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67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docx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论马克思“跨越论”

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论马克思“跨越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一简述跨越论的提出与内涵

1,“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提出

我们知道“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马、恩在研究俄国公社前途命运时提出的,其实对于俄国公社发展状况问题比较明确的看法,首先可以追溯到1875年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在与俄国民粹派特卡乔夫进行的一场论战中,恩格斯公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他驳斥了特卡乔夫关于“在俄国实现社会革命没有任何困难”、俄国农民“比西欧各国人民更接近于社会主义”的主张,但同时恩格斯也同意,现在有可能根据新的条件重新考虑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

他在分析了俄国村社所有制的发展历史后指出,“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在趋于解体。

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然而这种过渡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会发生,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会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其中也为他们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其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资。

可见,特卡乔夫先生断言俄国农民虽然是‘私有者’,但比西欧没有财产的工人‘更接近社会主义’,完全是胡说八道。

恰恰相反。

如果有什么东西还能挽救俄国的公社所有制,使它有可能变成确实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那末这正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

”在这里,恩格斯在俄国公社所有制的前途问题上已经做出了与他们后来在这方面的有关论述相似的结论。

马克思《资本论》的发表在俄国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1877年,俄国民粹派分子米海洛夫斯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卡尔·马克思在尤·茹科夫斯基的法庭上》一文,指责马克思,说马克思想把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强制推行到俄国,为此要把马克思送到俄国茹科夫斯基的法庭上加以审判等等。

马克思为批驳米海罗夫斯基对《资本论》的歪曲,写了《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说他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马克思强调,不能“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

马克思的这封信当时并未发出,直到他逝世后,恩格斯在其文件中发现了这封信,并于1884年3月6日复制后寄给日内瓦的“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

这封信在1886年公开问世,1888年在俄国公开发表。

因马克思的信当时并未发出,在这之后,有关俄国公社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停止,而是愈加激烈,所以在1881年2月16日,查苏利奇曾致信马克思,再次就这一问题请教马克思,请求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前途问题做出理论回答。

马克思对此极为重视,在复信时,他先后拟写四封草稿,并将第四稿复抄一遍作为给查苏利奇的正式复信。

关于“卡夫丁峡谷”的用语就出现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的初稿和第三稿中。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卡夫丁峡谷”问题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概念的最初来源正在于此。

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很多场合都分别或共同对这一问题有过进一步的分析。

2,“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内涵

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农村公社前途命运的确切观点,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概念的内涵,不能只援引马、恩的某些话语,断章取义,必须综合分析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

(1)马、恩对俄国社会农村公社性质和发展前途的分析

对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的分析,是马、恩提出有关“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俄国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是由原生型态向次生型态、由公有制向私有制、由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这种处于过渡阶段的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兼有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无阶级社会和阶级社会的二重特征。

俄国农村公社的这种“二重性”,一方面成为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成为它逐渐解体的根源,这种二重性决定了它可能有两种前途:

或者是私有制在公社中战胜集体原则,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

也就是说马克思既对俄国农村公社面临的危机和可能灭亡的命运有着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同时,他也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可能存在另一种前途和命运,即“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成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

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公社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原因:

“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惟一的国家。

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物。

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

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己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合作劳动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

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2)马、恩对“跨越卡夫丁峡谷”条件的分析

马克思根据俄国社会的现实指出,俄国公社要实现跨越,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俄国进行革命;第二个前提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关于俄国革命的论述包含了如下两方面内容:

首先,把俄国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

一是必须有俄国革命,二是俄国革命必须引发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并“双方互相补充”。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可以跨越,但必须以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改造即革命的变革作为重要的条件和前提。

没有这个条件和前提,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无从谈起。

马克思认为,在俄国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只有在革命的社会实践中对农村公社生产方式,对旧的社会结构和旧的生产关系,对被超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影响加以改造,才能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即生产力,才能为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式,才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可以说,这是马克思“跨越论”的精髓。

二跨越论对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实践意义,主要就是预示和启发了落后国家去寻求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发展道路。

现实的历史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承受压力同时,可能寻求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解决自身发展矛盾寻求现代化的一种合理方式。

现实的“跨越发展观”就在于自觉开辟自身的现代化解放道路,在社会主义支配下完成资本时代的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合理”的发展方式。

1,俄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

西欧现代化发展始于宗教革命、商业革命、政治革命等一系列环节,最后完成于工业革命的大变革,这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自然形成”的,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特征。

相比之下,19世纪末俄国的却出现了特殊的发展国情: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它同西方资本主义己经处于同一时代,产生了多种性质的广泛交往,但自身经济实际上是从属于西欧,在国际经济结构中处于一种边缘地位。

小农社会还没有根本改变,现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实际陷入了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

总体上,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这是一种对西方市场和技术的依附性增长。

一方面俄国处于一种独特的过度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俄国社会发展己经具备了民族觉醒意识与现代发展意识,所以,俄国的发展面临选择:

由资产阶级联合地主来完成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任务,还是由无产阶级为主体完成俄国资本主义的任务?

前者无疑将长时间保留旧的上层建筑,而后者才是彻底改革的道路。

俄国发展的直接问题不是经济基础问题,而是上层建筑问题。

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规定了俄国社会的两个特点。

第一,矛盾的异常尖锐。

专制制度的暴力使矛盾在压抑中积聚;第二,发生的革命必然兼有反对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性质。

在具备了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的条件下,这便可能使得历史上两次性质不同、时间相隔的革命相互接近,甚至“合二为一”产生“跨越”。

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己经明显暴露的背景下,俄国发展出现了创新性现代化发展的可能。

列宁在第一次大战激烈时对帝国主义展开研究,开始谈到社会主义革命,但基本观点仍是:

在资本主义还没有成熟的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将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他特别指出:

“俄国是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

”下列宁基于俄国国情判断的革命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跨越”思想的深化,是在面对和解决新时代的“跨越”发展问题。

2,肯定落后国家实现跨越的可能性

列宁从时代和现实条件出发,充分肯定了落后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

把列宁对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论述与马克思的有关思想作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和列宁确认这种可能性的依据不同,马克思主要依据的是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性以及公社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而列宁所依据的主要是俄国革命的经验以及东方落后被压迫民族所处的新的时代条件,但他们都肯定了落后国家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资本主义原料来源和抢占商品销售市场。

必然加剧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爆发战争。

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在本国发动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最终实现跨越发展。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条件出发,从俄国具体的国情出发,对马克思“跨越”设想所蕴含和引发的东方落后国家要不要、能不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并把马克思提出的“跨越”理论与俄国革命及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充分肯定了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

列宁认为,只要各苏维埃共和国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向落后国家的劳动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并且能够支持他们,落后国家的发展就能够突破它们目前所处的阶段。

他反对简单地认为落后民族必然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说法,指出:

“如果胜利了的革命无产阶级对落后民族进行系统的宣传,而各苏维埃政府以其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去帮助它们,那么,说落后民族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不对了。

3,主张落后国家跨越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列宁在为落后国家指明发展的现实道路时强调指出,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单一的,相反却是多种多样的。

1916年,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十月革命后,他提出:

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素质、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所有这些都必定会在国家这个或那个劳动公社走向社会主义的途径的特点上反映出来。

他把民族发展多样性和特殊性原理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指出: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4,提出“一国胜利论”

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及革命问题时,往往限于论及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革命。

当时,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比较高,工人运动比较发达,.有可能产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设共产主义的革命。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地关注这里的革命。

然而,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西欧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却因种种原因而转入低潮.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突出表现出来,现实形势的发展己远远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处的时代特征。

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列宁没有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做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多个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结论,而是从帝国主义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根据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材料的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内获得胜利。

”标志着“一国胜利论”的正式形成。

“跨越论”使列宁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有了更为丰富与前沿的认识。

“一国胜利论”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当初设想的“同时胜利”论的否定,它作为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主要体现在:

第一、关于具体分析历史环境的重要方法论。

具体分析历史环境是马克思认识俄国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的重要方法论。

正是运用这一方法论,马克思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走一条非西欧式的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

“一国胜利论”也是运用这一方法论的结果。

马克思立足于西方来分析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问题,强调东方国家只有在西方取得社会主义胜利之后,在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帮助下,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列宁“一国胜利论”则改变了这种思维方式,即由“以西方为中心”转变为“以东方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可以在没有西方社会主义国家作出榜样的情况下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

俄国之所以容易发生革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俄国的落后性。

列宁分析指出:

在东方国家中,资本主义前的封建半封建关系还占统治地位,但封建势力又往往与帝国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民群众遭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需要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必须进行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社会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而从世界范围来说,这些斗争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组成部分,因此,支持这样的斗争是极其重要的。

为了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并将其引向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前途,落后国家通过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可以实现跨越发展。

第二、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思想。

马克思通过对俄国社会结构特别是农村公社二重性以及公社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的分析,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提出了肯定的看法。

列宁从实践中认识到俄国可以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种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同于西欧。

西欧的发展道路表现为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而俄国则是在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

列宁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与马克思有关思想的一脉相承性。

第三、关于吸收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的思想。

马克思提出“跨越”设想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俄国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与世界市场相联系。

在马克思看来,俄国农村公社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所需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吸取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

但马克思只是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粗略设想,而对于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他并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回答。

在“一国胜利论”中,列宁不仅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充分地论证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进一步指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即苏维埃俄国通过对外贸易、租让制等形式,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联系。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营管理方式,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

因此,同样是强调利用资本主义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意义,列宁的思想更具体、更深刻、更系统。

三跨越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1,跨越论在毛泽东时代的启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为马克思主义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却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遭受到两次严重挫折。

一次是陈独秀“二次革命”的右倾思想,不敢超越“卡夫丁峡谷”;另一次是王明“一次革命”的左倾思想,急于超越“卡夫丁峡谷”,认为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时候就应实现跨越。

结果,这两种理论殊途同归,从而导致了中国革命的两次失败。

同时跨越论在俄国得到较好的应用,十月革命开始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民族解放运动由世界民主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变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国际无产阶级能够同各国被压迫民族携起手来,结成反对帝国主义的联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胜利后,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毛泽东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新思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这个理论的最根本的内容是,强调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完全能够经过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从而避免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

针对我国当时的革命形势和社会结构,他指出:

“很清楚的,中国现实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新概念。

把“新民主主义”作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阶段,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联接起来,以缓和社会形态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

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并确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因此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马克思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跨越论在邓小平时代的启示

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社会主义制度一旦确立,即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跨越论”后,又怎么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思想中并没有具体答案,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虽对这一问题做出过贡献,但也没有很好地加以解决,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和“左”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实现跨越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最终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一方面,苏东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本世纪末重返“卡夫丁峡谷”;另一方面,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严重挫折的中国,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落后国家在实现跨越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选择了符合我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社会主义本质为前提,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础,“跨越论”理论启示下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对外开放,同时也是对“跨越论”的重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从晚年马克思到晚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新观念,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总结性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对传统计划经济苏联模式的最重大的突破,也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最重大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全新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核心,以科学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论为基点,以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为重要内容,在探索跨越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中实现了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开辟了一条成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既是对西方敌对势力所谓“马克思主义消亡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的有力驳斥,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1世纪的历史复兴点燃了希望之火,为跨越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和成功的范例。

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不仅指明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阐述了这种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中所处的地位,还提出了如何建设好这种社会主义的一般设想,那就是要“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

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深切地向我们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国社会主义建立以后,在一段时间之内,主要是发展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面向社会主义和第三国家开放。

但由于国际上敌对势力的封锁和我们自己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四人帮”的极“左”做法,导致我们没能建立起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常的经济联系。

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我们也做过一定的努力,但总体上多少年来,我们同外部世界基本上处于隔绝、半隔绝状态。

然而就在我们封闭、半封闭的时候,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却远远的被人家甩在后面。

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能离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

从纵向上来说,必须继承千百年来包括资本主义时代所积累的积极健康文明成果;从横向上来说,必须大胆吸收不同国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文明创造。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发挥自身的优越性,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

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正是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自70年代末期以来,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内向性发展战略,改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逐渐摒弃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单纯依赖国内资源的做法,注意发挥对外贸易的各种静态和动态作用,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体系的程度,积极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建立新兴产业,大量先进技术和制度的引进,以及外资的流入,弥补了国内资本、技术和制度的缺口,促进了中国产业的演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3,跨越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得到了印证。

但实现“跨越”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发展自己以及怎样发展的课题,由于马克思所处历史时代的局限,在他的经典篇目中没有论及。

这给后来实现“跨越”通向社会主义的国家留下了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空白。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实现“跨越”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规律。

尤其是在十一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