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257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docx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11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本章关键术语】

1.生产要素流动2.对外直接投资3.对外间接投资4.跨国公司

5.垄断优势理论6.内部化理论7.国际生产折衷理论8.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是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

这种移动是由国际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所引起的。

在前面各章的探讨中有一个基本的假定前提,就是生产要素不能在国家间流动。

但事实上,除土地之类的自然资源外,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经常发生的。

它们与国际商品流动(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替代关系。

例如,一个资本相对充裕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可以通过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增加国民福利,也可以通过资本输出和接受外来劳动力达到同样目的。

然而,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的移动对所卷入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很不相同的。

本章将对生产要素移动的原因和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做深入的探讨,另外,因为跨国公司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国际流动的一种重要载体,我们也将对跨国公司及相关理论进行一定的论述。

11.1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11.1.1劳动力国际流动概况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就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历史作简要回顾,然后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流动原因及效果。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虽然比资本要素流动要少的多,但是劳动力流动的历史却很久远,自从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以后,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就开始了,至今也没有停止,而且更多的经济学家也越来越关注这个问题。

通过对以往劳动力流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劳动力流动主要指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百年间。

在此期间的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

1492年以后西欧国家特别是英国人向北美的大规模移民、通过“三角贸易”从非洲经过欧洲贩卖到北美去的黑人奴隶以及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和政治迫害或者怀着各种经济目的的移民。

而这一时期正是欧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重要发展时期,急需从国外输入大批劳动力进行工业化生产,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流向是从亚非国家流向欧美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或新开发的国家。

然而,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阶段的劳动力流动并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劳务,而是带有浓重的移民色彩。

第二阶段的劳动力流动主要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

在这个阶段,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战争劳务性质。

不仅大量的殖民地的劳动力被迫充当前线士兵和后方劳动力,而且为了对付德、意、日法西斯,各个国家联合起来进行人力调动,以致各国的劳务合作大为发展,这种联合行动因为是有组织的临时的劳动力流动,所以它比较接近于现代意义的劳务输出。

另外在这个时期的欧洲,由于工业化导致欧洲人口急剧扩张,生存压力也促使欧洲人口大规模向外迁移。

第三阶段的劳动力流动则主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这时的劳动力流动则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劳动力的大量流动首先来自于政治性的难民流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大批无家可归的战争难民,许多难民留在国外长期难以返回家园或者是不愿意返回家园,就导致了难民在国际间的流动。

其次,高技术人才在国际间的流动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一个突出特点,大量的高级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从欧洲流入美国。

这给急需人才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再次,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过更好的生活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非法移民。

(从表11-1我们可以看出移民大国美国从1990年到2004年的移民流入情况)

表11-11990-2004年流入美国的移民情况

国家或地区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3

2004

移民总计

1,536,483

973,977

804,416

915,900

654,451

849,807

1,063,732

705,827

946,142

非洲(总计)

35,893

27,086

26,712

52,889

40,660

44,731

60,268

48,735

66,304

美洲(总计)

1,043,377

439,355

319,603

402,309

298,390

400,879

478,943

305,976

413,012

亚洲(总计)

338,581

367,738

305,116

320,207

223,003

272,029

351,344

251,296

337,794

欧洲(总计)

112,401

134,609

148,389

135,181

87,486

125,851

164,964

94,227

119,873

大洋洲(总计)

6,182

5,169

4,592

5,309

3,935

5,136

5,557

4,372

5,956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583

3,205

2,967

2,750

1,775

3,031

3,705

2,731

3,735

中国(包括台湾)

31,815

38,907

53,985

41,728

36,884

45,652

61,282

40,659

51,156

资料来源:

http:

//www.migrationinformation.org/GlobalData/countrydata/data.cfm。

11.1.2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为了简化分析,现作如下假定:

(1)两个国家(国家Ⅰ和国家Ⅱ);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3)劳动力是同质的,可以在国际间自由移动且不存在移动成本;(4)生产一种同质的商品并且假定两国之间不存在商品贸易。

如图11-1所示,劳动力在国际间移动之前,国家Ⅰ的劳动力总量用OA的长度来表示,国家Ⅱ的劳动力总量用O′A的长度来表示,两国的劳动力总量OO′固定不变,各国对劳动力的需求用图中的边际实物产出曲线MPPⅠ、MPPⅡ来表示。

与分析资本的国际流动所不同的是,我们下面将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一)不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

所谓的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是指两国的劳动力充分就业,不存在失业工人。

国家Ⅰ的劳动力总量是OA,国家Ⅱ的劳动力总量为AO′,那么当市场是完全竞争并且劳动力可以自由移动的时,由于国家Ⅰ的工资水平(用OC的长度表示)远低于国家Ⅱ的工资水平(用O′H来表示),由于利益的驱动,国家Ⅰ的劳动力将向国家Ⅱ移动,以便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劳动力移动的最终结果会使两国的工资水平达到均衡,即停留在如图所示的E点(均衡工资可以用OD的长度表示)。

由此可知,在劳动力流动之前,国家Ⅰ的总产出水平为OFGA,其中长方形OCGA的面积是国家Ⅰ中劳动所有者的收益,面积CFG代表的是资本所有者的收益。

国家Ⅱ的总产出水平可用面积IMAO′表示,其中O′HMA是劳动所有者的收益,面积IMH代表资本所有者的收益。

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使得国家Ⅰ中的劳动的边际产出提高,国内总产出水平变为OFEB,其中面积ODEB代表留在国内的劳动所有者的收益,面积ENBA是移动到国外的劳动所有者所获得的收益,面积DFE则代表资本所有者的收益。

而国家Ⅱ中的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随着劳动力的流入而下降,国内总产出水平为O′IEB,其中劳动所有者的收益为O′TEB,资本所有者的收益为EIT。

图11-1无剩余劳动力移动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样可以带来世界总产出的净增长,在图中可以用三角形EMG的面积来表示世界总产出净增长的部分。

对于劳动力流入国(国家Ⅱ)来讲,总产出从面积O′IMA增加为O′IEB,总产出增加了AMEB的面积,并且其中的ANEB部分是劳动力的流入所带来的产出增加,NME部分则是该国总产出的净增长部分。

国内原劳动力的所有者的总收益由O′HMA下降为O′TNA,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则由IMH上升为IET。

同理,通过对劳动力流出国(国家Ⅰ)的分析可知,流出国的总产出从原来的OFGA下降为OFEB,国内劳动力所有者的收益从OCGA上升为ODNA,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则由FCG下降为FDE。

因此,劳动力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具有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相似的效应。

(二)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

存在剩余劳动力在此指国家Ⅰ中存在部分失业工人的情况,在图11-2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Ⅰ的劳动力总量依然是OA,国家Ⅱ的劳动力总量为AO′,所不同的是国家Ⅱ依旧在国内均衡工资O′H(市场出清下的工资水平)的水平下雇佣劳动力,而国家Ⅰ的工资水平是非出清的,其现有的工资水平为OS,这就导致国家Ⅰ中仅有OL的工人被雇佣,而LA的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这种工资水平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最低工资法或工资的刚性等原因造成的。

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Ⅰ的工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那么当劳动力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时,失业工人将从国家Ⅰ流入国家Ⅱ,这不仅可以使国家Ⅱ的产出增加,而且不会减少国家Ⅰ的产出水平,世界从劳动力流动中所获得的利润就更加明显了。

当然,要实现世界工资的完全均等,就会有额外的BL的工人流入到国家Ⅱ中,这种情况的分析就等同于第一种情况。

因此在存在失业工人的情况下,全球的产出水平(可用区域EMG加上QLAG来表示)相对于第一种情况明显增加了QLAG的产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消除因国内劳动力市场无法出清而造成的国内市场扭曲和各国工资水平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市场扭曲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Q

图11-2有剩余劳动力移动的经济效应

11.1.3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其他福利影响分析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实际上已经假设了所有的劳动力都是非熟练劳动力。

然而,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仅包含非熟练劳动力的流动,更包含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或者经过培训的高质量的人才流动。

而高质量人才的流动对世界福利的影响显然不同于非熟练劳动力的流动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这部分人员流动所带来的影响。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有相当数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一些高技能的人员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从欧洲地区流入美国。

举例来讲,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大约870万人从世界各地涌入美国,其中就有150万人接受过大学教育。

AT&T贝尔实验室中研究通讯科学的200名研究员中至少有40%是外籍人员,在90年代初期,美国大学颁发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一半以上都颁发给了国外出生的学生,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至今仍然留在美国工作。

的确,越来越多的美国高科技产业,从半导体的研发到生命科学等要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向美国的移民。

这种高技能劳动人员的流动问题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智力流失,而智力流失对于人才流失国的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美国《财富》杂志就曾经报道说,企业在一个员工离职之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代价会更高。

发展中国家人力成本虽然低于美国,但道理是一样的,而这还只是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的成本。

另外,劳动力的流动不仅给世界经济造成影响,也对两国的公共财政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国际流动对于输出国产生负的财政效应。

流动到国外的劳动力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一般都是年轻的成年人,而在他们流动之前却享受了多年由其他纳税人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国家花费了很大一笔资金对他们进行教育或培训使之具备回馈祖国的能力。

然而,当他们终于可以为社会工作并有能力成为纳税人的时候却移居国外为他国纳税。

虽然看似他们的流动可以减轻本国公共财政及公共服务的负担,但实际上输出国不仅失去了移民所造成的未来各项税收,而且也损失了对劳动力的前期投入成本。

其次,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给输入国带来净收益。

曾经有人提出,移民的劳动力中有一部分是非法移民,他们工资收入低,对输入国的税收贡献小,而高技能劳动力流入时则拖家带口,大量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只会增加公共财政的负担,因此劳动力的流入对于输入国只能是净损失。

而国际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则认为,流动的劳动力主要以青壮年人口为主,虽然他们享受了输入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但他们由于正处于一生中的工作高峰期,其为输入国所作的贡献以及所交纳的税款完全可以弥补因劳动力的流入所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

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特别是从短期的角度来考虑,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带来的是财政净收益。

 

[专栏11—1]人才流失:

恐慌漫及世界

从世界范围看,除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和地区外,人才流失问题在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人才流失的担忧和恐慌在全球不断蔓延。

●非洲

非洲是人才流失的重灾区。

联合国专家估计,1960年年至1975年间,2.7万名非洲专业人员移居国外,而1975年至1984年间,人数增加到4万,1987年达到8万!

国际移民组织估计,在工业化国家工作的非洲专业人员现在有10万人,占该洲熟练劳力的1/3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非洲国家的经济危机,每年大约有2.3万名合格的学术研究人员从非洲流失,以寻求较好的工作条件。

仅美国一国估计就雇佣了1.2万名尼日利亚的科研人员。

●拉丁美洲

拉美国家紧邻美国和加拿大,在移民方面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从60年代到90年代,拉美进入美国的移民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劳动力数量都很庞大,总数从100万跃升至850万!

流向美国的大量移民,有许多是高技术人员,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有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

调查显示,在拉美技术移民的14个主要目的地中,美国占了13个。

●欧洲和独联体

据欧洲共同体专家调查小组报告,1991年由欧洲共同体成员国流向美国的科技人员达到1488人,1992年上升到1720人,其中英国科技人才流失最为严重。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从80年代初以来,英国每年流失的人才超过1000人,其中90%流入美国。

英国皇家学会中,英籍会员现有四分之一在国外工作,大部分效力于美国。

与西欧相比,东欧和独联体人才外流问题更加突出。

80年代后期,苏东巨变带来了这一地区的人口流动和人才外流。

90年代初,官方登记的从中东欧国家向西方国家净流出人口年平均约85万人。

这些移民从人口统计学和社会学上看,是经过高度优选的,从而造成严重的智力流失。

如,1994年到1996年,有大学学历的移民,占俄罗斯去加拿大的族裔移民的一半以上,去美国的45%,以色列的1/3,希腊的1/5,德国的1/6。

●亚洲

亚洲人才流失在速度和数量上都堪称世界之最。

据美国移民局统计,美国每年发放的.H-1B签证中,大部分科技人员来自亚太地区,印度占44%,中国占9%,菲律宾占5%。

印度人才流失最为严重,据印度信息技术部估计,印度各个技术院校和工程学院每年大约培养出10万名工程师,其中5万至6万人都去了美国,或正在打算前往美国,国内的技术人才所剩无几。

90年代,亚洲人占加拿大入境移民的一半以上,占美国的1/3-4/5,占澳大利亚的1/2-4/5.从1980年到1990年,海外华人增加了40%,从2200万增加到3070万;海外南亚人在1970年后20年翻了一番,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

而1990年到现在,增加速度更快。

●大洋洲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亚洲移民的重要输入国。

但是,这两个国家也为人才流失发。

据澳大利亚研究生协会调查,该国研究生外流人数每年正以10%的速度增长,仅1992年就有60%攻读自然科学和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赴国外工作,

大部分流入美国。

●北美-加拿大

北美是人才荟萃之地。

但这里也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

在加拿大,大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受美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创业环境、低税收以及就业和发展机会的吸引,出走美国。

从1970年至今,加拿大有60.1万人移居美国。

调查发现,90年代,加拿大从国外获得的研究生,1/4又流失到了美国,而且,流失到美国的加拿大人具有大学学历的是进入加拿大的移民的2倍。

人才流失是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国际流动是大势所趋。

由于每个国家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国际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对不同的国家意义绝然不同。

以上的环球浏览说明,那些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人才流失的严峻挑战。

对于入世之后的中国更是如此!

[节选自李建钟《人才流失:

恐慌漫及世界》,《中国人才》,2002年第11期。

]

11.2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

11.2.1资本国际流动的类型

当资本要素可以在国际间进行自由流动时,为了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者将进行对外投资,正是这种对外投资行为,使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成为可能。

我们也根据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中对所投入的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是否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将资本的国际流动划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两大类型。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简称FDI)指的是包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资本流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标准,其定义是:

“投资人在国外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有效的控制权。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全资子公司、分支机构、附属机构、收购兼并当地的公司企业,或者与东道国共同创办合资企业等,或者根据许多西方国家的统计标准,通过购买外国企业的股票而拥有10%及以上的股权,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表现。

对外间接投资又称外国资产投资(ForeignPortfolioInvestment),不涉及到所有权或控制权,即投资者不能直接操纵或者影响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他们只关心投资的回报率。

外国资产投资,即经济学家们通常所说的“金融资本”的移动,是指投资者对国外债券或股票的购买或持有的行为,投资者所进行的外汇套汇交易和投机行为以及投资者在国外银行的资金存款等均属于外国资产投资。

对于对外间接投资,主要归属于金融问题的研究,在此,我们仅对对外直接投资作一比较详细的介绍。

对外直接投资按照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拥有股权份额的程度,可分为合资经营与独资经营两种类型。

其中,合资经营由投资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东道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东道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独资经营则指外资企业依照东道国有关法律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享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并独立承担企业经营的全部责任和风险。

而按是否投资创办新企业的角度出发,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收购两种类型。

其中,创建新企业也称绿地投资,是指在东道国建立新企业或新工厂。

而收购则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手段取得东道国某一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的投资行为。

购买者一般可通过现金或股票完成收购,取得被收购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因收购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目标国市场,所以它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参见表11-2)。

表11-2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情况(亿美元,%)

吸收外国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购并交易额

金额

增长率

金额

增长率

金额

增长率

1998

6909.1

41.5

6872.4

43.0

5316.5

74.4

1999

10867.5

57.3

10922.8

58.9

7660.4

44.1

2000

13879.5

27.7

11868.4

8.7

11438.2

49.3

2001

8175.7

-41.1

7215.0

-39.2

5939.6

-48.1

2002

6787.5

-17.0

5964.9

-17.3

3697.9

-37.7

2003

5595.8

-17.6

6122.0

2.6

2969.9

-19.7

注: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4年世界跨国直接投资额为6120亿美元,增长6%

资料来源:

WorldInvestmentReport2004,UnitedNations.

 

[专栏11—2]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变化

虽然外商直接投资仍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约占全部资本流动的72%),但以购买资产组合为形式的资本流入近两年来又有快速增加。

不过,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这与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金融经济形势不稳定有密切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以购买证券资产组合方式投资的流量也将逐步回升。

资产组合权益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明显不同点在于后者意在长期中控制被投资企业,而前者只是对金融收益有兴趣;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者是跨国公司,而新型权益市场上的投资者却主要是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和对冲基金。

资产组合型权益投资的途径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或美国存款证、全球存款证。

有些资产组合投资者还会使用风险资本投资或可转换债券来进行这类权益型投资。

以购买股票、美国存款证、全球存款证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股票的形式而实现的资产组合型资本流动从2002年的49亿美元急速上升至2003年的143亿美元。

前20名国家在2003年获得的资产组合型权益投资流入量为161亿美元,而2002年的这一数额为71亿美元。

这个数据的强劲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印度拉动的(中国次之)。

2003年资本流入的这种扩张与新兴市场股票指数从2002年的低水平上涨了50%的趋势是相称的。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强劲恢复和全球的低利率共同促成了这一结果。

当然,一些国家像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和南非在经历货币贬值之后的汇率稳定也促进了资产组合型资本的流入。

藉着印度经济的飞速增长,以资产组合形式流入南亚的权益资本在2003年急剧增加。

由于中国的一些企业上市活动如中国人寿超过30亿美元的股票,流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资产组合型权益资本也大量增加。

这种形式的资本流入水平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与去年基本相当。

流向阿根廷和智利的这类资本流入也在去年的负水平上有所增加,而巴西的这类资本流入量与去年相比没有变化,可能是利率下降、汇率稳定、经济恢复的结果,还可能存在没有当地企业去海外上市的原因。

同时由于流入俄罗斯联邦的这类资本流量的下降,流向欧洲和中亚的资产组合型权益资本只有稍许的增加,最后一个季度的尤克斯公司事件使国际投资者担心政府会介入私营企业的经营。

南非良好的经济恢复形势使亚撒哈拉非洲地区的资本流入也上升了,而中东和北非仍然依赖于债务融资。

私有化通常会伴随着较大量的资本流动,对资产组合形式的权益资本流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事实上与私有化有关的资产组合型资本流动规模一直都比较大。

在1990至1996年间,公共部门企业的权益发行超过了私人部门。

继90年代初期的资产组合形式的权益资本流动急剧增加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种形式的资本流动又经历了几近崩溃的急剧下降过程,自此之后,这种形式的资本流动规模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另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资信状况不佳,国际债务市场上的贷款人和借款人对于债务融资都非常谨慎。

尤其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尽量避免在债务市场上发行债券。

其他地区的国家也都引亚洲国家的惨痛经历为戒。

而且,一些国际上的大银行也逐渐改变自己的贷款模式,而不再倾向于单独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私人部门提供贷款。

所以,以银行贷款进行债务融资的渠道也逐渐缩小。

2003年国际债务市场上的新债券发行有了相当的增长。

总的来看,2003年的主权借款人和公司借款人的债券融资量较2002年都有所增长,其中主权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