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97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

《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docx

初中历史总复习知识整理

中国历史总复习资料

(一)

主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考标P16)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他们生活的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他们生活的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2.河姆渡遗址处于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主要农具为磨制石器和骨器,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半坡遗址地处黄河流域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主要农具为磨制石器,主要农作物是粟和蔬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

3.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的主干,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之后,尧、舜、禹先后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勤政爱民、主动让贤,这种制度叫禅让制。

主题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考标P16)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这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商的建立者为汤,西周的建立者为周武王。

3.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

(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

4.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

秦孝公。

性质:

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影响:

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农业生产和军事力量;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为其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总复习

(二)

主题3统一国家的建立(考标P16—17)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中央三公制与地方的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思想上焚书坑儒。

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万里长城(西到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建都咸阳,其疆域辽阔,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起义爆发的地点在大泽乡。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5.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解除匈奴威胁。

6.张骞通西域的成就

西域是指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

经过: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成就:

建立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开凿了中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使西域逐渐纳入中国版图,后来西汉建立了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7.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是在张骞通西域后,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或南亚)——大秦。

传出——丝、丝织品、凿井术、冶铁术;传入——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杂技,印度的佛教等。

影响:

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总复习(三)

主题4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标P17)

1.三国鼎立的形成。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通过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220年,曹丕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占据江东的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江南开发的原因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各族人民之间加强交流,共同开发;南方相对安定。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措施: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如下令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汉话,同汉人通婚等)。

影响: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主题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考标P17)

1.隋唐科举制的创立

主要内容:

隋——隋文帝最先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开科举制之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完善了科举制,常设科目为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考儒学经典,进士科考诗赋和政论。

意义:

打破门第限制,为一般知识分子提供做官参政机会;有利于朝廷选拔和笼络人才,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

2.唐朝建立:

618年。

3.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统治)

内容:

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知人善用,重视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笼络人才;改善民族关系;发展对外交流。

意义:

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局面,国力逐渐强盛。

4.评价唐太宗:

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许多措施对后世有启迪意义。

但他毕竟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就必然存在剥削压迫人民的一面。

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

她的统治在唐朝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6.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政策:

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姚崇、宋璟、张九龄),发展生产,整顿吏治。

效果: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中发明了耕作用的曲辕犁和灌溉用的筒车,更低和人口大大超过前代;手工业方面最有名的是陶瓷作品唐三彩。

7.唐蕃交往的史实(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首领尺带珠丹,该首领上书给唐中宗说:

唐蕃已“和同为一家”。

唐蕃会盟碑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8.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同时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日本、大食、天竺等70多个国家有往来。

这些国家派来的使节称为遣唐使。

9.鉴真和玄奘的历史贡献

玄奘西行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日本,传去佛教、建筑技术、医药知识和绘画。

意义:

有利于和平往来和加强友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和各国的发展,玄奘、鉴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历史总复习(四)

主题6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考标P17—18)

1.两宋政局:

北宋与南宋先后更替,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西夏并立。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魏晋南北朝和唐末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南方逐渐发展起来。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最终完成是在两宋(或南宋)时期。

3.宋代南方生产发展的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农业——“苏湖熟,天下足”;出现了新的农具:

插秧用的“秧马”和灌溉用的牛转翻车,农作物:

占城稻、棉花北传至淮河流域。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南方普及;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采矿术、造纸术领先世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白兔商标)。

商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还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泉州、广州、明州成为最主要的外贸港。

4.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

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5.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史实:

建立行省制;在西藏设宣政院;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蒙古人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大量来到边疆;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已与汉族人融合;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与我国境内各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主题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考标P18)

1.明朝建立时间:

1368年,建立者:

朱元璋。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在中央废丞相,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不准考生发表个人见解,文体限于八股文),败坏人才。

影响:

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主要的是,它反映了专制主义的腐朽性,不利于社会发展。

2.郑和下西洋。

条件: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造船业先进。

目的:

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海外联系。

时间:

1405——1433年,先后共有七次。

所到地区: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响:

促进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南洋的开发;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意义:

反映了中国对外友好、和平外交的传统。

3.戚继光抗倭。

16世纪中期,明朝最著名的抗倭将领是戚继光,他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战绩,而后进入广东与俞大猷一起荡平倭寇。

4.清朝前期的统治。

清朝统一全国的时间:

1644年。

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设立军机处(雍正时);大兴文字狱。

影响: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主要的是,它反映了专制主义已走向极端腐朽,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5.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意义:

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也开发了台湾。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

主要措施:

清军入台,设立台湾府;两次雅克萨之战抵抗沙俄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东北边界;平定三藩之乱;粉碎准噶尔部噶尔丹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顺治、康熙帝先后册封达赖、班禅,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乾隆帝创设“金瓶掣签制”;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7.识图:

《清朝前期疆域图》清朝的都城是京师,其疆域西跨葱岭、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至唐努乌梁海地区,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东到太平洋,南包南海诸岛。

8.清朝闭关政策。

概念: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原因: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使清朝产生盲目自大的心理;西方侵略活动日益猖獗。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侵略的自卫作用(积极方面),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交往和中国对外国先进技术的吸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消极方面)。

中国历史总复习(五)

主题8中国古代科技(考标P18—19)

1.数学。

这是一本数学专著,它成书于东汉时期,反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这本书应该是《九章算术》。

南朝时期最有名的数学家是祖冲之,他推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为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了1100年。

2.医学。

被誉为外科手术鼻祖的名医华佗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制了运动体操“五禽戏”。

与他同一朝代的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其医学成就是著有《伤寒杂病论》。

在经历了两次大一统后,在明朝又出现了一位医学家李时珍,他的著作《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3.科技著作。

这是一部我国古代重要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它应该是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他的作者是北魏时期的贾思勰。

明末清初的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建筑工程。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四川地区的岷江中游修建了一项防洪灌溉水利工程叫做都江堰。

它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秦朝统一后,在北方修建了一项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叫做万里长城,它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该项工程基本为明长城。

影响:

在古代防御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内扰,保护了中原地区人民生活的安定、政治统治的稳定、农耕文明的发展;工程浩大,雄伟壮观,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勤劳的品质和高超的智慧,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还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英勇不屈、反抗侵略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下令开凿大运河的皇帝是隋炀帝。

识图:

《大运河》。

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四段:

(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

(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影响:

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隋朝的工匠李春主持设计修建的赵州桥。

设计特点:

低弧长跨、敞肩结构,既有利于减缓桥面坡度,又有利于增大泄洪能力,还可减轻桥基压力,体现了科学与美学的高度统一。

5.文物。

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它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制造技术。

6.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其中西汉时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蔡伦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改进。

隋唐时期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后在北宋时期的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项发明改变了人类传递历史信息的方式。

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北宋时期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代已有火药配方记载,唐朝末年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宋代出现了火箭、突火枪、火炮和火铳等武器。

四大发明的意义:

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技术上的重要标志,后传至西方,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题9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考标19—20)

1.思想。

孔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思想成就:

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关爱他人,尊重人格;仁政德治,反对暴政;孝悌忠恕,讲求诚信,以和为贵。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体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诚实求学、学思结合等。

百家争鸣。

时间:

战国时期。

儒家——孟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兵家——孙膑。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地区。

东汉时期,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兴起。

2.文学。

唐诗的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明清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3.史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艺术

甲骨文为汉字发展的基础,它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我国书法的书体有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张旭。

中国历史总复习(六)

主题9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考标P20—21)

1.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

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抵制毒品的决心,为世界禁毒日(6月26日)的起源。

2.鸦片战争。

时间:

1840年。

条约: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

中国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战前以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为主要矛盾,战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革命任务变化——由战前单纯的反封建转变为战后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总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军——英法联军。

暴行——1860年火烧圆明园。

识图:

《圆明园残迹图》。

4.近代史上,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5.19世纪70年代,率军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的爱国将领是左宗棠。

6.甲午战争中,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7.中日《马关条约》。

签订时间:

1895年。

主要内容: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偿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口岸;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

有利于列强在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进行资本输出,扩张在华经济势力;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分离。

8.1900年夏,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的清政府于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

中国赔款4.5亿两;列强军队驻守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和北京到山海关铁路一线。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影响:

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

中国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题11近代化的起步(考标P21)

1.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这场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创办的主要企业:

军事工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

作用:

启动了中国的——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戊戌变法。

时间:

1898年。

领导人:

康有为、梁启超。

变法从开始失败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设立各地中小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炼陆军,扩建海军。

影响:

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社会进步;其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创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理论;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建了黄埔军校。

(识图:

孙中山人物像)

4.辛亥革命。

革命过程:

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篡夺。

历史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注意:

辛亥革命进步性与局限性的讨论。

5.新文化运动。

兴起时间:

1915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口号:

民主、科学。

历史作用:

这是一次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后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促进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中国历史总复习(七)

主题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考标P21—22)

1.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主要经过: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三个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6月3日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运动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

追求民主、科学,探讨真理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精神。

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产阶级不妥协的彻底革命精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等等。

2.中共“一大”。

时间:

1921年。

地点:

上海。

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党纲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②确定了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历史意义:

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产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

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4.国民革命军北伐。

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重要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5.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建立,1949年4月垮台。

6.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7.井冈山会师。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9.红军长征。

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转移。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初期失利——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陕北会师(1935.10)——会宁大会师(1936.10)。

意义: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长征精神:

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乐观等精神或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0.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军事上批评了博古等人的军事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组织上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还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

意义: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主题1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考标P22)

1.九一八事变。

时间:

1931年。

影响:

东北沦陷,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2.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主张停止内战。

中共提出和平解决主张,派出周恩来调停;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得以释放。

和平解决的意义:

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战爆发。

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本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犯下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5.台儿庄大捷。

时间:

1938年。

指挥者:

李宗仁。

意义: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6.百团大战。

时间:

1940年。

指挥者:

彭德怀。

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7.中共七大。

主要内容:

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路线;通过的新党章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8.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东京密苏里号军舰上向盟国投降;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中国国民政府投降;10月25日,日本驻台总督在台北向中国投降,台湾回归中国。

胜利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国军民浴血奋战;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

历史意义: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解放战争;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历史总复习(八)

主题1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考标P22—23)

1.重庆谈判。

双方代表:

1945年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谈判。

结果:

签订了《双十协定》,国民党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但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意义:

这是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努力,表明了和平诚意,扩大了党的影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

1947年夏。

指挥者:

刘伯承、邓小平。

意义:

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3.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

(识图:

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示意图。

掌握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所处地区、进军路线、重大战斗点。

三大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