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718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

《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docx

现网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

 

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指导意见(2012版)

 

2012年12月

 

 

前言

今年初以来,国家继续大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政策的实施,启动了宽带普及提速和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试点工程,扩大了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加快了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部署,大幅提高了对互联网安全、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关注度。

国家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政策给电信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行业恢复性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与此同时,端云垂直整合加速,挤压运营商生存空间,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业务的侵蚀替代日益突出,监管政策的变化和三网融合的全面开展对中国电信宽带传统优势带来了强烈冲击,LTE推进步伐的加快导致3G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中国电信的网络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环境和新的竞争形势要求,集团公司在承接深化企业战略转型和“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强调提升“创新、服务、集约、运营”四大能力,推动规模发展和创新突破,从而稳步提升市场地位,显著改善企业价值。

网络发展工作应紧密接应落实企业战略,支撑市场和产品发展需求,继续做大做宽基础管道,支撑规模发展。

打造智能管道和综合平台,支撑建立“端、管、云”体系,聚合信息化内容和应用。

结合业务发展和网络演进需求,关注热点技术应用。

提升基础网“三率”和业务平台利用率,提升网络发展效益。

加强业务平台整合力度,充分挖潜现网设备能力,推进低效网络资产退网,降低网络运行成本和能耗,支撑企业价值提升。

为了充分贯彻落实上述指导思想,指引网络滚动规划的编制和投资建设工作,集团2012版网络发展指导意见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一、基础网络发展方面。

首先是继续做大做宽基础管道,重点推进南方县城以上城市中心区域的FTTH建设,提高光网利用率;落实“以DO网络建设为主,1x网络建设为辅”的建设路线,继续扩大3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根据热点区域无线数据流量分流要求稳步提升WiFi网络覆盖范围、容量及可运营能力。

扩充承载网络容量,提升多业务承载能力,加强IP和传输网络协同组网,优化网络结构,有序推进现有网络向IPv6的升级演进。

推进IPTVCDN3.0建设,提高网络性能和开放性。

加强光缆网络覆盖和老旧光缆更新,提升路由安全性,降低干线光缆衰耗,提高对高速传输系统的支持能力。

逐步向软交换+IMS网络(1+1)架构演进,严格控制软交换网络扩容,加快TDM设备退网。

进一步提升移动分组域网络及设备能力,增强移动分组域深度包检测和流控功能,支撑精细化运营。

加强通信局所与网络节点的匹配,推进机房、管道的资源盘活和共建共享。

其次是深入落实提升网络智能水平的重点举措,以“提升客户体验、提高网络效率”为目标,加快智能管道建设,重点提升网络感知、分析、策略和执行四大核心能力,支撑流量经营,提高流量价值。

移动网全网部署内容识别、流量调度和内容计费(HA/CCG)能力,适时引入策略配置网元PCRF。

宽带网扩大智能提速平台部署范围,完善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现网DPI系统功能、性能,部署标准化的DPI系统。

二、业务网络发展方面。

围绕“开放体系”和“聚合环境”,做强做优业务平台,推进聚合、高效、开放的综合平台建设。

面向移动互联网业务、行业应用的有效管理和运营支撑,形成开放的业务能力体系和高效的业务管理体系。

构建网络通信能力、信息资源能力、管理支撑能力的统一开放体系,实现基于ISAG的IMS能力开放,优化基于ISAG的通信能力的对外开放,加强IM、SNS等移动互联网能力开放的网络储备,并打造基于PaaS理念的面向移动互联网开发者、行业应用开发者的开发环境。

对于业务管理体系,应以ISMP、领航平台、UDB为基础,实现面向不同客户群、不同性质产品、不同合作模式的业务集中管理和用户统一认证,对于新建业务平台要全部纳入横向管理。

加快云资源池体系建设,新建平台全部纳入云资源池,已有平台加快向资源池的迁移;面向最终用户,提供一致的、友好的业务体验。

三、新技术引入方面。

在做好网络架构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和演进路线的基础上,结合规模发展期要求,着力把握好新技术引入的时机和节奏,重点关注LTE、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100G平台路由器和WDM传输系统、大容量OTN、IPRAN、1x增强/扇区分裂技术、融合业务接入控制设备(MSE)、高性能CDN等技术,有序推动现有网络的平滑升级演进。

四、网络发展效益方面。

充分认识投资效益的递减规律,结合用户发展、产品需求和新技术引入,优先满足业务需求明确、资源利用率高、投资效益好的区域、客户和业务发展需要。

不断提升FTTH用户侧光口实装率、CDMA无线网利用率和WiFi分流比率,加大业务平台整合力度,加快平台池化,推进资源集中,提升业务平台横向管理集中率和监控集中率。

推进网络技术演进,建立完善老旧设备的退出机制,结合网络现状积极推进低效固定资产的排查及退网,降低网络运行成本和能耗水平。

五、节能减排方面。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手段。

要以网络主设备技术演进和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辅以配套设施节能技改,提升网络能效,优化单位能耗。

进一步研究并合理采用节能新技术和产品,推进通信网络结构性和系统级的节能创新;加快传统高耗能设备的升级改造和业务平台、机房、空调等设施的节能改造,积极推动老旧低效设备退网;加强能耗统计分析,提高能耗统计监测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基础网络

1.有线接入网

近期各省应按照集团公司“宽带中国·光网城市”的战略要求,结合国家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继续以南方县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区域为重点,有序推进有线接入网络的光纤化。

2013年FTTH覆盖达到1亿户,东部城市地区的接入线路(含500米以内的铜缆)基本具备20M接入能力,2015年南方重点城市基本实现家庭和政企用户光接入网络的全覆盖。

南方城市地区应坚持“需求成熟一片、能力建设一片、集中营销一片、规模平移一片”的原则,推进接入网网格化管理,围绕市场部门的营销目标区域开展建设和改造。

北方省份应结合移动和政企客户相关光缆资源,在城市重点区域有效益开展FTTH建设。

严格控制投资效益较差的农村地区的光网建设和改造,可充分挖潜铜缆并采用EVDO技术提供农村宽带服务。

网络建设要注重速度和效益的平衡,提升网络利用率,2013年底各省FTTH端口实装率应达到35%,南方业务大省达到40%;DSL和LAN端口利用率与2012年持平。

在大力推进光网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光纤和铜缆(含DSL、LAN)的长期共存性,要坚持光缆、铜缆与DSL相结合,有线、无线并举,科学组织建设。

在县级(含)以上的城市中心区域,继续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新建小区FTTH覆盖和老旧小区平移改造规模;前期已进行FTTB/N改造、铜缆在500米以内的用户可基于DSL技术开展整治和提速,提升用户感知。

集团公司已在部分省份组织进行VDSL2技术的现场测试,近期将会下发关于VDSL2的发展指导意见。

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以及经济发达的乡镇所在地,可采取FTTH和FTTB+LAN(DSL)的混合方式进行新建和改造。

经济欠发达的一般乡镇和行政村,应以FTTx+DSL或原有DSLAM作为主要模式;自然村近期原则上不进行新的有线宽带建设,可采取绑定扇区使用、限制漫游的EVDO上网卡方式提供宽带服务。

各省应在工信部和当地通管局的领导下,以合作、开放的心态在新建小区、城中村的驻地网建设中积极推进由开发商投资的模式、运营商共建共享模式及与第三方合作模式,降低资金压力和政策风险。

GPON是集团已经明确的FTTH的主要技术,GPON互通是推进FTTH建设和用户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

各省应加大异厂家OLT与ONU的互通测试力度,尽快实施现网互通部署。

近期FTTH场景下没有引入10GPON的需求;在需要提速的FTTB/N及LAN交换机场景下,如果原有设备端口能力达不到业务对带宽的要求,各省可在集团指导下采用10GPON做设备改造。

当前PONOLT布局已经基本完成,要按照“大容量、少局所”的原则,严格控制OLT的新建并对同局所的OLT进行整合,减少对IP城域网下联端口、光纤的需求和组网的复杂性。

2.WiFi

WiFi是分流3G流量,弥补DO网络频率资源不足的有力手段,是智能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期内全网每年新增约30万AP,不断提高WiFi网络对公共热点区域无线数据流量的分流比例。

在扩大WiFi覆盖规模的同时,需持续关注热点质量和流量,提高网络利用率,2013年WiFi流量占无线宽带流量(1x+Do+WiFi)比例,南方省份要求大于50%,北方省份要求大于30%;低流量AP比例低于10%。

持续更新热点覆盖目标库,明确规划期内热点覆盖需求;优化扩容机场、高校等重点、高流量场所,精品覆盖,保持优势。

对于政府或其他第三方已经覆盖区域,争取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选择大容量AC(原则上AC容量不低于1024,优先考虑2048及以上)组网,并集中设置AC。

AC部署要求满足未来三年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需求。

由于厂家设备以集中转发为主,同时集中转发在用户漫游、安全性、流量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具有优势,AC数据转发方式以集中转发为主,个别有特殊应用需求的场景可按需采用本地转发。

零散热点的上行接入优先采用PON方式,对于容量大的热点可采用P2P光纤上联方式,保证热点数据流量的出口带宽。

对于现有采用DSL接入的热点,根据流量增长情况逐步替换为光纤接入。

流量足够大的WiFi热点和热区,即峰值流量达到20Gbps,可采用专用BRAS集中接入。

各省应尽快了解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关于5.8GHz频段的使用规定,积极申请,作好频点储备。

5.8GHz频段纯净,适用于用户密度特别高、流量特别大的场点与2.4GHz双频部署。

另一方面,802.11n后续演进技术802.11ac的工作频点仅支持5.8GHz。

各省市应分析现网WAG设备能力及流量、负载情况,明确WAG的扩容需求。

东中部各省做厚做精现有热点覆盖,进一步优化网络架构,提升网络稳定性与运营指标。

西部和北方各省WiFi规模较小,DO分流压力不大,应进一步分析现有AP流量情况,调整优化低流量AP,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有效覆盖,实现市场、建设与运维的闭环管理,避免盲目建设。

3.基站和政企客户的接入承载

现有基站和政企客户接入以MSTP为主,部分区域试点IPRAN进行基站回传。

随着基站及政企客户接入的IP化及LTE的引入,应积极推进接入承载由传统TDM方式向IP化的演进,适应未来业务的承载需求。

各省应优先在业务量较大的本地网根据集团统一指导进行IPRAN的规模部署,承载IP化的3G大容量基站,并满足LTE需求;对于政企客户,应积极引导其向IP承载过渡。

在IPRAN引入过程中,应对现有MSTP资源进行挖潜利用,对已有或即将进行IPRAN覆盖的省份,应对MSTP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调配,提供给业务量较小的本地网、同一本地网的郊区或农村基站及政企客户使用;严格控制MSTP的整机购买,逐步实现MSTP的有序退出。

1

2

3

1

3.1IPRAN引入原则

根据3G基站新建和IP化改造需求,兼顾LTE的需求,对于符合以下引入条件之一的本地网,2013年可在密集城区引入IPRAN:

1.本地网市区新增及FE接口改造的基站数量大于200个;

2.集团统一组织引入LTE的本地网。

3.2IPRAN组网方案

引入IPRAN时,可采用全区模式或片区模式。

全区模式是在不影响现有MSTP网络承载的情况下,新建一个能基本覆盖整个本地网的IPRAN网络,满足新增基站承载需求;片区模式是选择IP化基站较多的片区,集中新建IPRAN网络替换片区内现有的MSTP网络,承载该区域内基站。

全区和片区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本地网的实际需求,在集团指导下确定。

IPRAN在设备形态上分A类路由器(接入路由器)和B类路由器(汇聚路由器)。

其中,A类路由器向下接入基站和大客户,向上接入B类路由器;B类路由器向下接入汇接接入路由器,向上接入城域网SR路由器。

根据各本地网光纤资源情况,B类路由器可选择双归方式或口字型方式向上行接入一对城域网SR路由器;A类路由器可选择双归方式或环网方式向上接入一对B类路由器。

B类路由器与基站控制器BSC侧的SR路由器间开启三层MPLSVPN,即B类路由器与基站控制器BSC侧的SR路由器均为PE设备,中间经过的设备(如城域网SR路由器)为P设备。

A类路由器应优先与B类路由器建立伪线(PW),通过该方式接入上述三层MPLSVPN;在A类路由器双上连B路由器且无综合业务承载需求(仅作为基站承载)情况下,也可以NativeIP方式接入(即A类路由器和B类路由器采用静态路由或IGP构建IP连接)。

提升IPRAN的运行管理能力,通过城域网综合网管实现对IPRAN设备的监控、业务配置等功能,实现A类设备的即插即管理。

3.3IPRAN与接入光缆网的协同规划

IPRAN设备组网要尽量与接入光缆网的物理结构匹配,兼顾建设成本和组网安全,做好两者的协同规划。

原则如下:

1.成对设置的B类路由器应该尽量放置在光纤资源丰富、路由方向多的机楼和光缆汇聚点;

2.组环的A类路由器应尽量不跨接接入主干光缆环,并应使用环上的公共纤,避免使用独占纤;

3.对于不具备光缆组环条件的非重要基站,A类路由器可以采用链型单归,就近接入另一台A类路由器;

4.接入光缆网规划要考虑IPRAN的组网需求,并针对IPRAN适当优化。

相邻基站间、相邻分纤箱间具备直通光缆条件的,可以新建光缆方便组环。

4.CDMA无线网

按照集团“以创新和服务双领先推动规模发展”的工作要求,CDMA无线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应进一步深化转型和创新思路:

落实“以DO网络建设为主,1x网络建设为辅”的建设路线;承接“以效益发展为主线,以重点3G建设为抓手,部署智能管道”的发展思路;重点推进移动互联网用户特点及需求评估,持续加强网络优化建设的针对性和精确化,积极应对用户规模增长和业务创新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及可能发生的网络性能下降、用户感知劣化等运营风险。

各省应按照网络近期发展策略和网络部署要求,在CDMA网络建设时统筹兼顾下一代移动网络的配套需求,承接总体建设目标和重点举措,保持和提升移动网络服务质量。

4.1近期发展策略

有效提升无线网覆盖能力和容量,加强汇聚节点BSC架构部署及处理能力,推进节点设备及回传承载IP化,支撑移动互联网规模发展。

逐步增强无线侧资源调度智能化水平,加快引入1x增强和大容量基站,落实频率规划的统筹方法和手段,促进无线网资源使用效率提升。

建立和完善规划站点信息库,持续提升网络建设精确化水平,改进资源投入管控能力,深化无线网效益发展。

4.2总体建设目标和重点举措

继续保持3G网络覆盖和质量领先优势。

3G/2G共站比目标整体达到98%以上,其中东部省份共站比目标保持100%,中西部省份共站比目标为发达行政村及以上区域达到100%;完善乡镇及以上区域的覆盖,全国乡镇覆盖比例达到98%,发达行政村实现有效覆盖。

巩固重点场景3G网络覆盖和质量的比较优势。

切实加强4A及以上风景区、高铁、高速沿线的深度覆盖建设。

提升热点区域网络服务质量。

加强密集市区、校园、城中村、交通枢纽的深度覆盖和多载波连片覆盖。

积极应对移动互联网3G业务特性变化及智能终端规模发展对DO网络控制面资源和业务面资源的影响。

根据DO多载波扩容新原则,多措并举妥善处理前向信令压力、前向流量压力和反向容量压力,避免单一资源受限引发的系列网络风险。

加强BSC目标网拓扑架构的统筹规划和并柜方案的实施部署。

BSC架构部署应满足未来2-3年的业务发展需求。

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促进热点区域资源使用效率。

本指导意见所指的“1X增强技术”特指EVRC-B技术和RC4的应用,适用于CDMA1X增强无线网络建设。

对于1X业务频点配置在2个或以上的基站,尤其是占用1x频点3个或以上的话务密集区,应优先部署1X增强技术。

在频率资源受限的特定区域,在不影响网络质量的前提下,可引入大容量基站技术,对少部分高话务区(如体育场、校园等空旷地域)实施扇区裂变,释放容量潜力。

基站小区分裂组网技术要求见“中国电信网发〔2011〕15号文”。

建立和完善规划站点信息库。

站址规划应注意与接入光缆网、承载网协同。

规划站点信息库应包含站点的位置属性和服务属性,按城市、乡镇、农村三类划分位置属性,按全网一致性服务、重点区域服务、热点区域服务三类划分服务属性。

通过规划站点信息库整合站点分类信息,有效管控网络资源投放,合理安排建设先后顺序。

4.3网络部署要求

坚持网络建设和优化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扩大网络覆盖,加大节能减排、共建共享等手段的实施力度,实现无线网质量和覆盖有重点、有效益的提升。

1x多载波扩容遵循以下原则:

对经过周边区域扇区优化调整以及CE资源调配,实现多载波间的语音和数据的话务分流均衡后,该扇区一周内至少三天忙时话统数据满足单小区2G载频忙时平均负荷>70%,可考虑多载波扩容。

EVDO多载波扩容遵循以下原则:

当且仅当单载扇连续一周中有三天忙时话统数据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其中一个时,方可进行EVDO多载波扩容:

第一个条件,单载扇前向平均RLP吞吐率>=1Mbps,且单载扇前向业务信道平均时隙占用率>=70%,且单载扇平均等效用户数>=5个;第二个条件,单载扇平均前向控制信道同步时隙占用率>=17%,此条件适用于现网软件升级支持控制信道周期调度8个同步MAC包的情况;第三个条件,单载扇反向接入信道时隙占用率>=40%。

同时重点关注反向ROT,反向ROT是衡量反向负荷的关键指标,应根据不同场景研究设定ROT预警门限值,指导网络优化和扩容。

5.IP网

5.1骨干网

5.1.1ChinaNet

ChinaNet保持网络架构基本稳定,对流量压力较大省份进行节点优化调整,满足流量高速增长的要求。

积极推进现网40G平台路由器向100G平台的升级,引入100GE高速以太网链路。

部署100GE链路时应充分考虑已有40G和10G链路的投资保护,100G、40G和10G共存技术部署方案如下:

1.骨干网

骨干网采用域内背靠背MPLS-TE方案的不等速链路共存技术部署100GE链路。

2.城域网上联骨干网

大型城域网或省内IDC汇聚网络结合本省传输和数据网络情况,优先采用数据板卡调配方式,在上联ChinaNet方向引入100GE链路。

当上联链路承载在裸光纤或可灵活调配的省内40GWDM波道上时,在部署100GE链路同时,将现有的40G数据板卡调配至其他上联方向使用。

当该方向现有链路无法调配时,可结合链路类型选择以下方式。

方式一:

现有链路为40G/10GPOS类型的,应结合现有链路数量,优选使用不等速链路捆绑技术将该方向上40G/10GPOS链路采用补齐或移除的方式捆绑为100G左右的带宽,与新增100GE链路同方向使用。

捆绑带宽选择包括将2条40GPOS加2条10GPOS捆绑为100G、3条40GPOS捆绑为120G(此时,捆绑链路仅能使用100G带宽)和2条40GPOS捆绑为80G(此时,新引入100GE链路仅能使用80G带宽);

方式二:

现有链路为10GE类型的,优选与100GE链路捆绑;(此方式只适用于思科和华为设备,Juniper设备不支持100GE和10GE链路捆绑)

方式三:

现有链路为POS、GE两种类型的,将带宽规模较小的POS或GE链路板卡调拨至其他方向使用,保留下来的根据链路类型选择上述两种方式之一进行捆绑。

5.1.2CN2

CN2重点提升业务承载能力和网络安全性,引入高性能、大容量PE设备,满足IPv6、VPLS、三层VPN等业务发展需求。

部分业务量较小、网络流量汇聚作用不明显的地市节点,结合GSR的EOS应对策略进行P/PE合设,推进网络架构扁平化,降低网络建设与运维成本,提高流量转发效率。

将CN2业务接入节点的PE路由器分成A、B两个逻辑分组,分组APE路由器承载CDMA、软交换、IMS等自营关键业务和A端政企IPv4VPN业务;分组BPE路由器承载合作运营商B端落地IPv4VPN业务、VPLS业务和初期开展的IPv6VPN业务。

对于自营业务量大或政企业务路由条目多,且现网只部署了10G平台设备的CN2POP点,可将本地多台PE设备按照逻辑分组要求实现物理分组,分离承载业务。

对于现网PE路由器剩余资源较丰富或部署了大容量、高性能40G/100G平台设备的,且具备开展新业务能力的POP点,可将PE作为综合设备,融合承载A、B分组业务。

PE设备物理分组应结合业务发展需求、现网设备资源利用率及新增设备情况,在集团统一指导下进行。

目前政企VPN业务存在覆盖面广、接入点分散、离CN2节点距离远等特点。

通过城域网作为CN2的延伸,能满足政企业务的接入需求,充分利用现网网络能力。

政企业务优先通过城域网跨域接入CN2,在重点城市业务需求较大或客户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直接接入PE或延伸交换机。

5.2IP城域骨干网

满足带宽提速、海量视频、云计算等大带宽应用的快速发展及IPTV、IMS等自营业务承载要求,持续提升IP城域骨干网络容量、优化网络结构,提高流量转发能力;加强IP网与传输网、接入网、无线网的协同组网,提升整体网络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提升设备能力,推进智能提速平台和DPI系统的部署,提高重点业务承载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根据IP地址短缺情况,有计划、分步骤的推动现有网络向IPv6演进。

5.2.1容量提升

IP城域网出口设备的升级和替换原则上应采用100G平台路由器设备,业务控制层应引入40G及以上大容量设备。

在IP城域网出口方向按需逐步引入100GE高速链路。

2013年东部发达省份可小规模引入100GE链路,缓解重点城域网出口带宽压力,2014年可规模引入100GE;中部省和四川、陕西等西部大省2013年城域网出口扩容以40GPOS链路为主,后期可按需引入100GE;北方和西部小省未建设40G链路的城域网,2013年继续以10GE链路扩容满足带宽需求。

5.2.2结构优化

在满足开放、融合的多业务承载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IP城域网架构,提升承载效率。

当前,主流厂家推出的MSE设备兼具现网40G及以上平台BRAS和SR的功能和性能,为业务的融合承载提供了基础,业务控制层节点的新建、替换应以MSE设备为主,原则上不再新建BRAS和SR设备。

应结合MSE的部署,不断优化现有城域骨干网架构。

中小型城域网应以单边缘架构为主,对于政企用户较为密集区域可设置政企客户专用接入边缘(SR),未来结合MSE部署逐步实现公众、政企业务的综合承载;对于现阶段公众客户承载上存在双边缘的中小型城域网,应加快向单边缘架构演进;少数IPTV用户较多的中小型城域网可暂时保留IPTV专用承载边缘。

大型城域网可保持现有架构不变,但应严格控制新增业务边缘,并结合业务发展逐步实现基于用户的多业务融合承载。

已经建设有二平面的大型城域网,应注意控制IPTV专用承载设备数量,提升设备利用率,结合视频业务发展趋势与MSE的部署,逐步推进两个平面的融合。

注:

城域网分类标准:

中小型城域网:

至2012年底,用户数小于100万。

大型城域网:

至2012年底,用户数大于100万。

5.2.3IPTV业务承载

IPTV业务的承载网络分为骨干网与城域网间以及城域网内两部分。

骨干网与城域网间主要承载IPTVCDN省中心至城域网内区域中心之间的业务流量;城域网内主要承载IPTVCDN区域中心至边缘节点和IPTV用户的业务流量。

根据IPTV直播和点播的业务流量特性,在骨干网与城域网间应采取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