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解析.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
义项
①卿家君法孤________
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
C.效法,仿效;D.标准,法则。
②久而益敬________
A.更加;B.增加;C.好处。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
A.经历、体验;B.曾经;C.吃一点试试
④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
A.传授知识的人;B.仿效,学习;
C.军队;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断3处)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解析】【分析】
(1)①句翻译:
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
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
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故句子划分为: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周旋动静:
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
(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注意:
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③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⑤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⑥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B.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
C.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匹夫不可夺志也
(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法度。
B. “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C. 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要动怒。
D. 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答案】
(1)A
(2)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C
【解析】【分析】
(1)A都表示承接。
B以……为乐/高兴。
C成为/替。
D志于/志向。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
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
新:
刚刚学到的知识。
”
(3)A项错,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B项错,“三”表示约数,很多。
D项错,不是孔子,是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故答案为:
⑴A;
⑵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出选择。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3.阅读下列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弛担持刀 弛:
________
②目似瞑 瞑:
________
③屠暴起 暴:
________
④狼亦黠矣 黠: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
文章实际上讽刺的是什么?
【答案】
(1)解除,卸下
;闭上眼睛
;突然
;狡猾
(2)①(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②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弛:
动词,解除,卸下;瞑:
动词,闭上眼睛;暴:
形容词,突然;黠:
形容词,狡猾。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①关键词:
顾、积薪、苫蔽。
句意:
(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②关键词:
自、股、亦、毙。
句意:
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故答案为:
(1)① 解除,卸下;② 闭上眼睛;③突然;④ 狡猾
(2)①(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②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弛:
动词;瞑:
动词,闭上眼睛。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顾:
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积薪:
把柴草堆积在一起。
薪:
柴草。
苫(shàn)蔽成丘:
覆盖成小山似的。
苫:
盖上。
蔽:
遮蔽。
②股:
古今异义词,大腿。
亦毙之:
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
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
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
(选自《韩非子》)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何故一足________ ②夔一而足矣________
③使为乐正________ ④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
⑤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⑥国人道之________
(2)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故一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 宋之丁氏 学而时习之
C. 有闻而传之者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 哀公问于孔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闻夔一足,信乎?
②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4)阅读两则寓言,完成下面的对话。
甲:
我认为这两则寓言都告诉我们:
________。
乙:
你说得真好,这两则寓言故事,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启示,还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________。
丙:
听了你们的对话,老师很欣慰。
看来,你们也可以做小老师了,教弟弟妹妹这样读寓言:
________。
【答案】
(1)原因、缘故;足够、够;担任、做、当;从井里取水;等到、待;讲述
(2)D
(3)①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
②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
(4)示例一: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
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示例二:
对于传闻,要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
示例三:
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学习中,既要学习探究书本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读懂篇幅短小的故事,感受凝练的语言、简单的结构;虚构的故事情节;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读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为”在文言文里属于一词多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理解。
(2)A什么;多少。
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学过的知识。
C听说这件事;听说。
D对。
故选C。
(3)ABD理解正确。
C理解错误,第④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但这个“清”是凄清、冷清的意思。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抑郁,而周围凄清的环境又触发了他内心的孤独、抑郁之情。
故选C。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一足:
只有一只脚;信:
相信。
此句为省略句,翻译时应把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
②使:
使用,指劳动力;于:
在。
此句翻译时应调整为: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
(4)这道题前两空要求填写这两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故事内容分析即可。
结合故事内容分析,第一则通过夔只有一脚的故事说明凡是听到传闻,都不要轻信,而要去探究事实的真相。
第二则寓言通过穿井得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第三空要求填写如何阅读寓言,这要求从语言的特点着手,寓言的特点是:
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④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⑤"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还考查有关语寓言的文学常识。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
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文章内容,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而解答文学常识题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附参考译文】
哀公问孔子:
“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
”孔子说:
“夔是一个人,因为什么会只有一只脚呢?
他没有其他的异常的地方,只是特别通晓音律,尧说:
‘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于是任命他为乐正。
因此君子说:
‘夔有一个就够了,而不是他只有一条腿的意思。
’”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
“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棐(fěi)几:
用榧木做的几案。
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
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
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
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
指王羲之。
⑥重:
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王羲之尝诣门生家________
②羲之书其扇________
③姥初有愠色________
④姥如其言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曾经;写;生气,恼怒;按照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尝:
副词,曾经;书:
动词,写;愠:
动词,生气,恼怒;如:
动词,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关键词:
但、书、以、求、邪。
句意是:
(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段讲述小故事,主要反映王羲之书法技艺高超,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根据“门生惊懊者累日”“人竞买之”来概括为:
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故答案为:
(1)①曾经;②写;③生气,恼怒;④按照。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古今异义词两个,书:
动词,写;如:
动词,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除了要注意“但、书、以”等重点词语,有时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流畅性。
但:
只要。
言:
说;求:
卖;邪:
语气助词不译。
(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
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一次他去门生家,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楷书、草书各写一半。
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
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