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998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5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docx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63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课堂教学设计手册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学校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师 

职称一级教师

年级六年级

学科语文

( 学年度第2学期,第1册)

课堂教学设计(第1章〔单元、课〕总课时)

(第1课时)日期:

年3月6日

课题

1、学奕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或发展点、创新点、切入点)

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词语卡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

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

学弈)

 

生齐读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学生读拼音

 

 

 

学生书写

 

小组互相评议

 

 

 

 

 

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学奕

一人惟奕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教学后记(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第1章〔单元、课〕总课时)

(第1课时)日期:

年3月7日

课题

1、文言文两则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或发展点、创新点、切入点)

写字、朗读背诵短文

 

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词语卡片、小黑板、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词语、文章、童话故事或图片等资料。

 

 

教师活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生背诵《学弈》

齐读课题

 

质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生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中时近日中时远

教学后记(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了解了文言文,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堂教学设计(第1章〔单元、课〕总课时)

(第3课时)日期:

年3月12日

课题

2匆匆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或发展点、创新点、切入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

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

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

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

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

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

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背诵短文

 

 

板书设计

 

2、匆匆

热爱生命珍惜时间

 

教学后记(反思)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理解课文,效果很好。

课堂教学设计(第1章〔单元、课〕总课时)

(第4课时)日期:

年3月13日

课题

2匆匆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或发展点、创新点、切入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

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

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生仿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

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

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

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

(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学生练笔

 

交流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2、匆匆

热爱生命珍惜时间

 

教学后记(反思)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理解课文,效果很好。

课堂教学设计(第1章〔单元、课〕总课时)

(第5课时)日期:

年3月14日

课题

3.桃花心木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或发展点、创新点、切入点)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教师及时补充介绍:

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

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

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

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遍。

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教学后记(反思)

引导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是单元训练的重点,但这节课学生朗读还是少了点。

课堂教学设计(第1章〔单元、课〕总课时)

(第6课时)日期:

年3月15日

课题

3.桃花心木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或发展点、创新点、切入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

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袭。

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

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想象说话

 

小组互相读

 

 

 

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教学后记(反思)

引导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是单元训练的重点,但这节课学生朗读还是少了点。

课堂教学设计(第1章〔单元、课〕总课时)

(第7课时)日期:

年3月18日

课题

4.顶碗少年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或发展点、创新点、切入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

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

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齐读课题

 

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

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

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

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

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

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

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

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