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238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docx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

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调研报告

(征求意见稿)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之一,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具体布局,这不仅是我国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的文件,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为了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省、市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精神,有效推进汉中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总结我市“十二五”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深刻分析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战略态势,并为汉中市“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环保局、市林业局牵头,特组织了本次汉中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调研。

一、汉中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成效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整个陕南地区及汉中市的发展定位,我市紧紧围绕“生态陕南、秀美陕南、富裕陕南、安全陕南”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循环发展、生态宜居”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依据国家和省上对汉中的生态功能定位,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一是在农业发展上,围绕市场调结构、转方式,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

2014年,粮、油总产分别达101.75万吨和18.91万吨;生猪出栏416.39万头;茶叶、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3.3万吨、214万吨和43万吨。

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在工业发展上,面对市场需求低靡、环境约束加剧等外部因素的严峻考验,坚持结合企业实际、一企一策、精准发力,力促工业克难攻坚、提质增效、快速增长,“工业翻番工程”目标如期实现。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3.83亿元、增长16.6%。

80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亿元,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3户,新增省级工业园区5个。

三是在服务业发展上,强力实施“全域旅游工程”,以旅游业快速发展牵动服务业持续提升。

13个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9.2亿元,张骞墓申遗成功,新创建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2个,2014年旅游收入达131.4亿元、增长23.9%。

汉中茶城建成运营,亿丰国际商贸城、普汇中金世界港等项目开工建设。

全年新增限额以上贸易单位79户,外贸进出口和引进外资分别达1.04亿美元、4005万美元。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近年来,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内容上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形式上坚持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

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酒食品、生物医药等特色工业已经形成,农业发展特色更加鲜明,三次产业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表1:

表1汉中市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

年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0

21.66

39.14

39.2

2011

21.98

41.32

36.7

2012

20.65

43.78

35.57

2013

20.2

45.1

34.7

2014

18.6

46.2

35.2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汉中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2.循环发展的模式初步形成

循环发展是省上对我市今后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各级各类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循环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近年来,我市重点打造了12条循环发展产业链,其中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钢铁冶炼、有色金属、生物柴油以及石材等8条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硅石、石膏、新能源等4条产业链正在培育。

已经形成的以陕西钢铁集团汉中分公司、汉中锌业公司等为代表的“废渣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余热回收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循环产业链;以汉中洋县志建药业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提取加工——成药加工——有机肥“的循环产业链;以汉中锌业公司、远东化肥公司为代表的”锌冶炼产生的二氧化硫——回收硫酸——化肥——副产品磷石膏——建材“循环产业链,总体循环状态良好。

此外,以汉中生物制药、汉王药业、振华公司、天然谷公司等为龙头,在生物制药与生态有机农业之间,也实现了一定范围的产业循环链接。

近年来,为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市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目前农作物秸秆禁烧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7%、71.3%。

3.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得到优化

近年来,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资源的聚集效应,我市一方面优化了城镇布局和结构,依据《汉中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空间战略要求,按照“盆地聚集、中心做大、两翼伸展、沿江发展”的总体思路,依托主体产业区、汉江沿线和主要交通干线,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和两个副中心城市为核心、7个县级城市为节点、39个特色名镇为依托、500个美丽乡村为支撑的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着力形成“一心、一带、三辐射”的城镇空间格局。

另一方面,加快了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

截至2014年底,我市共创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20个,规划面积99.5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538户,实现营业收入703.41亿元,园区承载的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围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等企业和项目的集聚效应已经得到显现,企业配套水平、园区与园区之间以及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循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汉中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了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与此同时,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9个,其中省级园区30个,市级园区129个。

农业园区规模逐步扩大,各级各类园区面积达23.76万亩,2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园区达93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7.5万亩。

我市大力推行“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入园企业达196家,入园农业合作社达到189个,园区带动47万人次农民入园就业,人均纯收入10580元。

各地按照“一村一主题一特色“的要求,挖掘产业、人文、山水环境等资源禀赋,明晰建设思路,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定位。

在2013年农业部公布的“中国美丽田园”名单中,我省有5项上榜,我市夺得4项。

4.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富有成效

汉中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重要水源地,做好水源地生态保护,保证水质优良,是我市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我市按照中、省部属要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了“绿水、蓝天、青山”环保专项行动,环境违法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在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专门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面加强汉江流域污染源的监管。

汉江流域检测数据显示,我市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优,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二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各县区扎实开展城乡垃圾清理。

初步建立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使城乡群众养成了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垃圾、污水处理场(厂)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

南郑、洋县、西乡、勉县4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县项目全面完成。

三是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全市实施减排项目300多个,强制关停小水泥、小冶炼、小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品企业和生产线94户(条)。

先后关停了胶东水泥、西乡振荣水泥、城固公路建材等4条4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拆除了自备电厂发电机组,南郑江南油脂厂关停了1.9万吨食用油生产线,勉县达江油脂厂拆除了1000万吨硫酸锰生产线。

上述这些举措,不仅为我市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也大大提高了我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据统计,2014年全市累计消减化学需氧量3100吨,氨氮450吨,二氧化硫4500吨,氮氧化物5200吨,较2013年下降3%、2%、8%、11%。

“十二五”以来,我市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城镇化率提高、污染物增加排放张力大的情况下,2014年汉江干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为0.19,较2005年下降0.12,汉江主要支流综合污染指数0.23,比2005年下降0.63。

截止2014年底,万元GDP能耗已累计下降13.93%,连续四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同时,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表2:

表22011-2014年汉中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项目

单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GB3095-1996二级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

优良天数

344

340

350

355

-

-

优良率

-

94.2%

92.8%

95.9%

97.3%

-

-

SO2

mg/m3

0.018

0.015

0.014

0.014

0.06

0.06

NO2

mg/m3

0.023

0.020

0.026

0.026

0.08

PM10

mg/m3

0.071

0.074

0.064

0.063

0.10

0.07

自然降尘

T/km2.月

6.30

5.74

5.78

5.86

18.0*

-

*自然降尘为省推荐标准

5.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绿色汉中的形象正在确立

汉中拥有丰富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三市”建设目标,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全力打造“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提档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社会效益持续提升。

2014年接待游客26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1.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23.9%。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张骞墓成功入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陕南三市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打响了汉中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黎坪、青木川、武侯祠、朱鹮梨园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实现了近年来我市在高A级景区创建上的重大突破。

南郑县瓦石溪村等84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西乡县钧鑫农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青木川、油菜花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新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

我市还成功举办了以油菜花为重点的16个系列旅游节会活动,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展了15项系列形象宣传,参加了丝博会等8个会展促销,开通了市文旅局官方微博,我市被授予“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称号。

近年来,我市启动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工作,高度重视城乡面貌的改善和城市绿化。

围绕“扩大绿化面积、提升绿化档次”两大主题,采取规划扩绿、道路增绿、依法治绿、科学护绿等有效措施,先后以“一江两岸”、城区出入口、各县县城和旅游景区为重点,结合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按照城镇森林化、社区园林化、路边水边村边景观化、门户亮丽化的要求,并且按照“造一房,绿一点;建一区,绿一片;筑一路,绿一线”的总体思路,对天汉大道、西大街、民主街、兴汉路等30多条主要干道正在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绿化改造,逐步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林荫系统和绿化景观。

至2013年,汉中市城镇公共绿地总面积2158.5公顷,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96m2/人。

6.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生态良好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全市坚定不移地实施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012-2014年,累计实施完成造林面积3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38.8万亩,长江防护工程造林345万亩。

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11个。

全市森林面积达2360万亩,居全省第一。

二是加强汉江综合治理。

围绕打造“安澜、生态、发展、宜居”汉江,已完成堤防主体治理118.35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7234.6平方公里,目前,“丹治”一期项目全面完成,共治理44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5平方公里,完成投资2.45亿元。

二期项目截至2014年底,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8平方公里,完成投资3.54亿元。

全市已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县3个,示范小流域14条。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三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城镇道路达751公里,公共绿地面积达2449公顷,人均道路面积和绿地面积达到10.8和9.5平方米,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我市也高度重视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领会中、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精神,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和广大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认真学习贯彻《环境保护法》及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很多地方党委、政府能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并贯彻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坚持和完善责任制,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在社会基层深深扎根。

二、汉中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与中央和省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一)主要问题

1.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生态产业发展,循环发展刚刚破题

改革开放以来,汉中市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但总体而言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与周边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014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应为991.05亿元,增长11.6,在陕西省11个地级市和一个区内经济总量排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第8位。

由于经济总量规模限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分别位于全国362个地级市的第211位和第260位。

汉中市“一产不优,二产不大,三产不活”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此外,汉中属于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大部分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较低,仍属于吃饭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多,对中央和省市财政转移支付依赖性强。

由于地方财力不强,加之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制约了地方财政对本市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

就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看,虽然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结构不尽合理。

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企业仍然是汉中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轻重工业的比重为28∶72,偏重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的改变。

而在循环产业链条的关键节点,还受到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尚未做到广泛意义上的闭合循环,也没有完全实现产业之间的耦合链接。

经济粗放发展的特征比较明显,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呈“倒金字塔式”分布,环境成本比较高,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还需强调的是,生态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相应的绿色技术载体,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产业链接技术以及大量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技术。

目前,很多技术问题尚未突破或缺乏经济适用性,技术载体的缺失成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障碍。

2.总体生态环境较好,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具体表现:

一是部分支流水系的水体质量有待改善。

2014年,汉中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境内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

然而部分支流水系的水体质量有待改善,濂水河、东渡河超过Ⅲ类区划标准,为Ⅴ类水质,属中度污染;湑水河、冷水河综合污染指数也有所上升。

二是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污染隐患。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饮用水水源井逐步纳入城市建设范畴,目前,我市部分饮用水水源周边居民住宅增多,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成为影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重要污染隐患。

同时,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农家乐”经营对水源地水质也造成了威胁,旅游区及“农家乐”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对水源地环境有一定影响。

三是道路运输对水源地环境安全威胁较大,致使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高风险源,成为威胁水源地环境安全的重要隐患。

今年六月一日晚,一辆大罐车坠入汉中褒河水库,车载32吨石脑油泄漏10吨,直接威胁到饮用水源的安全。

汉中东郊水源地、西郊水源地的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存在的交通穿越,区域内个别水源地保护区内还存在工业企业,有一定污染隐患。

此外,部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尚未全面解决。

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汉中市总体上山清水秀,但因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秦岭、巴山脊部到汉中盆地之间,呈阶梯状依次排列着山地、丘陵、平坝三种自然地貌,区内年均平均风速介于1-2.5米/秒之间,鲜见大风天气。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汉中市冬季易形成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抑制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扩散。

因而部分工业较多的县区(如勉县、汉台区、城固县和略阳县)PM10和TSP浓度偶有超标,环境空气质量未全面达标。

3.生态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度有待提高

广义的生态空间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对一个城市而言,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者共同构成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空间格局。

近年来,汉中市结合陕南移民搬迁,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城镇化比率不断提高,但结构不尽合理、人口和产业聚集效应偏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也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还需要把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人口和资源的集聚。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汉中市近年来先后创建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作为循环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但现有不少产业园区是县区从各自发展需求出发设立的,甚至带有照顾平衡的性质,因而存在布局散乱,集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集成难、专业化分工水平低、重复建设多等问题,土地、水资源浪费和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规模不经济等现象比较明显,这也成为产业集群和大集团企业难以形成、集中优质资源要素和大规模投资的大项目缺乏等低水平发展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生态空间不合理还表现在,汉中市地貌以山地为主,平坝区占总土地面积的10.2%,其中汉中盆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6%。

平坝区人口相对集中,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农林争地矛盾较大,农田防护林管护不足,制约了农田林网的建设。

此外,农田林网建设未进行统一规划,造林树种单一,林带结构不合理,抗病虫害能力差,综合生态防护能力不足。

4.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汉中市“十二五”以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和省内部分城市如宝鸡、咸阳相比仍然滞后,缺少前瞻意识。

如汉中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目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就相对滞后,经济开发区分为南、北2个区均未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

经济开发区北区废水自行处理后排入配套的市政管网后进入汉中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经济开发区南区内部大部分区域未覆盖市政管网,没有实施雨污分流,企业废水处理后排入濂水河。

由于园区废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的缺乏,环境管理难度大,对自然和水体造成污染隐患;同时,新建企业的污染治理投资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制约工业园区生态循环境的发展。

湿地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中市湿地资源丰富,然而目前汉中市仅有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湿地公园2个,湿地资源保护基础薄弱,尚未建立起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空间巨大,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注意。

此外,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绿化结构不完善,也是需要改善的。

除了滨江绿地面积较多,旧城区内部绿地面积太小,影响市民使用的便捷性。

同时绿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影响绿地系统的整体性。

此外,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污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这些都是在今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加强的。

5.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有待加强

作为生态文明最高层次的生态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低层次,生态文化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还较为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生态文明理念还未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部分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少数地区还存在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增长的现象。

部分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不强,超标排放、非法排污和恶意偷排等现象依然存在。

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尚未根本转变,节水、节能、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自觉行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任重道远。

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使西安与汉中的通行距离缩短至四小时左右,蜀道之难不再难于上青天。

有意领略汉中文化的旅游者可以方便的来到汉中,在感受两汉三国文化的同时,还可以领略“西北小江南”独特秀丽的自然风光。

但是,许多反映汉中历史文化的景点互相间是独立的,并没有以汉中文化为主线策划成固定的文化游项目推出,带有两汉三国烙印的文化平台没有整合起来,缺少统一包装策划,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文化推广品牌。

中国的历史文化没有得到深入挖掘,文化游者也并没有深刻了解到汉中的两汉三国历史文化、大秦岭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推广力度仍显不足。

如何把汉中的两汉三国文化与汉中的秀丽风光整合好,做到水乳交融,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面临的挑战

汉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面临上述困难和问题,面向未来,还需要应对以下挑战:

1.资源约束加剧,人地矛盾突出,清洁能源比例较低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汉中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2013年耕地面积为356325.1公顷,人口为386.24万人,人均耕地1.38亩,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56亩,更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3.38亩。

平川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更少,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平衡难度加大。

汉中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山间、河畔和河谷,其中15-25度的坡耕地占总面积的21.81%,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4.84%。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质控制区,按照国家要求,陡坡耕地要逐年退耕还林,加之自然灾害对耕地的损毁十分严重,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耕地占补平衡难度比较大。

 

就汉中能源使用情况看,目前还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比例较低。

据2013年监测结果分析,市、县城区环境空气呈现煤烟型污染特征,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均为颗粒物,这与汉中市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有直接关系。

虽然清洁能源比例近年来有所增加,但工业生产及少部分居民生活,及城区周边的乡镇居民仍未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污染物排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