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2097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状元笔记

1.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类群的作用

(1)生产者:

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

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3.生态系统三大功能“关键词”

(1)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2)物质循环:

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

(3)信息传递:

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4.理解生态系统的两层面“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可理解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可理解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的稳定性一般越低。

状元反思

1.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吗?

提示:

不一定。

只有“腐生”型细菌才是分解者。

“寄生”型细菌为消费者,而化能合成型及光合型细菌(如红螺菌)则为生产者。

2.提高能量利用率等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吗?

提示:

不等于。

(1)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率约为10%~20%。

(2)提高能量利用率强调“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即废物资源化如建沼气池、蘑菇房等)。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016·全国课标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 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

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答案 C

2.(2015·课标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答案 B

3.(2016·全国课标卷Ⅲ,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酶活性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传下的能量过少时将不足以维系该营养级生命之需,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不会很长。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4.(2014·全国卷Ⅱ,31)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解析 

(1)

(2)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可知,戊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其次是乙、丙,因两者能量值相差较小,两者应处于同一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甲为次级消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物质循环;②能量流动;③信息传递。

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答案 

(1)

 

(2)捕食 消费者(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本考点属于课标Ⅱ、Ⅲ卷高考热点,考查内容涉及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等,考查题型多样,内容丰富,近年高考依据情境信息自行构建食物网及能量分流模型考查更多。

课标卷对本考点的考查常常渗透种群及群落相关内容。

1.把握生态系统结构的3个方面

(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甚至可能不属于同一物种。

(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

由此可见:

(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4)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3.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与“三类功能”

(1)巧辨信息种类

①通过行为(肢体语言)传递——行为信息

②通过色、声、磁、温度等传递——物理信息

③通过化学物质(或气体)传递——化学信息

(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

①对“个体”——强调生命活动所必需

②对“种群”——强调“种群繁衍”所必需

③对“生态系统”——强调“调整种间关系”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命题点1 生态系统成分与营养结构

1.(2017·云南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B.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

D.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解析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共同进化,A正确;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D正确。

答案 B

2.(2017·经典高考)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两类不同纲的生物:

________。

解析 

(1)建立于已有部分物种的“矿区”基础上的演替应属“次生演替”。

(2)图示信息表明,昆虫一方面被杂食性鱼类捕食,另一方面又与杂食性鱼类共同争夺“水草”,故昆虫与杂食性鱼类存在着捕食与竞争关系。

(3)“叫声”依赖“声音”传递信息,应属物理信息,沿岸边调查“卵块”密度,宜采用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法。

(4)水草腐烂将为浮游生物类腾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故可引发后者快速增殖。

(5)图中杂食性鱼类若以水草为食应为初级消费者,若以昆虫为食,则属次级消费者,而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若所食浮游生物为植物,则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为初级消费者,若所食浮游生物为动物,则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为次级消费者;自然界中以蛙为食且又可被猛禽捕食的生物有多种,如蛇、肉食鱼、鼠等(注意所列举生物应为“不同纲”)。

答案 

(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命题点2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典例

 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所含能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丁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图1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乙ABDC

C.图2中B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图1中生物D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市场上非常名贵,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慧眼识图·获取信息]

答案 C

对点小练

1.(2017·河北衡水大联考)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

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

B.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2)×100%

C.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该区域由于有人工的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高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即a+7,A错误;由图可知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而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错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人工生态系统通常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通常人工生态系统要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D错误。

答案 C

2.一个发育成熟的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碳循环示意图如图甲、乙。

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能量在图甲所示食物网的传递过程中,能量消耗最多的食物链中含________个营养级。

草原上的食草昆虫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________代表的组分在图甲中没出现,它们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禁止牧民捕杀猫头鹰和蟾蜍的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①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角度看,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看,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长的食物链包括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五个营养级。

根据种群的定义可知,生活在同一区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全部个体才称为一个种群。

食草昆虫包括多个物种。

(2)图乙中A~D分别代表生产者、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其中二氧化碳库、分解者没在图甲中出现。

(3)①猫头鹰可控制鼠害的发生,蟾蜍可控制虫害的发生,鼠、食草昆虫均会破坏植被,因此利用种间关系控制鼠、食草昆虫的数量,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②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看,较多的生物组分,复杂的营养结构,均能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

答案 

(1)五 不属于 食草昆虫包括多个物种 

(2)BD 非生物的物质(或二氧化碳库)、分解者 (3)①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②增强抵抗力稳定性

巧辨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

(1)常考图示:

   

(2)突破方法:

①先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CO2库”与“生产者”。

②再根据两者中有“1”个指入箭头的为“生产者”(如甲中A,乙中①,丙中E),有1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CO2库”(如甲中B,乙中④,丙中A)。

③最后据食物链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各生物均最终指向分解者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D,乙中③,丙中C;丙中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1.(2016·全国课标卷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答案 B

2.(2013·全国卷)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的种群数量。

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

解析 

(1)施肥能够为浮游植物B提供矿质元素,有利于其生长,从而直接提高浮游植物B的种群数量;小型野杂鱼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物,和鳙鱼争夺食物、氧气、生活空间,与鳙鱼存在竞争关系。

(2)池塘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大量捕捞鳙鱼后,浮游动物A被捕食的量减少,导致其对浮游植物B的摄取量增大,因此短时间内浮游植物B的数量大量减少。

(3)池塘施肥过量,导致浮游植物B大量繁殖,覆盖水面,水中溶氧量降低,使水中的浮游动物和鳙鱼无法正常生存而逐渐死亡;题目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 

(1)浮游植物B(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高考考查多渗透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中进行综合性考查,熟记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两种稳定性内涵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防范,并理解生物多样性三层面内在关系和三种价值等是解题关键。

1.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后果

2.关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两大影响

(1)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包括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

(2)资源短缺:

主要指耕地、草地、森林、淡水等“人均”占有量短缺。

3.关注生物多样性的“3、3、4”

(1)3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同物种内)、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3种价值

注: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3)4类保护: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

命题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机制

典例

 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类型的不同生态系统,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稳定性发生明显波动后,再恢复

到原有的结构状态所需时间的图像。

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强

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强

C.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D.甲为森林生态系统,乙为草原生态系统

[慧眼识图·获取信息]

答案 C

对点小练

1.(2017·河北唐山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慢

C.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 “同等”强度干扰下,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越快,故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快;外来物种入侵可导致当地许多物种消失,故会导致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河流受到“轻度”污染通过多种调节保持原状,应属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A

2.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抵抗力稳定性弱,而且由于温度极低,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A错误。

答案 A

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2.谨防“稳定性”相关的3个易错点

(1)受到“轻度”干扰(或污染)保持原状应为抵抗力稳定性,而遭到重度污染(或破坏)恢复原状应属恢复力稳定性。

(2)在遭到“同等程度”破坏时,一般抵抗力稳定性强者恢复力稳定性弱。

(3)对于诸如荒漠、高寒草甸草原、北极冻原等自我调节能力极弱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及恢复力稳定性均较弱。

   

命题点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2017·北京卷,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 本题通过新材料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能力,难度较小。

由题干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A正确;从题干中可知酸雨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而无法判断对其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强性酸雨会破坏细胞结构,严重会导致植物死亡,进而影响物种丰富度,C错误;该实验只模拟了酸雨对樟树和楝树的树苗,无法判断其他树种的情况,D错误。

答案 A

2.(2017·赣中南五校联考)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

C.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没有影响

D.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解析 A项所述功能应属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

答案 D

【名师支招】

1.巧辨三类水体污染

(1)无机污染——富营养化,由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后果为水体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缺氧、水生生物死亡。

(2)有机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导致水体有机物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发黑、发臭。

(3)重金属或农药污染——重金属或农药沿食物链富集导致较高营养级生物中毒较严重。

2.据“地点”或“手段”快速确认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在被保护对象“原生存地”进行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就地保护。

(2)将被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予以保护——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如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对濒危物种基因予以保护。

2018·高考仿真练

(时间:

40分钟 满分:

7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