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2335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0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docx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总复习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建立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发展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强盛

(4)春秋(前770年----前476年)衰亡

2.封建社会:

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时期

时间

特征

备注

战国

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形成(确立)

属于先秦史

秦汉

前221—220年

封建社会大一统

初步发展

三国、两晋、

南北朝

220—589年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

589—907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

907—1368年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明清(鸦片战争前)

1368—1840年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内容:

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因此,诸侯(小宗)永远要服从天子(大宗),而卿大夫(小宗)永远要服从诸侯(大宗)。

2.核心内容(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3.实质、目的: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人教版)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宗法制是里(血缘纽带),分封制是表,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目的:

巩固奴隶制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内容

(1)权利:

享有世袭统治权(政治、军事、经济)

(2)义务:

A、政治:

朝见、述职

B、军事:

提供军赋、拱卫王室、镇守边疆

C、经济:

交纳贡赋、提供力役

4、演变: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推广于周公旦,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5、影响:

(1)积极的方面看,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周朝得以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消极的方面看,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统一

(1)背景:

A.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

B.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

(2)过程:

(策略:

远交进攻)

①统一六国

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③统一岭南,修筑灵渠,设郡管理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4)秦朝的疆域: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P9秦朝疆域图)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皇帝制度本质:

君主专制

(3)影响:

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称皇帝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1)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2)三公的名称和职责:

①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

②太尉主管全国军事;

③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昭令,负责监察事务。

(3)影响(或特点):

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

彼此牵制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地方行政制度)

⑴建立:

平定六国后,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

全国。

⑵内容:

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郡设郡守(行政)、

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等。

②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③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得世袭。

⑶作用:

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包括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地方的郡县制。

(2)影响:

一方面:

对秦朝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另一方面:

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⑴实行:

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⑵名称: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

和执行。

六部指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⑶特点: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⑷作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

袭。

◆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⑴目的:

为有效的管辖辽阔的疆域

⑵内容: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有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③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

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⑶作用:

①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上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汉代:

察举制

⑴实行:

汉武帝开始实行

⑵含义: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⑶选官标准:

孝、廉

⑷特点: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⑴含义: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⑵选官标准: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⑴含义:

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⑵标准:

考试成绩

☆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⑴丞相制度的废除:

①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妨碍皇权高度

集中,正式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

责。

②影响:

中国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⑵内阁的设置:

①明成祖时,选拔官位较低官员入值文渊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制度正式建立;

②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⑶评价: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⑴设置:

清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需要,设军机处;

⑵职责: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

一人裁决

⑶特点: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⑷影响:

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标志着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A.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B.消极作用:

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②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③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④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二)深远影响

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背景: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当时的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注:

西方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侵略以1870年为分界线:

1870年前以商品输出为主;1870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⑴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①发动国家:

英国

②清政府失败后,被迫于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最能英国反映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③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经济:

客观上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产生。

思想:

促使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产生(林、魏)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①发动国家:

英国、法国

②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中国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⑶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发动国家:

日本。

②清政府失败后被迫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开设工厂最能反映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的要求

③影响: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①发动国家:

英、德、法、俄、美、日、意、奥

为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

②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③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黄海海战

1、时间: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爱国将领有:

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刘步蟾。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

灭亡中国是日本称霸西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为摆脱危机

利用中国国民党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之机。

⑴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结果:

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民族危

机加深。

⑵1937年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

影响:

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成为中国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

⑵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用中国活人进行试验。

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

⑴淞沪会战:

1937年8月至11月,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

意义: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⑵太原会战(华北):

1937年,八路军在太原会战中的取得平型

关战役的胜利。

意义:

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⑶徐州会战:

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

队在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意义:

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⑷枣宜会战:

1940年5月,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国民政府推进片面抗战路线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

⑴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⑵洛川会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意义: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⑶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部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⑷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意义: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⑸组织少数民族抗日武装: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防御阶段:

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相持:

敌后战场是主战场。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⑴建立:

☆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

的矛盾。

(1935年华北事变为标志)

☆过程:

1)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4)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⑵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⑴胜利:

1945年春,中共七大于延安召开,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全国的胜利作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

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出兵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宣言,正面战场和敌

后军民发起大反攻

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

投降书。

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原因:

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国际的援助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支持等

⑵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任务:

反帝(侵略)反封建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清政府的剥削压迫

3)不断的自然灾害

4)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

(3)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4)北伐、西征: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北伐、西征。

1)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经过两年浴血奋战,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同时牵制了清军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征军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3)至此,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颁布:

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核心: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

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

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3)评价:

积极: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革命性)。

局限:

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空想性)

(2)《资政新篇》

①提出:

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

②主要内容:

见书第54页

③评价: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二、辛亥革命

◆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在中国人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2)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骨干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总理:

孙中山;

——机关刊物:

《民报》。

——政治纲领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⑴武昌起义:

①条件:

1)1911年5月,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2)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新军中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②时间:

1911年10月10日爆发

③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领袖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⑵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1912年3月,制定者:

参议院;颁布者:

孙中山。

⑵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人身、言论等权利;

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⑶评价: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②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

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

③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⑵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主要)。

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

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⑸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⑴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过程:

5月4日~6月初:

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初后:

运动中心转移至上海,工人阶级为主力;

⑶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最能体现性质)

⑷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①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三个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

③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⑴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⑵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⑶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基础。

⑷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中共一大主要史实

⑴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上海

⑵主要内容:

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⑶中共诞生的意义:

中共是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⑴条件:

①1922—1923年工人运动严重受挫,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受挫,使孙中山意识到改组国民党的必要性;

③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帮助。

⑵形成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

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⑶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⑷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⑸意义:

促成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注:

与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比较:

背景、标志、方式、意义

◆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

⑴开始时间: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得到了各地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⑵成果:

①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②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⑶国民大革命失败标志: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

根本原

因是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外部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

的联合绞杀

◆了解南昌起义

背景:

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⑴时间:

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⑵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⑶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

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的史实

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①背景: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

②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中国第一

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意义: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⑵扩展:

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⑶建设

1开展土地革命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意义:

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保障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②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③1930—1933年,粉碎敌人前四次“围剿”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⑴原因:

直接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是王明的左倾错误。

⑵开始时间: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⑶两次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二

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大批骨干;播

下了革命的种子。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⑴召开: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⑵内容:

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