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575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docx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

10分钟看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如何诞生

青麟实践平台给你不同的人生选择

简写|糖包子编辑|阿华、为为如果你懒得/不想/没时间看完全书那么只看这[一本]简写就够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原书298页,简写后约1.3万字不同于西方文明大部分时代哲学家对于思想争辩的热衷,中国自百家争鸣后,就鲜少再有自己的思想诞生,心学王阳明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理学当家、压抑人性的明朝,他创新提出要向内自求、每个人都是圣人的思想。

那么心学是如何诞生的,又主要有哪些理论呢?

下文简写了度阴山对王阳明一生戏剧性的讲述。

作者简介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畅销书《帝王师:

刘伯温》作者。

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今已可倒背,深信王阳明事功与“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这部唯一从“知行合一”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全书目录

序幕心学诞生的前夜一、为何悟道的是王阳明二、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三、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四、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五、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六、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后记

全书简写

序幕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1508年一个春天的夜晚,王阳明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像着了魔一样喊叫起来“是了!

是了!

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

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

这就是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王阳明在顿悟时刻认识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这一基础后,他又提出了另外四件事,作为心学的精华和人生的要旨。

首先,立志——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

其次,勤学——不以聪明机警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谦逊为上上。

再次,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错误的。

圣人与常人之别,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改正错误。

最后,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即与朋友相处时,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怎样才是好的说话方式?

王阳明说,要做到态度尽可能地婉转曲折。

王阳明在龙场悟出了此五件事,多年以后,当心学璀璨夺目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王阳明创造了心学,而不是别人?

王阳明为什么突然“顿悟”出了这些——心学,而不是别的什么学?

心学诞生的前夜

儒学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下,在西汉时确立了正统地位,几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保持着“仁”“礼”的核心思想下不断地变换着外衣。

我们来看下儒家正统思想到化身为理学间的变动,儒家并非一直是正统思想:

西汉时——儒家取得正统地位风光了五百年

魏晋五胡乱华时——儒家四平八稳的主张在乱世失去作用,于是销声匿迹

隋唐大一统王朝到来后——儒学又蹑手蹑脚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

不过,四百多年不在人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的高度繁荣,使得儒家思想没有了竞争力。

唐代韩愈曾向皇帝提出抑制佛、道二教,重新把儒家思想放到尊位上来的建议,韩愈的呼声很快就化为泡影。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众多佛像彰显了了当时的皇家对于佛教的尊崇。

唐帝国灭亡后,中国又迎来了一个小分裂时代(五代十国)——到处都是武夫当权,儒学再次显示了它脆弱的一面——只有在大一统时代才有力量——而退隐。

北宋统一中国后——第一任皇帝赵匡胤“抑文扬武”,儒学在告别人世接近七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复兴的时刻,几乎一夜之间,北宋帝国成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乐园。

1058年,王安石在皇帝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进行变法,儒家的保守派群起而攻之,王安石将他们统统从中央驱赶到洛阳,没有了用儒家理论帮助皇帝巩固国家统一等政事的烦扰,儒家知识分子们专心致志地搞起思想来。

在吸收了道、佛的有益成分之后,儒学发展成为更理性的具有思辨思想的特殊而新颖的儒学——即理学。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

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佛教的灭欲观和道家的哲学与思辨精神加以整理,构造出新儒学体系,即:

“理气论”——宇宙万物都由“理”和“气”构成,“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伦天理一体,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道德是天理在社会上的体现;“心性论”,要“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通过向外学习来获得知识。

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

理学虽然诞生于南宋,可在南宋时命运多舛。

朱熹晚年,发生了“庆元党禁”,一大批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朝野著名人士被列入伪党名录,理学受到重创,直到南宋灭亡,都未恢复元气。

庆元党禁公元1194年(绍熙五年),太上皇宋孝宗逝世,宋光宗因病不能主持葬礼,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为主谋,发动了一起宫廷政变,拥立光宗之子赵扩(即宁宗)为皇帝,尊光宗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

当时韩侂胄是宫廷内臣,也参与其事,事成后,韩侂胄希望论功行赏,封他为节度使,遭到了赵汝愚的反对,韩侂胄因此而对赵汝愚产生了怨恨。

赵汝愚尊崇道学,把朱熹从湖南召到临安,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做宁宗皇帝的老师,因朱为熹是赵汝愚引荐入朝的,因此,韩侂胄为了打击赵汝愚,便开始排斥朱熹,之后一大批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朝野著名人士被列入伪党名录。

不过元朝初期,蒙古人对思想的宽松政策使理学重获青春,理学就在它倒下的地方——中国南方当时的南宋地区——再次发光发热。

1314年,元朝皇帝把朱熹特别推崇的“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且指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它的参考书。

直到此时,理学在全中国被普及,渐渐有了压倒其他思想的权威。

然而,自理学诞生的那一刻到它拥有唯我独尊的地位时,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始终像个恶灵一样跟随着它。

首先,理学在“存天理去人欲”的执行上过于严苛,经常会忽视甚至是扼杀情感。

其次,理学萌芽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倡导理学的那些人因为没有政务在身,所以不对政治负责,于是提出了高调的个人道德主义。

问题是,个人的道德和能力扯不上半点关系,可理学家非要认定,个人道德是能力的基石,没有个人道德,能力就大打折扣。

而且这些道德要求大多都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物极必反,正因为明朝严苛的理学作为主流思想,才会催生出与理学截然相异的心学,主张内求,而不是学习外道,而心学也才会受到民众的热捧。

一、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1472年,王阳明诞生于浙江余姚王华家里,王阳明早慧,四岁之前他就把爷爷王天叙经常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他生性活泼,对任何事物都有刻苦钻研之心,例如学习象棋、钻研道教养生术、舞枪弄棒、提笔作诗,在饱读诗书、思想开放的爷爷王天叙的庇护下,王阳明充实着自己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

那么在如此多的事物中,什么是王阳明心中的第一等大事呢?

他曾一本正经地问老师:

“何谓第一等事?

”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老师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这在当时的确是标准答案。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说:

“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老师狂笑,然后对着王阳明摇头:

“孩子,你这第一等事可是太高了。

”王阳明面对老师的讥笑转身离去。

他坚信着北宋张载的那段话:

“圣人就是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为天地立心,太空了;为生民立命,太大了;为往圣断绝学(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从尧舜周孔到以后的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太远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只有“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要靠出色的军事能力才能经略四方,于是王阳明在之后沉迷起了军事游戏。

除此之外,他还频繁地组织军事模拟,苦练骑射,遍览兵法,在史籍中寻找出色的军事家传记反复阅读,然后把这些人打过的著名战役在现实中还原。

身为状元的王华想要儿子在书本上多下功夫,于是劝导王阳明:

“学习英雄豪杰我不反对,但人家是赶上了时势有平台施展,你要是想做英雄豪杰,就要读书做官才有平台施展。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

王阳明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境殷实,他很聪明,能积累起很多知识,同时这样的条件也使他目空一切,树立起高人一等的理想。

又因为他与生俱来一种“英毅凌迈,超侠不羁”的性格,使他浑身散发着任侠(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

)情怀和要在战场上摧敌致胜的大心愿。

但也正如他老爹王华所说,他现在只是空想,因为没有平台。

王阳明也经常问自己,实战经略四方的平台到底在哪里呢?

两件荒唐事:

新婚失踪和格竹子

1488年,王阳明按长辈的婚订到江西南昌迎娶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谁知就在新婚之夜,王阳明居然离开诸家,走到一处名为“铁柱宫”的道观,只见道观里空地上坐着一位道士,一问竟有96岁高龄,王阳明殷切地问养生妙法,道士到:

“就是静坐。

养生之诀,无过一静。

老子清净,庄子逍遥。

为清净而后能逍遥也。

”王阳明大喜过望,将自己在道教方面的造诣和盘托出,两人畅谈直到东方发白。

道士适时止住王阳明的滔滔不绝,问道:

“你好像不是本地人,来此何干?

”王阳明才想起来南昌是为了结婚,他跳了起来和道士告别,道士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二十年后,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下一次我们见面,你的人生将迎来转折点。

”可见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只要痴迷起来,就会倾注十二分的精力,这种世人震惊的热情让他在每个领域都可以成为专家级人物。

戏剧性的新婚之夜失踪事件后,王阳明又做了一件高度戏剧化的事——格竹子。

1489年王阳明拜访了喜欢佛道二家思想、深谙理学三味的大理学家娄谅。

王阳明在之前已经读了朱熹的很多书,想向娄谅请教如何成为圣贤的答案,娄谅说要“格物致知”,即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事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你就是圣人了。

娄谅还告诉他,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须要去格出来,王阳明于是就去格了竹子。

他六天一直盯着竹子看,可最后不但没有格出道理,还出现了幻觉和幻听。

几天后他恢复过来,反省此事,确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从前对朱熹的好奇和热情瞬间全无,转为了一种捉不到根由的绝望。

彷徨和痛苦

1492年,王阳明在浙江的乡试中脱颖而出,却在1493年北京会试时落榜。

会试败北后,他放弃朱熹理学和道教佛家,开始精研辞章之学,他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王阳明离开北京回到浙江余姚,组织了龙泉诗社,他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天才。

比如他以诗咏志,期待有一天能在军事上大展宏图,便写就了《次韵毕方伯写怀之作》:

“孔颜心迹皋夔业,落落乾坤无古今。

公自平王怀真气,谁能晚节负初心?

猎情老去惊犹在,此乐年来不费寻。

矮屋低头真局促,且从峰顶一高吟。

编者注:

个人感觉诗写得很一般...王阳明心学的地位在思想匮乏的中国会被抬高,但实则他提出的观点在西方哲学史上均有不少映射,且观点体系丰富于王阳明。

王阳明书法

可就在拜访完一个叫许璋的居士后,王阳明突然解散了龙泉诗社,重拾了久违的军事,许璋对王阳明说:

“辞章是小技,小技不能成大业,何况是圣贤。

建功立业才是成为圣贤的不二法门。

”王阳明于是扔了辞章经典,死心塌地地跟许璋学习兵法,很快就得到了许璋的真传。

可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没有为国家效力、成为圣贤的机会以及无法从朱熹理学中获得“格物致知”的真谛让他无比彷徨,他不知道是自己用错了方法还是命中注定成不了圣贤,而一时又无法探索出“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体系”,这使他痛苦不已。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1499年,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

王阳明原以为这是光明的起点,他被分配到了工部实习,第一个差事是为明代儒将王越修建坟墓,这让喜爱军事的王阳明异常兴奋。

这个任务完成后,王阳明以为他很快能平步青云,在呈上一道建言后他的仕途生涯就此转折。

北方的边疆战事一直是皇帝的心头之患,王阳明向皇帝上了一道《陈言边务书》,里面谈了许多需要该管的难题,还拿出了改变的计划,然而这道奏疏为他赚来的成果是:

皇帝认为他的心意和文笔都不错,于是把他从工部调到了刑部,负责审核已定性的案件,看是否有冤假错案。

这不是王阳明想要的,尤其刑部现实的黑暗让他对理想的实现更加失去信心。

黑暗、痛苦的刑部大牢,繁杂琐碎的政务,根本释放不了他那颗向往圣贤的心。

在刑部工作不到两年,王阳明已身心俱疲,他请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上了九华山。

这预示了王阳明之后几年中的行事轨迹:

当他对现实失望时,就会转身跳到世外。

转折点王阳明在九华山像两个传闻中的异人——蔡篷头和一位高僧,在请教佛教时,却被点明要重回官场或重回儒教,王阳明心情沮丧到极点。

王阳明重回北京上班,捡起辞章,有一天他在推敲一个句子时,猛地扔下了笔,说:

“我怎么可以把有限的经历浪费到这无用的虚文上!

”这是他创建心学前思想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和辞章说再见。

如果辞章是虚文,什么才是实的?

王阳明的答案是:

佛道。

1502年夏,王阳明又请了假,回老家浙江余姚,虔诚认真地温习起了佛经,练起了导引术,但这并非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远离红尘,成仙成佛。

他想建功立业没有平台,又不能突破理学的大山而寻到成为圣贤的钥匙,文学家的迷梦又被他亲手刺破。

他此时唯一的精神支柱只有佛道。

有一天,他在静坐中睁开双眼,如释重负道:

“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他走出山洞,深吸一口气,原来俗世才是最亲切的呵。

他和佛教说了再见。

而就在前几天,他在静坐修行导引术时成功预感到了几位朋友的到来。

可当他的朋友们大为惊异时,他却叹口气说:

“他却簸弄精神(玩弄精神)。

”在和佛教说再见之前,他已经和道教说了再见。

王阳明用他和辞章、佛道的一刀两断指出了一条心法:

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

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现在,王阳明轻装上路,只剩下了军事方面的建功立业。

他又回到起点:

想要建功立业,必须成为圣人,而圣人必须要从儒家理学那里获得密码和能量。

看上去,曙光,像是又一次出现了。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1503年农历九月,他回到北京,进了兵部工作,依然是索然无味。

1504年,他突然和好友商量倡导身心之学,于是他们开始招生、讲学。

多年以后,据王阳明的心学门徒说,1504年王阳明在北京倡导身心之学时,离心学的大门近在咫尺,但其实这个时候的王阳明虽然学习了儒释道三教精髓,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系统。

刘瑾风暴倘若不是刘瑾,王阳明就不会被贬到龙场,王阳明不到龙场,他的心学恐怕就不会横空出世,至少不会在1508年横空出世。

刘瑾先是得到了皇帝朱祐樘的喜爱,朱祐樘把他交给太子朱厚照时,刘瑾更是深受朱厚照的宠信,当1506年朱祐樘去世朱厚照继位时,刘瑾知道,他的好日子来了。

然而他高兴的有点早,朱祐樘死前为朱厚照指定了三位辅政大臣:

刘健、谢迁和李东阳,看到皇帝朱厚照被太监刘瑾带得如此纵欲玩乐,三位大臣决心要将他处置,然而刘健和谢迁却被刘瑾赶出了皇宫。

刘瑾画像

在刘健、谢迁被迫离开皇宫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监察史等十五人联名上书朱厚照证明刘瑾罪不容诛,应立即惩处。

刘瑾要求朱厚照下令,将这些人捉到北京,廷杖伺候,朱厚照竟然真的照做了,现在人人都意识到,谁敢说刘瑾一句坏话,都没有好的下场。

王阳明就在这噤若寒蝉的空气中地登场了,据说王阳明准备上奏疏之前,有人劝他:

“当初闹得那么凶,不见你有任何动作,现在胜负已定,你却逆风而行,这也太傻了吧?

王阳明傲然道:

“就是因为当初闹得太凶,那么多正义之士都在奋斗,所以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

而现在,正义之士被压迫,死气沉沉,必须要有一个声音来呼唤他们的良知,而这个重任非我莫属。

于是王阳明就南京检察官事件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朱厚照和刘瑾看完信后,虽然不知道王阳明是谁,不过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也将王阳明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在黑暗的牢房里,王阳明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地方会待很久,据他估算,离他去另一个世界的时间也还有很久。

然而王阳明的牢狱生涯很快结束了,他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在今天贵阳北边修文县的山里)担任站长。

龙场驿站位于今贵州贵阳西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城,地处荒僻,虫蛇甚多,瘴气流行,环境恶劣,非人适宜居住之地。

王阳明却很开心,还安慰友人:

“锦衣卫大牢是什么地方,我这不也出来了吗?

”王阳明大半生无论是对理想还是生活从未绝望过。

释厄路王阳明离开北京踏上去往贵州的路,在钱塘江边搭乘一艘去舟山的船却不料被风吹里航向,到了福建福州的鼓山。

王阳明叹息了一回命运不济,辩明了贵州方向后就钻进了西南的森林里。

在森林中的一座寺庙里,他碰到了二十年前在江西南昌铁柱宫碰到的老道士,光阴似乎在他脸上没起任何作用。

二人热烈地交谈起来。

王阳明将自己多年来的人生状况一五一十地说给道士听,并叹气道:

“刘瑾与我为敌,我前途未卜。

不想去贵州龙场,只想找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隐居。

道士说:

“你当初和佛道分道扬镳,是因为难舍亲情,现在就能舍了?

王阳明被问住了。

道士说:

“你来之前,我已为你占得一卦,得卦明夷,断辞是:

光明消退,黑暗降临,面对灾难,宜坚贞守持。

道士的占卜在王阳明心中唤起了失去已久的信心,人的力量便来自于这充满信心的内心,信心让你的心灵产生力量后,外界环境看上去也就没有想象中险恶了。

他即刻去看望了父亲,随后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到达了他的放逐地——贵州龙场驿站。

做自己的主人龙场驿站环境恶劣,由于王阳明是戴罪之人,不得住在驿站,只好找了一个阴冷的山洞。

王阳明被迫快速调整自己:

用有限的中医药知识采集消毒的植物祛除瘴气,让仆人为山洞打造石头大门,开垦土地种植前任留下的种子,为自己和仆人寻找各种乐子——将居住的山洞起名“玩易窝”“何陋轩”“君子亭”等——在艺术上进行自我调节。

在现实生活中,他凭记忆诵读理学经典,把自己从现实世界中拔出来沉浸到思想世界中。

当他以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后,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圣人处在我这样的环境下,他如何做?

”它实际问的是,是圣人如何改变外部世界有所作为。

他突然发现,圣人是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他们只是适应环境。

想到这里,他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他觉得自己应该把时间用在理学的突破上。

于是,他开始审视朱熹的“格物致知”。

他对朱熹仍然极不满意,因为朱熹说,去外面世界格真理。

这就如他现在,他如何才能从外部找到一个好好活下去,并且可以创造人生价值的真理呢?

外部根本没有这样的真理,所以他根本无法找到。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圣人此处该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他的脑海里撞击着,于是王阳明的心学横空出世。

这个传奇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中国思想史上夺目的光辉。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就是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利支配谁。

只有一个人有权力支配我,那就是我自己。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对朱熹理学的琢磨探索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思考,使王阳明成功创建了心学。

新朋友和新敌人王阳明创建心学后,便诚心邀请当地人民来听他的讲座,使得他们被他的心学深深迷住,由于王阳明的讲学规模越来越大,新朋老友前来拜访的人越来越多,所有人都知道,龙场已经要容不下既是驿站站长、又身兼教育家的王阳明了。

于是,贵州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席书在心悦诚服被王阳明心学折服后,派人修建贵阳书院,亲自率领贵阳的秀才们来到龙场,以师礼请王阳明到贵阳。

由此,王阳明离开了他的放逐地和涅槃重生地。

心学的政治力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书院讲“知行合一”,他的门徒开始逐渐聚集,他的声望已今非昔比。

人人都认为他应该不仅仅是个教育家和思想传播者,既然“知行合一”,他应该把他的知和行结合起来,所以在1510年农历三月,他三年贬谪期限结束后,在贵州多名官员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

在王阳明担任县令的期间,解决了如下两件事。

第一,通过写信给负责收税的从宫廷来的税务特派员写信,免除了对庐陵百姓征收的无中生有的税,解决了让几届政府都头疼的刁民问题。

第二,他命人将庐陵县城内木质的房屋改为砖房,以防止火灾造成的灾害。

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庐陵人无比感谢王阳明。

从这些事可看出,王阳明是真的为百姓着想,以百姓心为己心。

但我们都知道,王阳明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基层工作的经验。

按朱熹的说法,你没有工作经验,就不能知道这份工作的道理,那你就无从下手。

你必须通过书本或者是前任的工作总结“格”出你工作的道理,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王阳明用事实反驳了朱熹,按王阳明心学的说法,天理就在我心中,我之前所以没有显露在基层工作的那些道理,是因为我没有碰到这个机会,现在我碰到这个机会,那些道理就从我的心中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不需要向外求取任何关于基层工作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用心。

只要你用心为百姓好,就能想到为百姓做任何好事的道理,然后去做就是了。

庐陵是王阳明创建心学后第一次施展拳脚的地方,效果显著。

当然,正如1508年前他始终不忘“经略四方”的大志一样,在庐陵,他也始终没有忘记修炼和传播他的心学。

与此同时,在北京发生了一件事,刘瑾被处死了。

由于自朱厚照继位以来,不理政事、整日娱乐,政权逐渐转移到了刘瑾的手中,他便想要造反称帝。

被朝中大臣们发现后合力秘密上奏疏给皇帝,说刘瑾要反,并列举了诸多事实。

皇帝派人到刘瑾家中搜索,果然搜出了大量管制刀具和一件龙袍,刘瑾被关进大牢。

朱厚照大怒若狂,很快刘瑾被定罪凌迟处死。

刘瑾一死,王阳明的新生活接踵而至。

贵人王琼1510年,农历十一月,三十九岁的王阳明回到北京,中央政府命令他到南京刑部报道,这是个挂职,所以他不必到任,于是他下定决心在北京传播心学。

1516年之前,王阳明在北京、浙江余姚和南京之间来回游走,他虽然有官职在身,但始终把讲学当成第一要务。

而且专挑山水秀丽之地,和弟子们一面游览山水一面讲学。

他当初经略四方的理想似乎破灭了,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成为圣贤的道路,这是一条充满阳光与激情的道路。

早在1497年,南赣地区的土匪就已经非常猖獗,让当地政府苦不堪言,希望能来一位神人将这群土匪一网打尽,于是新上任的兵部尚书王琼向皇帝朱厚照提议要王阳明巡抚南赣,顿时官员大哗,认为王阳明只会吟诗讲学,让他带兵打仗不是送死吗?

王琼反驳说:

王阳明并非只会空谈,他要人锻造强大的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

王琼让王阳明巡抚江西,除了剿匪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在南昌城住着一位王爷,朱宸濠,按王琼的洞察,他迟早有一天会谋反,他想让王阳明去注意这位王爷的动向。

于是,王阳明被任命为南赣巡抚,并可提督军务。

二、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1517年正月初六,王阳明到达南昌,南赣地区山麓千里,洞穴密布,是土匪的安乐窝,因为官兵来时,他们能化整为零,官兵一走,他们又重新聚合。

所以四省组织过多次围剿,但收效甚微。

该地土匪中有几个带头的大哥:

谢志山与蓝天凤、池仲容、陈曰能、高快马、龚福全、詹师富。

王阳明一分钟都不休息,在赣州武装部队中挑选了两千名急行军先奔福建汀洲,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福建漳州大帽山的詹师富。

在对詹师富采取行动之前,王阳明谨慎地“知己”。

他发现自己一方有三个致命弱点。

第一,当地政府军毫无战斗力。

第二,政府里有敌人的卧底。

第三,民匪一家,上山做土匪的在山下都有亲人,由于政府的横征暴敛,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那些做土匪的亲人,于是经常给土匪通风报信。

针对这三个弱点,他先是从四省军队中拣选骁勇绝群、胆气过人的士兵组成一支兵团,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