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613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南方古猿、三大人种的名称、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氏族组织的基本状况,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神话故事,借助文学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的了解,认识劳动对人类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组织形成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通过原始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一父系氏族一奴隶社会不断演进的轨迹的学习,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学生进行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二、难点:

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对“从野蛮走向文明”概念的科学理解。

课型新课

师:

浮动的尘埃,稀薄的雾气,一个暗淡的蓝点,一颗自身不能发光的行星,它却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

那么,谁是我们的祖先?

谁最先行走于地球上?

谁又是它们现在依然存活的近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早期人类在经历野蛮生活时所受到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在享受自然时的喜悦和欢心。

二、学习新课

(一)早期人类

师:

古老的神话中说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

那么,有谁知道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流传着哪些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呢?

(活动略,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

(多媒体展示:

图片《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

师:

《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两则神话故事,一则出自中国,一则出自西方,从两则神话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则故事也有许多共同点。

咱们来个限时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多的相同点。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

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制造人的材料都被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两则神话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别的差异。

师:

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下,东西方的想象竞有这么多相似点,这是非常有趣的。

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科学的旅行,去探究这个奥秘。

(录像播放:

《原始人的进化过程》)

师:

转瞬之间,千百万年的历史已经从我们的眼前流逝,科学的论证告诉我们是古猿进化成了今天的人类,集体的生产劳动实践则是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现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参加今天的第二轮比赛。

要求如下:

(多媒体展示)

①根据所学知识,每组设计一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原始人生活想象图。

②每组派代表到画像前阐述创作理念,包括:

(1)体貌特征理念;

(2)生产、生活场景搭配理念等。

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

③想象图中须隐藏一至二处错误。

④根据画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设计是否有创意,说明内容是否充分等评奖。

(多媒体展示:

《原始人的进化示意图》《原始石器》等相关图片,给学生提供历史信息。

(学生成果展示,阐述本组的创作理念,深化知识点。

师:

猫爪行天下,大家来找茬(电视游戏节目)。

谁能够找到这些创作中的错误,成为今天的“找茬大王”、“挑刺专家”呢?

(学生活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师:

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除了要面临各种凶猛野兽的威胁之外,气候的剧烈变化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身处险恶的生存环境,人类又是如何一步步从野蛮迈向文明的呢?

(二)从野蛮走向文明

师: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调查:

跟随父姓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左手,跟随母姓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右手。

(活动过程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

“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

师:

(故作困惑状)为什么会这样呢?

谁能给我个解释?

(学生回答略)

师:

其实姓的渊源应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在那时人们都是跟随母姓的,为什么呢?

咱们来第三轮智力大比拼。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

因为当时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关系只能按母系计算;因为妇女繁衍、哺育后代;因为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获得很多食物来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地位较低,而妇女的采集工作等成为比打猎更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妇女在氏族里处于领导地位;今天的“姜"、“姚"等姓中都有女字,可能也与此有关。

(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

师:

那么,我们又从何时改随父姓了呢?

(学生可能回答: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同时,多媒体显示《“男”“女”“妇”“家”等汉字的古篆文写法及其象形、会意》图片。

师:

从这些萌芽于原始社会并成熟于后世的汉字,似乎有意留下了母系——父系这一变迁的线索。

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历史信息呢?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养猪代表着财富,无“豕”(猪)不成家,氏族分化,家庭出现;“田”和“豕”代表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

师:

如果说文字见证了历史,考古则打开了了解历史的窗户。

现在,让我们打开尘封千万年的墓葬,以考古学者的身份来考证当年的历史。

比赛第四轮,看谁能够为自己智力的天平增加砝码。

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

材料1:

人类学家对北京人遗骨作的统计结果是:

死于14岁以下的占39.5%,死于30岁以下的占7%,死于40岁至50岁之间的占7.99/6,死于50岁至60岁之间的占2.6%,寿命长短不能判定的占43%。

材料2:

在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76座。

成年墓保存较好的有118座,死者一般头朝西,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太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墓中有

随葬物的71座,随葬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极少,绝大部分是生产用品——陶器……随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较多,男女是分葬的。

成年死者根据鉴定,一般只是在30岁左右。

材料3:

大汶口古墓群南北两组墓葬随葬品悬殊。

北边一组七座墓,随葬猪头26个,陶器工具167件,而且大多数较精美。

南边一组四座墓,没有猪头随葬,仅有简陋的陶器、工具17件。

……墓群以男、女分别单人葬为主,出现了成对的成年男女同坑合葬墓。

整个墓群发现了八座双人合葬墓。

师:

请我们的“专家”、“学者”发表看法。

学生发言中可能有如下看法:

材料1中北京人死亡年龄偏低,说明当时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

半坡时期,氏族成员地位平等——葬于公共墓地,排成一条直线;材料2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况,女性受尊重——男女分葬及女性随葬品较多;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宝贵——随葬品少且绝大部分为生活用品。

大汶口文化时期贫富悬殊很大,私有财产出现,反映的应该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中晚期;材料3还说明人们的婚姻关系逐渐固定——男女合葬墓已出现;从死亡的年龄和随葬的物品来看:

历史在发展,生产力有了较大进步。

(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

师:

种种迹象表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当然,无论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财产是公有的,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变化。

那么,人类历史的进程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显示《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示意图》)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上图,再认识生产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影响)

师: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

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

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贫困的下层沦为奴隶。

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并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不再杀死战俘,把他们变为奴隶。

随着贫富差别越来越大,矛盾加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

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可见,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

那么,国家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师:

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意味着摆脱野蛮走向文明。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

师: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在地图上找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和地区。

(学生活动略)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人类历史的开端》一课,现在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

本课知识点小结)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最后一轮知识抢答赛,看看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

(多媒体显示:

练习题。

通过学生的知识抢答赛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对学生的抢答,师生共同予以评价。

三、课外延伸

师: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

但也有人认为,人类出现之前的很多遗物遗迹绝非动物所为,用进化论的观点无法解释。

所以又有了千奇百怪的人类起源假说,如太空人基因与雌猿结合的杂交说;某些娇小恐龙是人类祖先的恐龙起源说;人是太空人的合成品

的合成说;来自海洋生物的海洋生成说。

想象一下,你能不能也提出独特的人类起源假说?

(提示:

你的想象当然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教学设计后记

“关注过程”、“培养方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本案例的设计中,我十分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合作、竞争意识的形成,具体表现在:

第一,设置了相应的竞赛环节,将竞争贯彻始终。

第二,“给原始人画像”,对同学来说是有一定困难,但只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既使画风稚嫩,他们也能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另外,人类如果没有想象,那么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本教学环节,意在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第三,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学到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次活动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科学的评价,那么学生将失去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目标也会落空,最终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本设计中的“活动评价",注重对学生活动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活动的成果,力求让学生作评价的主人,以改变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的现状。

 

第2课大河流域上古文明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及四个种姓等级;了解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和种姓制度的落后性;理解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恒河等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亚非文明的影响。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对金字塔的建造及其表现出的种种“神奇”的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理解文明的能力;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进步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和社会制度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印度种姓制度落后性的剖析,并将其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产生于亚洲大河流域这一共性特征的比较,帮助学生学习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金字塔精妙的建筑技术和建造科学性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史观;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法典阶级实质的分析,认识国家法律的阶级性;通过学习上古亚洲文明的历史,认识亚洲和非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国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世界历史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实质。

二、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种姓制度的落后性。

课件:

型新课

指导学生编写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小剧本并排演;教师上网查找教学相关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教学媒体)剧本和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用两年时间学习了中国历史,知道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本期开始,我们要面向世界,走出国门,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上节课我们已到达了第一站,了解了世界人类的形成。

那么,我们的第二站就去考察上古亚非文明吧!

上古即指奴隶社会的历史。

二、学习新课

出示:

3张金字塔图片。

师: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图片?

(学生回答)

(一)神奇的金字塔

1.尼罗河

师:

(肯定学生的回答)这些金字塔在上古奴隶制时期就已经修建,至今已有四千年多的历史,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兴建金字塔的地方已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

那么金字塔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哪儿呢?

(学生回答)

出示:

课本第9页《古代埃及》地图。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和认识尼罗河的重要性。

师:

尼罗河流经埃及全境,孕育了古埃及的灿烂文明。

吉萨就位于尼罗河的上游,吉萨可谓一块风水宝地呀,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回答)

2.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师:

古埃及的国王称为法老,很多法老都喜欢选这一带建造自己的陵墓,金字塔就是他们的陵墓。

大家看课文,在吉萨一带发现了多少座金字塔?

(学生回答)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不错吧。

那么最大的一

座叫什么金字塔?

(学生回答)请问金字塔这一美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

3.金字塔的建造之迷

师:

(肯定学生的回答)金字塔不但名字好听,而且其建造及内部结构有着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迷,非常神奇。

现在我们就从一座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开始

探索金字塔之迷。

出示:

胡夫金字塔外观图和剖面图

师:

请一位同学根据课本第9页和第10页上的内容给大家介绍这座金字塔。

(学生介绍)

师:

(称赞学生的回答)听完介绍后你对金字塔有什么认识?

(学生发言)还有其他同学通过其他途径和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金字塔的信息吗?

(学生回答,教师检查学

生查找资料的情况。

出示以下两则材料及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一群科学家到埃及游览金字塔时,他们在塔高1/3的地方发现了一桶垃圾,桶内有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还有些水果。

使他们感到惊奇的是:

尽管桶内的温度相当高,但这些尸体不仅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成了“木乃伊”。

后经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发现原来金字塔的结构竟是一种较好的微波谐振腔体。

微波能量加热就杀死了细菌,并使尸体脱水而成为“木乃伊”。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金字塔能”效应。

令人不解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埃及人怎么会知道微波的妙用呢?

(材料二)

金字塔高146.59×1010=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金字塔本身重量×1015=地球的重量。

金字塔底面积÷塔高的两倍=圆周率

金字塔底周长×43200=赤道的周长。

金字塔高×43200=北极极点到赤道平面的距离。

金字塔斜面高×600=1个纬度。

请回答: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巧合,或是“外星人”建造了金字塔。

你怎么看?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在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奴隶制时代,埃及人依靠简单的协作,创造出金字塔这样的奇迹,真是难以令人置信。

但是金字塔屹立了四千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

修建金字塔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

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要说金字塔是天外来客的创造,还有待科学证明。

但我们只有承认历史,相信历史才能更有助于人们探索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的能力。

(二)汉谟拉比法典

师:

带着金字塔的神秘,我们又去空中花园的国度——古巴比伦看看。

(出示课本第10页《全盛时期的古巴比伦王国》地图和《伊拉克周边地图》,引导学生发现古巴比伦与伊拉克的关系。

师:

大家发现没有,这里(指着古巴比伦)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提到美国空袭伊拉克后对古巴比伦文化遗产的破坏,以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1.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师:

这里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把这里称为两河流域。

因为这里有两条河流孕育着古巴比伦的文明,“两河"是指哪两条河?

(学生回答)

2.《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师:

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

“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

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

“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

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

“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

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

“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

“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师:

下面请回答几个问题。

①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

②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

依据是什么?

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

举例说明之。

③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在学生回答每一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内容和实质。

学生回答问题①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②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

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③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

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由此加深学生对法典阶级性的认识。

师: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当年汉谟拉比把法典刻在一个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出示: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图及部分条文和思考题:

谈谈你对法典古今价值的认识。

学生发言。

(在学生发言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法典宣扬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和法典所使用的文字。

师:

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

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正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

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

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巴比伦灭亡后的历史走向

师:

总而言之,法典的实质是带有阶级性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汉谟拉比死后,两河流域的发展情况如何?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1页第三段。

(学生阅读)接下来我们再去南亚的印度河,寻找古老的印度文明。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印度河和恒河

师: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求取佛经,这西天指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容易回答是印度,教师及时纠正是古印度。

出示:

课本第12页《古代印度》地图和下列问题。

①古印度包括现在哪些国家?

②孕育古印度文明的河流是什么河?

③地图告诉我们古印度有哪两处古城

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后出示有关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座城市的图片。

师:

这两座城市存在的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

从公元前15世纪开始,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过上了定居的农业生活。

起初,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是可以

通婚的,但如果这样下去,他们将会被达罗毗荼人所同化,因为达罗毗荼人远远多于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有着白皮肤、蓝眼睛和高鼻梁,而达罗毗荼人身材矮小,皮肤黝黑。

于是,雅利安人开始禁止与达罗毗荼人通婚,这就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根源。

2.种姓制度

师: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在古印度社会中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

(多媒体展示种姓制度简表)

学生活动:

游戏(在四小组中各选一位同学以A、B、C、D为编号,每人代表一个种姓,每人说一句话后,让学生猜猜他们分别代表哪一种姓并按种姓的高低顺序排列。

A:

“我是保卫国家,保卫婆罗门的武士,不用劳动不用纳税。

B:

“刚才幸好跑得快,要不就被武士抓走了,但是现在我到哪去安身呀?

C:

“今天我得主持一场隆重的祭祀活动。

’’

D:

“田里的庄稼熟了,明天我就可以去收了。

"

教师点评、深化:

种姓制度下职业是世袭的,一种种姓只能从事已限定的职业,世代如此;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不同种姓的男女生下的子女,只能排除在种姓以外,被称为贱民,他们的生活非常糟糕。

请阅读课文第13页小字,感受他们的生活。

(学生阅读)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是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

在阶级社会里对社会的稳定和维护正常统治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的印度仍保留着种姓残余,这种残余造成了印度社会的不和谐。

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加深学生对种姓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种姓制度的观念也无处不在。

记者常遇见这样的情况:

给看门的再多钱,他也不会帮你扫地,因为这是贱民干的活;做清洁工的高种姓成员,清扫卫生时决不会帮你打扫卫生间;许多来自他乡且没有一技之长的高种姓成员,宁可在大街上乞讨也不会找工作,因为他们不能从事“下贱”的工作;即便主人在欧美受过现代教育,他也决不会雇一个来自贱民家庭的厨师,哪怕厨师的厨艺再好、薪水再低。

当地曾有人仔细研究过媒体上刊登的征婚广告,尽管对对方的文化程度、外在条件、经济状况等要求各不相同,但是否属于“同一种姓”始终是一个最主要的先决条件。

记者曾问过一个来自高种姓家庭的印度大学生,他说尽管他反对种姓制度,但未来结婚时,绝对不会找出身低种姓家庭的姑娘,因为他认为,来自低种姓家庭的人在思想上不会与他合拍,婚后肯定要闹别扭。

三、新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古亚非文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非洲——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埃及金字塔

2.西亚——两河流域的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3.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四种姓制度

我们发现不管是非洲还是亚洲,其文明的发源都在大河流域。

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古代文明大都发生在大河流域?

四、课堂练习

1.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称为()。

2.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3.印度的种姓制度也称()。

教学后记

本课地域跨度广,历史内容涉及非洲、西亚和南亚广大地区,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深入浅出,采取层层推进的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

在古埃及文明内容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金字塔有所耳闻,因此我抓住这一关键,展开教学活动。

如先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金字塔,再从理性角度认识它的神奇。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多想、多思、多说,较好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金子塔的奇迹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的。

在古巴比伦文明的教学中,对重点内容《汉谟拉比法典》,设计了学生表演活动,并在此环节上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法典,认识法典的实质。

这个活动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古印度文明是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为了防止学生学习的疲劳,在此环节组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