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37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37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37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37解析版
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37)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S32Fe56Zn65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衰老细胞中DNA、RNA和蛋白质的含量都会明显降低
B.线粒体内膜上附着有呼吸酶,有利于催化丙酮酸分解
C.细胞分化和衰老过程都有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D.胰腺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能对分泌蛋白进行合成和加工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衰老的特性:
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
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的基质中,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在线粒体的基质和内膜上都附着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4、细胞分化:
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衰老细胞中核DNA含量不变,A错误;线粒体内膜上附着有呼吸酶,有利于催化[H]与氧结合生成水,而丙酮酸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分化和衰老过程都有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C正确;胰腺细胞中分泌蛋白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然后在内质网上进行初步加工,继而在高尔基体上对分泌蛋白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D错误。
2.科学家使用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牛胰核糖核酸酶(牛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将该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
若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尿素和巯基乙醇,再将没有活性的酶转移到生理缓冲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胰核糖核酸酶活性得以恢复。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核糖核酸酶空间结构的形成与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等有关
B.这个实验说明环境因素能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影响其功能
C.用强酸强碱等处理胰核糖核酸酶也能导致其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D.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破坏了胰核糖核酸酶中的肽键导致其变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巯基乙醇和尿素可以使牛胰核糖核酸酶(一种蛋白质)酶失去活性,当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去折叠的尿素和巯基乙醇时,该核糖核酸酶又复性,说明巯基乙醇和尿素没有改变氨基酸的序列,只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暂时发生变化。
【详解】胰核糖核酸酶是蛋白质,其空间结构的形成与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等有关,A正确;分析题意,该实验说明环境因素能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影响其功能,B正确;由于胰核糖核酸酶的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因此受到强酸强碱的处理会发生变性失活,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根据题意,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破坏了胰核糖核酸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变性,D错误。
3.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
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C.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易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D.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群落: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
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原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垃圾填埋场上存在着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有植被的种子等,因此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植物根系需要从生活的垃圾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如果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B正确;由于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细胞呼吸过程,需氧型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会消耗氧,从而造成土壤中缺少氧气而导致植物根系缺氧,C正确;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以及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4.“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研究证实DELLA蛋白通过阻遏某些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而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
以下叙述不合理的是()
A.植物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B.植物生长—代谢的平衡是体内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赤霉素通过抑制DELLA蛋白基因的表达解除其阻遏效果
D.DELLA蛋白分子上可能存在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区域
【答案】C
【解析】植物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A正确;植物生长—代谢的平衡从根本上是受到体内基因控制调节的结果,除外还受到环境作用的影响,B正确;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
可见赤霉素并不能抑制DELLA蛋白基因的表达,C错误;DELLA蛋白通过阻遏某些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
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可见DELLA蛋白分子上可能存在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区域,D正确。
5.科学家把等量的小白鼠败血症病毒(一种RNA病毒)颗粒加入甲乙两支试管,其中甲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
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试管中都不能检测到子代病毒
B.该病毒颗粒中含有与DNA合成有关的酶
C.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RNA酶
D.加入RNA酶,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试管中加入了RNA病毒的颗粒和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甲试管中发生了逆转录构成,以RNA为模板合成了DNA,说明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乙试管中加入了RNA病毒的颗粒和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乙试管中不能发生核酸的合成过程,因为缺少合成DNA的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试管中发生了逆转录,但是甲试管中不能合成RNA和蛋白质,故甲试管中没有没有子代病毒,乙试管中只有病毒RNA存在,也不能合成蛋白质,因此乙试管中也没有子代病毒,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试管中完成了DNA的合成,因此加入的病毒颗粒中含有逆转录酶,B正确;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合成DNA的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加入RNA酶,病毒模板减少,故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D正确。
6.已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属显性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
现有抗旱、多颗粒植株若干,对其进行测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旱多颗粒:
抗旱少颗粒:
敏旱多颗粒:
敏旱少颗粒=2:
2:
1:
1,若这些抗病多颗粒的植株相互授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A.9:
3:
3:
1B.24:
8:
3:
1
C.15:
5:
3:
1D.25:
15:
15:
9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抗旱与多颗粒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测交是指杂合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真实反映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从而推测出其基因型。
【详解】由题意可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因此,对测交结果中每一对相对性状可进行单独分析,抗旱:
敏旱=2:
1,多颗粒:
少颗粒=1:
1,则提供的抗旱、多颗粒植株产生的配子中A:
a=2:
1,B:
b=1:
1,让这些植株相互授粉,敏旱(aa)占抗旱占(1/3)2=1/9,抗旱占8/9,少颗粒(bb)占1/4,多颗粒占3/4。
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性状分离比为(8:
1)×(3:
1)=24:
8:
3:
1。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
B.肥皂水可用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C.纳米铁粉可以除被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
D.硅胶可用作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等的干燥剂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
详解:
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可与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但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减少,A错误;
肥皂水显碱性,与蚊虫叮咬处释放的酸发生中和反应,发生了化学反应,B正确;
纳米铁粉和污染水体中Pb2+、Cu2+、Hg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单质而治理污染,C正确;
硅胶疏松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等的干燥剂,D正确。
8.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mol的16667Ho(钬)中,含有9.9NA个中子
B.1LpH=1的的H2SO4溶液中,含有0.2NA个H+
C.2.24L(标准状况)甲苯在O2中完全燃烧,得到0.4NA个H2O分子
D.密闭容器中0.1molN2与0.3molH2反应制备NH3,形成0.6NA个N-H键
【答案】A
【解析】
16667Ho(钬)含有的中子数为(166—67)个,则0.1mol的16667Ho(钬)中,含有9.9NA个中子,A正确;
1LpH=1的的H2SO4溶液中,含有0.1NA个H+,B错误;
标准状况下,甲苯为液态,无法计算2.24L甲苯物质的量,C错误;
合成氨反应为可逆反应,0.1molN2与0.3molH2不可能完全反应,则形成N-H键的个数小于0.6NA个,D错误。
9.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质子数的2/3,b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c的最高正化合价为+2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的佛点:
ad>c
C.b、d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D.b、c可形成离子化合物b2c2。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
分析:
由题意,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质子数的2/3,则a为C元素;元素c的最高正化合价为+2价,可知元素c位于周期表ⅡA族,又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c为Mg元素;b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则b为N元素、d为Cl元素,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C元素、b为N元素、c为Mg元素、d为Cl元素。
详解:
a为C,对应的单质中,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石墨为过度型晶体,沸点都较高,A错误;
氯离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镁离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则简单离子的半径:
d>c,B正确;
d为Cl元素,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为HClO,HClO为弱酸,C错误;
b为N元素、c为Mg元素,N元素和Mg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Mg3N2,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结构与位置关系、原子的结构及电子排布规律,明确各层电子数的关系,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①、②、③三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9H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与苯互为同系物
B.②的一氯代物只有2种
C.①和②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可处于同一平面
D.②和③都能使Br2的CCl4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褐色
【答案】C
【解析】
①分子为异丙苯,与苯互为同系物,A正确;
②分子中中心碳原子连有的原子团相同,且不含有碳原子,分子中含有2类氢原子,则一氯代物有2种,B正确;
①和②分子中均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碳原子一定不处于同一平面上,C错误;
②和③都含有碳碳双键,都能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都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反应,D正确。
1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2mL.0.2mol/LNaOH溶液中滴几滴0.1mol/L MgCl2溶液,再滴几滴饱和FeCl3溶液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颜色转变成红褐色
Ksp[Fe(OH)3]B
向FeCl3溶液中滴加淀粉KI溶液
溶液变成蓝色
还原性:
I->Fe2+
C
将铝与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后的熔融物在稀盐酸中充分溶解,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
溶液未变红
熔融物中不含有+3价铁
D
将Fe2O3与浓盐酸混合加热
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Fe2O3具有氧化性
A.AB.BC.CD.D
【答案】B
【解析】题中的实验现象不能说明这两种物质Ksp之间的大小关系,因为题中MgCl2和FeCl3都是少量的(分别都是几滴),所以先加入MgCl2产生白色沉底后,NaOH溶液仍有大量剩余,再滴入FeCl3溶液后,会产生红褐色沉淀,A错误;
向FeCl3溶液中滴加淀粉KI溶液,溶液变成蓝色说明发生反应2Fe3++2I—=2Fe2++I2,还原剂I—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Fe2+的还原性,B正确;
将铝与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后的熔融物在稀盐酸中充分溶解,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未变红只能说明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Fe3+,但不能说明熔融物中不含有+3价铁,C错误;
因氯气氧化性强于Fe3+,将Fe2O3与浓盐酸混合加热无反应发生,不可能有黄绿色气体产生,D错误。
12.如图装置,放电时可将Li、CO2转化为Li2CO3和C,充电时选用合适催化剂仅使Li2CO3转化为Li、CO2和O2。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放电时,Li+向电极X方向移动
B.充电时,电极Y应与外接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C.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2Li2CO3-4e-==3CO2↑+4Li+
D.放电时,每转移4mol电子,生成1molC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放电时,电极X为负极,负极上锂放电生成锂离子,电极反应式为:
Li-e-=Li+;电极Y为正极,正极上CO2放电转化为Li2CO3和C,电极反应式为3CO2+4Li++4e-=C+2Li2CO3。
放电时,阳离子Li+向正极Y方向移动,A错误;
放电时,电极Y为正极,充电时电极Y应与外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B错误;
充电时阳极上,合适催化剂仅使Li2CO3转化为CO2和O2,电极反应式为2Li2CO3—4e-=2CO2↑+O2↑+4Li+,C错误;
由正极电极反应式可知,放电时,每转移4mol电子,生成1molC,D正确。
13.常温下,亚砷酸(H3AsO3)水溶液中含砷的各物种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物种的物质的量浓度占各物种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祛正确的是
A.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到终点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H3AsO3+2OH-==HasO32-+ H2O
B.pH=11时,溶液中有c(H2AsO3-)+2c(HAsO32-)+c(OH-)=c(H+)
C.若将亚砷酸溶液加水稀释,则稀释过程中c(HAsO32-)/c(H2AsO3-)减小
D.Ka1(H3AsO3)的数量级为10-10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知,碱性条件下H3AsO3的浓度减小、H2AsO3-浓度增大,说明碱和H3AsO3生成H2AsO3-,该反应为酸碱的中和反应,同时还生成水,离子方程式为OH-+H3AsO3=H2AsO3-+H2O,A错误;pH=11时,形成NaH2AsO3和Na2HAsO3混合液,溶液中存在的电荷守恒关系为:
3c(AsO33-)+
c(H2AsO3-)+2c(HAsO32-)+c(OH-)=c(H+)+c(Na+),B错误;
若将亚砷酸溶液加水稀释,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由二级电离方程式可知,n(HAsO32-)增大,n(H2AsO3-)减小,则c(HAsO32-)/c(H2AsO3-)增大,C错误;
依据图象中H3AsO3和H2AsO3-浓度相同时的PH=9.2,H3AsO3⇌H++H2AsO3-,Ka1(H3AsO3)=
=c(H+)=10-9.2.mol/L,D正确。
二、选择题(本卷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其中第19~21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4.关于原子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单色光的照射下,发出多种频率的光子,其中一种必与入射光频率相同
B.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和入射光的强度有关
C.比结合能越小的原子核越稳定
D.
是核聚变方程
【答案】A
【解析】A.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单色光的照射下,先吸收能量向高能级跃迁,然后再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其中从吸收光子后的最高的能级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与吸收的光子的能量是相等的。
故A正确;B.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故B错误;C.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故C错误;D.
是重核裂变方程。
15.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木箱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箱内粗糙的底板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现使木箱瞬间获得一个水平向左的初速度v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终小木块和木箱都将静止
B.最终小木块和木箱组成的系统损失机械能为
C.木箱速度为
时,小木块的速度为
D.最终小木块速度为
【答案】BC
【解析】设最终速度为v,木箱与木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以木箱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解得小木块和木箱速度
,故AD错误;对整个过程,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小木块和木箱组成的系统损失机械能为
,故B正确;木箱与小木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以木箱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木箱速度为
时,小木块的速度为
,故C正确。
所以BC正确,AD错误。
16.如图甲所示,为一台小型发电机构造示意图,线圈逆时针转动,产生的电动势随时间按余弦规律变化,其e﹣t图象如图乙所示。
发电机线图的内阻为1Ω,外接灯泡的电阻为9Ω,则( )
A.电压表的示数为6V
B.在2.0×10﹣2s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线圈与中性面平行
C.在1.0×10﹣2s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线圈处于中性面
D.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为3.24W
【答案】D
【解析】A.由图象可知,发电机产生的电压的最大值为6
V,那么有效电压就是6V,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的电压,所以电压为U=
×9V=5.4V,故A错误;
B.在t=2×10﹣2s时刻,由图象可知此时的电动势最大,那么此时的磁通量变化率最大,故B错误;
C.在1.0×10﹣2s时刻,由图象可知此时的电动势为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线圈处于中性面,故C错误;
D.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为P=
=3.24W,故D正确.
17.一汽车的额定功率为P,设在水平公路行驶所受的阻力恒定,最大行驶速度为vm.则( )
A.若汽车以额定功率启动,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若汽车匀加速启动,则在刚达到额定功率时的速度等于vm
C.无论汽车以哪种方式启动,加速度与牵引力成正比
D.汽车以速度vm匀速行驶,若要减速,则要减少牵引力
【答案】D
【解析】A.当汽车以额定功率启动时,由P=Fv可知,牵引力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故不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汽车匀加速启动时,刚达到额定功率时加速度不为零,此后还要继续加速;故没有达到最大速度;故B错误;
C.因汽车受到阻力,故加速度和牵引力与阻力的合力成正比;故C错误;
D.汽车匀速行驶时,牵引力等于阻力,故要减速时,应减少牵引力;故D正确;
18.“虹云工程”是中国航天科工五大商业航天工程之一,将于2022年完成星座部署,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超级“星链”WiFi.该工程由运行在距离地面1000km轨道上的156颗卫星组成。
2018年12月22日,“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成功发射入轨,目前卫星在轨运行状态良好。
“通信卫星”运行在赤道上空距地面35786km的地球静止轨道上。
“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与“通信卫星”相比较一定更大的是( )
A.速度B.周期C.加速度D.动能
【答案】AC
【解析】
【详解】A.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
,“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的速度一定比“通信卫星”大,故A正确;
B.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
,“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的周期一定比“通信卫星”小,故B错误;
C.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
,“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的加速度一定比“通信卫星”大,故C正确;
D.由于两卫星质量未知,无法比较动能大小,故D正确。
19.如图所示,P、Q处固定有等量的同种正电荷,O为P、Q连线的中点,在P、Q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一个带电粒子在A点由静止释放,结果粒子在A、B、C三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A、C关于P、Q连线对称,不计粒子受到的重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带电粒子在C点的速度最大
B.带电粒子在O点的速度最大
C.带电粒子在O点的加速度为零
D.带电粒子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BC
【解析】A.两等量正电荷周围部分电场线如图所示。
根据对称性知,AC间电势差为零,粒子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量为零,所以粒子在C点的动能为零,速度大小为零,故A错误;
B.粒子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带电粒子在O点的速度最大,故B正确;
C.O点的场强为零,粒子受到的电场力为零,即合力为零,则加速度为零,故C正确;
D.P、Q连线的中垂线AC上,从无穷远到O过程中电场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因AB两点的加速度相同,可知AB两点的场强大小相同,则场强最大的位置应该出现在AB两点之间的某点,则带电粒子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所受电场力先增加后减小,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D错误。
20.如图是医用回旋加速器示意图,其核心部分是两个D型金属盒,两金属盒置于匀强磁场中,并分别与高频电源相连.现分别加速氘核(
)和氦核(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的最大速度相同
B.它们的最大动能相同
C.它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