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223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

《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ocx

青海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

青海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2010下半年我省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深化对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解,结合我省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实际,引导广大生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特提出青海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全面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自觉性,明确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贯彻《标准》提出的课程四个理念,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继承与借鉴高中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结合青海省和各地区高中教育的特色,实现高中新课程目标,努力创新,认真总结与反思,积极稳妥,逐年推进,圆满完成高中生物课改实验任务。

二、任务目标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

通过对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和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满足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探究、发现的过程,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

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等密切联系。

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与生物学有关的事物和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二)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⑴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命现象;⑵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⑶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⑷确认变量;⑸作出假设和预期;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⑺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⑻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⑼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⑽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⑾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另外《标准》在内容标准方面,与原《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有许多差别,其中突出的不同表现为:

1.必修部分的目标,是为所有高中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本素养的基础。

它取消了《大纲》的以生物知识体系选择内容的思路,贯彻如下三条思路: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二要重视当代社会的需求,即体现时代性;三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相应发展。

2.在删除《大纲》中“繁、难、偏、旧”内容和初中已有内容的同时,顺应当代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生命科学,原来许多描述性的科学事实已经被组织到以概念、原理和规律构成的理论体系中的变化,增加了前沿性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等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的内容。

3.以系统思想取代二元对立思维,顺应现代生物学已完全接受了现代科学系统论的概念的情况,并纠正过去课程内容过于突出二元对立,容易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机械论的弊端。

4.实践内容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活动具有丰富的层次,时代性体现在包含了核心学科和核心技术,选择性体现在实施过程的“自助餐”式的选择。

5.各个具体的内容标准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知识范围的界定,即“广度”;二是该部分知识应当达到的认知水平的界定,即“深度”,以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概述、说出”等(具体的界定要求,请参见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指导》)。

有一部分内容还有“活动建议”,提出了实践方面需要考虑的活动内容,但不是强制性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或改变。

6.各模块中还编写了若干《大纲》没有的“案例”,它们属于一种提供给教师在教学安排、目标要求、程序方法、及材料器具等方面参考的比较完整的例子,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进程创造性地应用。

7.比较、研究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的联系及区别

《标准》运用特定的目标动词界定知识内容要达到的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将高度概括,但较为模糊的总体课程目标转化为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用行为术语来描述,使教学目标成为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具体要求,使教师能较好地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目标达到度,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和评价。

《标准》删去了“酶的发现”、“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等内容,增加了细胞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等特点的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不仅在遗传部分学习,还在细胞、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等方面渗透分子生物学的观点、证据和方法。

可见《标准》根据现代生物科学的特点更新基础知识内容,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既把握基础性,也体现先进性。

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之能适当地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三、课程设置

1.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

高中生物课程共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其结构与关系如下:

必修模块中,必修模块生物2与生物3是相互独立的,其学习顺序可以不受对方的制约;而选修模块则必需在学习完成各个必修模块后才有可能学习。

2.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生物新课程改变了过去生物课程线性模式的结构,以专题模块的结构呈现,增加了课程的多样性和《标准》的可行性,还充分注意了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修模块内容的选择不仅反映了知识的层次,而且注重选择现代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和发展迅速的领域,力图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并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生命的规律和科学技术的本质、过程及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

选修模块内容在此基础上,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层面展开,既关注了课程的选择性,又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科学与技术的平衡。

3.各模块的功能

必修生物1:

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

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和相关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必修生物2:

遗传与进化

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必修生物3:

稳态与环境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及其应用,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重在培养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能力,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并理解生物技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学会应用学习的知识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通过学习本模块,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4.学时安排建议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

学段周课时模块名称学分周课时模块名称学

分周课时模块名称学分

上学期

2必修1

校本

2文2必修32

2-3选修3

总复习2

理3必修3校本2

下学期

2必修2

校本

2文

2-3

总复习

理3选修1校本2

四、教学建议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1.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实际操作中,要明确《标准》的具体要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地区各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任务。

在教材选用上,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发展需要。

2.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主阵地。

切实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服务者。

更新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

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实际操作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定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完成调查询访、资料搜集或完成探究实验,最后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

通过表达交流,学生反思领悟,使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4.搞好实验课教学

生物学是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教材中实验的分量比以往有所加大,这对教师使用新教材上好实验课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实验和探究实验。

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总结提高”的过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学习方式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教学受到多元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中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增强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用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指导教学工作,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

2.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强化实践环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掌握基本能力,形成基本信念。

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努力促进有关内容教学的活动化。

3.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明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生物实验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创造良好的教学软环境,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互惠的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迪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

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结构,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6.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基础、对学习的情感、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真实而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

(三)教学实施建议

1.要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建议各校不分教学年级,组织全体生物教师认真学习《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使教师逐步转变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开发者,并真正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

这样也有利于解决我省许多学校,特别是农牧区中学,因一个生物教师包教一个年级,而无法进行教学研究的问题。

建议高中生物教师同时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研究相关教材,明确其要求、程度,做好与初中生物课程的衔接,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开始阶段,适当地进行补缺补漏,减慢进度,以利于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2.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应当明确,《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没有否定其他教学方法的作用和价值。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废弃目前尚存在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式接受的学习现状,可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在组织探究性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生物学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技术的形成和掌握,避免活动的形式化;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投影等硬件以及教学课件、影视资料,习题库、素材库等软件为生物教学服务,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要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将“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是本次课改的特色之一,教师都必须充分关注。

尽量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事例,特别是学生生活中的、当地的、社会热点的或学生容易关注的事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评价,实施STS教育,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4.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现代科学向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这必然反映在学科的课程中。

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地理、数学、语文、科学、体育、通用技术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渗透,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5.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理念、掌握适当的方法,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这对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五、评价建议

1.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学生学习档案库,并根据上述原则,创造性地建立适合实际、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制度和体系,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结合同行评议、学生评价、领导与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

2.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1)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构成,其中,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主要依据。

(2)评价的内容及呈现形式建议①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对自己在各模块的学习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学习后对本生物模块的喜欢程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做出自我评价。

这是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尝试用“成长记录袋”、“学习记录卡”等形式呈现。

②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记录:

教师要把评价策略与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设计中予以考虑,对于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记录是其中一种由教师实施的策略。

由于我省尤其部分学校班级的学生数普遍较多,以及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教师不可能课课进行全员记录,因此,此项仅构成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参考组成部分,主要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③学生小组互评:

以日常授课时形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做出评价,成为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④其他相关人员的评价:

如家长、实验室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网站工作人员、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学科小论文或小制作的指导者等,若有对学生作出相关评价的,学生可提交这些评价,也可以成为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参考组成部分。

(3)过程性评价的级别优秀:

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能够反映出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很好地达到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中各个行为动词的要求,并获得较多的其他同学及相关人员的好评。

良好:

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能够反映出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较好地达到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中各行为动词的要求,能获得同学及相关人员的好评。

合格:

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能够反映出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达到了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中多数行为动词的要求。

需要改进:

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反映出该学生在学习本模块时,未能达到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中多数行为动词的要求。

过程性评价也可以用a、b、c、d作为评价级别,或用a、b、c、d、e五个级别。

3.学分认定学生修习某模块的学习时数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修习完后参加由学校命题和组织的考试,结合学时、学习表现及考试成绩等方能认定该模块学分,高中阶段总学分不得少于6学分。

六、保障措施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生物教师在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时应注意如下方面:

1.建设与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可以亲自参与到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

国家提供的课程标准成为教师主动学习研究的指导性纲要,国家提供的配套教材是教师自主选择的对象。

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位教师的共同参与、探究和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在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探究和合作十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2.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