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318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安庆一中山西省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省际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19.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策》中记载,在六国看来,位于西边的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决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这表明,在战国时期

A.六国与秦风俗差异较大

B.华夷有别观念业已产生

C.秦较少受儒家思想影响

D.地理位置影响民风民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在六国看来,秦与戊,翟同俗,与六国文化风俗差异较大”,是六国的观念问题。

A项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

秦的文化风俗与六国不同,与地理位置及受儒家思想影响少有一定关系,说明华夷有别观念业已产生,故选B。

C、D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提取,对材料主旨概括不全面,排除。

2.《洛阳伽蓝记校笺》中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延酪、治脑二里,里内之人,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輀车为事。

”材料表明,北魏时期洛阳城

A.经济功能得到彰显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商业受到严格管理

D.形成不同的商业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故选A。

在北魏洛阳城内除官方划定的“市”之外,“里”内也出现了商品交易行为,但是里和市依然存在,不能说明坊市制已被打破,故B排除。

材料中未提及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故C错误。

“甲”中出现了商业行为,并带有一定的区域专业特色,但这时候的“里”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商业区。

故D排除。

3.忽必烈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国族)色目人(除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原金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

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这说明元统治者

A.维护蒙古贵族利益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坚持蒙古本位观念

D.推进民族不断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未体现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故A排除。

材料中元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体现了民族分化政策,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无法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故B排除。

材料中实行四等人制,而蒙占族是国族,强调蒙占族的优越性,同时强调不忘本,不忘蒙古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坚持蒙古本位观念,故C正确。

材料强调民族分化,民族隔阂,不利于民族融合,故D错误。

4.进讲,是为帝王讲解诗书文史。

清代国子监祭酒徐文元呈报进讲《四书》,康熙则指示,“《四书》屡经讲读,联心业已熟晓。

每观《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应与《四书》参讲”,遂命之再改讲章。

康熙皇帝意在强调

A.经史教育同等重要

B.重视儒家统治地位

C.立足现实经世致用

D.继承推崇汉族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未体现康熙帝强调经史教育同等重要,故A排除。

材料中未体现重视儒家统治地位,故B排除。

“《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神于治道,应与《四书》参讲”,说明康熙帝强调历史为治世提供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的功能,故C正确。

《四书》、《通鉴》均为汉族文化,康熙帝重在强调《通鉴》,故D排除。

5.1863年6月,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在奏折中曾说:

各国公使驻京,“中国虚实,无不毕悉,始不过侵我利权,近复预我军事。

凡举用人行政,渐形干涉”。

这反映了当时

A.清廷理性认识列强侵略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内政

C.外交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D.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薛焕个人认识不等同于清廷认识,且薛焕只是认识到了列强侵华的危害,未上升到理性认识,故A排除。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不平等条约,允许公使进京,列强开始干预中国内政,B选项“控制”说法与史实不服,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外交官员素质提高,故C排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促进了清廷官员认识的加深,故D正确。

6.1913年9月15日《大公报》报道:

“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求离婚,实繁有徙,此皆前此未有。

”期间,女性诉讼案占据多数。

但从讼离结果来看,有相当多的诉离案却以失败收场,并不令诉离者十分满意。

这一报道内容说明

A.大众媒体促进观念变迁

B.妇女地位得到明显提高

C.男性法律地位高于女性

D.传统观念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是提及了《大公报》对社会现象的客观陈述,未体现其对观念变迁的作用,故A排除。

B选项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但未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

诉离结果失败,无法体现男女法律地位的差异,故C排除。

材料体现了婚姻自由等新观念,但能否诉离成功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传统观念社会习俗等,故D正确。

7.下表为1928-1930年我党工人和农民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情况。

这一情况说明,这一时期

A.苏维埃政府得到农民的拥护

B.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已经转移

C.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革命的领导阶级已经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1年,故A排除。

共产党员中农民占比大,体现了中共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故B正确。

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始于1927年南昌起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排除。

革命的领导阶级未发生变化,还是无产阶级,故D排除。

8.新中国成立后初期,财政体制是“以支定收”,即每年中央在确定地方的支出之后,再划给地方一定的收人项目,并确定分成比例。

在1958年先改为“以收定支”,即中央先确定地方财政的收入项目及分成比例,再由地方根据收人自行安排支出。

1958年9月,又更改为“收支下放”。

这些变化

A.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

C.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D.有利于地方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建国初期财政体制的变化,即中央财政权力不断下放至地方以缓解中央财政压力。

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的分配并不能反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故A排除。

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的分配和工业结构调整关系不大,且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结构未有较大调整,以重工业为主,故B排除。

财政体制改革无法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C错误。

增加地方财政自主性,提高地方积极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故D正确。

9.古雅典制定了多种刑法,如死刑、不受法律保护、流放、监禁、没收财产(财产充公)罚金。

通常,针对特殊的人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惩罚,如对于侨居雅典的外邦人,可以将之卖为奴隶,而根据传统,卖为奴隶这种惩罚不能加诸雅典公民。

这从本质上说明古雅典

A.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实行自由公民的特权民主

C.存在法律实施因人而异

D.外邦人不受雅典法律保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只提到刑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备,故A排除。

公民是雅典民主的主体。

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由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的实施,故B正确。

法律实施有外邦人和公民的差异,但这只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本质,故C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外邦人不受雅典法律保护,故D排除。

10.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共31章,其中有21章53节提到中国,且言语间以抨击攻评为主,将中华帝国引作专制政体的反面教材。

而伏尔泰则认为中国是推行开明君主制的成功典范,该观点散见于他的诸多作品中。

依据材料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政治具有两面性

B.两人都在为启蒙思想寻找事实论据

C.孟德斯鸠较伏尔泰更激进

D.两人审视中国的视角存在根本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两人的观点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政治两面性的认识,故A排除。

两人的观点均是为启蒙运动服务,均是为启蒙思想寻找现实参照,故B正确。

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而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故C排除。

材料中两人审视中国均是从政治制度出发,故D错误。

11.1935年5月幻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判新政支柱之一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因为该法对总统制定行业准则的权力定义不当,导致这一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故而属于国会的非法授权;另外,根据联邦宪法的贸易条款,联邦政府也无权管理州内贸易。

最高法院的这一宣判体现出,美国

A.最高法院反对实施新政

B.分权制衡原则充分落实

C.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D.民主政治传统得到维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说明了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并不等同于最高法院反对实施新政,故A排除。

材料体现了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制约,未体现相互制衡故B错误。

材料说明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因对总统权力定义不当而被宣布违宪,体现了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制约,故C排除。

材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维护了民主制度,故D正确。

12.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一体化的新动力在于全球化造成的后民族格局以及需要建立世界内政的客观现实。

只有建立起与全球市场相匹配的政治行动能力,才能真正解决传统民族国家的困境和全球性风险,而欧盟正是在区域层面进行跨国治理的成功模式。

材料认为

A.主权让渡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B.民族国家主权是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一体化推动了全球市场的快速发展

D.经济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作者强调建立世界内政,全球政治行政能力,即政治一体化对一体化的重要性,并对欧盟的经验表示认同,故A正确。

材料只是说政治一体化是一体化的新动力,并未体现民族国家主权是一体化的障碍故B排除。

C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故排除。

国家主权依然存在,远没有消失,也没有过时,在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事务中依然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故D排除。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

第36题一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题一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是我国人口政策趋于成熟的时期,它的历史经验影响了后世的封建王朝。

面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残破局面,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并“以有功劳行田宅”,“聚保山泽,不书民数”的人民“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由是“百姓无内外之环,得息肩于田亩”,政府所控制下的在籍人数也就大大增加了。

汉高祖七年下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惠帝六年又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西汉政府还以户口是否增加作为对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每岁“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然后汇总“岁尽遣使上计”。

文帝十三年下诏“除田之租税”,丁男摇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景帝二年,“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

——摘编自刘明轩《试论西汉初年人口政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

1956年初,中央公布了《1956年一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在纲要中明确提出:

“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8年规定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第二胎;少数民族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1992年以后,随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母婴保健法》的相继颁布,使得计划生育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摘编自白凌宇《社会变迁视野下我国生育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做简要评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人口政策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政策:

增加劳动人口,恢复农业发展;推行早婚奖励生育;加强户口管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评析:

这些政策是在汉初经济凋敝的背景下,受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思想影响而形成的。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人口增涨;促进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增强国力;巩固统治,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基础;影响后世封建王朝

(2)特点:

从无计划生育到实行计划生育;从局部地区护展到全国;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政策逐渐制度化、法制化;政策受国家经济发展影响。

认识:

加强人口意识;人口要与经济协调发展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人口政策内容,从材料“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四宅”“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百姓无内外之繇,得息肩于田亩”概括出增加劳动人口,恢复农业发展;从材料“民产子,复勿事一岁”“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一十不嫁,五算”概括出推行早婚,奖励生育;从材料“以户口是否增加作为对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岁尽遣使上计”概括出加强户口管理;从材料“除田之租税”“三年而一事”“令田半租”概括出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第二小问,评析人口政策,先分析政策实行的背景,再进行评价。

背景由材料“汉初社会经济的残破局面”得出经济凋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黄老思想影响。

评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人口增长;促进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人,增强国力;从材料“它的历史经验影响了后世的封建王朝”得出影响后世封建王朝。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巩固统治,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基础。

(2)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得出从无计划生育到实行计划生育;从材料“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得出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国;从材料“规定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却有实际困难,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第二胎”“少数民族具休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得出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从材料“随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母婴保健法》的相继颁布,使得计划生育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得出政策逐渐制度化.法制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策受国家经济发展影响。

第二小问,认识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要加强人口意识;使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等,其他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会选出年度风云人物(英语:

PersonoftheYear),即过去一年最具有影响力的人。

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部分年度风云人物。

任选三位年度风云人物,并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物与时代”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引用合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

论题:

20世纪30至8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和调整

阐述: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5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1928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6年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该体制使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但同时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日益僵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上台执政,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农业和工业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如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下放管理权、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等,取得一定成效,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60年代中期为纠正林鲁晓夫时期的混乱,与美国争霸,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等,前期成效显著,使得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占优势,但后期保守,改革亭滞。

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陷于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和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义的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示例二】

论题:

20世纪40、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阐述:

二战后,西欧衰落,美苏实力上升,势均力敌,加之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分歧,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1948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恢复欧洲经济,稳定资木主义,并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日的。

1949年,北约成立。

苏联通过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五会”、华约与之对抗。

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要围绕“人物与时代”自拟一个论题,可横向从一个时代选取三位人物,也可纵向跨时代选取三位人物,紧扣人物反映的时代。

若横向从一个时代选取三位人物,可以“20世纪40、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为论题,以丘吉尔、杜鲁门和马歇尔为对象,突出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若纵向跨时代选取三位人物,可以苏联20世纪30至8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和调整为论题,可选择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为对象,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一般评价,说明苏联改革是怎样走向失败。

请考生在第45-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金朝皇帝完颜亮,在位12年,前9年大兴改革。

1151年,完颜亮首创金王朝最高学府―国子监,招收学子一百人,“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接受正规高等教育。

初设词赋、经义两科,以“四书”、“五经”及前四史最佳版本做教材,聘请汉儒名家做专职教员。

官费,住宿学习,纪律严,“犯学规者罚,不率教者融”。

同时倡导各地多办乡学、县学、州学和府学。

完颜亮大兴金国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并趋于完备化。

并首创从府试考中的进士,挑选优秀者参加中都殿试,“不贵异物民乃足”、“忧国如饥渴”等考题,出自完颜亮之手。

1157年殿试,“中第七十二”,授五品以下官职。

——摘自刘肃勇《完颜亮改革及其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完颜亮教育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完颜亮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以贵族高官子弟为主:

重视儒家思想;纪律严明.要求严格;建立中央、地方多级教育体系;汉化特色鲜明。

(2)影响:

推动金教育封建化;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民族融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于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得出以贵族高官子弟为主;从材料“以‘四书’、‘五经’及前四史最佳版本做教材,聘请汉儒名家做专职教员”得出重视儒家思想;从材料“纪律”“犯学规者罚,不率教者黜”得出纪律严明,要求严格;从材料“最高学府----国子监”“各地多办乡学、县学、州学和府学”得出建立中央、地方多级教育体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汉化特色鲜明。

(2)从材料“设词赋经义两科”“以‘四书’、‘五经’”“聘请汉儒名家做专职教员”和举办科举得出推动金国教育封建化;从举办科举选拔官吏等得出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结合所学得出促进民族融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社会进步。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调整对外政策的战略重点的主张。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结束越南战争。

此外,尼克松政府还面临着许多其他挑战与不稳定因素,如美国与苏联的关系处于十字路口,尽管在很多方面苏联的力量远不如美国,但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已与美国达到基本平衡……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令美国人担忧:

1967年的中东战争之后,阿以矛盾并没有解决;非洲的非殖民化带来的是内战,苏联和中国的影响渗透到非洲——这意味着尼克松政府要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化,寻求一个新的全球力量平衡,而不损害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绝对优势。

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确立美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使美国从最危险的海外军事冲突中脱身,恢复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整理自夏亚峰《“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主义”的具体表现。

【答案】

(1)背景:

深陷越战泥潭;美苏争霸,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中国核实力提高,国际影响扩大;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2)具体表现:

结束越南战争;与中国缓和关系;与苏联进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发展与同盟国的关系。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结束越南战争”和所学知识概括出深陷越战泥潭;从材料“美国与苏联的关系处于十字路..但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已与美国达到基本平衡"和所学知识概括出美苏争霸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从材料“苏联和中国的影响渗透到非洲”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核实力提高,国际影响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西欧和H本的崛起等。

(2)从材料“要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化,寻求一个新的全球力量平衡从最危险的海外军事冲突中脱身,恢复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和所学知识概括出结束越南战争、与中国缓和关系、与苏联进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发展与同盟国的关系。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作为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倡导新型的救济福利主张与理念,开辟新型的救济福利工作道路,为中国社会救济福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她认为“救济只是反法西斯的救济,救济只是争取民主的救济。

”基于国际援助相互性的立场,宋庆龄打破了传统的救济是单方面恩赐的观点,首创了一种全新的观念。

宋庆龄和她领导的机构坚持反对一些外国救济机构把对中国人民的捐助与救济视为“行善”和“施舍”,她曾一再重申:

“就救济工作的意义来说,就是我们要创办和维持一些可以自给自足的工作计划,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方针。

”她多次阐明“中国救济事业、作为积极的、民主的活动、就是要按照平等、按照比例的原则对所有抗日的人民予以援助。

”宋庆龄提出,福利工作是国家的一种责任,为人民谋福利是国家的责任,尤其是教育、就业、医疗,是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福利。

——整理自沈海平《宋庆龄在中闰救济福利领域的贡献与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庆龄救济福利的主张与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庆龄救济福利的贡献与作用。

【答案】

(1)主张与理念:

救济是为了赢得和平民主;援助是互助的;救济工作以自力更生为前提;提倡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为人民谋福利是国家的责任。

(2)贡献与作用:

争取国际物资援助,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辟新型的救济福利工作道路,为中国社会救济福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社会福利与救济事业架起国际桥梁,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救济只是反法西斯的救济,教济只是争取民主的救济”概括出救济是为了赢得和平民主;从材料“基于国际援助相互性的立场”“打破了传统的教济是单方面忍赐的观点”概括出援助是互助的;从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