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167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8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试题

(二)

考点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A.轿子B.人力车C.自行车D.汽车

2.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

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

3.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汽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

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4.“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电报电信业

5.(09上海历史)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6.中国的火车经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

①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

7.近代中国铁路交通、通讯事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影响B.清政府的努力C.民间百姓的需求D.外国的积极指导

8.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我会选择

9.晚清以至民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变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和从业人员的生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0.铁路成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主要因素有

①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②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③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④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建设铁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w.w.w.k.s.5.u.c.o.m

11.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12.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

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国的主要城市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3.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发生质的进步是始于

A.自行车的传入B.轮船进入中国

C.电车、汽车在中国出现D.飞机的研制成功

14.右图反映的真实情况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B.中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列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15.电车、汽车成为我国城市主要交通工具是在

A.20世纪初B.民国时期C20世纪50年代后D.20世纪80年代后

16.推动中国自行研制成功最早的近代化交通工具的是

A.洋务派B.维新派C.顽固派D.革命派

17.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你认为最合适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A.汽车B.火车C.轮船D.飞机

18.请你仔细欣赏右面图片。

从图片中你能汲取哪些信息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②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有了汽车等交通工具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④中国交通运输业近代化的具体体现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9.中国第一台有线电报线架设在

A.北京B.上海C广州D.台湾

20.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

“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鲁迅先生说: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

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

”材料不能反映中国近代: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22.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上海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

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近现代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下列职业人员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A、汽船船长—空姐—汽车售票员—火车司机B、汽车售票员—汽船船长—火车司机—空姐

C、汽船船长—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D、汽车售票员—空姐—汽船船长—火车司机

24.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民航业发展状况描述不正确的是

A.建国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B.改革开放后,航班与航线不断增加

C.中国尚不属于民航大国D.现在一些大中城市均与国外一些大城市有直通的航线

25.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

①加强了祖国同边疆地区的联系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住房结构和衣着方式④促进了对外开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②③

考点3: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26.(09福建文综)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27.下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报纸②电影③电视④因特网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

28.报纸所具备的功能有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通达民情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9.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30.下列有关中国报业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近代报业最早是由欧美在华传教士创办的

②以消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③19世纪70年代,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④不管其它媒介如何发展,报刊业都会以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

32.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为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刊杂志D.铁路交通

33.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4.近代中国民众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相互联系,最早可以出现在

A.19世纪5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80年代

35.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在

A.1882年B.1978年C.2000年D.2003年

36.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渔光曲》B.《歌女红牡丹》

C.《八千里路云和月》D.《一江春水向东流》

37.互联网方兴未艾,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有

①人们可以上网批评时弊②青少年上网成瘾

③互联网欺诈贸易④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38.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在露天咖啡座里上网

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39.下列现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还没有出现的是

A.有些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B.阅读报刊C.乘坐火车D.可以在家看电视

40.现在城乡广大民人对吃饭的要求是

A.吃饱即可B.大鱼大肉天天有C.科学合理D.无所谓

41.造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基础的变化B.生活习惯的变化C.价值取向的变化D.公民素质的变化

42.1881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

”诗中的通讯手段应是

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D.无线电话

43.下列关于中国大众报业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B.汉口出版的《中外纪闻》开创了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先例

C.通俗性报刊较之政论性报刊更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D.于清末问世的画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44.右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但不是普遍现象

④电话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②③

45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是

A.发送电报B.观看有声电影C.拨打电话D.乘坐火车旅游

46.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定军山》B.《一江春水向东流》C.《渔光曲》D.《三毛流浪记》

47.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48.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中央电视台D.南京电视台

4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50.“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若去北平出差也可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51.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

“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

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

……收音机改变了一切。

……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

”这直接说明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52.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

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

”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

“是的,就是你。

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这反映了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53.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圆满落幕,人们大多通过电视转播来了解比赛情况。

100年前,中国人除了到现场观看比赛外,还能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奥运会的比赛情况?

A.听广播B.看报刊C.看电视D.上互联网

54、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B、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C、当时的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都是为了军事目的

D、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

55、1920年,一个乡下人到广州游玩,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油票

C、在西餐厅就餐庆祝国庆节D、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同志”

56.1896年8月11日,上海著名游乐场所之一徐园于杂耍节目中穿插放映了“西洋影戏”,大受观众欢迎。

这是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

由此可见电影发明后很快传入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A.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新颖性B.通商口岸的大量开辟

C.公众娱乐活动的进行D.电影放映带来丰厚利润

5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试题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1)原因: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2分)目的:

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1分)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分)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3分)

(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2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阐讲】

1、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

物质生活方面:

 

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②服饰——断发易服;

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社会风俗方面:

①    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②    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③    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    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2、概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

分析其原因。

  物质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社会习俗方面:

①   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②   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③   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④   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

      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

【经典例题】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吕氏春秋》所载:

“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材料二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

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

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材料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

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

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

一天夜里,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终身大事时,却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等捆住,借机陷害。

幸得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当众教育了二孔明和三仙姑,并批准了小二黑和于小芹结婚。

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材料四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其原则为: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禁止重婚、纳妾。

禁止童养媳。

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何种婚姻习俗?

导致这种婚姻习俗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婚姻风俗出现了何种可喜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⑶结合材料四,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对现代婚姻习俗的影响?

【题解】⑴群婚。

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不得不群居杂处,以共同进行生产和抵御自然界的各种灾害。

⑵变化: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原因:

中华民国政府的倡导;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响应;西方观念的传入;抗日民主政权的支持。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为婚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推动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婚姻习俗的重大变革。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中西餐并行于世                            B.西装是流行的服饰

C.公历在民国成立后的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D.列宁装受青睐

2.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