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决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769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园口决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花园口决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花园口决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花园口决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花园口决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园口决堤.docx

《花园口决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园口决堤.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园口决堤.docx

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

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

关于这一事件,至今于史学界仍存在广泛争议。

目录

事件背景

决堤方案的形成

陈果夫建议

姚琮建议

陈诚转呈王若卿建议

事件经过

对日军造成的影响

日方资料

决堤造成的灾难

亲历者回忆

见证人:

闫景文

见证人:

张广和

话外音

战后花园口堵口

被隐藏的秘密

历史评价与各种观点

支持方

质疑方

展开

事件背景

决堤方案的形成

陈果夫建议

姚琮建议

陈诚转呈王若卿建议

事件经过

对日军造成的影响

日方资料

决堤造成的灾难

亲历者回忆

见证人:

闫景文

见证人:

张广和

话外音

战后花园口堵口

被隐藏的秘密

历史评价与各种观点

支持方

质疑方

展开

编辑本段事件背景

  1938年4月,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大捷后,蒋介石从他著名的“抗战三日即亡国”论一下变成了速胜论。

他匆忙把他的20多万中央军调到了徐州战场,计划借李宗仁等胜利的余威,和日军在徐州决战。

  对于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的大量集结,日军认为这正好是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好机会。

5月初,日军迅速集结10多个师团30多万人向徐州地区夹击。

  

花园口决堤后黄泛区示意图

5月15日,日军在徐州的包围圈马上要形成时,蒋介石发现自己的主力部队有被包围在徐州的危险,就又匆忙决定放弃徐州。

这样,所谓的徐州会战刚开始就失败了。

而且,从各处调来的机动部队就这样被拉来拉去,毫无作为,对全国各地的战局造成不利影响。

  正在这时,日军土肥原14师团约二万人却强渡了黄河,他的目的是阻止一战区的援军增援徐州。

这样土肥原师团在陇海线附近就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

  蒋介石匆匆飞往郑州程潜第一战区指挥部,决定亲自指挥豫东战役。

此时豫东中国军队有6个军,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1个师团2万人,程潜积极进行作战部署,称“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5月23日,土肥原开始突围,并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兰封。

镇守兰封的是蒋介石的爱将桂永清。

桂手下的蒋嫡系第二十七军,装备精良,甚至有一个德式战车营的支援,这是连日军的师团也未必有的,但桂永清军只守了不到一天,兰封就失守了。

日军步兵还没有冲锋,桂永清所部就开始全线溃退,往兰封以西的地方逃去。

  土肥原跳出包围圈后,程潜不得不再次调兵布阵,围攻土肥原。

战斗正激烈进行,据程潜预计,再有两三天的时间,就有全歼土肥原的可能,不料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守商丘的第八军黄杰所部又不战而逃了。

守军还未与日军先头部队交火,一枪未放就放弃了商丘,让位于商丘和兰封一带的中国军队又处于被日军东西夹击的危险境地。

黄杰逃跑的“理由”是电台被炸,无法与第一战区联系。

  蒋介石的两支嫡系部队不听指挥,临阵脱逃,彻底打乱了程潜的战略部

  

一、“决黄河之水阻隔强敌”早有议案

署,歼灭土肥原的宝贵战机被葬送。

因蒋介石嫡系部队将领临阵脱逃,中国军队前后共投入15万多人,没能消灭土肥原的2万人,连蒋介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兰封战役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程潜刚一撤退,土肥原就重新占领了兰封,并立即向仅有50公里的开封进攻,开封失守已成定局。

  郑州岌岌可危。

这么快被土肥原逼到城下,这是蒋介石根本没料到的。

蒋介石决定孤注一掷,扒开黄河。

6月3日,土肥原猛攻开封,蒋介石怕开封失陷,再扒黄河就来不及了,就急忙打电话命令程潜掘堤,并告诫他“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克竞全功”,不要有任何的犹豫。

编辑本段决堤方案的形成

  1949年后,晏勋甫在其自述文章中谈到:

1935年他担任武汉行营参谋长时,便有中日交战时可决黄河之堤将敌隔绝于豫东,借以保全郑州之议案;1938年他出任第一战区长官部参谋长时,又和副参谋长张胥行以此计划向程潜建议,程认为可行,遂向蒋介石请示,蒋回电予以批准。

这是花园口决堤的直接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冯玉祥、白崇禧都曾向蒋介石建议放黄河之水制敌。

  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新八师参谋的熊先煜在战后的回忆录中讲:

我手中搜集有众多国民党要员向蒋建议“以水代兵”的函、电,为证明我的观点,现摘要如下。

陈果夫建议

  陈果夫于1938年4月3日建议在武陟决堤。

  委员长钧鉴:

台儿庄大捷,举国欢腾,抗战前途或可从此转入佳境。

惟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期间且恐敌以决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

盖沁河口附近,黄河北岸地势低下,若在下游任何地点决堤,只须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全部河水即可北趋漳、卫(即漳河与卫河),则我之大危可解,而敌则居危地……

姚琮建议

  姚琮(时任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21日电,建议在刘庄、朱口决堤。

  熊次长哲民勋鉴(即熊斌,时任军令部次长):

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以东者如河北之刘庄、鲁省之朱口,倘即刻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游多抛埋柳枝,则河水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虽不能淹没敌军,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局情势必将改观……

陈诚转呈王若卿建议

  陈诚转呈王若卿建议在黑岗口决堤。

  蒋委员长:

据炮兵第16团王团长若卿6月10日报告称:

  1、顷闻我军决兰封口,引黄河水淹日寇,其计甚佳。

但水经黄河故道,鲁西、苏北受害最烈,豫东仅占一部,于豫省军事关系较小。

  2、查黑岗口水位较开封高出30丈,堤身两侧皆水,历来称为险工。

如在该处决口,其大流直趋开封,经朱仙镇、尉氏直贯汴周公路,横断亳、柘、周、漯河公路,与军事关系最钜……

  3、开封为河南政治中心,首应破坏,免致资敌。

[1]

编辑本段事件经过

  花园口决堤的任务由守卫黄河的国军商震的部队执行,地点首先选在了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

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

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

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担心手下执行消极,一再通过口谕、电令催促手下扒堤,不要有“妇人之仁”。

  6月9日凌晨,经过两天两夜不停的挖掘,几乎在距郑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时,花园口也终于挖开了。

  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迅速下泄。

第二天,黄河中上游普降了一场暴雨,黄河水量猛增,花园口决口处被冲大,同时被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

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

  日军被黄水阻隔后,就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

他们退守到徐州后,南下到蚌埠,过淮河,再到合肥与日军其他部队会合,又开始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

  黄河改道,虽然为国民政府争取了喘口气的时间,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

花园口决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

编辑本段对日军造成的影响

  单从军事层面来讲,中方认为决开黄河大堤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首先,它形成了新的黄河河道,形成了新的天险,从而阻止了日军的西进,使得中原地区又多守了六年而没有沦陷,保证了大后方的安全;第二,使得日寇迟迟不能打通“大陆交通线”,迟滞了日军军事调动和战略物资运输;第三,以水代兵,直接消灭了日军精锐部队万余。

  国民政府认为,6月9日的花园口决堤,也是中日双方沿着黄泛区边界东西对峙的开始,依赖机械化军事装备进攻陇海线和平汉线的日军被迫改变原来沿铁路线西进南下的战略,一方面把部队从豫东尉氏、中牟、娜陵、通许、陈留、杞县等各县向东撤退,转移、集结到以商丘、徐州为中心的豫皖苏交界地带,另一方面确定了沿江淮水路西进的路线,分调多路人马围攻武汉。

战事南移到豫南、皖西、赣北、鄂东

  

黄泛区中的日军

的广大湖沼山地地区,豫东战场逐渐冷却下来,武汉附近地区接着成了中日两国军队厮杀的新战场。

这样一来,从郑州斜贯东南,穿越豫东大平原的新黄河就成为军事分界线,把日军阻隔在泛区的东面,中国军队沿西岸据守,沿新黄河以西修筑起“防泛西堤”,而日军也在对岸修筑起“防泛东堤”,相持一直延续到1944年日本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

编辑本段日方资料

  

日本沿淮河进攻的作战计划

  日方认为,日本原计划以一个军沿平汉线南下,一个军沿长江进攻,但在4月份制定汉口作战计划的时候,考虑到当前该方面敌情,需要很大兵力,而且华北治安不良,抽调兵力也有困难,因此这一计划被推翻,改变计划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北部的部队,以一个军沿扬子江助攻。

这个方案出了节约兵力外,还有利于华中派遣军统一指挥。

6月12日黄河决口后,因为黄河水涌入淮河,造成水量过大,对行军补给不利,因此变更主攻方向,沿长江主攻,沿淮河助攻[2]。

  花园口决堤给日军造成的创伤,可以从日本官方的文件中得以佐证。

  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写到:

“6月10日前后,中国军队在京水镇(郑州以北15公里处)附近,掘开了黄河南岸的堤防。

因此,黄河浊流向东南奔流,中牟首先进水,逐日扩大,从朱仙镇、尉氏、太康,一直影响到蚌埠。

第二军6月13日为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十四师团一部,从第五、第十、第一一四师团兵站抽调工兵各一个中队及架桥材料一个中队,配属给第十四师团。

随后于16日又从第一军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战死7400人的来源

调来独立工兵第二联队主力及渡河材料一个中队。

6月15日以后,由于泛滥的河水扩大到尉氏的第十六师团方面,第二军除调回第十四师团两个工兵中队外,又逐次增加架桥材料两个中队,折叠船40只,独立工兵第十一联队主力支援,然后向泛滥地带以外撤退。

方面军于6月17日命令临时航空兵团全力以赴援助第十六师团方面的补给。

用运输机、轻重轰炸机,在6月16至24日之间给两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等,合计约161.5吨。

29日,方面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

第二军在徐州会战战死的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

(不知被那个篡改成了死于洪水)”

  2、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撰有日军侵华史长编。

其中第440页记载如下:

“中国军队6月10日左右于郑州东北掘开黄河堤防,使黄河水向东南方向涌出,采取了水淹战术,淹没了自己的广大沃野,形成了经中牟、尉氏、周口、阜阳连接淮河的大地障,给我军行动造成极大困难。

  

决堤后寻歼日军的中国军队

  日军一名军官也在当时的日记中这样详细描述了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围困的日军状况:

“这是一条因黄河决堤而形成的河,走在我前面的士兵在夜色中过了河。

渡过河之后,却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前进。

不知哪边是浅滩,但总之必须过河……”“士兵们一发现一点食物,就像猫叼着鱼探到角落里那样,隐藏起来一个人独自享用。

我们到处转来转去找食物,早田里开始还有土豆种,不过,没几天就被吃光了。

把南瓜秧弄来煮着吃,但马上就被各分队抢光了。

很快田地里没有一点可吃的东西了。

洪水又切断了我们前后的道路,一连过了好几天,粮食都没有送来。

  从当地复杂的社会形势看,黄泛区形成之初,豫东地区一度成为真空地带,战局基本稳定后,日军大规模地调动,留在该地区的兵力很少。

开封、商丘、淮阳敌只数百人,其他各县仅仅四五十人。

很快就形成了多种势力交错杂陈的局面,一方面是日军占领者及其傀儡组织和伪军,另一方面是不断回升从事游击战的中国军队,还有其他各种背景复杂、立场摇摆不定的地方势力。

  

日本报纸对于花园口的反应

  日本军队曾组织修筑防泛东堤,但是过程并不顺利。

一是水势不稳,经常发生决堤而被迫延期。

二是地处黄泛灾区,留下的居民多为老弱病残,难以招来足够的人力。

三是在中国抗日武装的宣传鼓动下,日军对参加筑堤施工的民工也不敢施以暴行,否则,他们就会投奔抗日武装。

四是日伪政权内部矛盾交织,主持施工的指挥人员和技术人员利欲熏心,都想从中渔利,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的情况严重,直接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五是当地处于所修大堤以内与以外的各村落之间,利益冲突明显,都不愿把自己的家园堵在堤内,加上伪政权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当地人,协调有实际困难,因而施工时常被中断”。

就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筑堤施工断断续续,一直到1943年才基本修成。

防泛东堤的修成,约束了泛水水道,相对地控制了黄河及涡河的洪水东泛。

编辑本段决堤造成的灾难

  由于损失惨重,国际影响巨大,在花园口事件发生之初,国民政府矢口否认此为中国军队所为,称系日军轰炸所致,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花园口事件在台湾是禁止任何公开谈论的,到80年代中期后,才逐渐有人在台湾陆续发表相关文章。

  6月9日上午,花园口决堤放水之后,一封事先拟好的电报由蒋在珍迅速发往武汉,到达蒋介石的案头,电文大意是“佳日(9日)上午8时,敌机三架炸开花园口河堤,职师正在抢堵中。

”这一天晚上10点,程潜给蒋介石的第二封密电在汇报水情之余,更特别指出,“此间已拟订对外

  

花园口决堤后在洪水走逃难的中国百姓

宣传,电文大意为敌占据我开封后继续西犯,连日在中牟附近血战,因我军誓死抵抗,且阵地坚固,敌终未得逞,遂在中牟以北将黄河南岸大堤决口,以图冲毁我阵地,淹毙我大军。

  第一战区早提前拟订了对外宣传的策略,首先由负责花园口决堤的新8师在决堤即将成功的时候从现场向武汉发去军情报告,称中日两国军队在豫东地区激战,日军飞机狂轰滥炸,致使黄河大堤决口。

然后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以国家新闻中心的身份对全世界发布黄河大堤被日军炸毁的讯息。

  第一战区的策略对蒋介石而言,显然正中下怀。

两天之后,6月11日,蒋介石电复程潜,做了三条指示:

须向民众宣传敌飞机炸毁黄河堤:

须详察泛滥景况,依为第一线阵地障碍,并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线;以及第一线各部须与民界合作筑堤,导水向东南流入淮河,以确保平汉线交通。

这样一来,就为花园口决堤的对外宣传确定了基调。

6月11日上午9时,中央社从郑州发出第一条电讯,首次“报道”日军炸开黄河大堤经过情形。

在中央社的引导下,国内各大报社如《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纷纷谴责日军炸毁黄河大堤、致黄河决口泛滥的严重暴行。

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也参加到对敌暴行的声讨中,并号召赈济受灾同胞。

《新华日报》6月12日的电文题为“豫东战场:

敌因屡犯被阻,竟决黄河大堤,黄水汹涌处庐舍荡然,敌妄图消灭我战斗力”和“豫东战局渐趋稳定,我敌相持白沙附近”。

6月13日,《新华日报》又发出题为“犯新郑敌已击退,暴敌仍到处决堤,中牟、白沙大水,数万灾民集郑”的电文。

  花园口决堤的消息迅速引起世界各国关注,一时间,无论路透社还是美联社的消息都显示出,世界各国舆论几乎一致谴责日军的这一暴行。

但日本方面始终对中国的宣传竭力进行反驳,中日之间的新闻战和一些媒体爆出的异样信息,使得人们觉得事情似乎没有如此简单。

于是,一些新闻记者要求到决堤现场去参观采访,试图弄个水落石出。

  大概是预见到了消息暴露后的社会反应,6月9日,在花园口决堤刚刚放出水来的时候,商震就电令新8师用炸药将决口附近的小龙王庙和民房、大树炸倒,伪造日军炸毁黄河大堤的现场

  

花园口决堤黄河决堤后难民逃亡他乡

当记者要求前往花园口进行实地采访时,新8师又奉命编造了一套日机轰炸的材料,伪造了一个被轰炸的现场。

后来国民党中宣部及国民政府中央电影制片厂人员前往花园口,拍摄日军炸堤和中国军民抢堵缺口的新闻纪录片以扩大宣传。

  6月9日开始逐步实施的决堤宣传策略,有效地激起了抗日前线的豫东民众的抗战热情。

如6月11日的《申报》所言“敌此种惨无人道之暴举,既不能消灭我抗战力量,且更增加我杀敌之决心。

”特别是在豫东地区,彭雪枫在他的《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里如此描述“豫东皖北苏北是历史上著名的秘密结社及会门武装的发源地,倘不小心,一生冲突,他们三声号炮,村村集合,人人出动,流血惨剧就要发生。

”加上这一地区在徐州会战期间已经遭受过日军的野蛮蹂躏,因此,决堤之后,面对日军的侵略,豫东民众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诸如游击队、看家队、自卫团,还有红学会、黄枪会、妙道会等各种各样的武装团体,保卫家园,三里一司令,五里一队长,名目繁多。

  同时,豫东民众抗周日军参军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国民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白崇禧在7月24日专门致电蒋介石,指出与豫东相连的安徽北部地区“民风强悍,从军者极众。

此次受敌摧残,多起而组织武力自卫,到处游击,时有效果,且向与驻军感情融洽,数逾十万”,并且计划以“正式军队一师以上配合民众武力,以专人统一指挥,以期切实收效,则消极可截断敌之南北交通,使其疲敝,积极可牵制敌军力,使江南作战容易,且免地方丁壮被敌征用,所费甚少,其益甚大”。

之后,国民党开始联络、集合这一地区分散的各抗日武装,相继组成了多路“泛区抗日挺进队”。

同时,国民党军统系统在这一地区还成立了专门对付铁杆汉奸和日伪重要人物的豫东特别行动队。

  8月15日的《申报》(香港版)《豫省的民众武力》一文如此描述“豫省民风强悍,人民体魄平均都很强健,所以本省的壮丁应征入伍是比较受人欢迎的。

河南省壮丁的征调除了国家依法征调者外,还有各部自行派人招募。

豫省应征的人数,截止上月底,据统计至少已征调40万人。

”[3]

编辑本段亲历者回忆

  89万死亡者的姓名,随着1938年那次花园口决堤,刻满了黄河两岸。

  

花园口决堤,500万人的灾难

  1938年6月,侵华日寇的铁蹄踏进徐州,逼近开封,郑州告急,武汉岌岌可危。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接受了其党、政、军各界提出的决堤放水、以水代兵的建议,下令在赵口和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

  6月9日,黄河大堤花园口段被火炮轰然炸开,滚滚浊流经贾鲁河、沙颍河、涡河河道狂泻而下,堤脚下的邵桥、史家堤、汪家堤等23个村庄顿时淹没无存。

黄河由此改道南流,历时9年之久,波及豫、皖、苏三省44县(市),共计29万平方公里,酿成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的空前灾难,形成震惊世界的中国“黄泛区”。

  黄河从花园口扒口处南流后,泛流河道成了一道“军事分界线”,东面被日军占领,西面为国民党控制,两岸先后修筑东、西堤以防泛水。

国民党在西堤险要处构筑军事防御工事,力图“以黄制敌”。

日军机械化部队被迫改变进攻的路线,改由山路和沿长江逆流进攻武汉。

  抗战时期曾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的晏勋甫回忆说:

“我在武汉行营任职时,曾经拟过两个方案:

(一)必要时,将郑州完全付之一炬,使敌人到郑后无法利用;

(二)挖掘黄河堤。

最后认为决堤有两利:

甲,可以将敌人隔绝在豫东;乙,决堤后,郑州可以保全。

我和副参谋长张胥行以此计划向程潜(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请示。

商量结果,认为只有决堤才可渡过此种难关。

  时任新八师作战参谋的熊先煜在他的《抗战日记,六月十日》中记载:

“沿陇海线开封西犯之敌,已攻占中牟县城,因我决堤,纷纷回窜,状态狼狈,淹没者亦不在少数……”“当我们实行决堤时,敌14师团派骑兵团的一个支队,附有15生的口径榴弹炮4门,已进至新郑附近,将平汉路郑汉之间的交通一度截断。

黄泛之后,这一支队因后路被截断,全部被我消灭,计掳获400余骑,15生榴弹炮4门和步、骑兵若干名(大多数逃窜)。

  然而,不少于500万的灾民,却在漫长的流浪途中遭受着肉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九年黄泛还有一个直接后果:

黄河把每年十几亿吨泥沙淤积在平原和河道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淮河两岸人民和专业工作者仍然在为消化和排解这些遗留物质而艰辛地努力着。

专家们甚至将淮河形象地比喻为“没有屁股的河”,差不多快要到了“谈黄色变”的地步。

他们说,淮河干流从蚌埠开始,要爬两米多高的坡才能进入洪泽湖,而洪泽湖早就是危机四伏的悬湖了。

  这一切灾难,毫无疑问,都是由于日本侵略者的侵略造成的。

见证人:

闫景文

  采访时间:

2005年4月19日

  采访地点:

郑州市邙山区毛庄镇岗李村

  见证人:

闫景文男,79岁,花园口决堤的洪水夺去了他家7口人的生命。

  ■没过多久,大水呼啸着冲下来,几米高的浪头跳起来,将花轿卷得无踪无影

  1938年,我12岁。

这年6月6日那天上午,我在父亲的吆喝声中准备下地干活,一群突然闯进的国民党兵拦住我们的去路。

他们神情显得焦躁,为首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连长,操一口南方口音,踏进门槛就喊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应声后,他令手下一个士兵拿出几块大洋塞进父亲的怀里,督促我们全家赶快离家逃生,说今年黄河要发大洪水,又说日本鬼子也要杀过来。

  我父亲抬头看看天,天空不见一丝云彩,父亲判定不会发洪水,但知道日本鬼子已经打到了黄河对岸,心里害怕,又不愿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这个地方。

  士兵临走,搜走了我们家的三口大缸。

父亲照旧要领我下地干活,出门我看见国民党新八师的部队在村子里到处收缸,把老百姓家的缸全部征用去了。

他们收缸干什么,谁也不知道。

那时到处兵荒马乱,谁都不愿离开故土。

后来才知道河堤人工扒了几天都扒不开,用缸装上炸药,才将河堤炸开。

  6月9日的晌午,太阳当空,晴朗无比。

邻村有一家人到我们村娶新娘,喇叭声脆,花轿耀眼,引得我立在村头观看。

忽然觉得脚下颤动,接着隐约听到闷雷样的嗡嗡声由远及近,震得耳膜发麻,不多时洪水就涌了过来。

开始水流很急,水量不是很大,浑浊的黄水像长蛇一样嗖嗖前行,淹过了抬轿的两个壮汉的膝盖,几分钟的工夫水就涨到齐腰深。

我看到抬亲的男人将花轿高高举过头顶,踉踉跄跄地抬着新娘子走。

没过多久,大水呼啸着冲下来,几米高的浪头跳起来,将花轿卷得无踪无影。

  村里人像炸窝了一样四处躲水,可洪水来势凶猛,我的姑姑住在下面的村子里,一家7口人眨眼间就被黄河水卷走了……

  姑姑村子里的人全部没有来得及离开,洪水包围了他们的村庄。

我看着大水不停地上涨,大人孩子的哭喊声响成一片。

我们村庄好多人躲在了大树上,听到呼叫声想下水救人,可水实在太大了,只听见水中和岸边的哭喊声一阵比一阵惨……大人抱着孩子爬上了房顶,很快房子呼隆一声塌到水里了;好多人爬到了树上,水又把树淹了……村里当时还住着一些没有来得及撤走的国民党军士兵,他们朝天打枪,可没有人来救,几百村民和士兵全部被水冲走了。

  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我们一家人失散了,各自逃命,谁也顾不上谁。

那时我年轻,手脚灵活,先爬上了树,后又抓住漂在水中的几块门板,将身子用绳子捆在上面,昏昏沉沉地漂了几天几夜,侥幸逃生,而我家7口人全部葬身洪水中,连尸体都没见到。

  我幸存下来了,从此流离失所,加入了逃难的人流。

我随老乡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叫岗李村的小村庄住了下来,但那里缺衣少食,天天都有人被饿死。

日本鬼子被泛滥的洪水阻挡在了黄河北岸,不时向黄河南岸发射炮弹,炮弹到处纷飞,落到村庄里。

日军飞机经常在沿黄上空来往盘旋,连续轰炸数天,把岗李村炸成一片废墟,人只好逃到野地里。

  ■那段时间鬼子杀人上瘾,见人就杀,见房就烧,白骨一堆摞一堆,白花花的一片

  黄河的洪水没能阻止日本鬼子残害老百姓的兽行。

1940年8月14日,日军趁夜色偷渡黄河,在邙山头登陆,沿广武岭至花园口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扫荡。

那时我居无定所,为了活命,到处找吃的。

一天我来到附近的王顶村。

这个村的王俊杰为父亲过生日,妹妹回娘家给父亲做寿。

她还没走进家门,就遇上了鬼子。

鬼子发现她后,怪叫着蜂拥而上,撕扯她身上的衣服。

叫声惊动了她的四个哥哥,他们手持木棍冲出来与鬼子搏斗,一阵枪响,兄妹5人眨眼间全部倒在了鬼子的枪口下。

  那段时间鬼子杀人上瘾,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老百姓无处躲藏,大部分老人和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