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5961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5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散文教师1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指导与练习

一.考查内容

从高考的角度看,考查古代散文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

散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

如: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就是通过描写五人的言行,表现他们意气扬扬.慷慨赴义的精神。

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人物往往是景物的赏鉴者和抒情主人公。

散文中,描写事情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

如: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者捕蛇的有关事情,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赋税之毒有甚于毒蛇”的主题。

一篇散文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穿这几件事情的主线。

许多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

如: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西南及醉翁亭周围的山水风景,再借太守.宾客.滁人等的游赏之乐及宴饮之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

如:

宋濂《猿说》: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

猿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

母黠,不可致。

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

洒已,气绝。

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

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

嗟夫!

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

况人也耶?

这一篇短文,借猿的一系列表现,表达了“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

况人也耶”的主题,形象生动而道理显豁。

几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

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

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

如:

上文《猿说》,从“毛若金丝,闪闪可观”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猿的喜爱,从“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

洒已,气绝”中,可以体味到作者对猿母爱子行为的歌颂与崇敬,从“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

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中,可以感知猿子对母亲的亲近.孝敬之情;而从“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领会到作者对猎人的痛恨.鄙视之意。

全文很多冷色调的词语,让人读来产生一种悲剧性的震撼。

阅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察,把握作者的感情。

很多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

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

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

 

表达方式

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散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与记叙有关的: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与描写有关的:

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虚实。

与抒情有关的: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

题材是写景状物的,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的,就应该是直抒胸臆。

与思维有关的:

联想.想象等。

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

构成虚实。

非现实性材料可以是过去的.未来的,也可以是远方的,如《前赤壁赋》三段中写到曹孟德.周郎,就是联想,是虚写,而一.二.四.五段则写的是眼前的景物人事,是实写。

与材料结构关系有关的:

比兴(起兴).对比.衬托(烘托.烘云托月).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移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喻己.借古伤己).点面结合(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等。

这里所说的材料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

据此,对以上那些表现方法的判断,应从分析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入手。

阅读文章时,大家要确立一种观念,即从材料入手去解读文章,不要从语言入手去解读文章。

语言是为了叙述或表达材料,一个个材料组成了文章。

材料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要为表现同一个主题服务,这就需要从不同角度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构成一篇有机的文章。

文章的这种组合关系就构成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

如两个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起来,就是对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衬。

这一点,将会在“现代散文阅读”中作透彻的阐述。

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构思(巧妙.新颖).点题(开篇解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表现方法).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层次(层层深入.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艺术风格

指在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长期形成的艺术特色。

也可以对某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出评价。

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意境

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如刘禹锡《陋室铭》俊逸.旷达。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

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

——词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

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

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

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

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

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

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

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

——代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如2002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

A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意思为“因为”连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讲得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B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

C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

D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

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

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

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如2004年高考试题(湖北卷):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③中为太后之所为。

⑤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

⑥为张说据实回答。

这样一来,③⑤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

⑵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如2004年高考试题(天津卷):

1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

” 

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而①②③皆为北征之前,况且②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

由此,可以确定就是D。

 

——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如:

2004年高考试题(福建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

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

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答案B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

所以B项答案是不正确的。

三.文言文散文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世主有先生者①有后生者,有不生者。

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

申公巫臣问曰:

“王何为有忧也?

”庄王曰:

“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

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

”申公巫臣曰:

“古之知道者曰先生,其楚王之谓也!

”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

此其先生者也。

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

“吾知其所以亡矣。

”御者曰:

“何哉?

”昭公曰:

“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

吾君,丽者也。

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

吾君,圣者也。

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

”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

此其后生者也。

昔郭君出郭②,谓其御者曰:

“吾渴,欲饮。

”御者进清酒。

曰:

“吾饥,欲食。

”御者进干脯fǔ梁糗qiǔ。

曰:

“何备也!

”御者曰:

“臣储之。

”曰:

“奚储之?

”御者曰:

“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

”曰:

“子知吾且亡乎?

”御者曰:

“然。

”曰:

“何不以谏也?

”御者曰:

“君喜道谀而恶至言。

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

”郭君作色而怒曰:

“吾所以亡者诚何哉?

”御转其辞曰:

“君之所以亡者太贤。

”曰:

“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

”御曰:

“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

”伏轼而叹曰:

“嗟乎!

夫贤人如此苦乎?

”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③,疏行而去。

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①“先生”:

犹言“先觉”“先醒”也。

②郭:

古代小国。

③块:

土块。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  当:

恰当,适合

B.宋人迎而复之复:

使……复位

C.曰:

“何备也!

”备:

准备

D.御自易以块易:

替换

C [“备”:

详备,周到。

]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德行和威望都很高,但还忧心忡忡,根本原因是诸大夫的见解不如自己高明。

B.宋昭公在悟出自己出亡的原因之后,改操易行,安义行道,得以扬美名于宋。

C.郭君终未被御者点醒,穷途末路还陶醉在“独贤”的光环中,慨叹做贤者的不易。

D.本文用三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先生者”“后生者”“不生者”的区别,令人警醒。

A [根本原因是“与民(者)不若其身”,有亡国之忧。

]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

译文:

(2)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

译文:

(3)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

译文:

(1)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

(2)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到二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

(3)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

16.文中第三段郭君发出“吾所以亡者诚何哉”的追问,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其中的原因。

答:

郭君灭亡是因为他“喜道谀而恶至言”,而且始终不醒悟,不悔改。

【参考译文】

历代君主有事先觉醒的,有事后才觉醒的,有(至死也)不觉醒的。

过去,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却露出忧愁的神色。

申公巫臣进前说道:

“您为什么脸上有忧愁的神色呢?

”楚王回答说:

“我听说诸侯的品德,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不上他自己的,就会亡国。

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各位大夫的见解,就没有比得上我的了,我因此忧愁啊。

”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害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这就是那种事先觉醒的人。

过去,宋昭公逃亡到国外,对他的车夫说:

“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

”车夫问他:

“什么原因呢?

”昭公说:

“我穿好衣服站在那里,在我身旁侍候的几十个人,没有一个不这样说:

我们的君主是个美男子。

我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朝廷中几百个臣子,没有一个不这样说:

我们的君主是一个圣人。

我在朝廷或在内宫,都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我因此才会逃亡于外。

”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出二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宋国人迎接他回国,再次拥立他做君主。

(他死了以后,)谥号为昭。

这是那种事后醒悟的人。

过去郭国的国君逃出郭国,对他的车夫说:

“我渴了,想喝水。

”车夫进献清酒给他。

他又说:

“我饿了,想吃东西。

”车夫给他进献干肉和干粮。

他问车夫:

“你车上的东西怎么这么齐全?

”车夫说:

“这是我平时储备的。

”他又问:

“那你为什么要事先储备呢?

”车夫说:

“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

”郭君说:

“你知道我将要逃亡吗?

”车夫说:

“是的。

”郭君说:

“那你为什么不事先劝告我呢?

”车夫回答说:

“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不喜欢听真实的话。

我要是劝告您的话,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

所以我没有劝告您。

”郭君变了脸色很生气地说:

“我失去国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车夫就改变了自己刚才的话说:

“您失去国家的原因是您太有才能了。

”郭君又问:

“有才能的君主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反而失去自己的国家,是什么缘故呢?

”车夫回答说:

“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只有您一个有才能,因此您失去了自己的国家。

”(郭君听了,高兴起来,)伏在车前横木上叹息道:

“唉!

做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么痛苦吗?

”这时他感到身体疲倦,没有力气,头枕着车夫的膝盖睡着了。

车夫抽出自己的腿,换上土块,远远地离开了郭君。

最后,郭君死在荒野中,被虎狼吃掉了。

这就是那种至死不醒悟的人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愚溪对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

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

“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

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

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lài,连舻lú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shì焉。

故其名曰恶溪。

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

秦有水,掎汩泥淖nào,挠混沙砾lì,视之分寸①,眙chì若睨nì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

雍yōng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

夫恶、弱,六极②也;浊、黑,贱名也。

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

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qí,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

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

“汝诚无其实。

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

且汝不见贪泉乎?

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jué而怀之,岂泉之实耶?

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

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

用者宜迩,伏者宜远。

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③之与曹,螺蚌bàng之与居,唯触罪摈bìn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

汝欲为智乎?

胡不呼今之聪明、皎jiǎo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

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

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

“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

“汝欲穷我之愚说耶?

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huì;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rú吾翰④。

姑示子其略:

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qiú我纟希;溽rù暑之铄shuò,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

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qú,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⑤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

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huǐ蜴yì,而不知怵chù惕tì。

何丧何得?

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

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

“嘻!

有余矣,其及我也。

”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

一晦huì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

指很近。

②六极:

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

③蒸郁:

闷热的雾气。

④翰hàn:

毛笔。

⑤吕梁:

水名。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濑:

湍急的流水

B.有饮而南者南:

往南方

C.汝欲穷我之愚说耶穷:

彻底弄清

D.不足以申吾喙喙:

言论

B(“南”应为动词:

往南走)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A(连词,况且,表递进。

B介词,表被动;介词,可译为“和”。

C表判断;表转折。

D于是;经由)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作者自嘲为“愚”的一组是

①柳子名愚溪而居

②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

③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

④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⑤冰雪之交,众裘我纟希

⑥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D(②④句非作者自嘲之语)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与《愚溪诗序》一样,也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

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

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

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

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五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C(应是“表面看来是自嘲自责,实际上是自矜自负”)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译文:

 

(2)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

译文:

 

(3)何丧何得?

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

译文:

 

(1)(你)终究不感激我且还肆意侮辱,难道最终都不能改变吗?

(大意1分,“见”1分,“德”1分)

(2)然而因我这么愚蠢的人却唯独喜欢你,你怎么能回避得了这个名字呢!

(“吾之愚”1分,“恶”1分,大意1分)

(3)什么是失去什么是得到?

进仕不觉得圆满,贬斥不觉得抑郁,冷漠昏聩,终究不能自觉醒悟。

(“盈”1分,“抑”1分,“克”1分,大意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