读者获得感知;或者通过论著,运用逻辑论证方法,揭示语文教育的性质与规律,让读者心悦诚服。
总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的途径及多姿采的形式,对经验型而非实证型的理论能作出如此完整与鲜明的表述,是他人所不易企及的。
(二)时代特色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说:
“叶圣陶先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历过几个朝代,历尽人间沧桑,但他始终和人民一起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代一起前进。
”叶圣陶不断前进的政治追求,使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获得更新,从而使他所从事的“多栖”事业既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可靠的科学方法,这也就使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广泛吸收时代精华,是其内容方面的时代特色。
虽然处在新旧社会、新旧教育体制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他却始终站在新生的先进的制度与思想一边,站在时代的前列。
在本世纪20年代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方面,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来审视传统教育,在批判中继承与发扬,同时能在国门打开以后“东渐”的西学中汲取各种教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做到中西融汇、消化出新,给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注入了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增添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另一方面,他又从同代的教育家、文学家、美学家、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中,汲取众多的营养,用当时“科学共同体”认同的内容来充实与完善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成为国内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
不断追随时代前进,完成其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这是从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特色。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随时代变迁,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从“五四”前夕到抗战前夕(1916—1937)是萌生期。
“五四”运动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冲击,以及以杜威为代表的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成了处在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叶圣陶决心改革教育的外部条件。
此时期,包括在《新潮》杂志发表的以“改造小学教育”为内容的系列论文在内的文章约120篇,提出了他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并作了理论上的阐释。
(2)从抗战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1937—1949)是发展期。
此时期,他在四川任教中学与大学的国文及写作,后在四川教育科学馆任专门委员(即研究员),深入到四川20多个县调查研究,听课督导,获得大量正反两方面的资料,发表了《国文教学两个基本观念》《论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文章约150篇,揭示了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深入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基本模式,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基本形成。
(3)全国解放到“文革”前夕(1949—1965)是成熟期。
此时期,他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虽不直接教学,但仍关注语文教学,亲自主持“语文教学大纲”的制订与语文教材的编写。
他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习了苏联经验,也受到老解放区一些教育家的影响,写出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语言和语言教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二十韵》等文章(包括诗歌)120余篇,对读写教学、教材建设、教师修养等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趋向成熟。
(4)从文革结束到逝世前夕(1977—1988)是完善期。
叶圣陶经过“文革”十年沉默、十年思考,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认识得更为清晰、更为深刻。
“四人帮”一粉碎,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圣陶青春焕发,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发表了《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要重视调查研究》《自力二十二韵》等诗文130余篇,对语文教育的一些重要的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突出强调,对于被“四人帮”歪曲了的东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从而使其思想阐释更精深、表述更严密、休系更完善,因而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三)民族特色
叶圣陶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完全是自学成才。
当然,并不是说他不了解西方教育;但是可以说,他更多更深地了解本民族的教育与文化,这是无庸置疑的。
他受学于清朝末年,6岁进私塾读书,读过四书五经,学过八股文,11岁考秀才未中,12岁进公立小学,13岁进公立中学,接受新式教育。
他自学古籍,熟悉“十三经”。
1912年起任小学教员。
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传统教育的利弊得失体察得深切详明,因而在他的教学与研究中指陈中肯、抑扬适切、弃取得当。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断承,是其思想在内容方面的民族特色。
他对传统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持虚无主义。
比如,他既批判旧时学塾那种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却又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既反对旧式文人热衷于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滥调,清算其在现代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却又十分讲究文字的谋篇布局,要求文章写得自然、圆如、严谨、得体;既鄙弃旧式教育把语文表现力说得玄妙神秘、不可捉摸,却又十分严格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等等。
至于对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孟子等的一些有价值的教育观点,更是直接继承,并赋予新的内涵,诸如“自求得之”“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文道统一”等都被直接引用,奉为圭臬,充分体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民族性特色。
语言文字的简净、畅明、平实、自然是其思想在表述形式上的民族特色。
综观叶圣陶的全部论著,其语言清新自然,绝无生搬硬套、故弄玄虚的痕迹,没有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引用,没有陈陈相因的文字,为人生疏的术语也极少运用。
他总是读人家的书,动自己的脑,说自己的话,学习人家的观点,也总是将其深入消化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特别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也不照搬西化的语式、冗长的句子,总是将其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用今话述古论、用汉话讲西学,完全是用民族的形式,平易近人,如说家常,没有学究味与书卷气。
思辩说理,言简意赅,力避繁琐,是其思想在思维形式方面的民族特色。
他的作品表现出典型的东方思维,没有连篇累牍的叙述,没有细密繁琐的论证,较多的是单篇短什,甚至不少篇章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但深刻精警、意味深长,充分显示其思维形式的民族化。
当然,作为科研论文,这也不是唯一的形式,更不是最佳形式,叶圣陶也写了不少很有份量的长篇论文,不乏具体的阐述,不乏层层深入的逻辑论证,富有说服力与推论性。
(四)科学特色
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思想,它是系统化了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虽然散见于他各种体式的文章之中,但综合起来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的科学性是十分明显的。
全面系统性。
这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必备特色。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包括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历史到现状,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则到方法,从教学到教材,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无不涉及。
从教学来说,涉及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书法教学。
可以说涉及到语文教学外部与内部关系的诸多方面,形成一个大的系统,其中各要素及各子系统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铸创新性。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当然不是凭空杜撰的,既有其深切的实践依据,又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既吸收传统的积极因素,又消化了西方的先进成分;他把实践的悟性,经验的结晶以及中外优秀的理论精华融而为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独到的。
他曾反复要求自己与告诫别人:
“不论质料,不论方式,总须是我们自己的。
”没有新意,没有一点儿自己的东西,宁可不说、不写。
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也正因为这样,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正确地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历久而弥新,为人所叹服。
实践有效性。
如果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于1980年的出版,作为新时期学习叶圣陶的开始,那么至今近20年。
期间开了多次研讨会,交流了众多的学习研究成果。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工具说”“例子说”“习惯说”“相机诱导说”“教期于无教说”等,都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性原则,成为克服弊端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受到普遍的赞誉。
究其原因,确是吕叔湘先生所说:
“叶圣陶的大部分文章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
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是老问题。
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事实上,当今一些取得进展的语文改革实验,众多的获得教学成功的语文教师,都确实是受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
总而言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虽有借鉴与吸收,但却是他亲身实践、深思熟虑的产物,具有独创性;虽经受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化,经受正反两方面考验,而历久弥新,说明其具有科学性;虽有明显的本土化,但越是民族的才越具有世界性。
正因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具有这样的特色,我们便更应该珍视它、学习它、研究它、传播它,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建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精神的新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