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506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docx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

导论

在导论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经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改进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新模式.

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

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和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内容包括:

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

综合上述一些概念,本书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项内容:

(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体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哪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一个国家中谁统治谁的问题.

(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体问题.主要研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因为没有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所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本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权力机构,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并确定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产生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政体形式,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过政体的分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

一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二分法.

(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重点研究的是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若干个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各种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

(4)国家机关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一般说来,国家机关可以划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5)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这主要是指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等.

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

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是指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这么多国家,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在一门课中全面地进行研究,只能选取少数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课程把视点放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上,再加上一个传统上常被视为东方国家的大国——俄罗斯,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求使学生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国家的政体情况也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目的

学习和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外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

其次,通过加深对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掌握各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取其经验,避免其失误,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通过学习,提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能力,积极地对一些国外较流行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

二,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方法

在早期,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

理性主义(哲学推理法;历史主义(历史探究法;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经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

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华莱士和美国的本特利都认为,研究政治制度仅仅从哲学上,法律上,制度上来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偏重于静态,要从活的制度去研究,就必须进行动态的,系统的研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从行为,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采用"科学化"的量化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抽样统计,理性模型等方法开始成为常用的研究技术;另一方面,政治学者们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汲取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有机体学说及其相关术语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语汇.至此,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自己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比较研究的方法

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所谓比较研究,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

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

所谓结构—功能主义是指那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探讨其结构和功能而揭示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创.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和功能,结构即某一系统内由特定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组织安排,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或不同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功能即与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之目的和过程相关联的影响或行为结果;其基本的分析逻辑在于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互相转化;任何结构都会产生特定的功能,而任何功能也必定来自于某种结构.

3.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所谓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指那种认定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观察的各种一致性并据此可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受心理学影响,并关注社会化和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动机,人们对权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单位往往是个人和小团体.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常自称为纯科学研究,即只研究事物的本身,不研究事物的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它强调把制度和价值观引进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从而使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

4.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创立了政治体系的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体系理论.整个政治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经由反馈所实现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调适.在他的《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把美国的政治生活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系统:

即选举系统,社会团体系统及政党系统,并分别做了有关输入与输出的详尽分析.

除了上述的几种研究方法之外,西方国家比较政治学研究中还曾经运用过以下一些独特的研究视角:

政治地理观.也称为"地缘政治学",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提出,它可称为政治科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地理观认为,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经济成长阶段论.它来自于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有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由罗斯托提出.在罗斯托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历史,其间又必然经历六个阶段.

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等,如道德标准,神权标准,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等.

(4)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其潜在的研究领域是很广阔的.政治心理学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

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

本章主要介绍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阐述各国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探讨政治体制的建构与一国国情的密切联系.

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英国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芬纳认为:

"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

地理,历史的连续性和工业化."因此,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其发展过程.英国的制度,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宪法条文来创立的.

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获得联合王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1688年以"光荣革命"而告结束,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当然,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真正确立经过了较长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虚位国家元首制",政府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议会内阁制,控制国家权力的早期政党等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形式.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19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和劳工立法运动等民主化运动.这些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立宪政治,公民政治,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文官政治,传媒政治,自治政治等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

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TheUnitedStatesofAmerica),它地处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北与加拿大交界,南与墨西哥相邻,与欧亚大陆之间,分别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的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亿,今天的美国,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工业设备,至今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200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8万亿美元,人均收入约36000美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信息产业也居于世界之首.

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1787年5月25日,"制宪会议"召开.宪法草案于1787年9月15日由39名代表签字后提交在纽约召开的邦联国会通过.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政府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此,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的州.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此正式固定下来.

法国

法国的全称是法兰西共和国(RepublicofFrance),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居第一位.法国人口为5850万,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法国首都巴黎人口在10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5,它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还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全国交通的总枢纽.

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而又值得法兰西民族骄傲的过去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出现在法国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高卢人侵入法国并在此定居下来.到16世纪后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牢牢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专制君主制最终形成.路易十四执政后,自称"朕即国家",专制君主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吉伦特派掌权期间,废除了君主制,处决了路易十六,于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而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雅各宾派执政和热月政变以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任第一执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复辟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滑铁卢战败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

1875年7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共和派自此在法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法国贝当政府向德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起草宪法并获得通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1958年,戴高乐根据早年的政治设计,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为此,人们把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制称为"戴高乐体制".至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

4.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英文名称为"TheFederalRepublicof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

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等,这些部落联盟为形成日尔曼民族奠定了基础.公元476年后,日尔曼人大举南迁,他们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生产和文化知识,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他实行"铁血政策",充分运用政治策略,施展外交手腕,凭借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势力,自上而下逐步地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权.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矛盾,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1933年1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制制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由于四国在重建德国和解决柏林问题上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导致东西方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盟国分道扬镳.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在战后漫长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德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并因他为德国统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

5.日本

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左右,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

日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多数集中在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和民族,国民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佛教为主.日本的国语是日本语.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

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00美元,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但由于物价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经济是以垄断财团经济为主,以国有经济为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

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大的奴隶制国家,称为"大和国",大和国统治日本约三百余年,史称"大和时代".公元645年,以"大化改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特别是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幕府.直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叩开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才彻底打破了德川幕府长期奉行的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于彻底崩溃.

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它标志着推翻封建制度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它标志着二元君主制在日本正式建立起来.

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泛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野心做好了准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以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的方式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同盟共同的坚强抵抗和浴血奋战之下,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天皇专制统治面临着彻底灭亡的命运.

战后,美国迅速派出15万军队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美国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抢先于1946年2月3日对日本政府提出制定新宪法的三原则,美国人并以此为基础起草了一份日本宪法草案.11月3日正式公布了《日本国宪法》,规定1947年5月3日新宪法开始生效.

6.俄罗斯

俄罗斯,又名俄罗斯联邦(TheRussianFederation).原是解体前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正式成为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的北部,领土总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根据1995年的统计,总人口为1.488亿,境内有大小民族100多个.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古代的东斯拉夫人.6世纪时,东斯拉夫人的部落开始解体,并逐渐形成许多部落公国.882年诺夫戈罗德大公奥列格占领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到15世纪下半叶,伊凡三世在莫斯科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改大公号为沙皇,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此后俄罗斯历史进入了中央集权巩固的时期.到彼得一世时期,由于大力推行西方式的改革,俄罗斯国势日渐强盛,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也日臻完善.1721年,彼得大帝正式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到1861年2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推行农奴制改革,俄国开始走向资本主义.

1904年日俄战争失败后,沙俄的社会矛盾空前激烈,终于爆发了1905年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为了进一步推动革命,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决定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举行武装起义,起义之火在彼得格勒燃起后迅速传遍全国,俄罗斯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1月23日,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宣告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12月30日,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根据列宁的提议,俄罗斯,乌克兰,南高加索,白俄罗斯四个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在自愿,平等并可以自由退出的原则基础上建成了一个统一的新国家.以后又有一些国家陆续加入,共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无可争议地成了两极世界中的一"极".到80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减慢,经济体制也日趋僵化,内政和外交都一度陷入困境.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登上苏联的政治舞台,为了革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病,他开始推行大规模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发表《主权宣言》,宣布俄联邦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