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316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docx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公开课优秀导学案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及说课稿全套资料

10《端午粽》导学案

课题

端午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实物图片。

(教师) 

2.预习字词,向大人了解端午习俗。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用时:

3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猜谜语:

外面绿绿的,里面白白的,咬上一口黏黏的。

(猜一食品) 

2.引导学生说一说吃过什么种类的粽子。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学生听老师读谜面,联系生活经验猜谜语,得出谜底——粽子。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吃过的不同种类的粽子。

3.齐读课题。

在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可以追问: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进一步了解粽子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

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并圈画生字。

 2.教师出示本课会认字,检测学生生字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

(1)引导学生同桌互动交流,读准字音,认识两个偏旁“立”和“米”。

(2)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读生字。

(3)小组比赛读生字。

 (4)教师组织做游戏,给生字找朋友。

3.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自学喜欢的生字,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1)教师点拨运用形近字识记法识记生字。

“干”与“午”,“问”与“间”,“直”与“真”。

(2)指导学生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

“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左边是“米”,右边是“宗”。

我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的。

1.学生听准字音,结合拼音试读课文,圈画本课会认字。

2.学生合作交流,汇报认字情况。

(1)同桌间相互认读生字,我来读,你来听。

一人拿字卡,一人读生字。

 结合“端”“粽”学习“立”和“米”两个偏旁。

(2)同桌两人站起来共同读教师出示的字卡。

 (3)每组派代表比赛,领读字卡上的生字。

(4)学生做游戏:

给生字找朋友。

    

3.同桌交流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形近字识记法:

联系已有的学习情况,在13个会认字中找到形近字,并且和同桌交流形近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部件组合法。

学生汇报:

用形近字的方法识记:

豆、总、念。

 出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米、豆、肉、带”4个象形字。

这4个象形字原来都是食物。

1.注意强调“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翘舌音,注意声母r的发音。

   

2.“念”字是“今天”的“今”字加个“心”。

   

3.注意强调“立”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变成提;“米”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变成点。

   

4.“米、肉、豆、带”这四个字可以用联系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让学生了解它们都是食物。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

1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端午粽外形的语句。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中介绍了哪些种类的端午粽。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2)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2.学生品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端午粽外形的语句,再读一读。

(2)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找出描写端午粽种类的语句。

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师一味地“问”,可以将“整体感知”环节以出示“学习提示”的方式出现。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

12分钟)

1.指导书写生字——午、真、豆、节。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午:

4画,独体字。

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

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真:

10画,上下结构。

不要丢掉下边的两个点。

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了?

和同学交流交流。

(2)把你今天学会的识字方法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1.学生学写汉字——午、真、豆、节。

(1)运用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如:

形近字对比法、扩词法。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先描红,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汉字。

学生交流:

豆:

7画,独体字。

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节:

5画,上下结构。

上扁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上起笔,折钩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2.学生总结本课所学习的知识。

(1)学生汇报本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回家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家里人讲一讲。

在指导书写时,教师可以呈现部件框,上下部分大小比例不同,观察各部分的比例、宽窄及空间。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导入(用时:

5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选择生字,用扩词、造句的方式复习字义。

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要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扩词,说出完整的句子。

教师要及时纠正并强调学生读错的字音。

 

二、朗读指导,感受内容(用时:

1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导学生在第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端午粽的语句。

指导长句子的朗读,注意把停顿读正确。

如读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一句,指导学生分步读好,体会作者采用由外及里的方法进行介绍,引导学习关注描写的条理性。

(2)指导学生找出叠词。

 (3)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做仿句练习。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有哪些种类。

(2)教师指导学生说出叠词。

3.指导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1)说说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2)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你知道吗?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朗读方法。

(1)学生通过小组读、比赛读、汇报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第2自然段。

(2)学生在第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端午粽的语句,依据端午粽的外形特点,做选词填空的练习。

(3)学生观察找到叠词,并读读叠词。

“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4)学生按照课文对事物的描写顺序进行仿句练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读出描写端午粽的种类的句子。

(2)学生找出并观察叠词的特点,结合认知说出这样的叠词。

3.自由读第4自然段。

(1)画出书中介绍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的句子。

(2)同桌交流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1.在学生初步感知粽子的外形特点后,可以补充按文章内容填空的练习加以巩固。

    

2.在学生了解了“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叠词的特点后,可以补充“照样子,说一说”的练习。

如:

    美美的 大大的 小小的 

3.拓展交流端午节习俗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图片、多媒体视频等,与学生交流。

 

三、游戏巩固,快乐书写(用时:

15分钟)

1.教师做字卡和学生玩照镜子的游戏,巩固复习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分、米、叶。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分。

分:

上面的“八”稍微宽一些,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放中间,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2)多媒体课件出示“米”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

米:

左右对称,先写点、撇,再写“木”,横、竖分别在横、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3)演示“叶”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

3.引导学生用“一看二比三对照”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1.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卡片找出相应的卡片。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汉字。

(1)学习生字——分。

 ①我会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写法。

 ②我会用找反义词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意义。

 ③我会用扩词法记住这个字的用法。

(2)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并根据老师的指导书空“米”。

(3)学生认真观察后书写“叶”,写后与老师范写的生字进行对照。

 叶:

左窄右宽,左边的口要写得小一些,右边的横不要太长。

3.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点评等多种方法提升自己的写字能力。

在指导书写时,教师可以呈现部件框,上下(左右)部分大小比例不同,观察各部分的比例、宽窄及空间。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

5分钟)

1.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的收获。

2.学生说一说自己熟悉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可以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做手抄报等形式进行综合性学习,然后抽时间汇报。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字、写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偏旁“、”。

(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

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

(学生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

出示课件:

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

(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

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

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

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教师范写“节、叶、米”等字。

重点指导:

“竖”画的写法。

(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

“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重点)

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难点)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

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

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

(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

(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

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

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

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

粽子的味道呢?

(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

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

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

(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

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

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师:

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

(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

(“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

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

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

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10端午粽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复习生字词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多生字词,你们都记住了吗?

那好,我们一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吧,火车火车哪里开。

(开火车读词语) 

师:

刚才的三列小火车都开的很顺利,那男生和女生比赛读一读,看看是我们男生棒,还是我们女生强?

(男女生赛读) 

师:

最后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读,一个词语读两遍。

(全班齐读)          

2.复习课文,引入新课 

师:

在上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生字词,还知道了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通过第1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到端午节,能干的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2~4自然段。

二、读第二自然段,抽丝剥茧。

                        

(1)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2)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1.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两个口味不一样的粽子,每个粽子都藏着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第二个问题:

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你们喜欢哪一个粽子,就带着它后面的这个问题,边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思考。

好,现在请打开课本46页读一读第2自然段,开始吧!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师:

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你们谁找到了答案,愿意跟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预设1: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

看来你已经拥有了一双跟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找的真是又快又准。

为了奖励你,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你读得很流利。

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在读的时候把里面和中间这两个词读的特别重,你能跟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吗?

师:

孩子们,包粽子其实是一个精细活,外面先要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着,(板书:

外面)然后在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板书:

里面)中间放一颗红红的枣子。

(板书:

中间)

你们看看,课文写的多清楚呀!

外面,里面,中间,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把红枣粽的做法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哪怕现在我们眼前没有粽子,但是这个粽子长什么样子,我们已经很了解了。

师:

所以当我们要向别人介绍粽子的时候,里面、中间这两个词就要读得重一点。

我们再试着读一读。

读得不错,老师很清楚红枣粽是怎么做的了!

师: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先自己认真读一读,再想想看你更喜欢哪一个句子?

理由是什么?

师:

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都是表示颜色的叠词,用上这些词语,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个美味的红枣粽。

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积累下来,用到自己写的句子里,让句子更生动。

谁愿意把这个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给大家带来一个甜甜的粽子!

你读的真好,请你再读一读,让大家仔细听听。

4.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师:

这粽子多么诱人呀!

我好想吃呀!

但是不知道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哪位同学能够大方地把你刚才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

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预设1:

清香、又黏又甜

师:

你怎么这么厉害呢?

我很佩服你!

 哪位同学愿意接受挑战,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

又黏又甜。

) 

师:

同学们,现在老师要邀请你们拿起手边的笔,用横线划一划这两个句子中表示动作的

词语。

学生汇报成果。

(掀开、飘出、剥开、咬一口) 

师:

那现在请同桌两个人一起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读的时候可以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开

始吧!

学生合作表演读、展示表演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的肚子越来越饿了,但是我知道呀,能干的外婆不只会包一种红枣粽,她包粽子有好几种花样?

     

2.师:

你举手举这么快,你来说一说?

预设1:

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师:

外婆太厉害了,会包这么多粽子,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也很厉害,他把这颗红枣粽介绍的非常清楚,外面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还有一颗红红的枣,你们能不能试着按照这种从外到内的介绍顺序,给大家介绍一下红豆粽和鲜肉粽。

生进行说话练习 

师:

你们听,按照顺序向别人介绍东西,别人会听的特别清楚,特别明白。

3.积累“美滋滋” 

同学们,在外婆家吃了这么多美味的粽子,你的心情怎么样?

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一说。

 预设2:

美滋滋 

你们能不能试着说一说像美滋滋这样的词语 

(绿油油、红彤彤、白茫茫、金灿灿……) 

那请大家美滋滋的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生齐读。

我们吃的美滋滋,还想再吃,这时候外婆又装了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家,那我们带回去后要怎么做?

预设3——分给邻居吃

是呀,好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自己吃,还要分给大家一起品尝,那样才是真正的美滋滋。

(板书:

分享)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

小时候,一到端午节吃粽子,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要吃粽子。

长大了,我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其实是有原因的,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板书:

纪念屈原) 

五、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午、真、豆。

2.生拼读,并口头组词。

3.生观察,并强调书写时要特别注意的笔画。

4.师范写,生书空 

5.生书写,师巡视 

6.展评,评议。

六、总结全文

1.谢谢同学们的认真听讲,你们听的很专心,老师上课上的也很开心。

为了感谢我们的同学,老师把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编成了一首儿歌,我要把他送给你们。

外婆家,端午粽, 

箬竹叶,白糯米, 

还有一颗大红枣。

从外到内包的好, 

闻着香,吃也香, 

又黏又甜美滋滋。

待到端午粽香时, 

美味粽子须分享, 

伟大屈原不能忘。

2.生边拍手边齐读儿歌。

3.师小结。

        

附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外面   里面  中间  

分享  

纪念屈原

《端午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什么味道的?

(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

解释二者的关系: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

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味道的?

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

学生回答:

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

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教师讲解:

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学生回答:

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讲解:

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