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银河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doc.docx
《贵州省银河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银河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银河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doc
贵州省银河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2010-3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苏俄政府成立后,宣布收归国有地是()
①银行②铁路③大工业④地主、皇室、寺院土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
2.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最关注的问题是()
A.向欧洲地区渗透 B.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C.远东地区的霸权 D.开拓印度的市场
3.战后美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的是()
A.协调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互关系B.削弱英法势力维持欧洲的均势
C.实现自由航行自由贸易的原则D.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4.凡尔赛和约中不许德国设防区是()
A.莱茵河东岸十五千米以内区域B.莱茵河西岸五十千米以内区域
C.莱茵河西岸十五千米以内区域D.莱茵河东岸五十千米以内区域
5.下列各项中,凡尔赛和约没有作出最后规定的是()
A.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B.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问题
C.德国的兵役制问题D.德国赔款问题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成为战败国 B.十月革命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德、俄、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被摧垮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7.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又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国家是()
①英国 ②法国 ③美国 ④中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前,美国的经济现象是()
A.繁荣 B.萧条 C.复苏 D.萎缩
9.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希特勒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军工生产 B.发展出口产业,增加国际竞争能力
C.努力发展轻工业,加快资金流动 D.将企业低价、甚至无偿转让给资本家
10.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美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缓解危机,德国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通过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来缓解危机,造成这种不同的因素有()
①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 ②两国的经济实力不同 ③“一战”对两国的影响不同 ④德国内有法西斯势力而美国则没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卢沟桥事变B.苏德战争爆发 C.英法对德宣战D.日军偷袭珍珠港
12.二战期间,明确提出要在战后准备建立联合国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ParisPeaceConferenceB.CairoConference
C.TeheranConferenceD.YaltaConference
13.下列“二战”期间的战役中,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有()
①中途岛海战 ②阿拉曼战役 ③不列颠之战 ④淞沪会战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4.“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这一庄严宣告出自“二战”中的()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15.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在“二战”中却结成盟国,其根本原因是()
A.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 B.国际联盟的大力推动
C.战略上相互配合的需要 D.面临法西斯的全球扩张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苏联经济军事力量壮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
17.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 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18.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 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对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20.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推进经济发展,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国际经济联系B.发展新兴产业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21.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22.战后,美国控制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标志是()
A.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美国有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D.联合国的成立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经济“滞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急剧衰退,通货膨胀严重
B.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标志着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C.日本在50年代末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D.7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和日本开始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
2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
⑴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发生⑵“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被扼杀⑶苏共“二十共”召开⑷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况局限⑸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A.⑴⑵⑶⑷⑸B.⑶⑴⑸⑷⑵C.⑴⑶⑵⑸⑷D.⑷⑶⑴⑵⑸
25.下列关于二战后东欧各国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尼亚是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B.南斯拉夫率先摆脱苏联模式,走了一条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道路
C.匈牙利领导人哥穆尔卡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D.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卡达尔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第Ⅱ卷 非选择题(75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3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合计36分。
)
26.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
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参战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军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
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决定了日本的命运:
首先是日本经济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自己的力量,对日作战,美国拥有军事优势……而这是根本的。
——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致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三 8月6日,美国以第一颗原子弹投到日本海军基地——广岛。
……事后调查该市死伤总数,死者计6万人,伤者10万余人,而伤者亦大多数无法治疗。
——《日本拒绝乞降受降目击记》
回答:
1材料一在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分析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论点?
(6分)
②你如何评价原子弹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
(2分)
③你对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剧如何认识?
(3分)
④西方人士在分析日本战败原因方面是否客观公正?
为什么?
(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12分)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
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摘自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
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了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
(1分)
②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指出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只答要点)。
(6分)
③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三中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
既然里根政府实行“少开支”政策,为何美国还会出现财政赤字急剧上升的现象?
(5分)
28.(11分)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克服国内外困难向社会主义过渡。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宁为了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先后设计了两种方案,实行了两种政策,这两种政策分别是什么?
(2分)这两种政策被取消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3分)
(2)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36年,俄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哪些变化?
原因是什么?
(3分)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具有什么特点?
这一特点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5分,第31题12分。
合计39分。
)
29.一战前,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是英、法、俄、德、日、美六国之争,战后演变为英、日、美三强争霸,请说出这种格局演变的原因?
华盛顿会议是如何调解三强关系的?
你有何看法?
(12分)
30.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
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推进。
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但也引起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
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
请回答:
从1943年至1944年6月第二战场开辟,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
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15分)
31.回答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几个问题:
本小题12分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何时,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技术是什么?
(3分)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3分)
(3)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新特点?
有哪些影响?
(6分)
贵州省银河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DDD6-10DBAAB11-15CDBAD16-20DACBC21-25CADDB
二、材料题
26.①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海军力量的优势是战胜日本的原因;第二种观点认为苏联对日宣战是决定性因素。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国对日本的军事优势是战胜日本的根本原因。
②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因素,但起了加速日本投降和减少人员伤亡的作用。
③许多日本人是原子弹的受害者,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④不完全公正。
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巨大作用。
27.①反映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
(答自由放任思想亦可)
②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
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③原因:
里根政府认为.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
(答“膨胀”亦可)成效:
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持续增长。
(答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下降亦可)。
原因:
政府减税;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
28.
(1)政策一:
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
取消原因:
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政策二:
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
取消原因: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要求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2)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最后发展为土地公有制。
原因:
十月革命后,为巩固政权,必须推翻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要建成社会主义,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土地私有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农民土地私有制发展为土地公有制
(3)发展重工业。
影响:
使苏联工业高速发展,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移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仍存在着工业各部门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最终制约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
三、问答题
29.一、原因:
德国战败;沙俄消亡;法国被削弱;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日本力量大增;英国力图保住既得利益。
二、调整:
通过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调整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三、看法:
这种调整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30.一、进展:
(1)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1943年夏天,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又粉碎了德军的反扑,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2)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3)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4)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二、原因:
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
力图限制苏联影响,争取在战后欧洲取得有利地位。
31.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2)兴起的原因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求的结果
(3)新特点: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影响: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