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6305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ocx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甘肃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甘肃省是国家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省份之一,2011年国家将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依据区域特征,划分为14个连片特困扶贫攻坚主战场,甘肃有58个县(区)列入六盘山、秦巴山和四省藏区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再加上插花型贫困县17个,甘肃省有75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县域总数的87%。

这些贫困县(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秦岭—六盘山支脉石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冷凉区,脱贫攻坚难度大,扶贫成本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甘肃省贫困地区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特别是中央做出精准扶贫重大战略部署以来,甘肃省重点实施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全省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但同时,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全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基本省情还没有得到显著改变,扶贫开发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甘肃省贫困地区贫困现状

(一)贫困人口规模与分布

按照2016年农村贫困标准(当年价)每人每年2952元测算,截至2016年底,甘肃农村贫困人口262万人,比上年减少6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2.6%,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

与2011年相比,5年来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460万人,年均减贫92万人,农村贫困率下降2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4.4个百分点,见图1。

图12011~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贫困状况

虽然5年来甘肃减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大幅减小,特别是2016年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了近20%,但目前仍有58个片区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而且贫困人口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藏区,尤其是六盘山区,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贫困人口。

这些地区大多位于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是甘肃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

(二)贫困人口收入状况

1.收入现状

2016年底,甘肃贫困地区[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22.6元,较上年增加540.3元,增幅为9.3%。

与此同时,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56.9元,较上年增加520.6元,增幅为7.5%。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高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个百分点。

2.收入构成

从收入构成来看,2016年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1971.2元、2555.7元、85.2元和1710.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2%、40.4%、1.3%和27.1%,见图2。

图2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

从分项收入增速来看,2016年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10.8%、6.5%、1.9%和12.6%。

从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来看,2016年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8.7%、0.3%和35.4%。

以上数据可以表明,甘肃贫困地区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比最高。

另外,工资性收入增速最快,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也最大,说明贫困地区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在逐步增加。

转移性收入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到35.4%,一方面说明目前甘肃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实施力度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贫困地区农民脱贫仍主要依靠政策保障,其自主脱贫能力有待提高。

(三)贫困人口消费状况

截至2016年底,甘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为5856.9元,较上年增加了404.9元,增幅为7.4%。

从消费结构上看,人均食品消费1943元,较上年增加98.7元,增幅为5.4%。

人均衣着消费385.5元,较上年增加37.81元,增幅为10.9%。

人均居住消费1127.4元,比上年增加116.9元,增幅为11.6%。

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384.8元,比上年增加62.1元,增幅19.2%。

人均交通及通信支出647.4元,较上年增加3.3元,增幅为0.5%。

人均教育文化娱乐用品支出650.7元,较上年增加13.6元,增幅为2.1%。

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31.3元,较上年增加67.39元,增幅为12%。

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86.7元,较上年增加5.12元,增幅为6.3%。

人均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及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等各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3.2%、6.6%、19.3%、6.6%、11.1%、11.1%、10.8%和1.5%,见图3。

图3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

从以上消费领域的具体数据来看,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其中,医疗保健支出增幅最大,这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高。

其次是居住消费支出增长较快,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贫困地区农民的建房、购房需求呈现出旺盛的态势。

(四)贫困人口住房及生活设施状况

1.住房条件

2016年,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户均建筑面积103.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3平方米。

居住单栋楼房的户数比重较上年提高1.3%。

2016年,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和居住在砖混材料结构住房的贫困农户比上年分别提高0.8%和4.2%;居住在砖木结构住房、居住在竹草土坯结构住房和居住在其他结构住房的贫困农户比上年分别下降2.5%、1.8%和0.7%。

2.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16年,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数量继续增加,且档次逐步提高,尤其是家用汽车、电冰箱、移动电话、计算机等,与2015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

表12015~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每百户农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单位:

台、辆、部

年份

汽车拥有量

洗衣机拥有量

电冰箱拥有量

移动电话拥有量

计算机拥有量

2015

8.3

83.8

48

221.9

9.6

2016

10.5

89.5

60.8

241.6

12.3

表12015~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每百户农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3.生活设施及能源利用

截至2016年底,甘肃贫困地区取暖用能源主要还是煤炭和柴草,其中73.5%的农户主要使用煤炭,使用柴草的占比达22.1%,用电取暖的仅为1.53%。

炊用能源依然以煤炭和柴草为主,利用柴草、煤炭、电、罐装液化石油气以及沼气的农户分别占总数的50.38%、42.45%、5.43%、0.85%和0.26%。

从农村居民卫生设施来看,主要以普通厕所为主,其中83.5%的农户使用普通旱厕,11.26%的农户使用卫生旱厕,1.96%的农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1.03%的农户使用水冲式非卫生厕所,还有2.25%的农户没有厕所。

在洗澡设施方面,13.31%的农户自装了热水器,0.89%的农户家庭使用统一供应的热水,85.8%的农户没有洗澡设备。

从供水条件来看,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70.8%的农户使用管道用水,58.1%的农户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较2015年使用管道用水和使用经过净化处理自来水的农户比重分别提高5.1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

饮用水困难有所缓解。

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85.1%的农户不存在饮用水困难,较2015年饮用水无困难的农户比重提高了5.2个百分点。

(五)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状况

1.公共基础设施状况

甘肃贫困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所在自然村通公路的农户比重为100%;所在自然村通电话的农户比重为100%;所在自然村能接收有线电视信号的农户比重为100%;所在自然村进村主干道路硬化的比重为96.3%,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能方便乘坐公共汽车的农户比重为75%,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通宽带的农户比重为81%,较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2.公共服务状况

甘肃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的建设投入。

2016年,全省贫困地区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的农户比重为53.6%,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的农户比重为92.7%,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的农户比重为76.4%,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所在自然村上小学便利的农户比重为86.5%,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二甘肃推进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甘肃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这一目标,从组织领导、社会动员、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超常规举措,摸索出一套符合甘肃实际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722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26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34.6%下降到2016年的12.6%。

(一)全面摸清家底,精确瞄准对象

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扶贫扶谁”的问题。

为确保扶贫措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甘肃省组织动员乡镇政府、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情况展开全面摸底调查;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识别方法,于2013年底完成了对全省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6220个贫困村、129.2万贫困户和552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核实完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为下一步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

2016年,甘肃又实施了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管理方案,即:

做到“八个准”、挂好“五张图”、填写“三本账”。

通过“853”挂图作业,为脱贫攻坚行动的有效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为提升扶贫工作的精确化、科学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甘肃省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研发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

数据管理平台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管理对象,对贫困人口实行统一识别、跟踪管理,动态掌握其基本信息。

实行脱贫销号制度,同时将返贫人口及时列为扶贫对象,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可以全面分析掌握当年贫困人口及下一年预脱贫人口的数量、分布、致贫原因、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等情况;可以对贷款、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行业部门的各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分析;可以对已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进行预警。

从而实现了对贫困对象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

(二)厘清工作思路,科学制定方案

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

甘肃省着眼“精准什么”和“如何精准”两大问题,将有限的扶贫资源向扶贫攻坚难点和薄弱环节重点倾斜,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效率。

着眼“精准什么”问题,甘肃于2013年6月启动实施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

行动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着眼“如何精准”问题,甘肃省于2015年6月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方案以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方面的精准为目标,对症下药,因户施策,从富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17个方面精准发力,引导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甘肃省将扶贫开发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省、市、县逐级签订扶贫目标责任书。

通过落实主体责任,让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把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