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霞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354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桂霞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范桂霞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范桂霞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范桂霞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范桂霞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桂霞论文.docx

《范桂霞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桂霞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桂霞论文.docx

范桂霞论文

生命教育,给教育注入生命活力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摘  要: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富有创新和个性,具有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本文力图从生命教育入手,对生命教育进行诠释和辩解。

从尊重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出发,对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重新审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教育观念    教学     课程

一位语文老师在谈到一名离家出走的学生所写的作文时,谈了下面一些情况:

“别的同学写的都是最喜欢、最难忘的一件事,他写的是我最讨厌的一件事——上学。

他写道:

讨厌死了,见他的鬼去吧,把书扔进高压锅里,用小火煮上一天,拿出来再用锤子砸、砸、砸,再浸入浓氨水、浓硫酸、浓硝酸——用棒球棒打,狠狠地打、摔,送入火炉,烧成灰,最后把它拍成照、留作幸福的纪念。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

为什么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能体验到快乐?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育忽视了知识的科学建构,忽视了“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

在教育活动中,儿童的生活消失了,儿童被物化为一种工具,一种“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掩盖了学生的学的活动,把知识变成僵死的教条,且以“灌输”的方式阻碍着人的智慧的发展,使丰富多彩的智力劳动充斥简单、僵化和沉寂,把学生的生活空间挤压在以应考为基准的分数争夺上,从而导致在人的健康生活道路上设置了许多障碍。

学生的心智、技能、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精神世界严重地被压抑、学生的生命价值被漠视。

早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教育家们就举起了“自由、平等、博爱”三面旗帜,激起了关怀儿童生活的热情。

自然主义、泛爱主义教育家们强烈地批判了中世纪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而且关注儿童在整个教育中的生活幸福,通过适合儿童天性的自然生活,满足儿童追求精神与道德生活的需要。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生长”,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J.J.Rousseau)倡导自然主义的教育,可以说是在腐朽、传统的教育中发现了儿童,发现了人性。

而儿童生长是依据一定的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儿童的兴趣、本能,需要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已经形成的习惯。

儿童具有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这些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视,就是儿童生活。

一、新世纪生命教育及其价值的凸现

早在一百年前,瑞典著名女教育家爱伦·凯发表了《儿童的世纪》一书,她的本意是希望在20世纪的教育中,弘扬一种以儿童为幸福、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但终究难以如愿以偿。

面对20世纪几乎整个一个世纪的科学主义思潮的统辖,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人们更多地坚持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理念,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去平衡和消除由于物质主义肆虐所带来的人的发展的缺失和遗憾,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态度去改变人的生存境遇的困惑和窘迫,将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境界。

人类进入到20世纪后半期,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凸现,人们不仅借助教育实现国家经济的腾飞,使物质文明迅速发展,而且,以教育为基点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1995年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呼吁:

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值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重视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当代,这种以人的生命为本位的人文主义发展观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人们对教育进步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教育行为模式。

二、生命教育拓展教育观念的新视野

生命教育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在教育中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尊重和完善儿童的人格,赋于教育以人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教育的提出,人们更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主动发展,即必须把儿童当人看。

他拥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必须把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儿童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能仅仅把他看作是成人的预备、必须;必须在儿童的成长阶段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让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的伸展,还幸福于童年,真正把儿童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选择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

教师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教育行为。

教师在这种生命教育观的视野下,才会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对话”、“共享”,才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的兴趣和能力。

1999年12月13日《报刊文摘》报披露,陕西某小学教师因一学生未按时完成作业,便责令全班学生用教棒每人抽打该同学10次,打轻了的学生自罚10棒。

一个多小时的无情棒将该生打得大小便失禁。

《长江日报》2001年4月2日报道,2001年4月1日,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接待了一位19岁的病人小张。

4年前,小张还是念初三的花季少女,在一堂物理课上,她未能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教师随即骂道“你这个笨猪”,由此种下恶果,导致严重的心理疾患。

这些漠视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人,其本身就丧失了教师最可贵的人格品质,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去陶冶创造性人格,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能力?

生命教育还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喜爱珍惜生命和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

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勇敢面对生命历程中的磨难,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

 

——浅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挫折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标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而使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

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直被父母呵护,爷爷奶奶宠爱,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小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

因此,这一代小学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

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

他们受挫折后常常表现为:

攻击性行为、逃亡性行为、散漫性行为、固执性行为、以及各种报复行为。

我认为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让他们知道挫折,了解挫折。

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增强挫折的能力,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挫折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家长与老师的重视。

一些老师走的是一个极端,那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吓唬、逼迫学生,本意是想激起学生的进取心,但往往变成了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挫折教育实际就是"抗挫折教育",在物质条件相对提高的今天,挫折教育可能更多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析一下心理卫生存在的普遍性以及问题的严重性以便引起广大教育同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让他们明白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体受批评,产生不想学习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在某些课程中由于自身条件较弱,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如在体育课上有些同学体形较胖素质较差,没有自信,产生厌学心理,上课时不愿和大家一起做运动,这时需要老师多关心她,引导她,和同学们一起找她的优点,鼓励她,使她振作起来,帮助他树立信心,避免"破罐子破摔"。

告诉他挫折并不可怕,要将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

经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他终于有了进步。

  其次有意识给学生创设挫折情境。

前几年,孙云晓的《夏令营的较量》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作为磨练他们,增益其所不能的方法。

我们现在的孩子太娇气,稍微有点挫折就不能忍受。

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方法值得借鉴。

有一定挫折情境,学生总会受到锻炼。

日本人提倡"吃苦教育"不正如此吗?

让孩子们冬天穿短裤行走,这就是一种锻炼。

当然,并不是让我们的同学也这样,只是这不愧为一种锻炼的方式,不愧为一种手段。

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做为副班主任我班上有个女生高宁,特别可爱。

平时做事总是娇滴滴的,我让他参加劳动,她累得叫苦连天,后来,我又让她坚持锻炼,慢慢地,她变得泼辣了。

有个男生王宏,很聪明,但很马虎,作业书写潦草,有一次考试,我扣了他的分,他伤心了几天,终于明白自己的错误原因。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学生一点挫折,让他们吃点苦头,使他们受益终身。

  最后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让学生明白,在前进的过程总会遇到挫折。

教育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顽强努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将挫折作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

我的一个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

为此,他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可是,升学成绩却不理想。

从此,他一蹶不振,情绪十分低落。

看到他这一切,我找他谈心,告诉他,失败并不可怕,必须勇敢地战胜挫折,站起来。

我给他讲张海迪的故事,讲保尔的故事,经过多次谈心,他开始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

上中学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我班上有个学生好胜心强,凡事想争第一,这样的学生最容易受挫折。

做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挫折教育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减少受挫因素。

虽然轻度的、较少的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磨练作用,但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有伤害,是消极的,应想方设法避免。

创造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减少挫折的首要条件,要求教育者做到:

(1)对学生的期望符合实际,要求不能过高过严;

(2)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3)教师要有一份公心,对各类学生,一律公平对待。

 2.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

因此,要在教学中渗透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却是漫长的、曲折的、艰巨的教育,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例如,讲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利用课文内容教育学生: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后,就有许多人责备他违背了人类的真理,是胆大妄为。

伽俐略处在重重包围之中,可谓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他却振作精神,用自己刻苦勤奋、不具权威的精神,通过多次实验,取得了胜利。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集体辅导。

(1)开展优点轰炸活动,培养自信心。

活动中由其他同学找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尽可能的把优点炸开,让其释放光芒。

培养自信心。

(2)开展优秀人物伴我行活动,进行榜样示范。

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一旦有了榜样,他们会模仿榜样的行为去做,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利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在逆境中振作精神,变压力为动力。

选取的榜样,要有远有近,才有说服力。

遭受失聪挫折而努力奋起终于成为世界著名大音乐家贝多芬,半身瘫痪、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精通多门外语,掌握许多医学知识,出版多部著作,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张海迪,这是远的榜样,令人心灵震撼。

同时,我们生活中间许多战胜挫折的事例更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

如下岗工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坐标,高考落榜者自学成才等等。

   4.加强心理辅导,重视个别教育。

(1)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

对立情绪是学生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

教师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

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

(2)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

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甲方面的成绩转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创设挫折环境,磨练坚强意志。

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强大的生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要专门设计一些军训、越野、远足等,让学生感受痛苦,磨练意志,增其所不能。

学科教学亦然,当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时,忘乎所以时,教师可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学生一次失败,让其在挫折环境中磨练意志。

  我们每个同学都会遇到挫折,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以后妥善加以引导。

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认定方向,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就会成功。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大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想,这句话永远鞭策着我们前进。

总之,做为教师只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发展,才会使我们的教育越办越有特色。

 

生命教育开辟课堂教学新天地

2015-2016学年度

我们常说,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传统课堂教学却忽视了这些弥足珍贵的教育内涵,教育工作常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从而忽视了人的生命意义。

传统课堂对生命意义的忽视,表现为课堂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

教育者应该对课堂教学重新反思和认定,从生命的高度,从动态生存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从课堂学习中的“我教你学”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学习;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民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把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师生在“你—我”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品味学习的乐趣、成长进步的快乐;关注学生心理世界和精神生活,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独特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选择,把学生从家庭、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选择自己的未来生活,并为这种生活去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以生活为背景,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背景,以个体的完整生命状态为背景,促进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等方面内容的全面展开。

生命教育赋于课程改革新内涵.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单一的理性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导致生命意义的丧失,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学上,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

可幸的是,在世纪之交,教育界掀起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大讨论,这种融合是试图纠正科学主义教育对人的感情的漠视而倡导人性化的教育的结果,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人的情感、态度、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新时代精神极力反对“非人性”的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关注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还学校教育以更人性的课程。

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这是人类在走过许多弯路后对人的存在的重新反思,也注定新世纪的教育改革要走人性化教育发展的道路。

新世纪的教育也应该在尊重儿童现世存在的前期下,剥去工具理性奴役人性的硬壳,还给儿童以人性的课程和教学。

新的中小学课程设计特别关注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赋予了课程以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应注重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

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内容和生命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博士认为,我们的生命教育应该使学生会过八种生活;一是自然地、自发地生活;二是安全、健康地生活;三是文明生活;四是快乐地生活;五是负责任地生活;六是有尊严地生活;七是富有爱心的生活;八是富有创意的生活(平子:

《生命教育:

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班主任之友》2002.9.P.5)。

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生的需要。

基于此,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充分发展。

教育者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他们不仅对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负责,更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在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以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交汇为主旨,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完整的、发展的,具有极大潜能的富有个性的,有情感意志的生命个体,看作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充满灵性的有内在需求和感受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个贫乏的、空洞的,我们可以任意捏造的个体。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完满的课堂精神生活,尊重个体生命价值,才能真正促进理性生活的主体,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及审美生活的主体的形成和发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使教育过程能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只有让学校教育回归儿童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学生的人的价值和尊严受到充分尊重,学校才会成为最吸引人的地方。

 

生命教育论文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存在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开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各科的课程标准,在强调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目的列在前位。

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对知识的好奇心,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相应的评价目的是:

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

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儿童身上失落的东西──自主还给儿童,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儿童,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使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使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

让学生感受生命与成长、体验生命与价值、品味生命与关怀,应该是在数学课堂上落实内容。

如何落实这些内容呢?

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存在。

一、借助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我在以下几节课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教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两年级“左与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

我带着学生们亲自在楼梯上走一走,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此外,在找左右邻居的游戏中,我抓住契机,适时加入了“远亲不如近邻”,“要与同桌和睦相处”等结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

又如在三四年级教学解方程时,不是教他们简单的模仿,在教会学生懂得利用数学依据解每一步时,对他们进行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以此来培养他们踏实、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不仅对自己所做的题目负责,做人方面也一样,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二、以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我国数学史中有许多引以为豪的数学家,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艰难险阻的事例,能深深地激励学生。

如在五年级中介绍华罗庚爷爷时,激励他们以华罗庚爷爷为榜样,学习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的精神。

又如四年级介绍方程的由来时,教师适当补充介绍了《九章算术》的一些内容,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入天安门、故宫的对称,南京的中山陵,山东的孔庙的对称,京剧脸谱的对称,汉字的对称,自然贴切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你们是为祖国而学习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肯定是不大的,如果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或在游戏中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出错误所闹出的笑话,此时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出错会带来怎样的损失。

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

这样就有机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四、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教学

1、利用“你是怎样知道的?

”、“现在,你是怎样想的?

”等第二人称提问方式,让发言的学生以及没有发言的同学,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你是怎样想的?

”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言角度;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发言角度;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也往往会萌发不同的想法。

更为重要的是,使用第二人称提问,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维都能够在课堂交流中得到存在!

学生也因自己思维的存在,而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存在。

2、在经历数学思考、数学困惑、数学领悟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课堂成长。

成长在哪里?

成长,就在没有意识到形成思考的变化中;

成长在哪里?

成长,就在数学思考到数学困惑的过程中;

成长在哪里?

成长,就在数学困惑到数学领悟的喜悦中……

3、在交流、合作、评价中,引导学生互学互助、悦纳自我、接纳他人。

以小组合作发言,代替学生个体发言,让更多的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关怀,从而慢慢养成对自我生命的悦纳以及对他人生命的欣赏。

4、让作业充满弹性,让学生能够选择,让学生在作业获得老师认同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对作业的期待。

从期待作业认可到期盼作业再成功,数学学习所蕴涵的生命意义,也就在期盼中长成。

五、让学生在比赛中增长自信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就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谁摸得高,谁摆得高”,第113页“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年级下册中第26页“夺红旗”等游戏都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的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六、让学生在求知欲望中探索

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应创设的最佳心理环境。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前,我对学生说:

“同学们,你们认识钱吗?

关于钱的知识,你们懂多少?

回去多请教爸爸妈妈,下节课我们要学习‘认识人民币’,比比看,谁是下节课的‘小博士’!

”三言两语已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非学不可”的欲望。

学生们有的参阅课本,有的请教家人,有的甚至到银行去咨询专业知识。

当学生掌握了相关资料后,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个个跃跃欲试,上课时劲头十足,有疑问的在课堂上交流,掌握一定知识的在课堂上一展风采。

下面是教师出示课题后,生生间、师生间的问题交流:

“人民币为什么要分成元、角、分?

“美国钱能不能换中国钱?

“钱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为什么大人有钱而我们小孩没钱?

“老师,我考考你,你知道应该怎样识别假币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