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871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docx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

2017年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

  篇一:

淮建小学2016-2017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淮建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1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

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

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

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

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内容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

  2、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

  3、网络初体验

  4、word基本操作。

  5、Office简单应用。

  6、熟练使用电子邮箱。

  7、主要是怎样下载资料

  四、教学措施及方法

  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科学知识,要想使我校学生能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

  2、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

  3、对每个班都培养一名信息技术代表学生,由此学生带头对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和榜样。

  篇二:

2016-2017学年度小学信息技术2016.9

  2016——2017学年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必修科目。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为主线,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从而能够学以致用,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课程实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规是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过程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检测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准备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教材及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学生机房设备的软硬件环境),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实施的步骤,不能把所有内容都讲解得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

  ①课前延伸,熟悉教学内容。

保证不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概念不断出现,教师绝不能凭主观感觉,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同时要把有关操作方面的内容在计算机上亲自操作,核实教材内容,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②确定教学过程。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确定讲解和演示等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大体需要的时间,确定讲解详略的具体内容,确定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和递进性。

  ③确定复习的知识。

新旧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经常复习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④确定练习内容和检查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地布置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检查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检查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⑤确定复习、预习内容。

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即使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也要在课下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课堂听讲的目的性,增加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2)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

  ①态度和蔼,态度严肃。

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态度和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乐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就好。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能敷衍了事不懂装懂,必须认真解答,对于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必须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

讲课中的语言和示范,必须认真规范,不可以随便,不能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②语言清晰,富有启发性。

讲解是为了学生,为了传授知识,使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示范准确。

教师示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切忌随意性,不正确的示范操作将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很难。

  ④合理安排时间。

备课时确定的时间往往与实际授课有一定的差距,不同班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同,课上及时调整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时间,灵活掌握,及时变换。

  ⑤照顾全体学生。

个别指导是必须的,但时间不宜过长,必须时刻牢记照顾全体的原则。

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从最基本的操作入手,逐步提高。

启发优秀学生主动发现新知识、探索新途径、掌握新技能,鼓励他们帮助他人,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习惯。

在练习中注意补充解答新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解决问题。

  ⑥注重方法的训练和优化。

按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恰当、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要使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⑦总结反思。

每节课结束前要做知识点总结,课后要进行教学小结,教师必须记下本节课的经验与教训,并对所涉及的有关教学备课资料(包括课件)进行相应的修改;每个学期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教学方面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确定今后的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3)评价与测试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有新的观念和方式,评价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

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评价促发展”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逐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反馈与评价体系。

  ①信息技术检测以操作技能检查为主。

主要检查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哪些概念。

  ②每节课的练习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检查,教师要注意平时的练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心中有数。

  ③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客观地分析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埋怨学生,更不能歧视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尤其要注意从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找出不足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④教学内容不是等量的知识块,各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集中的某部分学习后,可以安排检测,检测的时间不宜固定和过于频繁。

  三、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符合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术语准确,知识讲授严谨,板书科学、规范,演示操作准确、熟练。

  

(二)基础性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基础型课程,要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教学内容必须是大众的、普遍的、成熟的、基本的,应与竞赛辅导、兴趣特长培养有所区别。

  (三)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四)主导性原则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好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活动,尤其是要提出明确的探究任务和要求,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自主但不自由”,并适时给予调控、引导和帮助。

  (五)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和

  谐的氛围中探索、发现。

  (六)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努力营造开放性、协作式的学习氛围。

通过开放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观点,集思广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不追求方法的唯一性。

教师要注意学生课内探究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论坛、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和研讨,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七)发展性原则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和完善,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通过积极探索来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八)多样性原则

  教师要针对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基础,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不可替代性、高效性、低廉性、可操作性和方便性等原则,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作用,优化教学结构。

  (九)创新性原则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情境;以任务驱动和竞赛驱动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创新、大胆创新,从而学生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提高创新意识。

  (十)整合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决定着与各学科的学习联系的密切,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与其它各学科学习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各县市区可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基本教学模块和拓展教学模块,参照所使用教材的编写体例,自主选择教学软件,自主设计教学顺序,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2.课时安排:

本课程分别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上机课时要保证总课时的60—70%。

  3.教学形式:

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提高上机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特点,坚持精讲多练原则;保持参与面广、节奏性强的课堂动态。

  4.课堂教学要求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具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辅助教学、课内练习等内容。

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与多级学习目标。

  

(2)课前准备:

在把握教情、学情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网络环境、教学软件是否与教学设计一致;提前把教学中应用的资源拷贝到目标计算机;检查教室中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教学辅助设备、教学用具等教学硬件设施。

  (3)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教学活动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创设情景或主题,体现信息技术课的生活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学活动可以交替使用任务驱动、生生互助、小组竞赛、实习指导、操作展示、作品展示、尝试买践、游戏竞赛等多种活动方式;课堂提问要少而精,要根据学生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既

  可以是预设的,又可以是动态生成的;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择机做出教学调整;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差异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的环节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4)课堂教学组织:

语言要简练、操作要标准,情境描述生动、环节过渡自然、专业术语规范、设问小结清晰。

通过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变得通俗有趣;加强课堂管理,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秩序、课终有管理;加强机房监控,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课堂教学组织要有预案,在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个别“教学问题”。

  (5)评价反馈:

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制定学科评价的基本方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及时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6)课外辅导:

明确课外辅导的目的性,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有效巩固并提升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技能;体现辅导的针对性,辅导的内容要区别于课堂内容,不断满足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制作、机器人大赛、科技创新作品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准确分析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深入理解、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及导向,熟悉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多渠道了解学生学情;全面了解当前主流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科学选择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把握教学进度,统筹安排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活动。

  (三)学科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书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应当通过给学生学习任务,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决定如何做,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要做到“精讲多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尝试打破教材的编写结构,选取学生喜欢的章节,首先让学生学以致用,避免让学生感觉信息技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多渠道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需要合作,相互的交流容易激发灵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合作可以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探讨合作,也可以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网上交流合作。

  7.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可以和德育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和知识性课程整合,教会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创造有利的信息环境,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和艺术类课程整合,电脑绘画、音乐欣赏、美术欣赏都可以有效整合。

  8.重视学生信息伦理的道德教育。

要针对信息技术的种种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加强道德规范教育。

  9.做好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的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的基本目标展开;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利用课程评价本身的教育功能,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体现课程评价对教师教学及其改革的调节功能,指导教师科学认识课程评价的各项结果,合理地设计和调节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评价时,不仅看作品设计结果,也要对作品设计过程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

  的创新精神。

  五、活动安排

  请参照昌乐县教研室小学科2016——2017学年度教研工作计划执行,如有活动另行通知。

  六、教学进度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度表

  篇三:

2016-2017学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安排

  苏州市吴中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安排

  苏州市吴中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安排

  说明:

本方案中三年级教学增加四年级的上网部分内容,四年级第二学期使用五年级新教材,五年级的3D打印和LOGO提高使用自编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