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38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1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

《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docx

二级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笔记

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

1.培训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服务培训发展的理念。

这是能否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提,或说核心要素。

2.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

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原则的显著标志。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4.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体形式体现的,其中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家庭美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5.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6.职业道德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关系:

一、促进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二、调节人际关系和行为;三、赢得职业声誉。

7.社会主义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热爱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职业态度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9.培训师基本业务素质包括:

培训项目的开发、管理能力;课程、教材的开发能力;培训评估能力;相应的教学能力。

要懂得企业生产管理知识、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等。

10.培训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7种):

知识创新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理论研究能力、教法应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11.培训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到:

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质疑,能够联系工作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2.职业道德守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3.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基本内容(40字):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14.爱岗敬业是做好培训工作诸多因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

15.“重视人、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

16.创新的过程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是寻找和把握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内在局限和外在局限的过程,也是实事求是的过程。

17.职业道德守则对实际工作的作用:

一、提高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觉悟和修养,形成良好品质;二、提高培训师自身约束力,以身作则,遵纪守法;三、增强培训师事业心和责任感,尽职尽责;四、增强培训师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水平。

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法规解读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它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修改并颁布实施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原则和基本依据。

2.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颁布实施的强制约束性文件。

效力仅次于《宪法》。

3.《宪法》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4.《劳动法》于1994年7月通过,自1995年1月1日施行。

5.《劳动法》第一次将职业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并首次明确提出“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概念。

首次明确了我国职业培训活动的法律规范。

6.《劳动法》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基本目标:

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7.《劳动法》规定,“从事技术工程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而确立了“先培训,后上岗”的法律原则。

8.《劳动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职业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要求,也是首次在法律中提出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9.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我国制定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并于1996年5月通过,9月正式施行。

10.《职业教育法》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机关实施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专门培训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11.《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2.《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办学机构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主要职责。

13.根据《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企业不仅要“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入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而且“不得挪用、克扣职业教育的经费。

14.《职业教育法》中的保障条件有:

(1)经费来源,多种渠道依法筹集。

目前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生产实习创收、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职业培训基金等;

(2)师资建设:

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3)设施服务。

15.《民办教育促进法》于2002年12月通过,2003年9月正式实施。

16.《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

17.《就业促进法》于2007年8月通过,2008年1月起施行。

该法内容概括为“确立了一个方针、树立了一面旗帜、明确了六大责任、建立了五项制度、制定了十大政策,简称“116510”。

18.“确立了一个方针”: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19.“树立了一面旗帜”:

公平就业,女性、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进城就业的农民享有同等劳动权利。

20.《就业促进法》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规定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了促进劳动者提高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总方针;二是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三个主体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职责;三是规定国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1.《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1年)指出: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应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并列入企业成本开支。

效益好的可按照2.5%提取。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06年),再次重申职业培训费的提取比例,管理方式及用途,并强调要求将一部分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

22.职业培训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制定颁布的行政法律,其法律效力具有普遍性,是当前职业培训的重要依据。

如《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等。

23.《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1年)规定,对在“文革”期间被耽误学业的职工进行补习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的“双补”教育。

《决定》具有重要的法典意义,为职工教育和培训发展指明方向。

24.《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决定特别强调,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其素质,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

该决定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

25.《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26.《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27.《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要求,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28.《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06年)强调,要从培养、选拔、评价、激励、使用、流动、交流、保障八个环节入手,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

29.规章制度分为行政制度和企业事业规章制度,或其他规章制度。

30.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单独或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

如《工人考核条例》等。

31.《工人考核条例》(1990年)规定了考核种类内容、方法以及考核组织和管理等内容。

32.《企业职工培训规定》是1996年,原劳动部、国家经贸委根据《劳动法》、《职工教育法》、《公司法》和《企业法》的有关规定联合下发的。

该规定加强了对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指导,并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了专门阐述。

33.《职业技能鉴定规定》(1993)劳动部发布

34.《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1994)劳动部发布

35.《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36.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第三章经济学基本常识

1.市场,就是一种商品的买方和卖方相互作用,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2.市场中的商品交换有三个特点:

一是具有需求方;二是具有供给方;三是买卖商品均有自身价格和买卖数量。

3.需求,就是消费者购买某种消费品的愿望和能力。

4.决定个人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一、价格因素;二、收入因素;三、相关物品的价格;四、个人嗜好;五、消费者的未来预期。

5.当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时,某种物品的需求量随之减少,经济学家称这种物品为“正常物品”。

当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时,某种物品的需求量反而上升,这在经济学上称之为“低档物品”。

6.供给,是指商家提供某种消费物品的愿望和能力。

7.对供给形成影响的因素有:

一、价格因素;二、投入价格因素;三、技术因素;四、预期因素。

8.市场机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9.为谁生产:

是指为那些掌握更多生产要素的人生产。

10.生产什么:

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投入方向。

11.如何生产:

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12.市场经济的优点:

(1)突出了自由竞争;

(2)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的选择与评价,实现资源配置的较高效益和价值;(3)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提倡公平竞争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13.计划经济手段是对市场经济不足的必要补充。

14.市场经济容易出现:

垄断问题、收入过分悬殊问题、供求比例严重失衡问题、外部负效应问题等。

15.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形态中,较为常见的是市场调节机制为主,政府宏观行政调控为辅的混合经济。

16.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11种):

(1)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规律;

(2)互利性等价交换规律;(3)资源主体的自主性规律;(4)反垄断的自由竞争规律;(5)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规律;(6)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规律;(7)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规律;(8)维系有序性的法制原则规律;(9)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经济道德规律;(10)强调比较优势的开放规律;(11)保障弱势的社会保障规律。

17.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原则,具体包括:

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拍卖、公开信息、公开竞争等方式,实现资源配置。

18.资源主体的自主性规律,决定了资源配置过程的三个必然性:

一是资源主体具有可以自由进入资源交易的完整的法律地位;二是资源主体以利益驱动为核心;三是资源主体具有完整的选择和支配资源的权利。

19.市场在评价和选择资源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两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效用性标准;二是成本标准。

20.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造就机会均等的条件,必须要实现资源获取上的均等性。

这些资源包括:

信息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准入性资源。

21.政府对职业培训的管理由计划时期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管理内容由计划时期的事无巨细转化为立法保障、信息服务和监督引导等。

22.市场经济下,培训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化,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

同时,终身职业培训已提上日程。

23.市场经济下,培训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和培训运行机制两方面。

24.国家职业分类、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推进职业培训发展的重要制度。

25.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培训,一般都采用产学合作,即理论学习与生产锻炼并举的方式。

同时,以社区为中心,开办长短结合的各类培训班。

在日本,产学合作已成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26.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7.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有4方面:

一、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二、效用最大化;三、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四、劳动力市场。

28.现在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29.劳动力的需求弹性:

是指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对其工资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

当劳动力需求量大幅增加或减少时,引起工资水平的大幅度波动,这时就认为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反之,当劳动力的需求虽然大幅度增加或减少,但工资水平并没有明显影响,这时就认为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或无需求弹性。

30.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即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减对工资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

目前看,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劳动力供给弹性较小,而一些非国有单位特别是一些外资企业,则表现出较强的劳动力供给弹性。

31.失业:

劳动者失去赖以维持生活的工作岗位。

失业分为:

摩擦性失业(因寻找工作要耗费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社会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失业,如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变动引起的失业);季节性失业(短期工作:

冬季除雪工、摘棉花工)。

32.失业衡量标准与失业率的界定同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人口(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家务劳动者、退休人员)三者相关。

33.自然失业率视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

34.“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指:

向失业者支付失业保险金、给失去工作的困难群体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35.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向失业者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是就业培训。

36.国有企业培养人才,被三资、外资和私人企业无偿占用的问题,就是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

从根本上讲,外部性问题是由于市场机制引发的,而又是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的一大社会性问题。

37.外部性的表现形式:

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38.信息不对称:

或者说信息不全,是指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对商品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均等的现象。

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问题,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表面上看,信息不对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更深的意义是直接破坏了市场运行机制的有效性。

39.在劳动力市场中也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解决的方法是运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客观反映应聘者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40.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的新型经济,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41.知识经济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

二、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三、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不具有稀缺性。

知识经济所赖以发展的资源是不会枯竭的。

第四章教育培训基本常识

1.“教育”:

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改善人的态度和品质的活动,即可以称为教育,这是广义教育的定义。

2.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活动,以便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发生某种变化,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又分“普教”和“职教”两大类,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

4.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永恒性;二、历史性;三、相对独立性。

5.现代教育培训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传授知识技能,向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拓展;二、教育培训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范围日益扩大,产学研结合;三、教育培训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公共性日益突出;四、教育培训技术手段日益提升;五、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开发,更加与时俱进;六、教育培训的法制化、国际化、终身化趋势日益强化。

6.现代教育培训的发展概括为:

教育的终身化、法制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及支持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7.新世纪教育培训的四大支柱:

一是学知;二是学做(从技能到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合作);四是学会生存(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

8.素质教育培训的特点:

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劳动者;二、促进学生和劳动者全面发展;三、贯穿于教育培训活动全过程,并渗透于各个环节之中;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9.教育培训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规律;二、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三、与受教育培训者的相互制约的规律。

10.职业培训的含义:

是按照职业岗位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培养和训练。

11.职业培训的特点:

一、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即时性;二、突出技能训练的操作性;三、同生产岗位结合的直接性;四、隶属于劳动工作的专业性;五、侧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非学历性。

12.职业培训体系的基本内容:

大体根据为八方面

(1)职业需求预测;

(2)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制定;(3)职业技能培训;(4)职业技能鉴定;(5)职业资格证书;(6)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7)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8)劳动监察。

13.职业培训的类型:

(1)就业前培训;

(2)学徒培训;(3)转岗转业培训;(4)岗位培训;(5)技术等级培训;(6)再就业培训;(7)农民工培训;(8)劳动预备制培训。

14.教育与培训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5.职业培训存在的误区:

一、培训是“消费”,花钱的部门;二、培训部门和培训工作者缺乏经济意识和相应手段措施,造成培训无效或低效;三、培训课程不够科学,培训手段设施落后,管理粗放;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模式缺乏创新。

15.终身职业教育培训的基本理念:

一、将人的一生分为两部分,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是没有道理的;二、教育是一个从生到死的持续过程;三、要实现教育一体化,纵的方面寻求教育连续性,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通合(沟通融合)。

四、教育要随时为之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16.教育培训统计:

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对人才素质、培训效益和效果等进行科学分析的一种方法。

17.教育培训统计大体上可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18.教育培训统计的学习重点:

(1)数据的初步整理;

(2)集中量数;(3)差异量数;(4)相关和直线回归;(5)总平均数的估计;(6)差异假设检验;(7)方差分析;(8)X2检验等。

19.教育培训统计工作的基本指标:

(1)人力资源预测方面的指标;

(2)教育培训总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工作状态和质量指标;(3)学员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指标;(4)人才素质综合测评指标;(5)教育培训经济效益指标。

20.教育培训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统计设计;二、统计调查;三、统计资料的整理;四、统计分析。

21.培训统计的基础工作:

一、搜集整理原始记录;二、建立统计台帐;三、制作统计报表。

22.统计工作对教育统计工作的作用:

一、科学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做好教育培训的规划工作;二、支持开展教育培训评价;三、支持开展技能鉴定开发和综合素质测评;四、支持开展教育培训的科学研究。

23.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和收益等的学科。

24.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教育经济学一般性理论问题;

(2)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和成果;(3)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4)教育与经济;(5)教育投资;(6)教育成本;(7)教育投资效率;(8)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25.美国哈佛大学沃尔什在《人的资本观》一书中,采用“现值折算法”进行教育费用和个人收入比较,认为大学教育及专业教育可提高能力,带来经济收益,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教育经济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舒尔茨、丹尼森和贝克尔等。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丹尼森则细致计算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26.培训经济学是教育经济学的一种特殊形态。

27.企业培训师要特点关注和研究企业培训投资、培训成本、培训投资效率、培训投资经济效益的问题。

28.培训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依据:

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包括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价值学说等教育经济思想;二是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

29.关于教育投资的性质,国内多数人认为教育投资既有生产性,又有消费性。

30.劳动价值学说是研究计量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基础。

其基本观点是:

(1)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劳动力价值包括三项:

维持自身生活费;养育子女费用;发展自己的劳动力和获得一定技能的费用。

(2)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

31.“人力资本”概念始见于美国沃尔什的《人力资本观》一文,他主张“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向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32.沃尔什的“人力资本“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二是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三是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四是用于国外移民、智力引进、国际人才交流的费用;五是用于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增强竞争实力的费用。

33.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34.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力资本投资,既要考虑当前经济收益,又要考虑未来经济收益;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收集信息、情报、资料是人力资本活动内容之一,具有经济价值。

他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计算公式,提出年龄收入曲线。

当其他因素相同时,个人收入水平随着年龄而增长,同龄组中,随教育程度增长。

35.培训:

培养和训练

36.培训投入:

或培训投资、培训资本、培训经费等。

从教育投资的对象看,主要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用于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

37.企业教育培训投资是指企业用于智力开发,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投资。

企业教育培训投资大致包括:

企业举办的岗前、在职培训费用;职工参加成人教育的费用;企业委托高等学校培养代培生的费用;企业从事开发引进技术、项目的培训费用;企业进行培训基地建设的费用等。

38.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投资包括:

专职教职工人员工资、脱产学习职工工资、职工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折旧费、职工教育经费等。

39.培训成本=培训直接成本+培训间接成本

40.培训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可以从四个不同的层次上去认识:

一是通过教育培训,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二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通过培训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四是通过培训增加个人收入。

41.教育收益率=(教育总收益一教育总成本)/教育总成本×100%

培训收益率=培训经济收益额/培训成本总量×100%

培训个人收益率=(受训后工资收入一入学时工资收入)/职工受训期间个人直接和间接成本×100%

第五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识

1.人力资源:

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的总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

2.广义的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建立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发展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建立学习型社会;改善卫生保健,加强体育事业,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等。

3.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教育和培训。

4.人力资源的基本特性:

一是活动性;二是可控性;三是时效性;四是能动性;五是变化性;六是再生性;七是持续性;八是独立性;九是内耗性;十是资本性。

5.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一是开发职业技能;二是开发职业品质;三是开发职业潜能;其中职业技能又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

重点是后者。

6.员工的职业品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责任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

7.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种类主要有:

岗前开发培训、在岗开发培训、转岗开发培训、员工业余自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