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413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

《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docx

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

分校庆阳分校

教学点庆阳电大

是否申请学位否

班级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班

姓名张丽红

学号**************

指导教师李德新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_08秋__级(春、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分校:

庆阳分校工作站:

庆阳电大班级代号:

1620学生姓名:

张丽红学号:

******

指导教师评语及

评分

 

 

签字(盖章)年月日

答辩小组

评价意见

及评分

 

签字(盖章)年月日

分校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小组意见

 

签字(盖章)年月日

省电大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

 

签字(盖章)年月日

说明:

1.答辩小组应填写评价意见,小组成员均应签名(盖章)。

答辩小组不应少于3人。

2.此表附于封面之后。

3.此表由分校、工作站自行

【内容提要】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

古今中外的好小说,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

鲁迅的小说就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通过他的笔触,展现给读者的是旧中国农民、知识分子、妇女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疾苦,吟咏出的是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提出改造国民性,改良民主社会的深刻思考。

鲁迅一生著作很多,其中小说只有三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十来篇,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也不及一部中长篇小说的字数,但这仅有的三部小说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小说主要塑造了那些典型的人物形象?

他是如何成功塑造出众多人物形象呢?

本文主要从鲁迅笔下一系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的形象分析入手,针对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鲁迅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二.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这是我们新时期的文学爱好者应该探讨研究的问题。

通过研究,借鉴、学习堪称文学艺术的巨匠,思想界的巨人--鲁迅,在小说上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进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农民妇女知识分子艺术手法

 

浅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要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他向来认为作家必须同人民大众,同革命共同奋斗,一同投到风波浩荡的革命斗争璇涡中,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和热烈的爱僧,都能写出人民的心声。

他反对那些资产阶级文人对下层劳动者的“客观”、“同情”的贵族老爷的态度,并尖锐地揭露了这态度的虚伪性:

所谓客观,只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但也是站在劳动人民当中,为他们的解放探索出路。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

鲁迅一生著作很多,其中小说只有三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十来篇,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也不及一部中长篇小说。

但鲁迅这仅有的三部小说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

古今中外的好小说,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

鲁迅的小说就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通过他的笔触,展现给读者的是旧中国农民、知识分子、妇女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疾苦,吟咏出的是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提出改造国民性,改良民主社会的深刻思考。

鲁迅小说主要塑造了哪些典型的人物形象?

他是如何成功塑造出众多人物形象的呢?

这应是我们新时期的文学爱好者应该探讨研究的,通过研究,借鉴学习鲁迅先生在小说上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鲁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之前阅读好多鲁迅的小说,我觉得鲁迅笔下塑造的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三类:

农民、知识分子、妇女。

其中知识分子和农民作是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兴"的态度,他的农民题材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正是通过这两类典型的人物形象,全景式地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深切思考。

此外,鲁迅在塑造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时,尤为突出的是对女性个性、思想的描写,用以阐述女性思想,从而塑造出了众多个性丰富的典型妇女形象,所以我讲鲁迅小说的妇女形象单独罗列出来。

(一)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鲁迅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初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是叙述“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切切。

从他这些作品的描写里,我们看到,象闰土这样勤俭的庄稼汉,全家人都投入劳动还是“吃不够”,但在这样现实面前,他还是弯腰曲背,恪守着古老的规矩,迷信着香炉和烛台。

祥林嫂这样一个安分守已的女人,信天任命,老老实实地做工,甚至没有高声说过话。

人家说:

你犯罪了!

她就服服帖帖地拿起自己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钱去赎罪。

爱姑不惜拼生命去和遗弃她的丈夫论辨是非,依靠的却是封建豪绅和封建礼教。

阿Q受尽压迫和凌辱,蓄积了一肚子的怨恨,却不向强者反抗,而在更弱者身上发泄,不用实际的斗争取得真正的胜利,而在虚幻的精神胜利法中,如此等等,他们怎能摆脱灾难得到解放?

他们的冤屈怎能得到雪伸?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创伤。

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屡见不鲜的。

因此,他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直接归纳为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属于这两个时代。

三,不甘于这两个时代的人,如《阿Q正传》中的阿Q、《离婚》中的爱姑等,他们虽然也与曾经反抗过的狂人、吕纬甫、魏连殳以及涓生子君们一样,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鲁迅仍然将“创造这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作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中国农民具有这种精神病态的原因还有三个:

第一,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第二,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

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第三,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

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

(二)鲁迅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很多,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这些形象憎恶黑暗的社会,他们有极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

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已》、《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这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虽然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三)鲁迅小说的女性形象

女性在人们的心里一直是一种美的象征.古今中外作家,一致这样认为,都把女性比作花,而且多是绚丽多彩的花.然而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却绝对没有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他作品中向来的那种"阴冷"的色彩.在他的笔下有脸色‘苍白’而且神色多是‘凄苦’的“子君”,‘青黄’的‘悲哀’的‘仿佛是木刻似的’女性--祥林嫂,就算是花季少女也是‘黄脸皮’的“阿顺”,鲁迅笔下的花(女性)都是呈枯萎凋零状的,"病态"的花,读后令人"永远咀嚼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在当时封建思想专制的‘病态’的中国社会,女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是弱小者.任人宰割,摧残.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花又怎能灿烂的盛开呢?

鲁迅不愿逃避现实的黑暗,在探讨妇女问题时也带着深沉的悲剧感.鲁迅笔下的女性世界,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觉醒的还是愚昧的,各有各的不幸,最后却殊途同归,走向坟墓.原本纯洁的年轻女性也难免不被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染黑’,无法醒来;即使像子君那样敢于反抗的觉醒者,也很快被强大的社会力量扼杀.中年妇女在鲁迅笔下都是些麻木,愚昧的受害者,如单四嫂,祥林嫂,九斤嫂.她们由于年龄的局限和生活的压迫,思想变得非常愚昧,连青年妇女身上的一丝灵气都投有,更没有反抗的意识.单四嫂子是一位寡妇,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当儿子发高烧不退时,她不懂得应先带孩子去看病,而是去求神签,许愿,吃单方;还不见效,这个‘粗笨的女人’,只好‘决断’地把平时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去找何小仙.何小仙的‘宝婴活命丸’也没能保命。

鲁迅之所以塑造旧中国封建社会下的悲剧女性形象,因为这些女性身上表现了当时国人的特点,他通过探究她们悲剧的根源,来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通过揭示她们的悲剧唤醒民众进行社会革命,推翻旧制度。

在不同的背景下,这些女性形象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她们有着相似的社会地位。

她们的地位都很低下,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其次,这些女性形象都被社会所异化了。

她们是受害者却不知反抗,反而屈从或认同自己的命运和地位,并自觉地维护旧的社会秩序。

她们被封建社会及封建势力异化,导致她们妻性的丧失和母性的膨胀。

第三,她们都过着非人的艰苦生活,都有着悲剧性的命运。

她们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是罪恶的封建势力最终导致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此外,作者塑造她们悲剧命运的目的是为了批判罪恶的封建制度,号召民众进行社会革命推翻不合理的社会秩序。

鲁迅小说创作也是他阐述女性思想的重要方面,他笔下的妇女丰富多样,突出对女性个性、思想的描写.他对女性形象刻画分为两个来源:

一是农村妇女形象,一是知识女性形象.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所特有的三个基本思想主题:

首先,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其次,死亡--生命无辜的毁灭;再次.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奴役残害以及这些女性对此所发自灵魂的绝望抗争.三个基本思想主题之间相互交融,构成了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宏观特点.

二.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鲁迅的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通过他的笔触塑造,展现给读者的是旧中国农民、知识分子、妇女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疾苦,吟咏的是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提出改造国民性的,改良民主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是如何成功塑造众多性格各异,又具有时代特色人物形象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刻画人物外部形态,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捋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是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描写。

站着喝酒的都是短衣帮,穿长衫的都是踱进屋内坐着喝,孔乙己却是介乎两者之间。

“唯一”二字,看似普通,然而正是这两个字道出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人物的身份、地位已蕴含其中了。

接下去是肖像描写:

“身材高大,本可自食其力,但脸色的青白”正是不得温饱的写照。

那“伤痕”又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多方猜测,后文已回应了他的偷窃和被打伤。

“花白胡子”暗示了他的年龄,“乱蓬蓬”和“又脏又破”点明了他的懒惰、贫困、潦倒。

这一精彩的肖像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外部形态,而且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

(二)刻画人物外貌,展现人物精神风貌

人物肖像,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表现,好的肖像描写应该是形神合一的,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就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最恼人的是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阿Q每每发怒时,这癞疮疤便涨得通红,东庄人拿他取笑,他却说:

‘你还不配……’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作者写他头上的疮,是在揭出他内心的疮,精神上的疮,“你还不配”四个字,不正是他“精神胜利法”的表露。

另外《故乡》中对杨二嫂、闰土,《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也是如此,作者在描写人物肖像的同时,又通过肖像展现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世界。

(三)刻画人物肖像,表现人物生活境遇

社会生活中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写出一个人的生活境遇,肖像描写就要符合人物在不同境遇下的特点。

鲁迅《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就是典范。

在写她在祥林死后的肖像:

“她不是鲁镇人。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在鲁四老爷家干了一段后,祥林嫂“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后来,当祥林嫂第二次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儿子阿毛后,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她的:

“……也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不仅如此,额上还增添了一个“伤疤”。

在祥林嫂最后沦为乞丐时,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的: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

”五年的时间,在正常状态下生活的人,外貌是不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的。

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的勒逼下,已判若两人。

不看人物的身世,只从这外貌变化上来看,也可猜测出她苦难的人生经历,作者从头发、面容、肤色、神情、眼睛、手中的“道具”等方面逐一描写,笔笔有致,形神皆备。

(四)刻画人物肖像,展示时代及地域特征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地域。

时代不同,人物的服饰也会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打扮也不同,此外,民族不同,其区别就更大。

孔乙己的长袍,阿Q的毡帽,祥林嫂的白头绳无不与此息息相关。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闰土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时代造成的。

因此,所谓写出时代特征,就是要写出时代对作品中人物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时代印记,而鲁迅先生在此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鲁迅极为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像活在你的面前,而又无一不切合他们的性格、境遇,无一不折射出时代的、地域的特色,无一不展现着人物的精神风貌,这对于我们广大习作者来说值得学习和借鉴。

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觉醒,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他的小说写的都是些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但他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重大主题,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小说通过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深刻的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热情的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到来;他借助描述人物麻木的灵魂,扭曲的人生,悲苦的生活,落后的思想,表达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心,对民主革命的渴望,对中国前途的思索。

 

【参考文献】

、张杰杨燕丽第178页《鲁迅其人》社科文献出版社

魏福惠《鲁迅研究》第76—79页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第2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金学智《鲁迅论美》鲁迅研究

王富仁《鲁迅笔下的女性世界》文联出版社

艾芜等著张梦阳编《吃人与礼教——论鲁迅

(一)》河北教育出版社

汪晖钱理群等《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

(二)》河北教育出版社

裘沙王伟君《呐喊——鲁迅小说》漓江出版社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得后《〈呐喊〉导读》中华书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