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243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docx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

《物流管理》教案

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

物流管理

授课班级:

物流管理、工商管理本科

邓明荣主编《现代物流管理(第2版)》,高教出版社,2011年版。

学    时:

54学时

学    分:

3学分

课程类别:

专业课

适用专业:

物流管理、工商管理

课程概述:

《物流管理》物流是21世纪企业进行竞争的战略“利器”。

加强物流管理不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而且还能够增加赢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物流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

本课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物流的内涵、功能以及物流管理的内容与技术方法,围绕物流的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介绍了各环节如何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从而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课程紧紧围绕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精益性,同时体现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实务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具体掌握物流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物流问题的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管理经验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

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掌握当代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应用;

2. 掌握物流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 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5. 熟悉我国有关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以及了解国际贸易的惯例和规则;

6.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主要教学参考书:

1、[美]道格拉斯·兰伯特等著.物流管理.张文杰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

2、[美]约翰·科伊尔等著.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视角(第7版).陈志杰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8

3、[美] 唐纳德·鲍尔索克斯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林国龙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翁心刚主编.物流管理基础.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

5、王之泰主编.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6、崔介何主编.物流学概论.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教学内容:

1.概述

掌握物流的基本涵义;熟悉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物流的分类;熟悉物流活动的基本功能;了解物流业的构成;在理解物流基本涵义的基础上掌握物流管理的概念及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明确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区别;掌握现代物流的主要特点;明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掌握提高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措施。

2.物流战略

掌握物流战略的概念及物流战略的内容;了解物流环境战略分析及影响物流战略制定的因素;掌握物流战略设计的原则及过程;掌握物流战略的实施计划;了解物流战略管理;掌握物流的控制过程。

3.物流管理组织机构

了解组织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了解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半正式的组织形式及正式的组织形式;掌握组织机构的定位;了解跨职能管理、跨组织管理;掌握战略联盟与物流外包;了解我国物流外包存在的问题。

4.物流系统

掌握物流系统概念、要素、模式了解物流与信息的关系;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掌握物流系统的解决方案;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

5.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

掌握物流成本的含义;掌握物流主要活动部分的物流成本分类;了解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掌握供应物流成本管理、生产物流成本管理以及销售物流成本管理;掌握库存成本ABC分析管理法及库存成本经济批量管理法。

6.物流运输与搬运管理

掌握物流运输的意义;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了解理想中的运输工具和方式;了解影响运输决策的因素;掌握物流的搬运装卸管理。

7.库存管理

了解库存的作用;掌握库存的分类;了解我国的保税仓库和保税制度;掌握库存的概念;了解“零”库存;了解VMI的基本思想及运作方式;了解仓库的布局;掌握影响仓库储藏的因素。

8.物流配送、包装与流通加工管理

掌握物流配送的的概念;掌握配送中心设计的必要性;掌握配送中心的分类;掌握配送中心作业的流程;掌握包装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包装的分类及标志;掌握流通加工的含义及分类。

9.国际物流管理

掌握国际物流的概念;了解国际物流的发展及趋势;掌握国际物流的特点;掌握国际物流管理的内容;最后通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物流的发展了解发达国家的国际物流状况;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物流策略。

10.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掌握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掌握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掌握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及其特点;熟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课程习题的要求

本课程系统性、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章讲授完毕后应配合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布置适量的思考题,供学生进行全面复习,并安排适当的随堂测验。

课程学时分配

内  容

课内讲授

答疑

案例、演练

1.

6

 

2

2.

4

1

2

3.

4

 

2

4.

4

 

2

5.

4

 

2

6.

6

 

2

7.

6

1

2

8.

4

 

2

9.

4

 

2

10.

4

1

1

11

4

 

2

12

4

1

1

共  计

54

5

19

课程教学的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文献阅读、模拟

考核方法:

课堂参与:

10%

平时作业:

20%

期末考核:

70%

 

 

 

 

 

 

 

 

 

 

 

 

 

 

 

 

 

 

 

 

 

 

 

 

 

 

 

 

 

 

第一章  现代物流管理导论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物流的基本涵义;熟悉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物流的分类;

2. 掌握物流管理的概念及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

3. 掌握现代物流的主要特点;明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4. 了解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掌握提高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措施。

教学难点:

物流的概念及分类、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现代物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概念、内容;现代物流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案例分析与研讨、启发互动

计划学时:

6学时

课堂考勤、组织教学:

3分钟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分钟

导论:

本章将对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概念、产生及其具体内容以及物流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做一系统的分析,以便为读者学习《物流管理》这门课程构建一个清晰的架构。

 

第一节  物流的概述(2个学时)

一、物流的定义

社会分工使社会发展到生产与消费相分离的商品经济,产生了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流通功能。

分工的升级和细化促使流通中的主要职能商流和物流进一步分离。

  人们对物流的最早认识是从流通领域开始的,要清楚地说明物流,不能不从流通谈起,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关系)来看物流的产生。

经济运行由生产、流通和消费组成,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社会间隔(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同)、场所间隔(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同)、时间间隔(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不同),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间隔联系起来。

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行为,具体地流通需要通过购销、实物流通活动、流通信息活动和资金流通活动来实现。

  消费者用与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取得商品的所有权,即购销过程,流通经济学称之为商流过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一般是在买卖成交以后,商流完成后,进行物流活动,即把商品运送到消费者所在地,这个过程即为物流过程,物流是从包装开始,把买到的商品按运输、保管的要求包装好,通过装卸、运输、贮存、保管等过程,将商品运到买者手中,流通活动才告结束。

  概括而言,“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和时间转换,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或一定加工价值的经济活动。

这是物流的最简单的最直观也是最初步的定义。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Logisticsterms)2001年对物流的定义是: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活动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社会出现生产活动时也就存在了物流活动。

但有关“物流”概念却是在20世纪初期才产生,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更是最近几十年来的事情。

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物流及其管理活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发展,推动了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经济走向繁荣。

本文将对物流研究较早的美国、日木的物流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探讨,从中了解物流管理的木质,然后介绍中国物流发展历程。

(一)美国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观念的产生和对物流的认识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物流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最为先进和完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物流观念的产生阶段

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有关物流及其相关概念。

1901年,约翰·F·格鲁维尔(JohnF.C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揭开了人们对物流活动认识的序幕。

此后ArchShow 于1915年初次论述了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

而韦德在1916年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这是早期对物流活动较全而的一种认识。

将物流活动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且加以研究和分析的当数著名营销专家弗莱得·E·克拉克(FredEClark),他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包括物的流通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纳入到了市场经营行为的研究范畴。

另外,1927年卡尔夫在他的《流通时代》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美国于1946年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ST&L:

AmericanSocietyofTrafficLogistics)。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后勤学的发展,对综合认识和发展物流功小可没。

(2)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推广阶段

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物流逐渐被认为是客户服务的关键因素。

1954年第26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D·康柏斯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半》的演讲成为物流管理发展的里程碑。

随后一系列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相继出现,物流管理逐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3)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现代化阶段

进入70年代末,美国运输市场逐步自由化,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MRP,MRPII,ERP,DRP,DRPII,JIT、看板制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运用,把认识物流的高度提升到物流生长的全过程。

计算机及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物流全面管理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一一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正式更名为National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一体化时代已经到来。

(4)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阶段

80年代中后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经营与生产已经成为实现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支柱。

“营销和物流再结合”理论的提出,推动了物流客户服务战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的研究与实践,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趋于国际化。

80年代后期计算机技术及物流软件发展的日新月异则加速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电子数据交换(EDI)与专家系统被广泛利用,信息化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

美国运输部长RodneyE.Slater提出的《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成为美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南之一。

可以说这个规划是美国物流管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日本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日本物流业发展较美国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法。

(1) 物流概念的引入(1956-1964年)

1956年10月,日本生产性本部向美国派出由早稻田大学宇野正雄教授率领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历时一个多月,弄清了日本以往称为“流通技术”的内容就相当于美国的PhysicalDistribution (PD),该考察团回国后在《流通技术》杂志上发表了考察报告,在该报告中直接引用PD,而没有翻译。

此后日本亦将此类活动改称为PD。

(2)物流近代化阶段(1964-1973年)

1964年,池田内阁“五年计划”制定小组的平原直谈到PD这一术语时,将其翻译为“物的流通”,并在1965年的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

在1970年前后,这一术语又逐渐被简称为“物流”,这不仅是单纯的名词简化,更有深层次的意义。

物流逐步从“人工装卸”的低级化物流向“机械化装配、自动化控制”的高级物流发展,物流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被提出。

物流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种管理模式,逐渐得到大家认可。

(3)物流合理化阶段(1974-1983年)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进入减量经营时期,经营成本的降低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

物流专业部门的产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此时物流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物流作为一种“各种活动的综合体”的行为,被理解为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全过程的一体化的集成,而不仅仅是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同时日木政府“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推动了企业物流管理的长足发展。

(4)物流现代化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

日本经济再次产生重大变革,消费者需求差异增大,泡沫经济产生及崩溃,使生产细分化、需求多样化成为新时期生产经营的主题,因而对物流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流经济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受到了高度重视,提出了高附加值物流及

just-in-time

(JIT)物流,但同时也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上升。

“如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成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物流的主要课题。

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提出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该大纲从基本目标、横向措施、不同领域的措施、构筑各机构合作的政策推动体制等方而阐述了未来日本物流发展的方向及措施。

该大纲对日木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是日本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针。

(三).我国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1)物流观念引入期(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

在80年代初以前,中国没有物流的概念,只有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业等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行业。

在80年代初,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直接从日本引入 “物流”这个名词,并沿用“PD”这一英文称谓;另一条途径是物流随着欧美的市场营销理论传入我国。

欧美的“市场营销”教科书中,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要介绍PD,使我国的营销领域逐渐开始接受物流观念。

80年代后期,当西方企业用logistics取代PD之后,我国和日本仍把logistics译为“物流”,有时也直译为“后勤”。

但由于“后勤”一词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含义,再加上国内当时对其概念的理解很不深入,仍然沿用了“物流”的译法。

2001年,国家经贸委制为加以区别,将Logistics概念称为“现代物流”。

期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物流流通协会于1989年5月在北京成功地承办了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对我国的物流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物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确立,人们开始以系统的观点对物流进行研究,在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在我国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物流”思想的起源可追溯自国父孙中山 “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主张。

(2)物流发展期(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

这个时期,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制造业开始本地化,跨国公司传播了物流理念和产生需求,与此同时,物流市场开始逐步开放,一批“三资”物流企业产生,传统的储运企业开始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也产生了一批新的民族物流企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跨国公司带动了物流需求和促进了物流市场产生。

(3)全面发展期(20世纪末至今)

由于中国经济、科技和管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物流理论研究和物流实践在近些年来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物流迎来了它的快速发展期,加速了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进程。

三、有关物流的四种认识

1.“黑暗大陆”学说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德鲁克曾经讲过:

“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

”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黑大陆”的意思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

在黑大陆中,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块宝藏之地。

“黑大陆”说是对20世纪中在经济界存在的愚昧看法的一种反对和批判,指出在当时资本主义繁荣和发达的状况下,科学技术也好,经济发展也好都远未有止境。

“黑大陆”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

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皆不成熟。

在某种意义上来看,“黑大陆”说是一种未来的研究结论,是战略分析的结论,带有很强的哲学抽象性,这一学说对于研究这一领域起到了启迪和动员作用。

2.“物流冰山”学说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更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

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

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在《物流会计知识》中,西泽修先生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德鲁克的“黑大陆”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是不清楚的,在黑大陆中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是物流的潜力所在。

3.“第三个利润源”学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于日本。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其《流通费用》一书中,将物流系统称之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

第三个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其效益的描述。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人们己经可以肯定这 “黑大陆”虽不清,但绝不是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富饶之源。

尤其经受了1973年石油危机的考验,物流已牢牢树立了自己的地位,今后的问题是进一步开发了。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

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

资源领域起初是廉价原材料掠夺或获得,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消耗、节约代用、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高额利润,习惯称之为第一利润源。

人力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个领域习惯称作“第二个利润源”。

在前两个利润源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这三个利润源注目于生产力的不同要素:

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利润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有全面性。

“第三利润源”学说基于几方面的认识:

(1)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中分化出来,自成一个独立运行的、有本身目标、本身的管理的系统,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的判断;

(2)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成本的构成因素,而是单独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3)从物流服务角度来讲,通过有效的物流服务,可以给接受物流服务的生产企业创造更好的赢利机会,通过有效的物流活动,成为生产企业的“第三个利润源”;(4)可以优化社会经济系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降低国民经济的总成本,提高国民经济的总效益,将此看成为整个经济的“第三个利润源”。

4.“效益背反”学说

“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

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但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似乎尤其严重。

“效益背反”说有许多有力的实证予以支持,例如包装问题,在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皆不变的前提下,假定其他成本因素也不变,那么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越高。

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简单的防护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

显然,包装活动的效益是以其他的损失为代价的,我国流通领域每年因包装不善出现的上百亿的商品损失,就是这种“效益背反”的实证。

在认识效益背反的规律之后,物流科学也就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这一步,而寻求解决和克服各功能要素效益背反现象的方法。

这种思想在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中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例如美国学者用“物流森林”的结构概念来表述物流的整体观点,指出物流是一种“结构”,对物流的认识不能只见功能要素而不见结构,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

可以归纳成一句话:

“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

对这种总体观念的描述还有许许多多的提法,诸如物流系统观念、多维结构观念、物流一体化观念、综合物流观念、后勤学和物流的供应链管理等,都是这种学说的另一种提

法或同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四、物流的分类(2个学时)

当今物流活动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相伴相随,虽然物流基本功能要素是共同的,但是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范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按不同的标准,物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物流研究的范围来分

①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总量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的,属于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如全国物流、全球物流等。

②微观物流。

微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个体的物流活动,是从个量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的,属于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如包括采供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废弃物物流在内的企业物流和生活物流都属于微观物流。

(2)按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

①采供物流。

采供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物料(包括原料、辅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保管、出库发放等作业过程。

②生产物流。

生产物流是指原材料、燃料、辅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车间)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车间),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的全部生产过程。

生产物流的形式和规模取决于生产的类型、规模、方式和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

③销售物流。

销售物流是指在销售活动中,完成其产品从生产地到用户所在地的时间和空间转移的过程。

销售物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连接消费者的桥梁,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④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指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过程。

逆向物品品种繁多,流通渠道也不规则,且多有变化,管理和控制的难度比较大。

⑤废弃物物流。

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生活中失去使用价值的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