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80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docx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

政治学原理重点辅导(三)

作者:

中央电大古小华   时间:

2005年10月20日   文章浏览数:

1268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

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认知或意识、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

  1、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等。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

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和系统的表述。

  2、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

体系文化主要反应了国民对于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宪法性安排的态度和看法。

过程文化是人们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看法,它反应了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度。

政策文化是国民对于国家政策的基本看法,它反映的是公民对于重大问题的政策倾向和价值取向。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

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

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

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

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

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

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

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四、政治意识形态的含义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五、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

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

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

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

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

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

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

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

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

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

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所以,自由主义支持“知识精英”的原则,认为那是对天才加勤奋这一事实的认可。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

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

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

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

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

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

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

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这种认识使自由主义拥护民主,但它所坚持的自由原则又使它对民主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在自由主义看来,民主是为了防止公共权威侵害个人自由的手段和制度保障。

自由主义还认为,“民主的最大危险来自于多数的无限权威”——“多数的暴政”,因此,民主政治实行多数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实行保护少数的原则。

为了防止民主偏离正轨而走上专制的道路,自由主义者主张为民主设防,给民主以限制。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

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

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六、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

  1、传统观,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保守”,其字面含义就是“保持”和“维护”。

“保守”主题与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对已经建立并持久延续的风俗习惯和制度的尊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是以往智慧的积累,代表着久经检验的制度和实践;传统也赋予个人以社会和历史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所以,传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实用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保守主义的传统。

在它看来,我们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复杂性,而我们所自信的那些抽象的思想原则和体系是根本不可靠的。

我们只能相信经验和历史,相信实用主义原则:

我们只能依据实践环境和实践目标来形成我们的行为。

因此,保守主义更愿意把自己的信念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见”,或者“接近生活的途径”,而不一种是意识形态改造方案。

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3、人性论,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

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物。

人倾向于在一种熟悉的、经过反复验证的稳定和有秩序的环境中过一种社会生活。

另外,从精神上说,人也是腐化的动物。

人经常被自私和贪婪的本性以及对权力的欲望所污染。

一切罪行和混乱的根基在于人类的个人本性,而不是社会制度。

因此,维护社会秩序需要有强大的国家,需要实施严格的法律和严厉的惩罚。

  4、社会有机论,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使现代许多思想家坚信社会是人类精心缔造的产物。

在这个问题上,保守主义一贯的看法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富有生命的实体。

社会是根据自然需要所形成的,它的各种制度和结构(如家庭、社会组织和民族等)维护着社会的健康和稳定。

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享有共同的价值和文化对于维护共同体和社会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

  5、等级观念,按照保守主义的观点,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等级化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

雇主和雇员、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儿童,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角色和责任。

由此看来,等级制和不平等并不会导致冲突,因为社会使人们根据相互的义务和责任结合在一起。

实际上,当一个人的生活地位是由运气和偶然的出生所决定的时候,由此获得的荣耀和特权反倒使他具有了特别的责任,更加关心和在意不幸运的状况。

  6、权威观念,在权威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总是自上而下来实施的。

它是对没有知识、缺乏经验和教育的人的一种领导、指导和支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明智的行动。

在保守主义的权威观念中,自然的(即天赋的)知识精英的思想曾经一度盛行,但是,现在,保守主义者们更加普遍地认为,权威和领导主要是经验和训练的结果。

权威的意义在于,它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和基础,它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

谁是权威?

对他可以抱有什么期望?

如果说自由必需与责任共存,那么,自由也必然以自愿接受义务和责任为内容。

  7、财产观念,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开,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

此外,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

最后,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七、不同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公民资格所经历的时期被称为儿童期。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学校,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启蒙老师。

  2、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年时期是人们取得公民资格到成年阶段的经历。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个人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青年时期的政治学习以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形成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

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主要由学校和社会来承担。

由于青年时期人开始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参与社会政治实践也成为获得政治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成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成熟阶段。

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过程与他们实际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一般来说,在成年阶段,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基本成型,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大众传媒、政治活动和政治实践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是为个人进一步提供政治知识和技能,完善其政治人格。

此时,个人已经不再是单纯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对象,而是成为以自身的政治观念和行为影响他人的政治社会化的主体。

  八、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

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

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1)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

(2)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

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

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

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

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

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九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当代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问题,其中包括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政治权力合法性基础从习俗和惯例向法理的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向传统统治向法治、制度治理的转变,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国家系统形态向专制形态向民主形态的转变以及政治文化的相应变迁等等。

  二、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含义及其特征

  1、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特征: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2、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特征:

(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三、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1、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启动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

由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运动、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数百年漫长的发展过程。

社会历史背景的相同,以及政治发展目标的一致,使得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国家建设,即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割据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二是民主化,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普选制、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和司法独立制度;三是福利化,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福利国家。

尽管早期现代化国家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各各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一般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这是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特征。

  虽然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都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和福利化三个阶段,但这些国家在具体的发展道路在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其中,又可以分出三种具体的发展模式:

(1)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

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以法国为典型。

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

  四、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后期现代化国家主要指当代的发展中国家。

与早期现代化国家相比,后期现代化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后要落后于早期现代化国家,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任务和特征。

  首先,后期现代化国家由于启动政治发展的时间较晚,面临着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不像早期现代化国家那样,政治发展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力量的自发驱动而自然生长,在时间上也十分充裕。

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处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之下,它们必须把早期现代化国家在数百年内依次解决的国家建设、民主化和福利化等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解决。

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给后期现代化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其次,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型发展。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后期现代化国家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不得不具有某些特殊的发展逻辑。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自主的发展,由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的示范效应,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在发展的目标、方向、途径等方面多少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早期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二是在一个互相依存的国际体系中,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必然受制于国际社会的约束,这也使得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显得脆弱、不稳定,政治发展进程缓慢。

  最后,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如殖民主义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等对政治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政治不稳定的原因: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

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往往迅速地落到受惠于国家现行经济政策的人或集团之手,同时社会上一些占有优势地位的人往往利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大发横财,而广大民众的财富即使有增长也是缓慢的。

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分配制度变革只能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但由于旧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各阶层利益的错综复杂,政府纵然有改变分配政策的决心,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结果经常导致人们的不满,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

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

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步变化,一些人可能很快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另一些则需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还有一些人甚至固守其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而政府权威的合法性由于很难将这种对立的观念统一起来,因此其合法性往往遭到质疑。

其思想激进的人们并不认可政府在现实的政治运作过程的利益妥协,主张实施彻底的变革。

而思想保守的人们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还保留着强烈的怀念,无法形成对新的政治体系的认同感。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冲突难以避免。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

期望增长只有同经济增长同步趋进,才能实现社会满足。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在经济决策上的主观影响,使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快时慢、时进时退的经济形势较难避免。

于是,当出现如亨廷顿所预料的“期望与满足俱增,但满足的增速低于期望”,或“期望增大,但满足先增后减”的情形时,公众期望的普遍挫折感将可能爆发一场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不满的革命”,形成政治不稳定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众多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政治来实现其利益目标,而原有的政治体制无法容纳新的利益集团的参与。

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

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二战以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