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54419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

《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docx

李清照词两首及辛弃疾词三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

编写:

张汝友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情景交融、使用叠字等手法。

3、体会词人的写作风格。

文学常识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__________,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善用_______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______”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________________》、《易安词》,已散佚。

今人有《_________________》。

后人有《_________》辑本。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乍暖()将息() 风鬟霜鬓()

捻()簇带()憔悴()

二、词语释义

①记得偏重三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难将息:

_______________

③独自怎生得黑:

__________________

④簇带争济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这次第:

____________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堂互动探究

1.《声声慢》通过哪些景物表现情感?

请简要分析。

 

2.《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上片写“酒”“雁”有何用意?

 

3.《声声慢》起首三句的七组十四个叠字是如何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的?

 

艺术特色鉴赏

《声声慢》(寻寻觅觅)

1.大胆使用叠字

前人盛赞本词开头的七组叠字。

或谓“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或谓“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其实,这七组叠字的好处在于用叠字的形式来写动作、结果和情绪,使叙事、抒情音乐化,确是创造。

也正是在语言上的大胆创新,使本词成为李清照的载誉之作。

2.紧扣词眼,层层深入,富有感染力

本词用“赋”法,铺写一日感受。

整首词应落脚在“愁”字上,基调为凄惨悲凉。

开首三句,连用七组叠字,总言心情悲伤,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细分又为三层:

“寻寻觅觅”,以行动显精神,心中无着,怅然若失;“冷冷清清”,明写环境凄凉寂静,暗写心情悲凉,由外而内;“凄凄惨惨戚戚”,直抒感情,更深一层,孤独凄楚之情进一步凸显。

接下去又分三层写感伤:

“乍暖”两句,写气候不定,难于适应;“三杯”两句,写晚风逼人,淡酒难敌;“雁过也”三句则写雁声依旧,物是人非。

下片仍用三层写哀愁:

首言黄花堆积,菊惹新愁;次说天长难耐,孤独增愁;再写雨滴梧桐,触景更愁。

真是笔笔写愁,字字抒恨。

而最后一笔收住,“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作结,收束上文,开启新境,催人想象,发人深思,遂使竟日愁情,满纸忧思,达到了极点。

3.以家常语,写心中事,语言朴素但意蕴丰富。

本词以家常语,写心中事。

把抒情、写景、叙事三者巧妙融为一体,通过平常生活中的情节来表情达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音乐功能和艺术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作者用大雁、黄昏、菊花、梧桐、细雨等这些带有忧郁色彩的意象来编织了一幅“愁”字图,虽然是说明个人哀伤,但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又是社会灾难的一种反映。

4、情景交融。

《声声慢》这首词对残秋之景的描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

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

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

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到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词,极富“顿挫凄艳”之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永遇乐》(落日熔金)

课堂互动探究

1.《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的图景,与全词的意境是否吻合?

 

2.《永遇乐》中“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描写了怎样的情形?

简析“争”字的表达效果。

 

3.《永遇乐》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艺术特色鉴赏

1.构思独具匠心,看似平淡最奇崛

上片写眼前景、身边事,景分三层,着意渲染,而以三个问号贯之。

一问深似一问,每问皆以景衬情,展示了词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心境。

下片忆昔日元宵盛况,则重在刻画妇女装扮,表现对故国的深沉眷恋。

后以“如今”二字拉回到眼前之景,于是元宵不赏,闭门孤坐。

人乐已苦,潦倒伤心之状,凄凉寂寞之境,昭然目前!

而结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以口语入词,语极淡而情极苦,言极浅而意极深,多少年来,国破家亡之恨,夫死寡居之悲,异乡飘零之苦,老无所依之愁,尽容其中,有“看似平淡最奇崛”之妙。

2.运用对比,深化主题

在表现手法上,本词最突出的特点是善用鲜明对比,表情达意。

今与昔,冷寂与繁华,悲苦与欢乐,一一比照写来,主题深化,感情强烈,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渲染烘托、运用典故等手法。

3、体会词人的写作风格。

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_____,号________,济南历城人。

其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________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___________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______为主。

热情洋溢,____________,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________”。

有《____________》四卷。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遥岑()  蓦然()  浊醪()

揾()鲈鱼()玉簪()

二、词语释义

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遥岑远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人会,登临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休说鲈鱼堪脍:

_____________

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灯火阑珊处:

______________

⑦意溪山欲援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课堂互动探究

1.《水龙吟》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请分析借景抒情的特色。

 

2.《水龙吟》下阕连用了三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艺术特色鉴赏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所见。

登楼远眺,三楚故地,天高野阔。

上面湛湛青天、悠悠白云,入眼的是一派凄清悲凉的秋景;脚下秦淮之水注入万里长江,无尽东流,越去越远,直至水天相接处,最后融入了无边的秋色里。

秋天原本萧瑟惨淡,加上作者登楼心情又沉重,所以,尽管江南的秋天天高地阔,江水也宁静、澄澈,但在作者眼里和笔下,环境气氛却显得黯然压抑,凄清伤神。

2.运用典故,增加意蕴

词的下阕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现自己的志向。

如先用张季鹰之典。

张季鹰为官可以忘情世事,追求个人的“适志”,但词人自己却因家乡沦落金人之手,有家难归,只能永远客居江南了。

“休说”“归未”,意含否定,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3.语言雄健,富有感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恨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有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玉簪螺髻”)、拟人(“献愁供恨”)、象征(“落日”“断鸿”)、借代(“吴钩”“红巾翠袖”)等,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青玉案》

课堂互动探究

1.列举说明《青玉案》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盛况。

 

2.《青玉案》全词写景又写人,试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3.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

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并分析一下吗?

 

4、应如何理解“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中的“那人”的形象?

 

艺术特色鉴赏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渲染衬托,婉约含蓄

和辛弃疾雄浑豪放的词风不同,这首词写得婉约含蓄。

作者先写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是写灯火之盛,像那千树开花一样。

“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焰火。

作者既描写了灯火的繁多,也描写了观灯人之多。

在观灯的人群中,有些人乘“宝马雕车”,服饰华贵。

有些女人头上戴着“蛾儿”、“雪柳”装饰物,一边观灯,一边盈盈笑语。

但是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人,“众里寻他千XX”,是说在人群中找了“那人”千百次,仍然找不到。

联系上片“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二句,知道已整整找了一个晚上。

作者在前面用了许多笔墨渲染环境气氛,而最后只用几笔勾画出他所要找的那个人的形象和性格。

到此我们才知道:

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之笔,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而服务的。

这首词全篇写灯火,但一直不肯轻易放出“灯火”二字,只有“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等譬喻字面来暗点,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它,却又是在写那个主要人物时附带点出的。

这种不平凡的手法,也能加强读者的印象。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课堂互动探究

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艺术特色鉴赏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1.含蓄蕴藉,深沉超脱

在序中虽说“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但实际词中却另有深意。

词的上阕,分别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三个层次写出了自己年老体衰、事业无成的处境,很自然地引出了“问何物、能令公喜?

”的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寂寞,也只有到自然里寻找寄托了。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实际是作者对现实不满,希望到世外去寻求解脱的一种无奈的逃避。

读这首词,我们要从作者貌似闲适的心境中,领悟到作者内心深处郁积的火山般的愤慨。

2.多用典故,言简意丰

序中就运用陶潜《停云》诗的典故,停云,思亲归隐之意。

陶渊明的归隐实际是对黑暗官场的极度不满。

作者用此典,其实隐然有厌恶官场、不满现实,因而起思亲归乡之念。

“甚矣吾衰矣”是孔子原话,表现自己年老体衰的悲哀。

借用《世说新语》之典,来表现在官场仕途里,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只有烦恼,只有愤慨,从而也只能像李白那样,与自然相互亲近,自得其乐了。

典故的运用使整首词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美文佳作欣赏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掠,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歌鉴赏之形象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体: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

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

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

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骤答题步:

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

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

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请就“断弦”这一细节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1)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3、⑴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⑵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②“断弦”反映了弹筝人的忘情;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4、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5、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