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103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风格,掌握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古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教学难点】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一):

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了解诗歌体裁:

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

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了解作者。

3、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

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

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思考探究: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1:

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提问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

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提问3: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三、板书设计

四、诗歌小结:

《野望》全诗通过写山野中萧瑟广阔的秋色,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黄鹤楼

一、激趣导入

提问1: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

湖北: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二、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

崔颢(公元704?

—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2、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

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品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1:

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

传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提问2:

“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不妨谈谈的理解。

明确: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提问3: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提问4:

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四、板书设计

五、诗歌小结:

《黄鹤楼》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一):

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二):

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合作探究:

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1: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提问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明确: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提问3: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提问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三、板书设计

四、诗歌小结:

《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

一、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

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提示:

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提问1: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明确: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写景的句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所写。

提问2: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提问3: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4:

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提问5: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

拟人。

不是。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提问6: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板书设计

四、诗歌小结: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钱塘湖春行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有《白氏长庆集》。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2.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提问1: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明确: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提问2: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明确: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提问3:

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

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明确: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四、诗歌小结: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学反思

紧扣文本特点。

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但朗读的形式不可过于单一,要讲究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男女同学分别读、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