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465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docx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

校本教研交流展示活动暨金汇高级中学磨课总结在金汇高级中学举行。

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大会集中交流,由金汇高级中学校长朱靖作题为《实践反思研究》的磨课活动经验总结报告,然后听课,最后进行六个专题的磨课现场观摩交流。

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有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领导、教研员以及来自全区20所高中学校的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部分教师共134人。

从会后收到的28份意见征询表中反映的情况和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领导、教研员的座谈中均表示了对磨课活动的实效性和适切性的充分肯定。

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徐国梁在点评时着重谈到了学校对于长远发展整体规划的重视,并强调了这种整体思想和整体设计的重要性。

教育局普教科科长陈健对学校长期重视高品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实施途径表示赞赏。

座谈中,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助理江国华在剖析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的成因时提到:

学校有部分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上能起到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他们能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并以他们的学识和人品影响其他人,这在普通高中是十分难得的,有主题的研讨形式是对传统的说课、评课形式的改进,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有些教研员老师还就研讨专题的广泛性以及是否能组织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磨课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磨课活动在我校已举行了四届,回顾活动兴起和发展的历程,我们感觉收获颇丰,甚至有些收获是在预料之外的。

磨课活动的价值和其功能也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深入挖掘的。

现在说磨课金汇高中的磨课,朱靖校长在报告中作了比较准确的概括。

“磨课是基于教师发展的校本研究”,体现了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的基本构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磨课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诠释了磨课的目的指向和基本形式,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务实精神;“磨课是基于过程体验的行动研究”,阐明了磨课实施的基本策略和讲求实效的具体方法。

金汇高中的磨课活动从其功能和实施形式上分析,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是“重研究,淡评价,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原则,反映了学校对教师心理和需求的准确把握,对教师思考研究问题的充分尊重。

如果过于突出评价功能,急于打造出一批理想中的“精品课”,教师势必增加了许多顾虑,从而阻断“言路”。

只有积极倡导“言者无过”“百家争鸣”,才能营造出当前这种浓厚研究氛围。

有的教研组出现了一下课就“磨”,有时争论交锋的激烈程度使得老师不得不采用举手和站立的方式来争取发言的机会。

数学组的张依昕是该组唯一的青年教师,他曾多次利用课余时间找我谈磨课中的一些疑问,“我感觉磨课越磨问题越多,可选择的解决途径也越多”“平时听课时感觉你的一些办法和表述有时不够规范,甚至缺乏数学的严谨性,想不到背后还藏着那么多的玄机”。

由此可以看出磨课营造的研究氛围,对教师思想产生的影响,和教师对教学策略、方法的深层感悟。

从功能上分析磨课,它不仅仅是澄清模糊认识,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困惑,由于我们并不刻意追求结果与形式的完美,而更注重过程中老师们的收获与积累,因此磨课成为新理念新思想产生的“培养基”。

磨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成为新一轮磨课主题的产生的基础,这些新问题是教师们在磨课实践中发现的,或是由思想观点的碰撞诱发的,它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研究探索欲望,源于实践而又立足于实践的学习研究使教师不再拘泥于抽象、晦涩的理论阐述或一些没有个性的一般化道理的演绎,而经常能从鲜活的事实中抽取其灵动的智慧成分,获得理论上的感悟,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

磨课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方式和习惯在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学校的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研究总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学校都存在教学和研究“两张皮”的现象),教师培训缺乏有效的形式,教师缺乏参与的热情。

磨课活动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有的课题本身就是磨课过程中发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如数学组发现:

学生学习数学普遍困难,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将知识结果完全呈现出来,他们只需记住,然后进行一定的模仿性训练,学生的任务往往就是记住模仿套用,长此以往,学生就进入一种被动接受而总是不名所以的恶性循环之中。

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改善学习方式入手,于是《建立数学学习实验室,优化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被确立为全组的研究课题,磨课和日常教学就紧密地围绕着课题进行,教师设计的一则则教学方案,制作的课件,撰写的诸如《数学实验的适用范围》《高中数学学习实验的特征》等论文直接成为教师的研究成果,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困难能及时得到课题组骨干教师的帮助,培训工作就这样自然而有效地进行。

磨课使得研究、培训和教学实践有机整合,使得教师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成为一个高效率的联动体系,使得教师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对研究工作的价值认同。

根据本届磨课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征询表中反映的情况以及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领导、教研员的建议,我们应思考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及时整理分析磨课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比较筛选后,为新一轮磨课作尽可能充分的准备2.加强过程性资料成果的总结,使其成为文本型成果3.研究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磨课的具体方案

4.尝试进行一些典型现象、方法、言论和课堂教学主题性优秀片段的音像资料制作

扩展阅读: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

校本教研交流展示活动暨金汇高级中学磨课总结在金汇高级中学举行。

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大会集中交流,由金汇高级中学校长朱靖作题为《实践反思研究》的磨课活动经验总结报告,然后听课,最后进行六个专题的磨课现场观摩交流。

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有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领导、教研员以及来自全区20所高中学校的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部分教师共134人。

从会后收到的28份意见征询表中反映的情况和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领导、教研员的座谈中均表示了对磨课活动的实效性和适切性的充分肯定。

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徐国梁在点评时着重谈到了学校对于长远发展整体规划的重视,并强调了这种整体思想和整体设计的重要性。

教育局普教科科长陈健对学校长期重视高品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实施途径表示赞赏。

座谈中,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助理江国华在剖析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的成因时提到:

学校有部分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上能起到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他们能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并以他们的学识和人品影响其他人,这在普通高中是十分难得的,有主题的研讨形式是对传统的说课、评课形式的改进,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有些教研员老师还就研讨专题的广泛性以及是否能组织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磨课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磨课活动在我校已举行了四届,回顾活动兴起和发展的历程,我们感觉收获颇丰,甚至有些收获是在预料之外的。

磨课活动的价值和其功能也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深入挖掘的。

现在说磨课金汇高中的磨课,朱靖校长在报告中作了比较准确的概括。

“磨课是基于教师发展的校本研究”,体现了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的基本构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磨课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诠释了磨课的目的指向和基本形式,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务实精神;“磨课是基于过程体验的行动研究”,阐明了磨课实施的基本策略和讲求实效的具体方法。

金汇高中的磨课活动从其功能和实施形式上分析,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是“重研究,淡评价,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原则,反映了学校对教师心理和需求的准确把握,对教师思考研究问题的充分尊重。

如果过于突出评价功能,急于打造出一批理想中的“精品课”,教师势必增加了许多顾虑,从而阻断“言路”。

只有积极倡导“言者无过”“百家争鸣”,才能营造出当前这种浓厚研究氛围。

有的教研组出现了一下课就“磨”,有时争论交锋的激烈程度使得老师不得不采用举手和站立的方式来争取发言的机会。

数学组的张依昕是该组唯一的青年教师,他曾多次利用课余时间找我谈磨课中的一些疑问,“我感觉磨课越磨问题越多,可选择的解决途径也越多”“平时听课时感觉你的一些办法和表述有时不够规范,甚至缺乏数学的严谨性,想不到背后还藏着那么多的玄机”。

由此可以看出磨课营造的研究氛围,对教师思想产生的影响,和教师对教学策略、方法的深层感悟。

从功能上分析磨课,它不仅仅是澄清模糊认识,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困惑,由于我们并不刻意追求结果与形式的完美,而更注重过程中老师们的收获与积累,因此磨课成为新理念新思想产生的“培养基”。

磨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成为新一轮磨课主题的产生的基础,这些新问题是教师们在磨课实践中发现的,或是由思想观点的碰撞诱发的,它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研究探索欲望,源于实践而又立足于实践的学习研究使教师不再拘泥于抽象、晦涩的理论阐述或一些没有个性的一般化道理的演绎,而经常能从鲜活的事实中抽取其灵动的智慧成分,获得理论上的感悟,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

磨课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方式和习惯在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学校的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研究总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学校都存在教学和研究“两张皮”的现象),教师培训缺乏有效的形式,教师缺乏参与的热情。

磨课活动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有的课题本身就是磨课过程中发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如数学组发现:

学生学习数学普遍困难,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将知识结果完全呈现出来,他们只需记住,然后进行一定的模仿性训练,学生的任务往往就是记住模仿套用,长此以往,学生就进入一种被动接受而总是不名所以的恶性循环之中。

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改善学习方式入手,于是《建立数学学习实验室,优化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被确立为全组的研究课题,磨课和日常教学就紧密地围绕着课题进行,教师设计的一则则教学方案,制作的课件,撰写的诸如《数学实验的适用范围》《高中数学学习实验的特征》等论文直接成为教师的研究成果,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困难能及时得到课题组骨干教师的帮助,培训工作就这样自然而有效地进行。

磨课使得研究、培训和教学实践有机整合,使得教师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成为一个高效率的联动体系,使得教师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对研究工作的价值认同。

根据本届磨课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征询表中反映的情况以及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领导、教研员的建议,我们应思考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及时整理分析磨课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比较筛选后,为新一轮磨课作尽可能充分的准备2.加强过程性资料成果的总结,使其成为文本型成果3.研究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磨课的具体方案

4.尝试进行一些典型现象、方法、言论和课堂教学主题性优秀片段的音像资料制作

磨课总结

接到磨课通知后,我们组的几个老师立刻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学校有关磨课的要求,课题确定后,我们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拿出了最佳授课方案,集体制作课件,为磨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轮磨课结束,我们都坐到一起交流课后的感悟,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确保后一节课比前一节课有新的突破。

“一磨”结束后,老师们都觉得教学过程流畅,结构层次分明,环节布局紧扣教学的重难点,但教师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时间较紧张等,学科带头人汤老师提出了一个让师生互动的建议,又花了很多时间帮我们改进课件。

针对这些情况,“二磨”的教师调整了教学结构,加大了课堂容量,把课堂设计为展现学生能力的舞台,师生互动操作恰到好处。

课堂环节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

本次磨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揭开教材的高度。

经过磨课,我们感触颇多:

一、点滴收获:

1、感悟磨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

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研讨。

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其次,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2、感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由于新教材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弹性较大,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有较大的空间。

在磨课中,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灵活处理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平台。

二、需要努力的地方。

1、教学旧模式的惯性定势还在教学中出现。

2、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

3、备课中备学生没有备教材处理得好。

4、教学中的“问题”意识还需加强,提高提问艺术。

这次磨课,我们累着,但快乐着,因为我们有了收获。

语文组第一轮磨课总结

语文教学研究之二

11月,语文组进行了第一轮磨课。

备课组全体人员从备课到课再到评课,一次次精雕细琢,使课堂教学逐步提升。

一、优势

1.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在发生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在淡化,而将学生的学放在了主要的位置,为学生的学搭建平台。

这正是实现

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的核心与关键。

2.课堂上孩子的交往有了味道,有条不紊有所体现,可见平时的训练所在。

特别是几位老师做得非常扎实,给我很深的感动。

3.一年级的新教师正在从原有的对于交往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有交往的意识,并开始扎扎实实进行小组训练。

从四个人分组开始训练,如一号读生字,二号组词,三号说识记方法,四号评价,轮流训

练,孩子们之间的资源得以共享。

4.教材研读有了很大提升。

从过去的关注教法和学法,到现在的钻研教材,提升了教师本身对教材的感悟力,从而能够引导学生走进

文本,以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深入交往。

5.虽然对交往式的理想课堂有所迷茫,但是在磨课中,教师们渐渐懂得什么样的课堂不算交往,怎样才能让教师、文本、学生之间交往起来。

在交往中应该采用哪些常用的交往方式,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思考讨论交流”、“MORDER”、“两人互查”、“内

外圈”等方式,开始得心应手。

二、存在问题:

1.学生的训练不到位,致使预设不能很好地实现。

2.研读教材时核心问题的设计不能很好地把握。

3.交往的目标与交往主题有所混淆,不能明晰地区分。

4.备课中的“设计依据”一栏很难填写,不知如何下手。

5.《语文园地》中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

6.磨课中发现五个班级巩固的效果不尽相同,如何效果一致?

7.教材的研读虽然有了升华,可是如何利用交往式学习来突破文

本呢?

8.关于小组的交往有些迷茫,怎样让小组之间能够交往起来?

9.怎样让学生的读与说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如何在一堂课中实

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

三、改进策略:

1.文本的研读高度不够,应该站在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的角度去看,看到大门和二门。

去、先读透单元内容,再走入文本。

2.文本的研读做到抓住特点,从整体入手,再到细节,最后再回到整体,体现语文阅读的独特性,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交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课后题的把握要到位,认真对待,交给孩子学习语文的方

法,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交往式学习的训练常抓不懈。

一是交给孩子如何交往,怎么做,让孩子明晰;二是做到小组成员分工到位;三是训练做到细节入手;四是按照五个步骤一一对应,“准备交往初步交往广泛交往深入交往评价交往”步步推进,实践与理论结合,让自己的实践有理论的提升,在第四环节“深入交往”上下功夫,做到点上打洞,这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驾轻就熟,珠帘地指导小组的交

往活动。

4.注意抓好交往的细节,从细节入手,逐一指导,深入到每一个

小组中,逐个突破,随时积累有效地经验。

5.要有整合的意识,简单而结构类似的文章可以补充材料,以充

实内容。

6.抓住自己的优势不放松,保持自身独有的教学风格,抓住语文的提点,稳定地走下去,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提高。

7.教师要转变观念,交往即是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自

然化、生命化,天然去雕琢,做到返璞归真。

8.下一轮的磨课做到同课异构,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做到别有

洞天。

9.提升教师教材解读的内驱力,通读小学阶段的所有教材,甚至初中教材,能够站在较高的角度看待问题。

同时大量读书,提升自身修养,做到用一辈子的时间备课,使自己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

有自己独有的解读能力,不至于成为本组人员的传声筒。

附交往式学习五个阶段分解:

阶段板块过程教师学生一准备交往创设情境、引发描述明确主题、进入角色

二初步交往点拨启发、参与讨论

三广泛交往引导调控、把握重点

四深入交往修正完善、表述结果

五评价交往评价鼓励、综述交往

体会成功、获得满足班级讨论、形成决议组际交流、发表决议小组讨论、初步决议

磨课总结反思

进入201*年9月下旬,参与第一次远程研修的小学语文教师进入磨课活动,由张老师执教低年级段阅读教学课《北京》。

接到通知后,研修组的全体老师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对张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进行了课堂观摩、评课议课。

在一次次思考交流碰撞中,大家收获颇多。

一、总体感觉:

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研修指导教师、教研组长制定完善了磨课计划。

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

执教人认真完成了三次备课(基于个人经验、基于同伴互助、基于教学反思)的教案;针对两次打磨情况,老师们整理出个人反思;两次打磨后,进行了上课,并上传教学实录。

全组教师认真参与研课打磨、观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评课,合作完成观课报告,并已上传;磨课即将结束,教师已完成1篇反思和一份总结。

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提高了研修组全体成员的教研水平。

其中具体的磨课过程最为重要,需要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反复打磨。

二、关于听课、评课环节。

目的在于共同感受课堂的“精彩”和“困惑”,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听课时观课分工要明确,设计观察量表。

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更要指出不足建议。

不要顾及面子,张不开口。

三、关于磨课。

磨课是指教师与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

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需要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懂得教育心理学,有敬业的精神,让教师实实在在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

大家通过反复磨课后,教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四、通过研修成员集体备课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柏油马路和立交桥的特点,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课文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

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柏油马路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交通,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

通过以上几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语言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我们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情况确立了以识字为中心,朗读为理解,写字为提升的总体目标。

紧接着,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割。

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写。

第二部分是二、三、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北京的美。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总写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五、教学反思。

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等。

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有效性和目的性。

精彩之处:

1、生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

张老师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如:

“碑”“阔”字的教学,音形义相结合,在设计复习巩固生字的环节中又穿插了举生字小红旗猜谜活动,学生喜欢,教学比较扎实。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文的2-4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学习。

渗透阅读的学习方法,今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3、精心设计,找准解读的突破口。

“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不是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品味、咀嚼。

而是找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如教学第二部分时,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感受北京的美丽。

4、精简环节,以读代讲。

精简教学环节,真正的把时间还给学生。

学习重点句子与欣赏精美图片相结合,通过朗读理解。

具体建议:

1、教师要确定目标。

课前要思考,预设教案。

课堂上培养会思考的学生,堂堂清。

课后收集信息,整理案例,善于积累,写教学反思,善于总结。

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

2、结合实际,反思实践;学会学习,持续发展。

学习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改变自己,提升自我,做个具有专业化素质的教师。

以研促教,专业发展。

我们要在教学中养成教研一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挥,并逐渐养成培养自己教研一体的良好习惯,课前多思考研究,天天动脑筋上课,这样会有无穷的乐趣,课后多反思,在反思实践中学会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与理论对话,与实践对话,反思每节课学生是否得到发展,目标达到度怎样?

每个环节达成的原因是什么?

没达成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改进?

让上课与自主反思交互发展,螺旋上升。

长期坚持下去,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成为一流教师,教出让社会、家长满意的学生。

3、①、指导生字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会认、识记字形,了解字义,而且要让学生对单个生字进行扩词训练,说一句话,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掌握,发展积累语言。

也是低年级阅读识字教学的重点。

②、对文中的重点句子的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配以优美的图片,如果再通过多读,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然而然认识到北京的景美。

总之,我们深刻体会到磨课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对课程标准重新解读的过程;是与同事交流的过程;是分析学情的过程;是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过程;是综合运用教学理论的过程;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过程;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课程整合的过程;是教法学法的最优化选择的过程。

就在这一次次的“磨”中,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渐渐成长了,教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装满昆虫的衣袋》磨课总结李秀伟团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年多的课例打磨,一年多的反复研讨,让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成长之旅。

用信息平台复制、用组织力学习、用数字分析,让我们观课者也有了提高。

正如李老师所说,同伴互助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不仅解决了教学中凭一个人的力量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引领了我们的专业发展。

不仅如此,这次研修全过程体现了课例打磨与教学研讨的“双对接”,一方面研究解决了阅读教学流程以及阅读教学指导等具体的教学问题,解决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阅读课”这一主题的课例打磨是成功的;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亲身实践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多次备课、多次打磨、多次授课、多次观课研究过程,短短一个学期,我们就在我们的研修平台上留下了几十万字的研修记录,从原先的口头研究,变成了专业化、具体化的动笔研修。

综合起来看,具体所经历的研究环节有:

一是要多次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经历一次到两次乃至4、5次的设计才能真正破解问题,设计好一节课。

第一次设计之后,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研讨之后再设计一次,上完课之后,针对这节课的优点、不足再进行教学设计,这就延伸到我们经历的备课、上课,至少得三次设计重构。

二是要反复磨课。

这种磨课不是像我们专家所批评的讲课比赛那样针对老师的一个问题教给他们,然后一遍一遍地讲,而是我们在课例打磨、校本教研的过程当中,针对一节课大家分工要听一遍,让老师改一遍,改一遍再听一遍,再改一遍。

如果不经历两三遍这种反复磨课的话,我们说课堂教研还是停留在浅层上。

三是要分工听课。

听课要分工,要有自己的目的。

听不同老师的课,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说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