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827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

《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文选上.docx

中国历史文选上

第一单元纪传体

一、通论

(一):

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

1、正史:

(1)记事起黄帝迄于清末

(2)正史之名始见于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

清乾隆年间敕修《四库全书》,确定以历代纪传史为正史。

(3)正史的判断标准:

①用纪传体编写

②记录军国大事

③由皇帝诏定

2、“二十六史”:

史记

西汉司马迁

南史

汉书

东汉班固

北史

后汉书

南朝刘宋范晔

新唐书

魏晋人所称三史为《史记》、《汉书》、《东观汉记》。

北宋所称的三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

新五代史

三国志

西晋陈寿

宋史

晋书

辽史

宋书

金史

南齐书

元史

梁书

明史

陈书

旧唐书

魏书

旧五代史

北齐书

新元史

周书

清史稿

隋书

▲二十六史史志目录分合、异同:

P48~50表一、表二、表三

3、纪传体的结构和特点:

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旨:

完成一部以人事为中心的包容百科全书知识的通史。

(1)结构:

①“本纪”:

以序帝王

②“世家”:

以记侯国

③“表”:

以系时事

④“书”:

以详制度

⑤“列传”:

以志人物

(2)特点:

体大思精

体大,是指纪、世家、表、书、列传五体形式,能容纳最大量的历史内容;

思精,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4、纪传体史书的价值和缺点:

(1)价值:

①纪传体是各个王朝史实的较早记载,保存了最丰富的原始资料。

②认真总结各史成书的经过,可以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是极其丰富。

③从编纂学的角度看,纪传史的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2)缺点:

①记述人物活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

②纪传史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史观,为封建王朝制造合法的理论根据

③纪传史制造所谓的“正统”的理论,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④因事立目,褒贬人物,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

二、文章选讲

【史记】

作者(西汉)司马迁,字子长。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秦始皇本纪》:

(1)矫王玉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

盗用

(2)即令国中:

通令

(3)车裂以徇,灭其宗:

示众

(4)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

定居,安家

(5)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坐:

因某事而犯罪;免:

免职

(6)齐人茅焦说秦王曰:

劝说

(7)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

通“背”,违背。

(8)于是使斯下韩:

使…降服

(9)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

使…弱

(10)臣但恐诸侯和从,翕(xì)而出不意:

但:

只是;翕:

迅速

(11)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的原因

(12)不过亡三十金:

损失

(13)得志易亲食人:

同“噬”,伤害人。

(14)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诚:

假如;为:

(15)不可与久游:

交往

(16)乃亡去:

逃跑

(17)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

已而:

不久;畔:

通“叛”,背叛。

(18)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庶几:

可能;息:

平息

(19)其太子丹乃阴令:

秘密派遣

(20)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

外交往来

(21)六王咸伏其辜:

咸:

都;辜:

罪过

(22)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地:

地方;方:

方圆

(23)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取代

(24)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通“尚”,崇尚

(25)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通“镇”,镇服

(26)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挑起战争

(27)北据河为塞,并(bàng)阴山至辽东:

通“傍”,沿着

(28)秦每破诸侯,写放(fǎng)其宫室:

模画效仿

(29)自榆中并河以东,属(zhǔ)之阴山:

连接

(30)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二人前为寿:

祝酒

(31)卒有田常、六卿,无辅拂(bì):

辅弼,辅佐

(32)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向…学习

(33)丞相臣斯昧死言:

冒着

(34)悉诣守、尉杂烧之:

集中

(35)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相互私语

(36)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标识

2、《六国年表序》

(1)作西畤(zhì)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通“现”,出现

(2)今秦杂戎翟之俗:

吸收,混杂

(3)位在藩臣而胪(lú)于郊祀:

陈列

(4)及文公踰陇,攘夷狄:

越过

(5)尊陈宝,营岐雍之间:

辟地建国

(6)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

安然,平静的样子

(7)三国终之卒分晋:

终:

最后;卒:

终于

(8)务在强兵并敌:

致力于

(9)矫称蠭出,誓盟不信:

矫称:

诈称;蠭:

同“蜂”,众多

(10)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同“摈”,排斥、疏远

(11)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称雄

(12)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称心如意。

指秦统一六国的意满自得之情。

(13)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完备

(14)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衡时宜,随机应变。

(15)传曰:

“法后王”,何也:

效法

(16)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卑:

浅近;行:

实行

(17)学者牵于所闻:

牵制

(18)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都,皆

(1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

因:

凭借;踵:

接续,紧接着

(20)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

表:

列表;讫:

止;凡:

总共

(21)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兴:

兴盛;坏:

败坏;端:

缘由

【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其父班彪,东汉著名史学家。

其妹班昭补写“八表”,马续补写《天文志》,完成了《汉书》剩余部分。

其姑祖(汉成帝)班婕妤。

《汉书》为西汉断代史,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王莽新朝地皇四年(23)。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唐颜师古作注,析为120卷。

《汉书》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以行政区域划分)、《艺文志》(创造史志目录)。

1、《食货志》上

“食货志”是记载古代本末二业的发展及其制度演变,记事上起神农,下至王莽末年。

(1)汉兴,接秦之敝:

凋敝

(2)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得,允许;就,到…去

(3)天下既定,民亡盖臧:

积蓄,储藏。

臧,通“藏”

(4)自天子不能其醇驷:

醇,通“纯”。

驷,一车四马

(5)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

省去,减轻

(6)量吏禄,度官用:

计算

(7)文帝即位,躬修俭节:

躬,亲自;修,推行

(8)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竭尽

(9)古之治天下,至孅(xiān)至悉也:

孅:

通“纤”,细微;悉:

周到

(10)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伤害

(11)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祸害

(12)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大命:

天命,此指国家政权;泛:

倾覆;振救:

拯救

(13)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消耗

(14)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穷尽

(15)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将近

(16)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17)世之有饥穰:

世,年、岁,此指年成;穰,丰收

(18)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行,规律;被,遭受

(1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即:

假如;胡:

(20)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餽之:

通“馈”,馈赠,此指发粮饷

(21)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横行劫击。

衡,通“横”

(22)罢夫赢老易子而齩其骨:

罢,通“疲”;罢夫,残疾多病的人;

赢老,年老体弱的人;齩,同“咬”

(23)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同“拟”

(24)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殴:

通“驱”,驱赶;本:

此指农业。

(25)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依附

(26)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直,竞,却;廪廪lǐng,通“懔懔”,恐惧的样子。

(27)躬耕以劝百姓:

勉励

(28)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wú)捐瘠者:

亡:

通“无”,没有;捐瘠:

饥饿而死。

(29)以畜積多而备先具也:

因为

(30)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不亚于、不次于

(31)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

依附于土地,定局农村。

(32)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再:

两次;终岁:

年终

(33)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

养育

(34)明主知其然也:

这样

(35)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管理,统治

(36)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贵:

以…为贵;上:

此指统治者

(37)数石之重,中人弗胜:

不能胜任,拿不动

(38)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贵:

以…为贵;贱:

以…为贱

(39)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修建

(40)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尚:

通“倘”倘若;政:

通“征”,征召。

(41)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当具,交足赋税;贾,同“价”;称:

举债

(42)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同“债”,债务

(43)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

坐列:

开设店铺;奇赢:

奇货,紧缺赢利的货物

(44)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结交

(45)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互相倾轧

(46)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

游敖:

游玩;坚:

此指好车;肥:

此指肥马

(47)上下相反,好恶乖迕(wǜ):

抵触

(48)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此指朝廷

(49)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è):

通“泄”,疏通、分散

(50)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减少

(51)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免除兵役

(52)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护城河

(53)爵者,上之所擅:

专有

(54)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

授爵

(55)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

时:

随时;赦:

减免田租

(56)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通“愈”,更加

(57)复修卖爵令,而裁贾以招民:

减少

(58)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

娄,通“屡”,屡次;司,管理

(59)时有军役,若遭水旱:

或者

【后汉书】

作者(南朝刘宋)范晔。

范晔新创的类传:

党锢、列女、文苑、逸民、独行、方术。

《后汉书》是记载东汉一朝(从王莽灭亡到汉献帝)的断代史,有十本纪、八十列传、三十志。

范晔所著《后汉书》无表、无志;后刘昭为其添志(用司马彪《续汉书》八志30卷)。

《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1、《党锢列传序》

党锢之祸是东汉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党锢列传》写了二十一个著名党人的传记。

(1)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

本:

本性;迁:

变化;染:

熏染;涂:

道路

(2)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

肆:

放纵;牵:

被…牵制

(3)裁抑宕佚,慎其所与:

裁抑:

节制;宕(dàng)佚:

放荡、淫逸与:

交往

(4)虽情品万区,质文异数:

质朴与文采

(5)叔末浇讹,王道陵缺:

浇讹:

浮薄诈伪;陵缺:

衰败废缺

(6)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

假:

凭借、假借

(7)举中于理,则强梁褫(chǐ)气:

中:

符合;强梁:

强横凶暴;褫:

夺去

(8)霸德既衰,狙诈萌起:

诡诈

(9)至有书半策而绾万金:

此指获得、握有

(10)开一说而锡琛(chēn)瑞:

锡:

通“赐”,赏赐;琛瑞:

珍宝

(11)以要能钓利者,不期而景从矣:

要:

通“邀”,求、取;能:

能为,有所作为;

期:

相约;景,“影”的古字

(12)其风不可留,其敝不能反:

留:

止,停止;反:

同“返”,挽回

(13)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阔:

勃:

突然、迅速;赊:

缓、松;简阔:

疏略

(14)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

烈:

功业;陵上:

犯上。

陵,凌驾

(15)怀经协术,所在雾会:

像云雾一样

(16)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遵守成法,拘泥文字

(17)至王莽专伪:

专力诈伪

(18)忠义之流,耻见缨绋(fú):

做官之人

(19)遂乃荣华丘壑,甘足枯槁:

荣华:

以…为荣华;丘壑:

此指隐居生活;

甘足:

以…为甘足;枯槁:

此指贫困潦倒

(20)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

肆意批评

(21)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

品评,褒扬

(22)婞(xìng)直之风,于斯行矣:

刚直

(23)二家宾客,互相讥揣:

猜度讥讽

(24)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朋徒:

拉帮结派,同为党徒;尤隙:

仇隙。

隙,怨恨

(25)弘农陈瑨但坐啸:

只要

(26)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

敢于直言

(27)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拖着鞋,形容行走急速

(28)愈怀愤疾,竟案杀之:

竟:

竟然,最终;案:

案情

(29)帝亦颇谇(suì)其占:

谇候,讯问

(30)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诽议,诽谤

(31)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

颁布

(32)布告天下,使同忿疾:

忿恨,仇视

(33)或有逃遁不获,皆县金购募:

县:

通“悬”;购:

指悬赏的奖金。

(34)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摽搒:

希风:

仰慕风操;摽搒:

通“标榜”互相称扬。

(35)承望中常侍侯览意旨:

察言观色,迎合别人

(36)大长秋曹节因此讽有司奏捕前党:

暗示

(37)因相陷害,睚眦(yázì)之忿:

瞠目怒视,瞪眼看人。

此指微小的怨恨。

(38)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

交关:

往来,结交;离:

通“罹”,遭遇。

(39)即召司隶、益州槛车收鸾,送槐里狱掠杀之:

拷打

(40)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

乖:

违背;谬:

不符合

(41)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

赦:

赦免;宥:

宽恕

(42)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

所及的那些人

【三国志】

作者(西晋)陈寿,字承祚(zuò)。

前半生仕蜀,曾任观阁令史;后半生仕晋,官至治书侍御史。

世称良史。

《三国志》是一部国别纪传史,载魏、蜀、吴三国分裂鼎峙的历史。

共65卷,其中本纪4卷,列传61卷,无表无志。

《诸葛亮传》是《三国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史注

1、价值:

①反映注家的学术观点;②帮助读史“舍路而求由”

2、分类:

(1)自注:

由作者自己作注释,是对正文的补充。

由司马迁首创,在司马光《资治通鉴》到达顶峰。

(2)他注:

注释他人所著的书。

举例:

①“史记三家注”:

(魏晋)裴骃(yān)《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②《汉书》的注:

(东汉末)服虔《汉书音训》

(东汉末)应劭《汉书集解音义》

(晋)颜师古《汉书注》120卷,并对汉书历代注作汇总,简称“颜注”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120卷

③《后汉书》的注:

(唐)李贤为其“传”作注释;

刘昭引司马彪《续汉书》八志30卷,并为其作注释;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集大成者

④《三国志》的注:

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大量引征魏晋著作200多种,补充丰富了三国史料,为历代学者所重,世称裴注。

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证上,分为补阙、备异、纠缪、论辩四个内容,保存了大量的材料著作,是魏晋南北朝史注的代表;开创了“史注新法”。

《资治通鉴》的注:

由胡三省所注

【宋书】

作者(南朝)沈约,字休文。

任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

三、通论

(二):

古汉语词汇

语言三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古汉语的词汇多是单音词。

汉语词汇形态的发展方向是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

1、复音词:

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

▲单纯复音词(语音造字):

(1)联绵词:

两个音节连缀表义的单纯词。

其特点是“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王国维语)。

其最大的特点是词中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中的两个音节。

联绵词是不能拆开来讲的。

①双声联绵词(声母相同)。

如:

肃爽;玄黄;栗烈;参次;踟蹰;邂逅。

②叠韵联绵词(韵母相同)。

如:

窈窕;扑朔;仓皇;徘徊;绸缪;从容。

③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如:

缤纷;辗转;缱绻;优游;燕婉。

④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如:

扶摇;铿锵;陵迟;颠沛;芙蓉;旖旎。

(2)叠音词:

又称重言、叠字。

是由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双音单纯词。

①摹拟声音的叠音词。

如:

关关;坎坎;萧萧;潺潺。

②描绘状貌的叠音词。

如:

离离;赫赫;漠漠;翩翩;渺渺;夭夭。

▲合成复音词(语法造字):

(1)联合式合成词:

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单音词(词素)并列构成的合成词。

①同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在表意上处于并列地位而构成的合成词。

如:

(名词):

社稷;婚姻;人民;衣裳;颜色。

(动词):

返回;迁徙;倾覆;耕耘;拯救。

(形容词):

贫穷;美丽;遥远;吉祥;明亮。

②双声叠韵同义复词:

(双声):

存在;概括;透彻;驰骋;回归。

(叠韵):

缓慢;骄傲;根本;攀援;共同。

(双声叠韵):

粗疏;观看;宽广;坦荡。

③偏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词组成的联合式合成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为偏义复词,其中只有一个词素表示词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词义。

如:

《五人墓碑记》:

“死生之大。

”中“死生”即“死”。

《石壕吏》:

“出入无完裙。

”中“出入”即“出”

《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中“存亡”实言“亡”

《墨子·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中“园圃”二字只用“园”字一义。

(2)偏正式合成词:

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词素之间的关系式修饰限制和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其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词素一般居于修饰词素之后。

如:

国风;百姓;诸侯;国君;天子;先生;三老;兵法;朝廷。

(3)动宾式合成词:

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素表示动作对象的合成词。

构成特点是:

前一个词素是动词,后一个词素是名词。

如:

将军;执事;革命;用事;祭酒;司令。

(4)动补式合成词:

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的合成词。

构成特点是:

前一个词素是动词,后一个词素是形容词或动词。

如:

摧毁;击破;匡正;平定;激怒;阐明。

(5)主谓式合成词:

前一个词素表示人或事物,后一个词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性质、状态等的合成词。

构成特点是:

前一个词素是名词,后一个词素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

心痛;口吃;人定;胆怯;霜降;冬至。

(6)附加式合成词:

由词根和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缀组合而成的合成词。

其词缀分前缀和后缀。

(前缀):

常见者:

“有”、“阿”、“于”、“老”等。

如:

有夏;阿爷;老虎。

(后缀):

常见者:

“然”、“尔”、“如”、“乎”、“子”、“儿”、“头”。

如:

洋洋然;率尔;儿子;木头。

*阅读时,应注意区分“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和合成词。

如:

【衣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衣,指上衣;裳,指裙子。

【地方】:

《史记秦始皇本纪》: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地,土地、地方;方,方圆。

【行为】:

《五人墓碑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行,品行;为,在。

【实在】:

《汉书·苏武传》: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

’”实,确实;在,活着。

【死亡】: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凶年免于死亡。

”死,死亡;亡,逃荒。

【结束】:

《冯婉贞》: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结束”是两个近义单音词,即“扎好带子”、“整好衣装”之意。

【得意】:

《与元九书》:

“开卷得意,忽如会面。

”“得意”为动宾句式,即获得(对方的)。

【指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璧有瑕,请指示之。

”指,指瑕;示,给…看。

2、同源词:

是指一组在声音上有联系,形式上有时相类同、而意义又相互关联的、出于同一语源而派生出来的词。

判断同源词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音要相通;二是义有关联。

▲形体上有关系的同源词:

(1)有一部分古今字,从时间上看是古字,从语源上看是同源词。

如:

【取、娶】:

“取”的本义是战场上获取敌人的左耳,回来报功。

“取”有拿过来之意;“娶妻”也有此义,且原作“取”。

取、娶在“娶妻”这一点上为同源词。

【反、返】:

在回头走路这一点上,是同源词。

(2)由一个根词孳乳出来的音义相关联的同源词:

【加、架、驾、枷、贺】

(3)同声符的同源词:

【清、晴、睛、精、倩、婧】:

这一组形声字的声符“青”同时又表义,都有光亮的意思。

水亮为清,天亮为晴,眼亮为睛,米去粗皮而亮为精,人美为倩,女子漂亮为婧。

▲形体上没有联系的同源词:

【天、顶、颠、巅】:

音近义通,是同源词。

3、古今词:

▲古今词的异同:

(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如:

山、水、人、手……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如:

【去】:

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往”,与“来”相对。

【访】:

古义为“咨询、征求意见”;今义为“拜访、查访”。

【行李】:

古义为“外交使节”;今义指旅客携带的衣物。

【烈士】:

古义为“有志于建功立业者或刚烈之士”;今义指“为国牺牲者”。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某些词的古今词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劝】:

古义为“勉励”;今义为“劝说、劝解”。

【再】:

古义为“两次、第二次”;今义为“重复”。

【走】:

古义为“跑”;今义为“走路”。

【恨】:

古义为“怨恨、遗憾”;今义为“仇恨”。

【给】:

古义为“供应、供给”;今义为“给予”。

▲古今词义变化的特点:

(1)词义扩大。

如:

【睡】:

古义为坐着打瞌睡;今义扩大为任何方式的睡眠。

【皮】:

古义为兽皮;今义扩大为人和动、植物的皮。

【醒】:

古义为酒醒;今义扩大为睡醒、醒悟。

(2)词义缩小。

如:

【金】:

古义指一切金属;今义则专指黄金。

【宫】:

古义指住房;今义专指帝王居室。

【臭】:

古义指一切气味;今义专指秽恶的气味。

【丈夫】:

古义指男子,今义专指婚姻中的男性配偶。

(3)词义转移。

如:

【汤】:

古义指热水、开水;今义指食用的各种菜汤、米汤。

【涕】:

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诛】:

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戮。

(4)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如:

【谤】:

古义是“议论”,为中性词;今义是“诽谤”,为贬义词。

【爪牙】:

古义是“将士武臣”,为褒义词;今义是“帮凶、走狗”,为贬义词。

【祥】:

古义指各种预兆,为中性词;今义专指吉兆、吉祥,为褒义词。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汉语的义项有: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1)词的本义:

即词的中心义项,本来的意义。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这个词在创造之初的原本意义。

二是某些词的原始意义已无从考证,则以上古文献史料中最初的常用义作本义。

*辨识词的本义:

①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②考察上古文献的用字实例。

(2)词的引申义:

由词的本义派生、演绎出来的意义。

*词义引申的形式:

①辐射式引申:

【集】

②连锁式引申:

【習】

③综合式引申:

【朝】

5、同义词:

是指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1)同义词的差别:

①适用范围对象不同。

【视、见、望、瞻、察、示】:

在“看”义上是同义词。

其中“视”是一般地看不管看到与否;“见”是看到了;“望”是远远地看;“瞻”是向前看;“顾”是回头看、左右看;“察”是仔细看;“示”是有意识地给对方看。

②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饥、饿】:

在空腹需要进食之义上是同义词。

“饥”是指一般的饿,程度较浅、轻。

“饿”是指长时间未吃过东西,或根本没食物吃,程度较重。

③褒贬感情色彩不同。

【征、讨、伐、侵、袭】:

在军事进攻之义上是同义词。

“征”是天子攻打诸侯,褒义词;“伐”是公开地大张旗鼓的进攻,中性词;“侵”是完全没有正当理由地进犯他国,是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