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016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7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

1.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

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

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

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

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

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网上下载的为本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毛泽东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本设计意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加强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学会表演,学会评价。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竞赛组,每组4人。

各小组提前将参赛诗词曲目报上来。

  2、让学生准备好朗诵咏的配乐磁带、歌唱伴奏带。

  3、从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小评委团

  教学过程:

  1、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

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赛手。

  2、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3、教师予以总结。

    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

课后反思:

 

2.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

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

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

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

偏僻安静。

    恐怖:

惊慌、害怕。

    宪兵:

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

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

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

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

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

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课后反思:

 

3.灯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

(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

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

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

郝副营长:

“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

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

"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憧憬的内容可能是:

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

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

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3、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课后反思:

 

4.为人民服务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团的战士。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著名的演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学情分析: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

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识写作背景,初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背景。

   1、揭题

   2、简介人物

    张思德,1932年参加革命,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个忠实地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因大生产运动的需要,被派去烧炭,因炭窑倒塌而牺牲。

  3、简介背景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当时正处于艰苦的抗日战争阶段,困难很多。

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的同时,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团结起来,争取抗战的胜利。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司马迁 鸿毛 李鼎铭

    鸿毛——鸿雁的毛。

愈事物微不足道。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所:

处所、地方。

    买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追悼会——开沉痛的怀念死者的会。

   2、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纠错。

   2、说说毛主席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抓住中心。

   1、自读课文,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学习第一节

   3、自读第二节,思考:

   

(1)这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什么?

   

(2)仔细读读,这几句话中哪句最重要,为什么?

   (3)指导理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必有的人比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4)归纳段意,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

   (5)归纳学法,找中心句,归纳段意

   4、想想,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英雄人物。

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死,对待困难,对待同志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

  2、明确课文中心思想,能理解这个中心思想作者分几层来说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第二节的学法

  二、学习第三节

   1、运用第二节的学法自学第三节

   2、交流

    段意:

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就……”

    找到带有这些关联词语的句子,想想,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每句说的是什么?

齐读这4个句子。

   4、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理解: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社会背景:

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

陕北开门人士李鼎铭先生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党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部队,机关变得更加更加精干,更有力量。

   5、各自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学习第五节

   1、指名读

   2、齐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写了几层意思。

  板书设计

           完全  彻底

           死的意义——生死观

    为人民服务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团结、战斗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背诵课文第三、四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反复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

   3、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一共讲了几层意思?

  二、联系实际,谈体会

   1、联系张思德同志的生平,说说他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2、谈谈怎样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打下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3、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作为小学生怎样力所能及地为人民服务?

   5、说说你周围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6、说说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三、反复谈第三、四节,直至成诵。

   1、回忆第三节,按“说理——举例——说理”把它分为三层;

   2、回忆第四节有哪三层,每层各讲了些什么。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

  四、作业

   1、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是为人民服务的,(  ),如果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的对,我们(  )改正。

   (3)(  )他是做过一些有意的工作,我们(  )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

   2、修改病句。

   

(1)他出席了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短跑竞赛。

   

(2)六年级的同学都尊重小学生守则。

   (3)这本书我整整用了半天的时间才看完。

课后反思:

 

5.《延安,我把你追寻》

 

  学生视角:

  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

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又有什么意义呢?

  难点: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

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

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

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

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介绍、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

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